昨天看了德國電影《我們的父輩》,覺得很贊,大家覺得怎麼樣啊?

天空93203


由德國製片公司製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電影《我們的父母》播出後,引起了無數觀眾的思考。這部電影還反映了德國人自己的災難性戰爭。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戰略的源頭。這部電影從德國的角度詮釋了這場殘酷的戰爭。主角威廉和他的朋友們總共有五個人。他們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戰爭的突然爆發打亂了所有人。在戰場前夕,他們五人同意明年聖誕節在老地方見面。但是結果是出乎意料的,正如英雄的弟兄所說,戰爭將訓練他們成為真正的男人,但同時也會引出人性最邪惡的一面。

主角威廉作為國防軍,具有普魯士標準的品格。它勇敢而果斷,不願意殺死無辜的人,並且是一名出色的職業軍人。然而,面對納粹在佔領區殘酷殺害平民和囚犯之後,他開始懷疑這場戰爭的意義,當他看到他的兄弟們一個人一個地摔在他身旁時,這位英勇的職業軍人毅然踏出了戰場,不是因為他的怯tim,但因為他對戰爭感到失望。在受損的蘇聯坦克中,他將一壺水交給受傷的蘇聯士兵。從那以後,戰爭在他的腦海中結束了,毫無意義的殺戮將再也不會發生。

主角的兄弟從戰爭中真正成為殺人機器。他的邪惡面已被完全引誘。殺死所有可能威脅自己的人是他的座右銘。有必要在敵人面前射擊敵人。憑藉他的行動規則,他在情感上變得冷漠,只是機械地完成了殺戮行動。

這是戰爭中人類的選擇。戰爭可以使某些人變得更好,但也可以使好人變得更糟。電影結束時,只會有德國,而沒有納粹。最深的內省。





宗介的大學日記


3集每集90分鐘,開始看之前我還在擔心導演到底應該怎樣調動預算和時長,在三大戰役、奧斯維辛集中營、猶太人大屠殺等二戰必拍歷史大事件中塞入5線(主要角色有五個)並行、交叉成長、結束昇華的龐雜過程。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然最後導演的手段也是出奇的簡單——老孃不拍。

不能確切的說他一點沒拍,畢竟貫穿二戰整條史線,要是不想折損史詩質感和完整史觀,儘量深刻到位的突出人物的成長和改變,歷史大事件是繞不過去的坎。

但是導演很聰明,拍的極其剋制,但是又不縮小取景幅,拋棄了傳統意義上的「情節驅動角色」或是「角色驅動情節」的線形推進手法,反而雙管齊下、模糊邊界,利用不同集數之間預留的年份跳躍(第一集發生在41年,第二集則直接發生在43年),巧妙撤走不必要的場景描述,而是大片留白,只捋順時間線,而讓觀眾自己的二戰只是儲備來完成劇情填充的重任。

太聰明瞭,導演知道自己手上有多少錢,服化道用了不少,拍個《拯大兵瑞恩》這種畫面主題俱佳的經典不大可能,那不如安心突出反戰主題。

事實上,雖然有些地方的劇情處理過於倉促與“天罰”,但是大多數時候去冷靜剋制的劇情推動和鏡頭語言讓觀眾一方面心情沉重但是始終找不到淚腺崩潰的極點,這也就避免了“同情、憎恨、憤怒”這類容易激起較大起伏的情緒阻礙了觀眾對影片主題和人物轉變的認知。



浮世孤島藝術館


看完《我們的父輩》三部曲感覺有點致鬱,一開始還奇怪為什麼一個戰爭歷史類的片子要標上“未成年人應在家長陪同下觀看”,看到第二部的時候我就懂了,這個片子它過於沉重。可能越長大越浮躁了,好久沒有這麼認真地看過一部電影了。看完電影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戰爭的殘酷在於普通人的生死在統治者的眼裡只是變化的數字,而不是和統治者一樣的“人”。片子裡威廉在沒有支援必死無疑的情況下仍被下令奪取電報站的情節和《長安十二時辰》裡張小敬孤立無援死守隴右一樣讓人唏噓。他們一天天地等待著戰爭的勝利,隨著戰爭無可避免地走向失敗,一天天地絕望。對未知的明天的恐懼籠罩著每一個人,誰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人最本能的,對於未知的恐懼在戰爭中被無限放大。這是一部十分難得的以德國人視角展現二戰的劇,沉穩、內斂、壓抑、自省,不多的戰爭場面,通過五位主角的不同遭遇,來展示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對生命的屠戮。戰爭的殘酷遠遠超越普通人的想象,也許昨天的相聚就成了永遠的訣別。


零五一


《我們的父輩》該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了5個20歲左右的德國年輕人在二戰中的命運起伏。分離之前,他們都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分離之後,他們的命運便和這場戰爭緊緊聯繫在一起。

德國人眼中的二戰,戰爭讓五個好友分離,而命運之弦又讓他們交織在一起。處於戰爭漩渦中產生的困惑和迷茫,讓他們彼此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沒有浮誇,也沒有特別渲染,在這短短的三集裡面人物形象描繪得很飽滿,印象頗深。歷史劇切入角度可以千差萬別,起碼的是做到儘量客觀。

戰爭中無勝者’雖然沒有硫磺島來信那麼深刻,但也算得上一部佳作。多線敘事削弱了故事連貫性,各種巧合雖然加強了戲劇性,但也顯得不夠真實。德國人以自己的視角拍一部反思二戰的電影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膽量,就這一點來說值得敬佩。

單從製作來說這確實是德國人精益求精的又一體現。戰敗國來直面反省這段歷史汙點讓人嚐鮮,這給劇本增添難度。拿飽受戰爭摧殘的年輕靈魂反省戰爭是個簡單又有效的選擇,更易勾起跨國界得慈悲情懷。後兩集劇情明顯蛇尾,狗血矯情意義昇華不到位。在影視劇總體水平堪稱歐洲病夫的德國,拍出這種水平堪稱無比驚豔!大量手提攝影令人身臨其境,敘事飽滿,節奏緊湊,情感質樸動人,充滿歐洲式人文氣質,攝製相當精良,亮點無數,很多技巧明顯借鑑好萊塢,戰爭戲模仿雷霆救兵。對歷史的反思和批判完爆倭寇百倍,但難免美化當年其實惡貫滿盈的國防軍士兵。





明早晴天


豆瓣評分:9.6。角色塑造的都很真實

畫哥哥也是善良的,只是為了國家作戰,不想殺平民戰俘。弟弟是文弱浪漫型,但最終也露出人性最壞的一面。格里塔有魅力為了猶太愛人捨身。最小的女孩和大哥兩個人一直深深愛著對方但都沒說明。五個人各有各的特點也因此走,上不同道路。

從五個年輕人的角度映射出了二戰時期德國戰敗的歷程

弗裡德原本是個熱愛哲學的人對於戰爭並不理解,在入部隊的兩三年裡變成了一個嗜血的士兵,正如他所說,戰爭會把人內心最醜惡的一面表現出來,中間有一處情節:一個士兵問弗裡德你是如何活下來的,弗裡德說在被人對你起殺心之前扣動扳機。由於當時德國元首的指揮和思想失誤,導致進攻莫斯科的部隊全都成為了炮灰,而弗裡德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可和拯救其餘同行俘虜,選擇了自殺。其實從始至終弗裡德一直都沒有變過。





較真的寶媽


您好,好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的父輩》最震撼人的力量來自於真,詳盡史實,原型人物,不開脫不美化的客觀態度。反戰是反思,反思是需要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剖心瀝血,用文字、用影像告訴想象力不怎麼豐富的和平時代的人們,戰爭將會如何的惡毒,如何的瘋狂。

“戰爭會把我們最壞的一面呈現出來”,從軍的第一天,喜歡蘭波和榮格的文青弟弟就已經做此斷言。前期的弗裡德漢姆不開槍,不請戰,唱反調,說風涼話,用熟練的外語對佔領區幫忙洗衣的民婦遞上罐頭並道謝……他用所有的消極和格格不入對抗著戰爭會帶來的冷酷麻木,他肆無忌憚丟著他隊長哥哥的臉,他尖酸刻薄諷刺著隊友對戰爭的熱情,他被同寢的戰友暴揍進戰地醫院……他保存個性和良知的行為那麼可笑又無力。

知識分子經常在“生死”面前被庸人們諷刺,選擇自保的是“虛偽”,選擇赴死的是“迂腐”,但事實上,在戰爭中他們總是會比別人多死一些東西,那些看不見的堅持不了的無處找回的東西,才是人類最根源的悲劇。而“知識分子”+“青年”的文化青年,他們的死,是生命和未來的雙重死亡,是智之死,文明之死。





絆腳小電影


少見的德國人視角軸心國角度的二戰mini劇。敘事方式,場面,人物上來評述的話,很像2001年HBO出品的兄弟連,但是由於資金,技術,以及戰敗國視角,相比兄弟連缺少了個人英雄主義與浪漫,使得全片從頭至尾都貫穿戰爭反思,直接導致先天不足,無法成為一部偉大的影視作品。但該劇大膽採用了寫實的手法,以5個主人公作為主線,並且少見的在二戰mini劇中加入了女性角色作為主線,顯然這與二戰中美國女性與德國女性的遭遇截然不同有關,它打破了二次大戰電視劇中女性角色打醬油的魔咒,只可惜敘事太過寫實,缺乏幽默或者其餘意象讓片子顯得"好片,但不好看",其原因可能更戰敗國電影電視被限定主題有密切關係。


暗黑生物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並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一起留言討論。首先我很認同題主的觀點,這確實是一部很讚的電影。豆瓣的評分高達9.6分, 第42屆國際艾美獎頒獎儀式德國電視電影《我們的父輩》擊敗巴西、日本和英國的提名者榮獲最佳迷你劇獎。可見這部電影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下面我給大家簡單解讀下這部電影很讚的地方。

1、這部德國電影共有三集,每集90分鐘,講述了五個普通青年炮火中的故事。每一集的劇名分別叫《一個不同的時代》、《一場不同的戰爭》、《一個面目全非的國家》,揭露了這場侵略戰爭對三觀的扭曲,對人性的摧殘,對家園的破壞,是對戰爭的反思,也是對世人的告誡。優秀的戰爭片,不是描述戰爭宏達的場面,而是通過描述戰爭中的人性去反省,去反對戰爭。

2、該電影於去年三月在德國電視二臺首播,有超過七百萬觀眾觀看,之後該劇被銷往包括中國和美國在內的大批國家,引起影迷的大量關注。這是一部以德國人的視角講述二戰的電影,拍出了德國人痛苦的自省,沒有虛飾和隱瞞。

3、影片中的一些細節更是刻畫的很深刻,當主角被趕出游擊隊後沒走多遠,就聽見藏身處傳來一陣密集的槍聲,回頭看見昔日的戰友們全都倒在了血泊之中。他撿起槍對準面前的德軍士兵,發現是弗萊德海姆。弗萊德海姆本想放走他,可他卻急於想知道父母及女友的情況,遲遲不肯離開。在片刻的僵持下,弗萊德海姆選擇了開槍,但倒下的並不是主角,而是身後準備偷襲的軍官。

影片對於戰爭中人性細節的刻畫出彩的地方還有很多,從細節入手反應戰爭對人類人性的摧殘,去反思戰爭的可怕。強烈建議大家去觀看並留下您的評論。希望題主滿意我的回答,謝謝!






有一說一電影解說


剛看完,來回答一下……

作為參與者(儘管是曾經的)想要客觀地拍好一部自己民族參與過的戰爭總是不容易的,《我們的父輩》也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作為參與者要如何才能將這個故事講的客觀,將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不落俗套地表達出來,是《我們的父輩》作為一部德國片所必須面對的難題。

講回片子本身,這部片子想要表達的大體是戰爭對於美好的摧殘,五個如果在和平時光身上都會泛著陽光的年輕人在戰爭中逐漸變成了“最醜惡的一面”。浪漫天真的小護士、堅毅理智的哥哥(這裡不是對於戰爭分子的誇讚,而是一種劇中所想要塑造的形象)、富有人文情懷的弟弟,相信愛情的女孩等等,都變到了自己的反面,也就是“最醜惡的一面”,也就是揭示了戰爭對於人的摧殘,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片子很成功。個人覺得除了太短變化刻畫的有些突然不夠循序漸進以外其他幾乎完美。

被詬病的最多的也就是“洗白”嫌疑,不過這個也沒辦法,就像之前說的德國人拍二戰片嘗試從客觀角度來講的話都會有“洗白”嫌疑,這個也怪不了誰。只是作為觀眾的話,也許可以攻擊性少一點而多讓自己客觀一點可能比較好~畢竟居高臨下的批判容易,平等又好的思辯困難。






影視搬磚著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很有深意!

首先,這部電影描述的是二戰期間,德國五個年輕人在戰爭年代不同的命運,他們中有的響應了希特勒的號召,準備入侵蘇聯。有的成為救死扶傷的護士。還有的成為了歌唱家。

劇情很真實,很貼近二戰時期的現實。電影正面面對了歷史,沒有逃避。這才是我們面對歷史的正確態度!

歷史不可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經驗和教訓。不要忘記我們的歷史,牢記我們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