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史杂谈:三月三,上巳节,不只是中国的情人节,还有这些趣事!


趣史杂谈:三月三,上巳节,不只是中国的情人节,还有这些趣事!


说起情人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人认定为阳历2月14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又被认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其实,根据《诗经》记载,中国的情人节至少起源于先秦时期,应该是农历三月初三,比西方情人节至少早了1000年!

《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趣史杂谈:三月三,上巳节,不只是中国的情人节,还有这些趣事!


你看,这首古风诗词多有画面感,溱zhēn河和洧wěi河,是河南境内的两条著名河流,暮春时节,春意盎然,春水荡漾,有情男女,手持香草,河边游玩,谈笑嬉戏,踏青玩乐,并以芍药表明爱意,一幅《佳人游春图》跃然纸上。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可见,三月三,九月九都是女孩子们出外游玩,登高祈福的法定节假日,在此期间,结识心仪男子,谈情说爱,也就是自然而然了。

直到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还写道: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三月三“风俗来看,也能找到情人节的佐证,比如:广西壮族在这天有“歌圩节”、“歌仙节”,男男女女会赶歌圩、办歌会,并以对歌、碰蛋、抛绣球的方式互动交流,选择心仪的对象;

趣史杂谈:三月三,上巳节,不只是中国的情人节,还有这些趣事!

海南岛的黎族同胞也会在三月三这天过“孚念孚”,既是庆丰收的节日,又是青年男女对歌欢舞的“谈爱日”、”定情日“;

云南瑶族这天是“干巴节”,男女老幼会结对进山打猎或下河捕鱼,并有集体宴饮活动,唱歌跳舞,庆祝丰收。

同时,布依族的聚会日、侗族的花炮节、畲族的谷米节都是”三月三“这天。

在汉族,传说文始祖伏羲、女娲在“三月三”这天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这可能是中国情人节最早的传说依据,也反映了我们华夏56个民族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

趣史杂谈:三月三,上巳节,不只是中国的情人节,还有这些趣事!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上巳节”。

“上巳”一词,目前最早的文献纪录是汉朝。

《后汉书·礼仪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

由此可见,“上巳节”是官方和民间共同信奉的节日,与清洁和祈福有关,在东流的河水里沐浴,洗去一年的污垢,让新春的阳气畅通。

《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是说上巳节,孔子和他的徒弟们在山东沂水沐浴、歌舞,做野外拓展的活动记录,可见,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民间流行。

有好事者还根据《论语》中的这段记录,推算出了孔子门徒72人,而且是成年30人,青少年42人,因为“冠者五六人”,5X6=30,“童子六七人”6X7=42,30+42=72,正好是孔门七十二贤人的数量,哈哈,好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