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平淡小書,為何會變成亞洲現象級暢銷書?因為金智英就是我們


金智英,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韓國女子,生於1982年,出生、成長、上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女,成為一名全職母親。


《82年生的金智英》寫的就是這樣一個女子這樣一個故事,人物平常,語言平淡,情節也平淡得如白開水,還不時插入一些統計數字,讓人感覺就是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社會調查報告。字數也不多,不到十萬字,薄薄的一百多頁。


就是這樣一本平淡的小書,起初人們預估的銷量也僅為8000冊,沒想到它後來卻成了亞洲10年來罕見的現象級暢銷書,憑口口相傳在韓國銷量突破100萬冊。韓國書店聯合會評選2017年最佳小說,作者趙南柱被授予"年度作家"殊榮。韓國總統文在寅、國民主持人劉在石、"少女時代"崔秀英、BTS團長金南 俊都 在閱讀,還被拍成了同名電影上映再次引發熱議。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原因就在於它不只是一份關於女性成長經歷的"調查報告",更是一份關於性別歧視的"調查報告"。在這個名叫金智英的女子身上,我們看到了身邊的每一位女性,包括身為女性的我們自己,不僅有現在的我們,還有過去和將來的我們。


一本平淡小書,為何會變成亞洲現象級暢銷書?因為金智英就是我們


01


金智英的母親吳美淑雖然天資聰穎,但和姨媽一樣早早輟學,辛苦勞作掙錢供幾個舅舅讀書,但被誇讚扛起了整個家的卻是身為長子的大舅。


我的母親比吳美淑幸運。雖然她出生的年代更早些,且生在中國一個偏遠的山村,但她不但走進了校園,而且一直讀到了師範畢業成了一名教師。只是畢業後因為外公去世,十幾歲的她就承擔起了家庭經濟的重任,尤其要供養年幼的舅舅。


事實上,我母親比中國當時鄉村的絕大部分女性和部分城市女性都要幸運。


到我上學時,農村女孩讀書已經普遍了,但她們的求學之路仍然艱難。小學時有女同學10歲才讓上學,回家後還要幹活,一次因為少先隊的事情回家晚了還被父母責罵了一頓。她們中有的小學沒畢業就輟學了,有的勉強讀到了小學畢業,大部分都止步於初中畢業。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吳美淑在生育時的經歷:

老大金恩英剛出生時,母親將她抱在懷裡,不停地哭著對奶奶鞠躬道歉:"媽,對不起……"當時奶奶安慰媳婦說:"沒關係,第二胎再拼個男孩就好了。

因為生了女兒居然要向婆婆道歉?我想起婆婆講述生我丈夫時的一件事,丈夫前面已有兩個姐姐,丈夫出生時,他爺爺還躺在床上生悶氣,一聽到我婆婆生下的是兒子,趕緊起身跑進他幾乎從不去的廚房去做了面請大家吃。

"小孩……真漂亮啊……可以湊成三姐妹了……"母親回到家後泣不成聲,甚至哭到把肚子裡的食物統統吐了出來。

當聽到第三胎也是女兒時,吳美淑居然傷心成這樣,試探著和丈夫說起萬一又是女兒怎麼辦?丈夫的回答是

"少烏鴉嘴了,別淨說些觸黴頭的話,快睡吧。"

她只好獨自把這個女兒打掉了,幾年後再次懷孕,因為是男嬰才生了下來。

"鑑別胎兒性別與將女嬰墮胎的情況數不勝數。這樣的社會風氣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持續蔓延,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性別失衡的情況更是達到巔峰,第三胎以後的出生性別,男嬰明顯比女嬰多了一倍。"

這讓我想起故鄉許多的同齡人,包括我的同學朋友,因為這個婚後身體飽受摧殘。有的和丈夫想蓋新房時,居然因為這個受到攻擊,丈夫有個兄弟遊手好閒,家裡一窮二白,但就因為生了個兒子就在那裡神氣活現地嘲笑他們:"兒子都沒有,蓋房子做啥?"

我參加工作時,計劃生育還是鄉村工作的重點,見過太多為了生兒子鬧騰的人和事。

最極端的是在一次公開宣判會上聽到的一個真實案例。為了生兒子,居然有人花了幾十元錢請人把自己生下的女嬰活埋。更讓我震驚的是,我居然聽到會場有人說這家人太笨,幹嘛還要花錢請人做這事,花了錢還被人知道了。但其實,我早就知道農村被"掛大門圈"的棄嬰,絕大部分都是女嬰,而且也聽說有把女嬰溺斃在尿桶中的。

我個人算是比較幸運的,雖然出生成長都在鄉村,但因為父母都有工作,而且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基本沒有受到鄉村普遍的"重男輕女"意識的影響。

後來結婚生孩子時,和丈夫都有工作,婆婆家也不只丈夫一個兒子,所以在生男生女方面沒有什麼壓力。甚至我還希望生個女兒,其實我原本無所謂生男生女的,只是聽見周圍的人都在希望和祝願是個男孩,心中便感到一種不平。

但是,女兒出生後,我卻感到了一種失落,一種無形的壓力。因為周圍人的目光、議論還有問話,讓我有種說不出的滋味,曾經寫過一篇隨筆《我的寶寶是個女孩》 記錄這段經歷和內心感受。


02

金智英也出生於上世紀,但已到80年代,雖然和姐姐從小在家受到與弟弟明顯不同的對待,但受教育方面還是幸運的。

"這年頭似乎已經不再有父母認為女孩不用讀書,或少讀一點也無所謂,女孩和男孩一樣穿制服、背書包去上學,早已是天經地義的事;女孩也和男孩一樣思考著自己的出路,規劃自己踏入社會後的未來,並努力競爭,只求能在這社會中生存。"

在學校裡雖然也受到了許多與男生不同的對待,但金智英還是順利地高中畢業考大學了。她考大學填報志願時,因為家裡經濟陷入困境,父母無瑕顧及。但她姐姐金恩英填報志願時,母親則提出了希望,希望她當老師,因為沒有什麼工作比當老師更適合女生。金恩英一開始強烈反對

"這確實是一份能兼顧小孩的工作,那應該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好工作才對,為什麼只有對女生來說是好工作?孩子難道是女人自己生的嗎?媽,你也會對兒子說這些話嗎?你也會勸弟弟去讀師範大學?"

但最後她卻同意了這個選擇,還說並非因為母親的勸告,也絕不是什麼犧牲。

我想起自己曾經很想成為一名教師,是根據自己的性格與價值觀做出的選擇。當時教師職業不被社會看好,很多從師範類改派到機關工作的,像我這樣從機關想改到教師崗位的,幾乎沒有,因此我的選擇顯得有些另類,但如果說到女性適合的職業,教師、醫生都是大家公認的,現在就更是如此。女兒高考填志願時,我和其他人一樣,都是從這個角度建議和希望她當老師和其他職業的,女孩子嘛,就要穩定,還要方便以後照顧孩子。

金智英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和麵試時都遭遇了性別歧視。好容易找到了一份小型公關代理公司的工作,工作中在分配工作等方面也受到了與男性不同的對待。

讓我印象更深的是她在與客戶應酬時要忍受對方男士的黃色笑話還有不停地勸酒、灌酒。金智英高中時一次在公交上遭遇陌生男子威脅,逃脫後到家反被父親責備。

"金智英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著要保守、行為要檢點,危險的時間、危險的人要轉角懂得避免,否則問題是出在不懂得避免的人身上。"

我想起近年網上屢見報道的公交車上"鹹豬手"事件,也有部分網友認為是女性穿著太暴露所致,最可笑最讓人無語的是一個名叫丁璇的所謂女德大師所講的

"女性穿著暴露:是上克父母,中克丈夫,下克子孫的破敗相,世人不得不防。"


一本平淡小書,為何會變成亞洲現象級暢銷書?因為金智英就是我們

戀愛、結婚後,金智英也面臨生育的問題。


母親吳美淑遇到的孩子性別問題,金智英同樣遇到了。同齡女性經常分享自己第一胎是女兒,面對第二胎的性別時就特別緊張。

"因為第一胎就懷了兒子,在公婆面前可以抬頭挺胸走路;得知懷的是男孩之後,可以盡情地買一些昂貴食品來吃等,大家都以稀鬆平常的口吻述說著。"

這種現象以前在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現在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就不僅出現在農村了。

懷孕後,接下來就要面臨帶孩子的問題了。這可是個更大的問題。

吳美淑因為是家庭婦女,這方面倒還沒什麼大問題,金智英這時已經成了一名公司白領,和丈夫再三討論後,為了孩子,她只好選擇離職。

"韓國已婚女性每五人當中就有一人因為結婚、生子、育兒而辭去工作。"


可能有人會說不對呀,現在年輕人生孩子不都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幫帶的嗎?這種現象確實很普遍,金智英也考慮過,但她自己父母忙生意,公婆離得遠,而且都年事已高,婆婆還動過腰椎手術。

在我國也一樣,要看各個家庭的實際情況。比如我生女兒時,公婆和自己父母兩邊也都沒辦法幫忙,只好在單位所在地請了個保姆幫忙,白天送去保姆家,晚上抱回來自己帶。

金智英也考慮過請保姆,但找個合適的保姆並不容易,而且對於金智英這樣一個普通家庭來說,請個好保姆也是筆不菲的費用。我當時只求有人幫忙照看下孩子,根本無瑕顧及這個。

金智英全天帶孩子,感覺筋疲力盡,好容易有空出來買了一杯幾十塊錢的咖啡坐下來休息,卻聽到周圍的男人在議論她:

"我也好想用老公賺來的錢買咖啡喝,整天到處閒晃……媽蟲還真好命……我一點也不想和韓國女人結婚……"

金智英氣得對丈夫吼道:

"我又不是偷老公的錢來用,我賭上自己的性命把孩子生下來,甚至放棄了自己所有的生活、工作、夢想,只為了帶孩子,但我卻成了他們口中的一隻蟲,你說我接下來該怎麼辦?"

還是我讀中學時,就聽說日本韓國女性就是上了大學結婚後也仍然只能圍著鍋臺轉,當時很是唏噓。

現在我國其實也有很多了,原因有很多,比如國民整體受教育程度提高了,女性也隨之提高了,經濟發展水平也提高了,陪伴孩子及孩子的教育培養越來越受重視等等。

但是,為什麼那個放棄工作的一定是女性呢?

金智英和丈夫討論時,發現夫妻二人必須要有一個人放棄工作時,那個人就只能是金智英了。因為丈夫的工作收入更高,也更穩定,而且更重要的是,社會風氣普遍都是"男主外,女主內"。

傳統思想當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我覺得為什麼有些女性會選擇做個全職媽媽,還有個重要原因。

記得多年以前在鄉鎮從事婦女工作時,聽到身邊有女職工吐槽婦女解放了既要顧工作又要顧家裡比以前更辛苦。即使是在農村,雙搶時,女性和男性一樣要去田地幹活,回到家都累得筋疲力盡,但男性可以好好休息,女性卻還要做飯、洗衣,問過一些農村男性,他們也承認老婆確實更辛苦。

如果夫妻二人都工作,家裡又沒人幫忙照顧的話,女性通常更多地承擔家庭事務,那麼她的工作要麼受影響,或者挑選一個清閒的職業,要麼她就得付出更大的辛勞,有時真的可以說是身心俱疲。

"要平衡家庭與事業的矛盾",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但這通常針對女性,如果因為工作沒有照顧好家庭,更自責和更內疚的也往往是女性。


03


有人說,金智英已經算幸運的了。


確實,她至少生活無憂,而且人生順利,丈夫在IT界中型企業工作,收入不錯,對她其實也不錯,並沒有明顯的大男子主義,總之各方面似乎都不錯。


但這樣的家庭在韓國大概還有很多,中國應該更多,唯一的特別之處可能就在於她最後的患病。


2015年,金智英34歲了,結婚三年,女兒也一歲了,她突然患上了一種古怪的病,老是用別人的口氣和人說話,還不時出現一些明顯是別人的怪異舉動。


開始只是和丈夫鄭代賢這樣,一次中秋節時居然當著公公婆婆和小姑子這樣了。


小姑子勸婆婆以後少做點食物,"媽媽年紀也大了,搞得智英也辛苦。"婆婆感覺有些失落,說過節本來就是要這樣聚在一起做菜吃飯的,並轉頭問金智英:"你會覺得辛苦嗎?"


沒想到金智英卻以自己母親的口吻答道:

"哎呀,親家母,其實我們家智英每次過完這種大節日,都會全身痠痛呢!"


把全家人都弄得尷尬不已。


鄭代賢於是帶妻子去看了心理醫生。


到最後,我們才明白,原來這本小說的敘述者居然是一名心理醫生。金智英是他的一個病例,他根據金智英和鄭代賢的講述整理而成。


"我懷疑會不會是過去只在書上看到過的人格分裂,親自見過金智英以後,才確定應該是典型的產後抑鬱延伸到育兒抑鬱所致。但是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諮詢,我變得越來越沒把握,並不是因為金智英出現抗拒反應或自我封閉,而是因為知道金智英選擇的人生之後,我意識到是自己太急於診斷,這並不是誤診,而是原來還有我從未想過的一面。"


醫生看著金智英,想起了比他更優秀的妻子最終也放棄了事業,走進了家庭,他真心希望妻子將來可以做自己擅長、喜歡和想做的事情,同樣希望金智英也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但他似乎只是想想而已。面對診所優秀女醫生因為生育要離職,也無可奈何,只是感嘆:

"不論是多麼有能力,表現多麼優秀,只要解決不了育兒問題,女職員都免不了會帶來這些困擾",

並下定決心下次招女醫生時"一定要找未婚單身的才行"。


我曾聽過一種說法,說是女生大學畢業後應該趕緊結婚生子再去找工作,這樣就不用擔心工作後因為生育帶來的麻煩了,據說不少用人單位就有這樣的考慮,因此這樣的女性反倒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82年生的金智英》中有段引用的數據也頗有意味。


"韓國女性的經濟活動參與度明顯在產後降低,二十至二十九歲女性的經濟活動參與度顯示為63.8%,但是到了三十至三十九歲的女性,則跌落至58%,四十歲以上的女性則再度攀升至66.7%"


在醫生的感嘆和決心中,這本小說就結束了,對於金智英的困惑沒有給出任何解決辦法。作者趙南柱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也明確表示這是她關於這部作品的最大遺憾:


小說結尾金智英沒有解決自己的困難,比較空洞地結束了。創作的時候,想不到能給她一個什麼更好的結局。但是對於那個時候的"金智英"來說,可能就是一個比較好的結局了吧。

但我覺得,這位醫生的態度尤其是他的希望表明了男性至少在意識上對這個問題有覺察,並且有態度。

據說《82年生的金智英》在韓國成為現象級作品後,得到了包括韓國總統文在寅、國民主持人劉在石等很多政界、文藝界男性成功人士的推薦。

但同時,有個現象值得注意,在韓國,男性推薦《82年生的金智英》被稱讚,女性推薦此書卻被群嘲,女性偶像因此遭到了粉絲的謾罵和攻擊,甚至只因表示讀過本書就被極端粉絲剪碎、焚燒照片;出演本書電影版主角的實力派女演員鄭有美(又譯鄭裕美)官宣之後就收到了大量的網絡惡評,"女權主義者"成為一個黑稱。

對這部小說的評價也因性別的不同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小說包括電影上映後的評分,男性打出的平均分數遠遠低於女性。

性別歧視主要來自男性,男性能有這個意識非常重要,但女性自身立場更重要。

可能有人說了,女性自己肯定想要平等的呀,其實並非如此。

金智英的奶奶自己種田做生意家務樣樣都幹,對什麼都不幹的爺爺卻毫無怨言,真心認為只要不在外偷人,不打老婆就已經是難得的好男人了。媳婦懷孕了天天唸叨要生孫子。孫子出生後,孫女偷吃了點孫子的奶粉就非常討厭地打得她措手不及,奶粉從嘴巴和鼻孔中噴出來:"膽敢貪圖我金孫的奶粉?"

金智英的媽媽吳美淑為供幾個舅舅讀書放棄了學業和夢想,她真心希望兩個女兒能擁有和她不一樣的人生。結果呢?兩個女兒都接受了高等教育,這個確實比她強多了她有時也站在女性立場幫女兒說話,而在女兒選擇高考志願以及生育時,吳美淑卻下意識地把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帶入其中。

金智英自己呢?面對眾親戚的"催生"和過度關切,她想說這是她和丈夫的事,而且"很想大聲說,她也可以抬頭挺胸走路,吃自己想吃的東西,這些都跟孩子的性別無關,但是感覺說了以後好像會顯得自己更難堪,只好打消這個念頭。"

我想到我們自己。雖然現在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仍有不少女性認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甚至認為之所以要接受更好的教育,讓自己變得優秀,也只是為了找個更優秀的丈夫。兒媳面臨生育時,最渴望生個孫子的往往是作為女性的婆婆,溢於言表的更是婆婆。女性自己也希望生兒子,甚至覺得生了兒子的母親比生了女兒的母親要高一等似的。兒時就曾看過一則笑話:兒子問母親生男好生女好?母親答當然生男好,兒子便問,那你不是女的嗎?母無言。

趙南柱接受採訪時表示,她之前以為中國女性在亞洲來說相對比較獨立,沒有想到這本書在中國也會產生那麼大的共鳴。

近年來的熱播劇裡也有體現。如《歡樂公頌》裡樊勝美的父母理所當然地花女兒的錢,卻時時處處護著不爭氣的哥哥,樊勝美對此不無怨言,卻還是全盤接受,一個人把苦往肚子裡吞。《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從小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母親表現得特別明顯和過分,但她進行了反抗,逃離了這個家庭,並且發誓與這個家劃清界限,最後迴歸了親情,只是過去留在心裡的創傷雖可治癒,卻無法抹去。

還有如丁璇之類的所謂"女德大師"還在傳統思想的糟粕裡打撈"男尊女卑"的種種沉渣,要知道那番驚人之語出自她被邀請來給某學院學生做的講座,講座名稱名為《做新時代的窈窕淑女》。

近年來在一些農村出現了"天價彩禮"現象,這裡面本身就有重男輕女導致男女性別失調的原因,而且這種現象並非體現了女性地位的提高,而是進一步物化了女性。

我自己個人算比較幸運的,因此自認有較強的平等意識,而其實在歲月的流逝中,自己的思想意識中已悄然潛入了許多不平等的意識,自己卻還渾然不覺。比如對女兒今後工作生活的建議和希望,幾乎完全和社會對女性的偏見一樣,又比如說工作上的追求本有性格價值觀等原因,但卻和眾人一樣認為女的這樣可以了,而聽到他人談論某個女性時,說一個女的何必這樣呢?我也馬上跟著附和,其實我只是不太喜歡她的性格而已。

因此,要實現男女平等,女性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解放自己的思想意識,才可能有下步的行動。至少要有這個意識。

很多韓國女明星就表示,讀了《82年生的金智英》後,才發現許多自己原本習以為常的事情其實都藏著不公正的偏見。

一本平淡小書,為何會變成亞洲現象級暢銷書?因為金智英就是我們

金智英的患病至少表明她有這個意識有這個覺察,並且有這個抗爭。其實她年幼時偷吃弟弟的奶粉就是一種反抗,懷孕後聽到男同事嘲諷時硬撐著也是一種反抗,聽到丈夫說會幫她帶孩子時,她大聲對丈夫吼叫更是一種反抗,但她過後馬上主動向丈夫道歉。因為她發現這樣根本不能改變什麼。而她的這次患病也只是模仿或者說借用他人的口吻來表達這種抗爭。

金智英感覺自己彷彿站在迷宮的中央,一直以來明明都腳踏實地地找尋出口,今天卻有人突然告訴她,其實打從一開始這個迷宮就沒有設置出口,與其茫然地杵在原地,不如加倍努力,就算鑽牆也要殺出一條血路。


小說第1章,就一句話:

"由衷期盼世上每一個女兒,

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

相當於一個題記,最後《作者的話》也以這句話作結:

"我自己有一個比芝媛大五歲的女兒,她說長大以後想要當航天員或科學家。我希望,我相信,也努力地想辦法讓女兒的成長背景可以比我過去的成長環境更美好,由衷期盼世上每一個女兒,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

我想起當年自己在短文《我的寶寶是個女孩》結尾時也寫了一句:

"女兒,等你長大了會是什麼樣呢?"

如今,女兒已經長大,現實已在眼前。我很慚愧,除了物質生活條件遠遠好於我年幼時,我沒能給她更美好的成長環境,沒能阻礙各種社會偏見對她的影響,甚至還用自己不自覺中接受和默認的偏見影響著她。

《82年生的金智英》的簡介中說"一個女孩要經歷多少看不見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長大成人。"

而其實,長大成人後的女孩,又會經歷多少看不見的坎坷,遇到多少看不見的牆?

但我依然期盼年輕的女兒和世上每個女兒都能夠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