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告诉我们面对孩子应该怎么成为合格的父母


《何以为家》告诉我们面对孩子应该怎么成为合格的父母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对于幸福的家庭来说,不过是父母慈爱,子女仁孝,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度过快乐的每一天,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幸福的,都可以称之为家的。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安家》中的房似锦就是一个有家不如五家的人。或者我们改叫她房四井,因为她排行老四,差一点扔井里淹死,取名字多么的随意。

家,对于她来说就是一座牢笼,甚至可以说是地狱。从小,为了逃命学会了奔跑,马拉松也不过是小菜一碟。最可恨的是她明明考上了名牌院校,通知书被那个不配做她母亲的母亲撕掉了,她的大学梦,也就破碎了。尽管她独自修完了所有的课程,但是没有学籍,没有学历,无人承认。家中唯一有温情的是爷爷,奈何爷爷终究会老去,离开了她。唯一的牵挂没了,她也就自由了。

自古以来,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存在着,总觉得生了女儿最终还是嫁做他人妇,成为泼出去的水,传宗接代还是只能靠儿子。所以,女孩子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就是累赘,甚至是工具,赚钱的工具,干活的工具。

家这个读起来就温暖的词语,对于有这样家庭的孩子来说是冰冷寒凉的,是地狱,是拼尽全力想要挣脱的牢笼。除了重男轻女外,还有就是贫穷。在生活无力继续的情况下,人性也就被泯灭殆尽,到那时,家也就不能称之为家。

就像电影《何以为家》中演绎的家一样,那个家也是个不能称之为家的地方。《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联合主演。它于2019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它主要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

在扎因十二岁的生命中,一共经历了三个容身之所:自己的家,拉希尔的家和监狱。但这三个地方都不能称为他的家。这部影片没有激烈的情节,就连拍摄画面也以灰白为主,唯一的亮色就是最后给赞恩拍摄的那一瞬间,但却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小扎因在来电直播中控诉:“

让那些不能照顾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则给孩子的回忆是什么?暴力、虐待、侮辱、殴打吗?是被铁链拴,皮鞭抽吗?我听过的最亲昵的话是:‘给我滚臭小子’或者‘走开混蛋’,生活简直就像一坨狗屎,比我脚上的鞋还脏,我天天活在地狱里,受着煎熬,就像我做梦都想吃的鸡肉一样,命运为什么要折磨我?我本来以为,我们会长大,长成个好人,会受人尊敬,还有很多人喜爱,但是真主不想让我们变成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人踩在脚下。”这些控诉,让多少人泪如雨下。

这部影片能得到9.1的高分实至名归,高分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拷打,对现实的反抗,更多的是能直抵人心,引发人们的思考。


《何以为家》告诉我们面对孩子应该怎么成为合格的父母

一、本片的戏剧元素是磨难,而磨难是真实存在的

这部影片围绕的是12岁的扎因展开的,他短短十二年的生命中,全部是灰色的,阴暗的。父母生育了众多的孩子,但是却没有担负起养育的责任。生活中的重担都在小小的扎因和一种兄弟姐妹身上,这所有的经历让小扎因过分的早熟。

他喜欢自己的妹妹,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的妹妹。他害怕妹妹生理期的到来,因为这意味着她将被无情的父母卖掉。只是小小的年纪不懂得,他的小伎俩怎么能瞒得过一心期盼着卖掉妹妹的父母?他们从生下女孩子开始,就在等待着长大卖掉的那一天。最后,父母还是用三只鹅卖掉了妹妹。

扎因彻底对这个所谓的家心灰意冷,于是逃离了出去。小小年纪,在外举步维艰,这个时候他认识了拉希尔,一个带着幼小孩子的单亲妈妈。拉希尔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家里,但是要照顾她的小儿子。

最后拉希尔因为没有证件被捕,扎因没有能力继续抚养她的小儿子,只能忍痛卖掉,回到家找寻能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却被父母告知他的妹妹已经死了。怒火攻心的小扎因,拿把刀就冲了出去,把买妹妹的坏蛋捅伤了,他自己也被判入狱。

我们总说艺术来源于现实,谁能想到,这些苦痛磨难,不是来源于现实,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扮演扎因的小男孩,原名叫赞恩,影片中的故事大多数是他亲身经历的。为了躲避叙利亚境内的战争,赞恩跟随家人来到了黎巴嫩,成为了难民。他是在一个平民窟里被导演发现的,并出演了本片的主演。当时12岁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能触动人心的,让人感同身受,往往是最真实的东西。他们摒弃掉繁华的外衣,去除矫揉造作的装饰,留下的是真正的自身。影片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在于此,那些难以置信的重重磨难,都是真实存在的。

《何以为家》告诉我们面对孩子应该怎么成为合格的父母

二、画面灰暗,但最后那一抹带来的是希望

这部影片的画面,让人看了极度压抑。以黑白灰创造出来的世界,本身就很沉重。更不用说每个孩子穿着破烂,在不停的工作着。

难民,一个让人瞬间想到贫穷和饥饿的词语。破烂不堪的窝棚,衣不蔽体的装扮,面黄肌肉的容貌,乱七八糟的头发等等,所有不好的词语都能形容他们,更不用提屈辱和折磨。

扎因的生活条件就是这样的,自己的家中,几个孩子跻身在一处,不论男女。鸡肉,只存在于梦中。衣服,来来回回就那么一套。一言不合,就遭到父母的责骂。为了防止小妹妹乱跑,用绳索捆绑住她的脚。小小的年纪,就要去打工。

当他说想去读书时,父母想到的是读书提供一日三餐和其他东西,这些东西拿回家还可以贴补家用,至于影响到的工作,可以晚上加班。呵,父母眼中他就是一架机器,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哪里有半点温情可言。对于家中的女孩子来说,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有了初潮后卖出去。并且是贱卖,可能只需要三只鹅。

这一幕幕,全部都是灰色的画面。看不见阳光,也望不到希望。除了这些,处处是脏乱差,这些画面是可以直抵心灵深处的。

影片结束,扎因在照相。摄影师说:“笑一笑,你这是给身份证拍的,不是死亡证。”扎因笑了,他笑的那么灿烂,那时全部影片中他唯一的笑容。那一身明黄色的衣服,冲破了眼前的黑暗。

身份证,黄色衣服,明亮的笑容,从此后他可以在明亮的阳光下有身份的活着,那是希望,是未来。这十几秒的瞬间,又有多少人泪目?现实中的赞恩,也得到了他梦中的生活。这是影片要告诉我们的,不论有多少灰暗的过去,不论生活多么的悲伤痛苦,但都要勇敢与命运搏击,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让脸上展现明媚的笑容。

《何以为家》告诉我们面对孩子应该怎么成为合格的父母

三、背后是对人性的拷问:贫穷不是泯灭人性的理由

有人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毫无疑问,故事中的很多人都是禽兽,比如扎因的父母,导致妹妹死亡的商店老板,千方百计想要夺走拉希尔孩子的黑帮等等。

他们中间,有人贫穷,有人富有,但他们同样都是禽兽,都泯灭了人性。所以,贫穷并不是成为禽兽的理由。

拉希尔很穷,她被人欺骗感情,但是勇敢的生下了儿子约纳斯。不管阿斯普罗开出多么优厚的条件,她都绝不会卖掉自己的儿子。走投无路,也不会卖掉。本身生活就够困难的她,遇见扎因时,还果断的收留了他,给了他一席之地。这温暖,是扎因从没有得到过的。

生而为人,难道因为贫穷就六亲不认,鬻儿卖女吗?那他不配称之为人。这部真实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影片,给人的是当头棒喝,贫穷困苦下,依然有善良的人存在。

为人父母,并不是给予生命就可以的,生养是连在一起的,既然生下,就必须养育。

贫穷也好,痛苦也好,生活在炼狱也好,统统不能成为泯灭人性的借口。生而为人,不能说抱歉,要对得起人这个称呼。

当某些不堪入目成为社会常态时,需要这样的影片敲醒沉睡的人,应该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给下一代造成了怎么样的反面影响。

《何以为家》告诉我们的怎样让家成为家,把孩子生下来,到底是为了什么,磨难的背后,痛苦的背后,贫困的背后,隐藏的是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人,怎么样去创造一个家。它是对现实的反抗,是对人性的拷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