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三个课堂”;家长:到时孩子还需要择校吗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存在教育公平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投入不均衡、师资力量差距明显,教师素质高低明显等方面。

具体表现就是城乡学校、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教师素养、教育理念的差异突出。结果就是同龄的孩子得不到同样的教育。如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

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三个课堂”;家长:到时孩子还需要择校吗

日前,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支撑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

《意见》对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对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

1、专递课堂。主要着力解决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具体措施有三个:一是制定专门的针对性课程方案,采用网上专门为这些学校开课;二是通过网络,薄弱学校和资源优质学校同步上课,资源共享;三是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给薄弱学校,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2、名师课堂。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名师示范,提高一般教师教学能力,达到水平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三个课堂”;家长:到时孩子还需要择校吗

3、名校网络课堂。主要目的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专递课堂,将解决教育条件差异的问题;名师课堂,将促使教师水平的看齐;名校网络课堂,将缩小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

通知要求,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促进各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如果“三个课堂”真正得以实现,那么,城乡之间,名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一般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将会大大缩小,甚至学生将享受到一样的教育。

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三个课堂”;家长:到时孩子还需要择校吗

如果我们的孩子都享受到一样的或者接近的教育,我们还有必要为孩子的择校而头疼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