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赵氏宗谱》序

《大港赵氏宗谱》序


顺应历史潮流 更新谱学理念

---《大港赵氏宗谱》序论


九月金秋,丹桂飘香。新修《大港赵氏宗谱》即将刊印之际,常州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朱君炳国先生推介的谱苑新葩一一《大港赵氏宗谱》,于重阳时节摆到了余之案头。大港赵氏宗亲顺凌、金柏、增麟、军文,请余审读,嘱余作序。

初阅谱本篇目,甚感布局恢宏,宗支庞大。该谱上溯赵氏得姓之渊源,中承两宋十八帝之天潢玉脉,通揽大港赵氏十八大支,下涉一百零九个分派,确有“宗君合一,家国同构”之皇家气派。既而细读谱本诸章,始知编者构思精巧,匠心独具,谱本之收录,取精用宏,撷英聚萃;谱本之构建,以燕王嫡亲系为主脉,以各派之始祖年表、谱序作谱头,作为承上启下的标准接口,以补文献之不足,以供各派之接续。实乃多种谱本之资料汇集,各个支系辑录。从而贯通了赵氏之传承根脉,为编修赵氏通谱奠定了基石,其用心之良苦,期待之殷切,令人叹服。

通览该谱,立意高远,多有创见;体例新颖,与时俱进;史料翔实,论述公允,成功地运用了“史、志、谱”三位一体的编纂手法,展示了新时期谱牒文化的特色。尤为可贵的是,编者敏锐地觉察到当今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脉搏,触及到新修谱牒的焦点所在,提出了重新构建谱牒文化的价值体系,弘扬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重大议题,显示了编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善于思考、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

首先该谱依据“文以载道,谱以序世”的编纂宗旨,突出了谱牒的教化功能和社会价值,简化了宗法礼制的传统色彩和陈旧观念。在谱本开篇的“宗谱说明”中即精辟地指出:人类遗传基因有血缘与文化两套系统,文化始终是谱牒的灵魂,谱牒承载着文化遗传的基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的融合,血统的意义越来越多地让位于文化价值的认同。基于这一修谱理念,新修的《大港赵氏宗谱》在延续旧谱的基本结构、格式体例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载录了大港赵氏的传承世系,而以两个专题篇章,论述大港赵氏的文化遗产、文化特色提炼其文化基因,彰显其文化魅力,使新修谱牒成为积淀、传承赵氏文化的价值体系,适应了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潮流,既吸取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也提出了构建新型谱牒文化体系的理念。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使命,也是当今谱牒学界应高度关注,深入探讨,并共同破解的重大课题。

正是基于上述修谱宗旨和价值取向,《大港赵氏宗谱》在编纂体例上也有所发展和创新。一是突破了“欧苏体例”的传统模式,采用了“史、志、谱”三位一体的编纂理念和表述方法。从谱本的整体结构来看,二是吸纳了多学科的文化元素和研究成果,有意识地突出了族谱、家乘传承文化的优秀基因和社会功能。在谱本中专列的“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古镇记忆”、“故土乡情”等篇章中,不仅载录了大港赵氏的文化遗产、文化根脉,而且记述了大港赵氏繁衍生息的人文地理和文化积淀,以及节日、庙会、方言、礼俗、景观名胜,蕴含了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人口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文化元素,借助史书和方志的有关资料,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大港赵氏的英姿风采和文化内涵,体现了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哲学理念,适应了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虽然上述篇章内容都冠以“附录”之名,但其所占篇幅、所费笔墨不亚于其他篇目,构成本谱一大特色,也体现了编者的创新理念和价值取向。

《大港赵氏宗谱》的第三个特色是内涵丰厚、史料翔实。其所载录的内容上起造父得姓,下至当今赵氏各派,纵贯了赵氏两千多年的历史轨迹,涵盖了大港赵氏的各个宗支,尤其是两宋十八帝的天潢玉脉更为详尽。谱本所用资料多为老谱影印件素材,原汁原味地保存了老谱原貌,宁缺毋滥、绝不枉攀冒附,信守了“有信传信,有疑存疑”的治史准则,体现了编者严谨治学的良好风范。

大港赵氏作为中华赵氏的重要流派,赵宋皇室的嫡派宗支,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号称两宋第一大姓,位列《百家姓》首位。其宗支族属、凤子龙孙,原有《玉牒》、《属籍》、《宗藩庆系录》、《仙源积庆图》、《仙源类谱》专门载录,也有专职专官管理珍藏。然而历经“靖康之难”、“德祐国陷”等江山变易和兵燹战乱,族众播迁,谱牒散失。传世之《大港赵氏族谱》乃南宋翰林学士、太宗十三世孙赵宗玦依据《仙源类谱)、《宗藩庆系录》等谱本纂集而成,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元、明以来,虽有赵氏族人多次续修、增补,但历经朝代更迭,族谱、家乘大都焚毁,十不存一。此次大港赵氏续修宗谱,经多年奔走,四处搜求,得以寻觅到一套完整的赵宋皇室的《大港赵氏族谱》及十余种赵氏分谱,虽然仍未能得其全貌,但也是祖宗有灵,苍天庇佑,是谱牒学界一大幸事。而今新修的《大港赵氏宗谱》问世,不仅为赵氏各支提供了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也为新时期的谱学园地增添了珍贵资源。

作为谱牒学界的一名老兵,余欣喜之余,更为关注的是新修《大港赵氏宗谱》特有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理念,以及探索新型谱牒体系的价值取向。即如何进一步弘扬谱牒文化的优秀基因,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修齐治平的社会功能,发掘其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普世价值。使之适应时代潮流和现实社会的需求,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和重要源泉,使谱牒文化与时俱进,与日俱新。此乃余多年之心愿和追求,期望谱学界同仁共同努力,勇于创新,敢于实践,适应时代潮流,更新思想理念,构建新型谱牒文化的价值体系和学科体系,亦期待更多的谱苑新葩竞相怒放。是以为序,与诸君共勉。


李吉

(作者系山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

公元2014年10月1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