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導語】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智能產業的基礎性和可持續發展性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有利於鼓舞國人對疫後經濟發展更懷信心,同時有利於在之後的國際博弈中獲得優勢。但是,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我國智能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5G、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在大基建總體建設規劃中所佔比重仍然較小,在不同區域的發展規模和特徵也差別較大,需要冷靜看待。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兩個月來屢次被國家各部委提及,“新基建”火了。在多國股市熔斷、眾人一片噓噓之下,有人高呼,“A股”是全球市場的避風港!而新基建板塊,則成了A股中“最靚的仔”。
以特高壓為例,3月15日,A股特高壓板塊低開高走,漲幅超過9%。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5G這邊,2020年的5G基站之戰也已打響。上週,三大運營商的5G招標計劃全部公佈,預計年內一共新增55萬基站,開支將達到3000億元,大約佔到今年運營商資本總開支的三分之一!


截至當下,各省市公佈的未來重點項目投資規劃總額已近50萬億元,新基建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成為產業熱議的話題。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健康碼、AI測溫措施、線上醫療、雲課堂、在線辦公等數字工具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的新華時評寫到:“(疫情中)從政府決策部署,到企業復工、社會運轉,數字‘基礎設施’功能凸顯。”


對許多AI企業來說,新基建無疑成了一針“強心劑”。但也有觀點認為,幾十萬億的投資還停留在規劃層面,是畫餅還是救濟糧,多少能在2020年落地啟動都還是問題。


在各地的未來重點項目投資規劃中究竟有多少與新基建相關?又會給智能產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調查梳理。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新基建”來了


庚子之春的這場疫情蔓延至今,威脅到全球幾十億人的生命安全,也為各國經濟增長和各行各業的命運存亡蒙上陰影。2020 年以來,中央5次提及“新基建”,帶來的是國內各界信心一振。


“新基建”並非新提法,早在2018年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上,中央就明確提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今年,中央再次圈定“新基建”涉及七大領域,其中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正是智東西長期關注的領域,而這,也是智能產業基本框架中的關鍵要素。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智能產業本質上是基於數據聯結流動的產業,其中,5G網絡提供信號傳輸管道,數據中心匯聚處理數據,人工智能對數據進行挖掘從而轉化為智能服務。《瞭望》認為,”新基建“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


作為新冠肺炎疫情下國家逆週期調節的手段,智能產業的新基建措施有望刺激上至產業鏈各環節,下至智能應用服務的生產和就業層面,將發展節奏前移,並有利於推動遠程醫療、大數據、智能家居、智能工廠、智能安防等行業蓬勃發展。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在新基建政策推出後,A股市場中以5G、半導體、特高壓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概念股表現活躍。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認為,新基建行情還將持續,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目前滬深兩市成交量連續多日破萬億元,投資者熱情較高。二是新基建屬於熱點概念,相關上市公司業績有想象空間。


據中國經濟週刊報道,截至3月10日,有25個省區市公佈了未來的投資規劃,2.2萬個項目總投資額達49.6萬億元,其中2020年度計劃投資總規模近8萬億元。新基建在各省規劃中真實情況如何?究竟是“遠水”還是在配送路上的“大禮包”?


50萬億蛋糕裡的人工智能機會


那麼在大基建工程近50萬億投資規劃中,有多少和新基建及智能產業相關?不同地區又呈現什麼特徵?我們對全國各地的投資規劃進行了深入研究,將重點省市的規劃情況總結如下。


從圖表中可知,各省推出的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中,都涉及到“新基建”的內容,不同省份差異性較大。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可以看出,許多地區都推出了與“新基建”相關的項目。其中,涉及智能產業的,既包括5G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半導體、機器人等廠商相關項目,又包括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等創新平臺。由於多地未公佈具體項目款項,涉及“新基建”的項目金額難以簡單估測。


大型企業成為各省的重要關注對象。比如河北省為懷來騰訊數碼有限公司騰訊懷來瑞北雲數據中心一期投入30億,為百度雲計算中心一期投資20億;江蘇引入中興5G通訊設備、臺積電集成電路等項目;浙江省將阿里巴巴達摩院南湖項目、菜鳥網絡總部一期項目等作為重點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北上廣,許多其它省市都推出了強力措施。比如河南省的數字經濟項目達30個,電子信息業項目26個,科技服務類項目5個,研發平臺類項目16個,除此之外裝備製造和新材料領域也涉及了一些智能產業的項目。預計涉及智能產業的項目超過100個,可謂一騎絕塵,但是項目的具體金額沒有公佈。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河南省2020年當年計劃投資金額位居第一


一些地區的智能產業項目數量雖然相對少,單個項目金額卻很高。比如陝西省新建的三星12英寸閃存芯片二階段投入達1224億,前期項目達咸陽6代OLED柔性顯示面板生產線160億。


許多“新基建”項目並不是今年才發展起來,其中很多是去年的續建項目。比如陝西的三星12英寸閃存芯片一階段項目、西安奕斯偉硅產業基地項目、西安滻灞騰訊雲大數據中心項目等。


各省關於“新基建”智能產業的佈局差別較大,大多數省市基於自身特點和戰略有所傾向。比如江蘇省推出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70多個,創新載體20多個,投資近千億,其中芯片項目居多,包括南京臺積電集成電路、無錫東南大學高端芯片與微系統創新中心等。


上述列表還可以簡化為: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深扒12省3千億智能產業“新基建”清單 萬億投資畫餅還是救濟糧?

機會有多大?


可以看出,國家將新基建納入大基建,更多的是指明發展方向,肯定了智能產業的基礎性和可持續性。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認為,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的優勢主要有:一是新基建符合中國經濟結構向高質量轉型的方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二是,在國際形勢中,發展新基建有利於中國在國際博弈中獲得競爭優勢。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送藥/消毒機器人、AI紅外測溫儀、雲課堂、雲辦公、大數據追蹤、健康碼等應用為疫情防治和促進社會運轉發揮了重大作用,正如今天的新華時評所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從政府決策部署,到企業復工、社會運轉,數字‘基礎設施’功能凸顯。”


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也使一些地方政府科技治理水平不足的問題被放大。有人調侃,“你跟他們講高科技,他們覺得好像很複雜,是天方夜譚;但是你跟他們講基礎設施,他們兩眼放光。”而疫情後期中央對“新基建”的宣傳和各地的投資規劃,則體現了高層的政治智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從年內看,新基建的需求潛力巨大,能帶動更多的社會投資跟進,預計

新基建投融資規模將會達到2萬億元至3萬億元。


雖然“新基建”項目投入有所提升,但是在總體基建投資中所佔比例依然較小。比如廣東省與新基建相關的項目涉及金額約為1萬億,佔廣東省計劃總金額近17%,但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的金額超過90%,若剔除這一項,則剩餘新基建項目投資金額僅佔1.6%。


按照廣東 2020 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對全國政府側投資總量推算,新時代證券報告認為未來三至五年“新基建”總量在 8-9 萬億元之間,5G 基站佔比 1.5%,大數據中心佔比 1.0%,與工業互聯網合計投資體量在 2000 億元至 2500 億元。


類比目前存量的PPP項目,國泰君安報告顯示,總投資規模大概17.6萬億元,“數字基建”佔比僅有0.5%,規模不足1000億元。遠不敵“鐵公基”的41%,甚至不敵房地產的20%,醫療衛生的1.7%。


由於各省的項目更多的傾向於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在佈局智能化戰略時需要更加冷靜。以工業互聯網為例,清華大學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總工程師王晨告訴智東西,對於企業來說,是否“借東風”需要從自身需求出發,不盲目大規模投入,新基建可能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民企和國企的作用不一樣。對於中小企業,發力營銷和供應鏈可能比生產研發更好切入,同時可以嘗試工業互聯網投入,但建議從“點”開始。換句話說,新基建短期內跟許多中小型企業關係可能沒那麼大,在應對當下危機時不宜盲目樂觀。


結語:理性看待新基建風口


通過深扒各地重點投資項目,我們發現“新基建”所佔比重、涉及門類差別都比較大,“新基建”更主要的是為企業和相關部門指明瞭新的發展方向,全面鋪開仍需要一段時間。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智能產業的基礎性和可持續發展性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有利於鼓舞國人對疫後經濟發展更懷信心,同時有利於在之後的國際博弈中獲得優勢。但是,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我國智能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5G、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在大基建總體建設規劃中所佔比重仍然較小,在不同區域的發展規模和特徵也差別較大,需要冷靜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