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有些父母只是“好像”跟孩子在一起

  抗疫期間,舉國上下過著宅家隔離或半隔離的生活。家長本來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與孩子相處,享受親子共處的美好時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段加強版的特殊假期帶給親子間的美好感受逐步減少,有的家庭甚至還出現了嚴重親子衝突。不少家長希望孩子趕緊開學,孩子也盼望早點兒逃離。如何真正享受與孩子在一起的日子?如何告別這種身處一處卻只是“好像”在一起的親子生活呢?

  

  首先要統籌設計好全家生活。家庭的功能很多,包括經濟、情感、娛樂、生育、教育等。概括地講,家庭是生活的組織,是過日子的地方。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代替生活的全部,而且好的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能,比如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就讓孩子既學會了某種生活技能,又提高了他的責任心。

  

  從目的來看,家庭生活要滿足家人的各種需要。大人有大人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老人有老人的生活,合理的家庭生活要適合每個人,而不只是滿足個別人。有的家長過度以孩子為中心,把夫妻、老人放在次要地位,“沒有孫子想孫子,有了孫子成了孫子”,這顯然要不得。

  

洪明:有些父母只是“好像”跟孩子在一起

  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往往容易只把孩子的學習放在核心地位而把其他方面放在次要地位,甚至不明智地要求孩子“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其他就不用操心了”。以個別人或者個別活動為核心,犧牲其他人和其他活動,是一種異化了的家庭生活,不僅不利於家人,也不利於孩子,矛盾自然會產生。

  

  隔離在家的日子,該怎麼過還要怎麼過。抗疫期間的家庭生活主要包括瞭解疫情、做好疏導、工作、生活、學習、娛樂、健身、教育孩子等。家長一定要做好分工,合理安排家庭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態,形成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全家的生活安排要儘量同步,千萬不要讓孩子準點起床家長卻賴在床上,讓孩子去鍛鍊家長卻天天黏著手機。

  

  關鍵要設計好孩子的生活。未成年孩子的生活不能完全靠自己安排,需要家長幫助設計。最忌諱的是沒有合理的設計,除了學習之外無事可做,也不知道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

  

  除了學習生活之外,孩子的家庭生活還有勞動(做飯菜、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疊衣服、照顧寵物)、健身(廣播操、舞蹈、體操、瑜伽、下棋)、技藝(美術、書法、音樂、電腦設計、疊紙、剪紙、插花、刺繡、編織)、休閒娛樂(看電視、講故事、遊戲、聊天、打牌)等4類。孩子的生活一定要豐富、全面,結合條件和孩子的興趣有重點地開展。

  

  孩子學什麼、怎麼學,是一個科學問題,設計難度很大,家長要優先聽從學校安排,孩子像平時上課一樣按部就班地跟著學習即可,然後根據學校的建議安排其他學習內容,家長的任務就是提供條件、監督配合、反映情況等。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統籌時間、確定任務、列出計劃。計劃可以分為長計劃和短安排兩種,長計劃就是抗疫期間的總體目標和任務,短安排是每天的任務清單。任務清單一定要具體、詳盡,可以公示、張貼、簽字,讓孩子知道每天的每一時段要幹什麼,家長每天要檢查,未完成的任務一定要註明原因和補救措施。

  

  還要做好親子溝通。孩子整天待在家裡,缺乏社會交往和學校生活,很容易產生各種情緒問題,需要及時溝通加以化解。溝通的前提是理解,家長要學會讀懂孩子。儘管很多人把讀懂孩子掛在嘴邊,但讀什麼、怎麼才能做到讀懂,許多人並不完全知曉。

  

洪明:有些父母只是“好像”跟孩子在一起


  讀懂孩子,當然要知曉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總體特徵,比如三四歲孩子常常很“自私”,六七歲孩子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十二三歲的孩子很叛逆,這些是階段性共性特徵。同時,每個孩子都是具體的孩子,家長要讀懂自己孩子的行為、情感和思想等,尤其要讀懂孩子內心的困惑。

  

  不要對孩子的言行進行道德判斷,要以孩子言行所暴露的問題為突破口去找解決辦法,不能老是糾纏於表層問題。這如同家裡有了蒼蠅和蚊子,蒼蠅、蚊子不是根本問題,可能房間裡的垃圾沒有清理才是根本原因,不清理垃圾,光想撲殺蒼蠅蚊子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亞里士多德說過,受教育的標誌是你可以不接受某一種觀點,但能夠容納它。所以,願意溝通比溝通什麼更加重要,家長永遠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家長也要善於通過孩子的繪畫、作文等渠道瞭解孩子。家庭教育行為,也是以引起兒童心智發生某種正向變化為目的,以任務導向為主,兼顧關係導向。親子溝通中家長的態度應該溫柔而堅定,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達到服務於孩子成長的最終目的。

  

  (作者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05日第9版 版名:家教週刊

洪明:有些父母只是“好像”跟孩子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