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吃飯時間不固定對身體有害嗎?

用戶9414001994668


有句話常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在現實世界,事事都是有規律的。如果我們一日三餐沒有在科學的時間段進餐的話,短時間內對身體的影響可能並不明顯,但是長期下去,對身體的危害還是蠻大的。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經常晚上吃夜宵的人,一般情況下都是肥胖的。這就是不遵循飲食規矩導致身體肥胖的因素之一,因為晚上吃夜宵,容易導致體內熱量、脂肪堆積,使出現肥胖現象。另外,夜間人體處於休息狀態,消化速度會比較緩慢,如果晚上吃夜宵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從而使熱量堆積在體內,難以氧化、消耗,造成人體出現肥胖。

因此,如果長時間每天吃飯時間不固定的話,對身體肯定有影響。影響大小可能就要因人而已了。


手指縫間的光芒


你好,規律性的飲食習慣是人類的生活中所形成的,是維持人體生命健康的基本生理需要,不固定吃飯損害胃腸,誘發腸胃疾病:飲食不規律,不吃就不吃,一吃起來就吃的太飽,會打亂生物鐘,當不吃早餐,或飢餓時,胃酸等消化液分泌後得不到食物中和,從而胃酸可侵蝕胃粘膜,加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可以引起急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遠嫁冰姐


個人觀點,吃飯不規律的危害。胃腸功能損傷:因為人的胃腸機械活動和化學消化活動是有一定規律的。消化酶的分泌在一天的不同時間不一樣,而且和飲食性質有很大關係,比如脂肪難以消化,而糖比較容易消化等。易發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腸癌等疾病。吃飯急還容易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影響消化腺功能:可以導致胰腺炎等嚴重後果。肝臟和胰腺等消化器官分泌的酶類起到消化的作用,如果飲食沒有規律可導致分泌異常,影響其正常功能。吃飯不規律導致全身新陳代謝紊亂:人通過飲食攝入的營養物質是提供給機體代謝的原料,如果吃飯不規律就會破壞新陳代謝平衡,導致各種疾病的出現。


靜靜聆聽1206


如果你真的很忙!就請你儘量按時吃飯吧!!看看下面!你就明白了! 一天要吃三餐飯人吃飯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或是解饞,主要是為了保證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康。實驗證明: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質消化吸收率為85%;如改為每日兩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則蛋白質消化吸收率僅為75%。因此,按照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一般來說,每日三餐還是比較合理的。同時還要注意,兩餐間隔的時間要適宜,間隔太長會引起高度飢餓感,影響人的勞動和工作效率;間隔時間如果太短,上頓食物在胃裡還沒有排空,就接著吃下頓食物,會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的休息,消化功能就會逐步降低,影響食慾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裡停留的時間大約是4~5小時,兩餐的間隔以4~5 小時比較合適,如果是5~6 小時基本上也合乎要求。 ◎生物鐘與一日三餐:現代研究證明,在早、中、晚這三段時間裡,人體內的消化酶特別活躍,這說明人在什麼時候吃飯是由生物鐘控制的。 ◎大腦與一日三餐:人腦每天占人體耗能的比重很大,而且腦的能源供應只能是葡萄糖,每天大約需要110~145克。而肝臟從每頓飯中最多隻能提供50克左右的葡萄糖。一日三餐,肝臟即能為人腦提供足夠的葡萄糖。 ◎消化器官與一日三餐:固體食物從食道到胃約需30~60 秒,在胃中停留4 小時才到達小腸。因此,一日三餐間隔4~5 小時,從消化上看也是合理的。 三餐中食物的選擇:一日三餐究竟選擇什麼食物,怎麼進行調配,採用什麼方法來烹調,都是有講究的,並且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應該粗細搭配,動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類、薯類和新鮮蔬菜。一日三餐的科學分配是根據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來決定的。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為3∶4∶3,如果某人每天吃500 克主食,那麼早晚各應該吃150 克,中午吃200 克比較合適。 早餐的科學搭配: 營養專家認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為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和學習的需要。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佔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早餐的重要性:專家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一個人早晨起床後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會增高,且流動緩慢,天長日久,會導致心臟病的發作。因此,早餐豐盛不但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於心臟的健康。堅持吃早餐的青少年要比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長得壯實,抗病能力強,在學校課堂上表現得更加突出,聽課時精力集中,理解能力強,學習成績大都更加優秀。對工薪階層來講,吃好早餐,也是幹好基本工作的保證,這是因為人的腦細胞只能從葡萄糖這種營養素中獲取能量,經過一個晚上沒有進食而又不吃早餐,血液就不能保證足夠的葡萄糖供應,時間長了就會使人變得疲倦乏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頭暈等現象,無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理想早餐的要素:一般情況下,理想的早餐要掌握三個要素:就餐時間、營養量和主副食平衡搭配。一般來說,起床後活動30分鐘再吃早餐最為適宜,因為這時人的食慾最旺盛。早餐不但要注意數量,而且還要講究質量。按成人計算,早餐的主食量應在150~200 克之間,熱量應為700 千卡左右。當然從事不同勞動強度及年齡不同的人所需的熱量也不盡相同。如小學生需500 千卡左右的熱量,中學生則需600 千卡左右的熱量。就食量和熱量而言,應占不同年齡段的人一日總食量和總熱量的30%為宜。主食一般應吃含澱粉的食物,如饅頭、豆包、麵包等,還要適當增加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雞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 午餐的科學搭配: 俗話說“中午飽,一天飽”。說明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 克左右,可在米飯、面製品(饅頭、麵條、大餅、玉米麵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副食種類的選擇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按照科學配餐的原則挑選幾種,相互搭配食用。一般宜選擇50~100 克的肉禽蛋類,50克豆製品,再配上200~250克蔬菜,也就是要吃些耐飢餓又能產生高熱量的炒菜,使體內血糖繼續維持在高水平,從而保證下午的工作和學習。但是,中午要吃飽,不等於要暴食,一般吃到八九分飽就可以。若是白領族少勞力的工作群在選擇午餐時,可選簡單一些清燙莖類蔬菜、少許白豆腐、部份海產植物做為午餐的搭配。 晚餐——接近睡眠須吃少: 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所以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這種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違背,因此在調整上仍與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時應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應。晚餐時仍應有一道以上的生菜沙拉盤,內有各式芽菜。芽菜在吃食時可用海苔捲包起,做些變化。主食與副食的量都可適量減少,以便到睡覺時正好是空腹狀態。 一般而言,晚上多數人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可以選些天然的熱性食物來補足此現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黃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晚餐儘量 在晚上八點以前完成,若是八點以後任何食物對我們都是不良的食物。若是重食的家庭,晚餐肉類最好只有一種,不可多種肉類,增加體內太多負擔。晚餐後請勿再吃任何甜食,這是很容易傷肝的


啊萊vlog


一日三餐,吃飯時間不固定,對腸胃不好,不好的原因肯的,一日三餐固定,人的腸胃工能是有生物鐘,到時間胃裡的胃酸分解食物,如果不固定就餐,空腹胃酸過多就傷胃膜。


蕪廚


不管你是因為工作的繁忙還是懶得做飯。我覺得多少都有影響啊,不然也沒有按時吃飯這個理了。

首先消化系統紊亂,如果餓太久吃就過了那個吃飯點了,等你吃的時候可能已吃不下,戓是不餓了,久而久之就會得胃病,腸道疾病。很難受的。

其次早上如果不按時吃飯血糖就會很低,輕則頭暈無力,嚴重點就會昏倒。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非常重要。要定時。

再次,如果是青少年不按時吃飯會影響生長髮育,更容易發生肥胖。還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加菲一點點


(一)、

經常不吃飯容易患消化道疾病。人經過一夜睡眠,一天的勞累,腸內食物已消化殆盡,急需補充食物。如果經常吃飯不規律,食量必然今是大增,造成胃腸道負擔過重,導致胃潰瘍、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二)、

經常不吃飯會降低大腦功能,影響大腦發育。飢餓時血糖降低,會使大腦出現障礙,產生頭暈、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易疲勞,甚至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智力下降。

(三)、

經常不吃飯體內膽固醇高。比正常飲食者的膽固醇高33%,而所有膽固醇高的兒童,血管中都有脂肪紋,它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跡象。 (四)、

長期吃飯不規律還容易患膽結石。人在空腹時體內膽汁中膽固醇的濃度特別高。在正常飲食的情況下,膽囊收縮,膽固醇隨著膽汁排出。如果經常不吃飯,膽囊不收縮,長期下去就容易生膽結石


世界盡掌握中


不按時間吃飯 對身體有害而無一利


喜焱焱資源管理部


有害


紅牛1213


肯定有的,飲食不規律,時飽時餓,會造成腸胃功能紊亂,消化器官超負運轉。長期以往輕則消化功能減弱,重則癌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