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之死究竟誰為楊業洗冤屈?事實真相又是如何?

楊業的冤屈肯定是有的。但這個冤情,不是在其死時而是在其死後。

楊業身為雲州觀察史,是一個五品官,按宋朝規定,正常死亡時,應賜"錢三百貫,絹布各二百匹,酒五十瓶,羊五十口",若戰場犧牲則賞賜更高,但一開始楊業只被"賜絹布各百匹,粟一十石"。兩相比較,楊業肯定是受了冷遇,否則他的待遇不會如此大打折扣。不過隨後,宋太宗親自下旨表彰,賞賜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幅提高了賞賜標準。

楊業之死究竟誰為楊業洗冤屈?事實真相又是如何?

為什麼前後反差如此之大,其中緣由歷史上沒有留下記載,事實真相是如何呢?

一、申冤的情節

1.佘太君上殿為夫申冤的情節。此說源於清代地方誌,光緒年間編修的《岢嵐州志》,但《岢嵐州志》的可信度歷來招致懷疑,其短短的幾行記錄,事實交待含糊。最為明顯的是,潘美沒有被削職為民,只是除去了三個封官。潘美被削職為民是傳說不是歷史,《岢嵐州志》把故事傳說也當成史實一併記錄了。所以,佘太君為夫申冤一事未必可信,為楊業昭雪一定是要有證人的,她沒有前線親歷,戰場上的事她並不知情,空口無憑如何控訴?

2.當代學者李裕民提出了另一種說法,據他的研究,是一個叫劉吉的人搬動了歷史的"道岔",洗雪了潑到楊業身上的髒水。他的依據是北宋名臣張詠的長詩《贈劉吉》,詩中有"冒死雪忠臣,讜言警貴侍"之句,作者在自注中稱這兩句詩與楊業有關,楊業忠貞但被奸臣所陷。

楊業之死究竟誰為楊業洗冤屈?事實真相又是如何?

3.張詠與楊業、楊延昭為同時代人,歷經太宗、真宗兩朝,生於946年,死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楊業之子楊延昭去世後的第二年。張詠是太平興國五年進士,與寇準交厚。他中進士時楊業剛剛歸宋不久,《贈劉吉》一詩作於989年,在楊業死後三年。他筆下的楊業之事也許有一定的依據。

關於此事,李裕民先生也只是提供了一個線索,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與佘太君一樣,劉吉不是楊業一案的親歷者,他如何知道前線發生的事情,又如何為楊家雪冤呢?問題在最關鍵處缺失,因而沒有太強的說服力,劉吉所能做的也許就只是振臂鼓與呼,他很可能也這麼做了,並且冒了某種風險,受到了一些打壓。

2、 主持公道

如果楊業真有冤屈,要為其申冤,至少需要兩方面的證據:一是前線決策時的內幕披露,二是戰爭親歷者的證明,這些才是最重要和最有說服力的。但是要蒐集到這些證據談何容易,只有潘、楊、王、劉等幾個人合議的軍情機密,外人如何能得知真相。所以,楊業最後被厚賞,很可能是潘美和兩位監軍中至少有一位主持了公道。

楊業之死究竟誰為楊業洗冤屈?事實真相又是如何?

1.楊業之死真相大白之後,他受到了高規格的賞賜。宋太宗在詔書中稱讚他"盡力死敵,立節邁倫,不有追崇,曷彰義烈",同時認定潘美、王侁等人有罪,其中一條是"敗約,援兵不前",致使"失吾驍將,陷此生民"。具體到王侁,宋太宗的措詞更為嚴厲,"墮撓軍謀,窘辱將領,無公忠之節,有狠戾之愆,違眾任情,彼前我卻",最後將他除名發配金州,潘美則被削去了三個官職。

2.應該說宋太宗的處置是公正的,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楊業傳》、《潘美傳》在涉及這一事件時,陳述基本相同,可見《宋史》是統一了口徑的。幾處史料都沒有就楊業一事的前後變化給出說明,這就給了後人無窮的想象空間。也許這件事根本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所以朝廷也就沒進行特別的說明。宋廷只是根據事實糾偏而已,這個糾偏是自糾而不是他糾。

無論佘太君還是劉吉,或者是別的什麼人,如果他們想要為楊業雪冤,首先得知道楊業有什麼冤,造成冤屈的原因和兇手是誰,然後還得著手蒐集證據。因為他們都不在戰爭現場,而要控告的又是監軍和朝廷高官,這不僅僅需要勇氣、毅力,還需要時間。

對於說故事的人來說,有英雄必然要有奸臣,這樣故事才會好看、好聽。楊家將英勇抗敵的故事口耳相傳,楊令公的形象越來越高大。澶州當時在遼國境內,離陳家谷口很遠,卻有人在古北口修了楊無敵廟。從宋人的角度看,楊業不過是北伐偏師西路軍的副將,算不上頂級名將。但從遼人的角度看,楊業是他們能夠俘獲的宋朝級別比較高的將領了,他們拿楊業說事,大肆宣揚,目的當然是宣揚自己的戰功,客觀上也為楊業揚了名。

總結:楊業身為偏將而在歷史中閃耀,跟遼人的造星宣傳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沒有楊無敵廟,如果沒有遼人的刻意宣傳,楊業之名很可能被塵封在歷史深處。楊業被譽為一代名將實在與他五品官的身份不夠相稱,他沒有顯赫的地位,甚至於連確切生年都不被歷史所載,他的民間口碑帶動了他的歷史地位,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都是一件非常奇特的現象,非常值得人們研究與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