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質自然變了。

1. 讀書養才氣。

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常讀書,氣質自然變了,慢慢就像懷孕一樣懷才了。

許多時候,你以為讀過的很多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並且隨時都可以用在能用到的地方。

它們雖然不能立馬幫你解決問題,但能夠增長你的見識,讓你的談吐更有節;它們無法讓你變得更漂亮,但能夠給你增加一抹書卷氣,令你的氣質更出眾。

讀書多了,你和愛人在生活中不止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可以談論,還有琴棋書畫詩酒花可以言說。


 實際是說看書是在擴大知識面,是泛讀的範疇;讀書是鞏固、消化吸收已有的知識,是精讀的範疇。


2. 勤奮養運氣。

通常人們認為,運氣就是靠碰的。其實不然。

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整個《周易》都在強調“感應”。

古語也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

勤奮就可以養運氣。

一個人勤奮,善於做好準備工作,每當時機來臨,自己便會受益。

反之,一些懶惰的人,什麼準備工作都不做,只知道投機取消,機會和運氣來臨的時候,他們只能任其溜走,反而自怨自艾,怨自己運氣不好。


 《李嘉誠自傳》中有一句話:

如果你只是站著不動,自然不會傷到腳趾,你走得越快,傷到腳趾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同樣,你能達到某個機會的可能性越大。

最重要的是早上的事下午必須有決定或答覆。假如下午發生的事非常複雜,則必須24小時內答覆,我的手錶總撥快10分鐘以便準時出席下一個約會。


將手錶調快10分鐘是李嘉誠多年以來養成的一種習慣。

在李嘉誠看來,這就是一種抓住機遇的表現。在商場中有所收穫的人,一定都是勤勞的、善於把握先機的人。

每天提前10分鐘,就意味著每天多10分鐘的機會。

在李嘉誠的眼裡,什麼是先機?當一個新事物出現,只有5%的人知道時,趕緊做,這就是機會,做早就是先機。

當有50%的人知道時,你做個消費者就行了。

當超過50%時,你看都不用去看了!

這是使李嘉誠常勝不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透過這個“先機”要訣,我們不難發現,趕緊、做早等字眼無不傳遞著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勤奮。


3. 寬厚養大氣。

層次越高的人,越是懂得寬厚,也就越大氣。

層次低的人,境界狹小,不知寬厚為何物,整日數米計薪,患得患失。


 人與人之間貴在和諧,如果譴責別人的小過失,揭發別人的隱私,念念不忘別人的舊惡,將使我們的心受到挾制,心眼狹小,更造成自己與別人相處時的潛藏危機,為自己樹立更多的敵人。

相反,一個講寬恕待人之人,心胸開闊、寬恕仁愛,他自身的修養不但臻於完美,與他人之間也是一團和氣。沒有敵人,災害自然也不會降到他的身上。


 明代學者楊繼盛有一次在寫給兒子的書信中說:

 

“寧可我讓人,不要使人讓我;寧可我容人,不要使人容我;寧可我吃虧,不要使人吃虧;寧可我受氣,不可使人受氣。

別人有恩於我,我終生不忘;別人有怨於我,我及時丟掉。

看到別人的好處,就稱讚不已;聽到別人的缺點,就守口如瓶。

有人向你說某人對你要感恩報答,就說他有恩於我,我無恩於他,這樣就使感恩的人感受更深。

有人對你說某人惱恨毀謗你,就說他平時與我最要好,怎麼會有惱恨毀謗我的道理,這樣就使惱恨毀謗的人聽後怨恨自然化解。”


人生在世,要活出滋味、活出樣子,就不能沒有肚量。而要做到有肚量,就不能不心寬。心不寬,天地小,路就越走越窄,甚至沒有出路。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男人脾氣粗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有些男人則慈眉善目,忍辱禮讓,有一副謙恭待人的好氣度。

修心必先修德,修身須先制怒。

古人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寬懷大度,忍辱不辯,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有一個大氣而又逍遙自在的人生。


4. 淡泊養志氣。


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慾望糾纏。人的心,也容易成為慾望的俘虜。所謂,心是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還有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猿和馬,都是活動訊速,難於控制的動物,古人將他們對比我們的心,可謂寓意深遠。


 人要真正立志做一件事,就要淡泊,恬淡,不能放縱自己的慾望,不該在追求感官的享樂中消磨志氣。

淡泊寧靜不僅是我們明志、立志的不二法門,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俗話說,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一個人只有在淡泊、清淨的狀態下,才能內心超脫塵事的豁達。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淡泊者須有云水氣度松柏精神,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繁華所誘,從從容容,寵辱不驚,淡泊寧靜是修身明志的最佳心靈境界。

也只有在淡泊寧靜的境界裡,我們才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妨守一顆淡泊的心,不必因計較得失而設計最美的行程。

這樣,即使將來歸於塵土,也坦然自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