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節約悖論?節約還有害了不成?

木幽書


就像小孩子拿到零花錢不知道怎麼花一樣,經濟學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儲蓄和消費哪個更好。自由市場主義者,像哈耶克和弗裡德曼認為,即使在經濟困難時期,節約和儲蓄仍然是最好的。這樣銀行就能把儲蓄用於投資,建立新工廠,發展新技術,提高生產力。這樣即使新技術可能減少工作崗位,降低薪水,新興事業也會需要僱傭更多人手,最終失業率還是會下降。

邏輯很簡單,至少從長期以來看是這樣,但是另一個主張“人生苦短”的傢伙——凱恩斯認為,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因此,為了避免失業的陣痛,政府應該增加支出,創造工作機會。如果政府勒緊腰帶,而民眾和企業也不願花錢,消費就會下降,失業也會變得更嚴重。

這就是所謂的“節約悖論”。

因此,凱恩斯建議政府要加大投入,當人們樂意時再收稅。可是,讓人們樂意去交稅,卻是連凱恩斯都完成不了的任務。

點到為止吧。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陳思進


節約本來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但不當節約也會給生活帶來不好的影響。

\n

好的節約是指該花的錢就花,不該花的錢就不花,這樣的節約是值得提倡的。而有的節約,不管是該花的錢還是不該花的錢,統統能不花就不花,這種節約不但不是美德,對自己甚至是有害處的。

\n

第一類不當節約,就是在沉沒成本方面糾結。沉沒成本就是過去已經發生,無論怎麼做都無法挽回的成本。有個笑話,講一個人在大冬天洗冷水澡,因為他有一包感冒藥快過期了,得儘快吃掉。這個人就沒有理解沉沒成本,買藥的錢已經花了,不管你吃不吃,錢都無法要回來。這時候把過期的藥扔了,他不會有任何損失,但他選擇人為讓自己感冒,把藥吃掉,反而會損失自己的健康,這一類節約有害無益,千萬不可以做。

\n

第二類不當節約,是太注重省錢,忽視了賺錢。向下突破很容易就突破到底線了,往上突破才是王道。你一個月賺三千,就算你這個月練大法了不吃不喝,最多隻能攢三千,然而你一個月要是賺三萬,哪怕奢侈點,一個月花一萬,你還能攢兩萬呢。很多人為了省錢,不捨得吃穿,租住在偏遠交通又不方便的地方。由於上下班不方便,每天回家很晚倒頭就睡,根本沒有時間學習和提高。所以,把精力都用在節約開支上,忽視了提高自己的賺錢技能,結果只能是得不償失。

\n

第三類不當節約,是為了省錢忽視了人際關係的培養。網上有一個系列的帖子,叫過分節約有多讓人反感,裡面有各種各樣節約到摳門的人,和朋友一起吃飯從不買單,請人吃飯能請便宜的堅決不請貴的,送人禮物都是自己不要的破爛貨……這樣下去是不會有朋友的。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這麼節約下去,路都讓自己堵死了。

\n

綜上所述,很多節約省下幾個錢,似乎是賺了,但在其他方面會讓你虧上更多。節約重要,節約的方法更重要,該花的錢一分不能少,不該花的錢不亂花,方是節約之道。
\n

評論員:陶倩倩


首席投資官


一、什麼是節約悖論

節約悖論是凱恩斯推廣的而流行的一種理論,其大體意思就是,人們多消費,就會刺激消費,貨幣流通,使經濟繁榮起來;而節約,錢都在大家的手裡,誰都不花,於是人們也就掙不來錢,這樣就是減少人們的收入,導致經濟衰退,消費與儲蓄之間的矛盾被稱為"節約悖論"。

二、節約有害嗎

節約是我國傳統美德,但如今人們的觀念卻發生了變化,而且人們的生活也悄然發生了改變,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需要節約,應根據情況而定。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除非年薪百萬,否則對於月光族來說,家庭住房如何解決,如果工作單位路途遙遠,想購買一輛車卻拿不出錢來,誰家不可能一帆風順,真遇到大事小情急用錢怎麼辦?所以說大手大腳的浪費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就是“敗家子”。再比如曾經的大盤子現象,許多人去飯店就餐都習慣點一堆菜,剩一桌菜,而前幾年還有一些偏遠山區的兒童沒有午餐,所以這部分浪費是可恥的。這些年,節約又被提起,人們不再象以前那樣浪費,去飯店吃飯剩菜知道打包了,選擇東西只買對的,不買貴的,也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但一些老年人仍然看不慣現在的年輕人,覺得年輕人花錢大手大腳,不會過日子,而年輕人也與老年人有一定的代溝,對經濟的理解也不同。所以說節約只能說就事論事,並不是年輕人就真的浪費,而老年人就真的節約,節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比如一些老年人經歷過困苦時期,所以節約一直保持到現在,仍然有一些老年人飯菜都酸了捨不得倒,寧可吃到肚子裡,久而久之,吃壞了身體,花費大量的醫藥費,從宏觀角度上講促進了國家醫療經濟的發展,但從個人角度來講,卻給個人或家庭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一朋友是做餐飲生意的,幾十年生意一直不錯,於是給父母買了一幢190平的躍層樓房,期望父母在晚年能夠享幾年清福,可朋友的母親天天在小區翻垃圾桶撿廢品,原來沒買房子時,撿來的廢品直接就賣了,而現在有了大房子之後,將花幾十萬裝修好的家當成了裝廢品的倉庫,家裡堆著紙殼、空油桶、瓶子等。從朋友的角度看,母親是在浪費,朋友白花了幾十萬裝修,早知道這樣不如房子不裝修,直接給母親裝廢品用,可以省下幾十萬。而作為其母親,卻覺得我朋友花錢大手大腳,不會過日子。角度不一樣,對於節約的看法就不同。所以說節約有害嗎?坤鵬論覺得節約應該有個度,以前很節約的人,攢點錢就放到了銀行,結果現在卻沒有個房子。而以前沒有將錢攢起來,交了首付,貸款買個房子,現在經濟條件卻要比節約的人經濟條件好,因為通貨膨脹,錢貶值了。正因為這樣,比節約更重要的是學會理財,有效的投資才會使個人經濟或家庭經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坤鵬論


節約與浪費應該有個度,節約長期對經濟很好短期不好,浪費正相反,節約悖論是大部分人把東西用爛用很久才換,用這麼久那麼製造工人就沒事做對經濟不好,所以現在產品講究幾個月一年升級換代一個產品,能做生產用幾十年的產品性能的用低價做用幾年的產品,但是在這個產品用期短有利經濟活躍過程中,製造產品回收垃圾再製造都要用能源,汙染環境,如果有限能源在這過度使用過程中能撐到使用無限能源的用應那就無所謂了,大自然的自淨能力加上科技治汙如果能達到不影響人的生活也無所謂,但這些現在都還沒達到,


道之塵


以節約為名做浪費的事。

比如,吃飯時剩下一口,避免浪費勉強吃下去,就是這樣的事。本來剩下的一口飯,可以餵豬,說不上是什麼浪費。相反,每頓飯多吃一口,身體發胖,各種疾病的發病率上升,為此,個人和社會付出代價遠超過那一口飯的價值。


飛一言


這個咱們解釋能不能簡單點再簡單點。

我想這幾年做生意的都能夠發現生意不好做,其實不光我國生意不好做,全球從09年開始都摳門了,消費能力下降了,也不消費啦。

那他們不消費關我們什麼事呢?

因為我國原來就是重外貿出口的國家,世界製造NO1啊,咱們生產的很多產品並不是本國人消費,而是出口到國外給別人消費。

這下好了生意不好做外國人也沒錢,就不來買我們的產品了,也就是說我們這邊工廠開始沒有生產合同了,沒有生產合同就不能開工,開工也賣不出去,然後工廠停業,工人失業。。。這一切都是原來買東西的人(老外他麼的突然變得節約了)不買東西了。

最後怎麼辦呢?

沒辦法啊別人省咱們自己不能省啊,至少咱們國內也有13億消費者呢。

所以就提出了“拉動內需”,因為國內的平均消費水平是很低,還有很多上升空間和想象空間,咱們就先促進國內需求,這樣可以使生產積極和經濟體現活力,讓生產的東西有地方賣,而且不能太省,人們一定要敞開錢包“買買買買買買”。

這樣工廠才會開工,工人才有工作,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所以就要不斷的刺激人們消費在消費。。。。

結論:節約可恥,浪費光榮、、邪門歪理


熊林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節約悖論”:節約悖論通俗就是如果人人都節約開支,大家都省著用。那麼就會導致經濟下滑,消費水平降低、社會經濟水平倒退的局面。

原理解釋起來並不難

如果要理解這個概念。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你的收入等於別人的開支。一個餐館老闆他每天的收入完全取決於顧客消費多少錢。如果顧客消費的多,餐館就餐的人數增加。那麼餐館老闆的收入就會增加。餐館老闆收入的增加,又會導致給餐館送菜的人收入增加。以此類推,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欣欣向榮的曲線。

那麼,如果事情反過來。顧客開始節約,減少消費開支。那麼餐館的收入就會下降。餐館收入的下降會導致服務於餐館的服務於工資下降,也會導致菜商的收入下降。從而形成一些列的收入降低的連鎖反應。

這個時候,經濟持續下滑,人們的收入持續降低。預期收入的降低,將會進一步加深人們減少支出,節衣縮食。經濟開始進入蕭條階段。這是一個惡性的循環。

如何解決節約悖論?

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投資、消費、淨出口

當人們的收入減少的時候,增加社會投資,鼓勵消費,提高淨出口水平。也就是當人們普遍預期自己的收入即將減少的時候,政府通過投資,增加人們的收入,讓經濟重新回到向上增長的曲線狀態。

在2008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我們國家就提出了4萬億的振興目標,就是這個道理。


奈哥說房


哈哈,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也有助於培養人對經濟學理論的興趣,我來試著回答一下吧。

“節約悖論”這件事,關於這個問題,早於1714年,有個人,有一個名叫曼德維爾的荷蘭醫生寫了一本書《蜜蜂的寓言》,講述了類似的道理——

這本書的故事很簡單,講述了一個蜜蜂王國的興衰史。

最初,這群蜜蜂追求豪華的生活,大肆揮霍浪費,結果整個王國百業昌盛,興旺發達。後來他們意識到太浪費了不好,就放棄了奢侈的生活,崇尚節儉,結果整個社會凋敝,最終被對手打敗而逃散。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私人的罪過,公眾的利益”,意思是浪費是“私人的罪過”,但可以刺激經濟,成為“公眾的利益”。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確超前了點,現代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要1776年才出版,而這部作品在當時被法庭判為“有礙公眾視聽的敗類作品”,就是與當時的主流道德觀念相悖嘛~但是200多年後,有一個人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發,建立了以總需求分析為中心的現代宏觀經濟學。

這個人,叫做凱恩斯。

凱恩斯針對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大危機,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認為經濟危機、失業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總供給能力,而是總需求嚴重不足,導致產品過剩,經濟衰退。而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總需求包括投資、消費、政府開支以及淨出口(= 出口—進口)等。消費是總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增加消費可以刺激經濟。這個結論與《蜜蜂的寓言》一樣。消費的增加是儲蓄的減少,傳統的觀念認為節儉是美德,但這種個人的美德引起的儲蓄增加、消費減少卻使得經濟衰退。增加消費有悖節儉的美德,但卻有利於整體經濟繁榮。這就是“節約的悖論”。

凱恩斯在其《通論》闡述“節儉悖論”的思想——

雖然他個人的儲蓄量對其收入沒有明顯的影響,但其消費量的變化影響其他人的收入,令到每個人同時增加儲蓄是不可能的。每一個企圖以減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的人都會影響他人收入,而最終使自己的目的失敗。當然,正如社會儲蓄少於現時投資時不可能,因為這樣做的意圖一定會把收入提高到一個達到私人儲蓄的總和完全相等於投資額的水平。

凱恩斯曾經形象的說:“你每儲存5先令。就讓一個人失業一天。”——題主的例子,如果你沒花花電影票錢,又沒做其他消費,那你一定要為社會上某個人今天那沒有工作而負責!

…………開玩笑的~上面凱恩斯的話看不懂吧?我也看不太懂,還是來看看更加接地氣的吧~

“節儉的悖論”,這個是凱恩斯的信徒,薩繆爾森在他最受歡迎的經濟學教材《經濟學》中命名的,而薩神作為一代大神和教科書大拿,他的解釋更加通俗易懂——

一是在經濟學中我們必須永遠警惕邏輯上的合成謬誤。

也就是說,對單獨個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因而就對全體有益;在某些情況下,個人的精明可以是社會的愚笨。合成謬誤指的是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在局部上真實必然在全部上真實”。

二是解決節儉悖論的線索存在於經濟是否處於蕭條的水平這一問題之中。

在一個古老的社會中,我們總是處在充分就業狀態;因此,我們把國民產品用於當前消費越多,可用於資本形成的產品就越少。如果產出可以假定總是處在其潛在水平,那麼傳統的節儉理論就是絕對正確的,即從個人和從社會角度來說都是正確的。

這就是節儉的悖論最通俗的形式。

當然,這只是一種“經濟學假說”,這麼多年了,新古典經濟學派和奧地利學派也一直沒放棄批判凱恩斯的理論,作為“儲蓄——消費”關係的代表,對“節儉的悖論”又提出了很多疑義,下面的引自維基——

非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在三個層面批評此理論。

首先,若需求減弱,物價會下降(排除政府幹預),而物價下降會刺激需求。(雖然利潤或成本,甚至工資,會較低)。然而,這個批評遭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反擊,指出因為價格僵性,物價在衰退時不會下降。

其次,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項,儲蓄即是可貸出資金。這些資金帶來潛在借出和投資的增加。另外,可貸資金增加亦使借貸市場上,貸款供應增加,從而使利率下降,刺激借款。所以消費者減少的支出(增加的儲蓄)會被銀行制度的借出及隨後的開支所抵銷。這個批評極有意義,因為極端程度的高儲蓄很少有,這是明顯與困難時期所掛勾的。上文所述的未雨綢繆行為(saving for a rainy day)從未被視為一個悖論。因此節儉悖論一詞只有在害怕衰退而發狂似的儲蓄的情況中出現。現實借貸市場中,更多的儲蓄使貸款供應增加,壓低利率,較低的利率會減少人們儲蓄的動機。

如果現金被貯藏,(例如埋在地下的金箱)而不放在有回報的投資(例如儲入銀行),一個由“儲蓄”引致的衰退可能出現。顯然,這個情況十分罕見。但對“貯藏”這個概念的理解過份簡化會忽略另一個出現“貯藏”可能性——它可以發生在存款機構(如銀行)本身。當利率太過低甚至接近零的水平,銀行將不願意借出存款(參見流動性陷阱),這時儲蓄還是會超於投資。

其三,此悖論假設一個封閉經濟。如果經濟體系的生產大於其消費,引致儲蓄上升,這可以被貿易伙伴的消費所抵銷。所以貿易自由的情況下此悖論不存在。但是,若把整個地球視為一個封閉經濟,這個批評仍不成立。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批評

哈耶克老爺子在其1929年的文章《The 'Paradox' of Savings》(《儲蓄“悖論”》)中攻擊節儉悖論。

奧地利經濟學者同意如果社會成員增加儲蓄,公司的總收益會減少,但他們反對較少的收益引致較低的經濟增長的說法。他們相信,經濟體系的生產力是由“消費-投資比”所決定,而對貨幣的需求只反映人們偏好貨幣功用(厭惡風險)的程度,相對於對物品的功用。他們認為貨幣需求增加不一定引致社會成員的消費-投資比。

換句話說,假設貨幣需求增加至使經濟體系的支出水平下降一半的一點。如果剩下來的開支仍可分柝成原本的消費-投資比,所有價格會下降一半,而生產力卻會維持不變。

爭論還在繼續,我給的建議是——題主放心的消費吧~


剛剛來到悟空,歡迎大家和我留言交流~我會多多回答問題,多講乾貨,希望能和大家交朋友。


李傲文


簡單的理解,可以這樣來認識這個問題。

每個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從長期來看,在一個經濟系統中,生產出來的商品最終都要轉化成消費。但對於經濟系統中的個體來說,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價值多餘消費的產品的價值時,就會產生價值結餘,從而實現淨資產積累。當其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價值大幅高於消費的產品的價值時,其淨資產就會快速增加,從而成了相對比較富裕的人。然而,這對於個體而言是成立的。一旦整個經濟系統中的個體都這樣做,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沒有了消費市場,生產得越多,產品過剩越多,從而導致產品價格下跌,從而經濟系統中的每個個體就沒有了擴大生產的動力,甚至出現經濟萎縮。

因此,崇尚節約本身沒有問題,畢竟不能浪費資源,從這個層面來說,節約是有利的。然而,如果每個人都節約,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沒有消費市場,生產的產品多樂,反而成了一種相對浪費,使得經濟系統無法循環和擴大再生產。


經濟好望角


這個理論是很好理解的,但是不要過度解讀。

節約悖論用官方的話說就是“消費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儲蓄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

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使經濟衰退;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這種矛盾被稱為"節約悖論"。

這裡主要指的是對國家整體經濟來說的:如果經濟蕭條時,人家會增加儲蓄而減少消費,但是減少消費意味著企業銷售額降低,東西賣不出去。企業效益不好,就減少僱員或者降低員工收益,員工的工資少了,更減少消費額,惡性循環。所以大手大腳花錢,促進企業銷售,效益好了,給員工獎勵的多了,或者提高工資,員工的收入多了,就越敢花錢了。

所以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國家反而會多發貨幣,鼓勵民眾去消費,去刺激經濟增長。

當然對個人來說並不一定是這樣的。大手大腳把錢花完了,怎麼去支持下面的生活呢,一旦斷檔,就只是這個人的痛苦了。

所以在這裡強調一個“度”字,太節儉對國家整體發展不好,太奢侈去個人生活不利,太浪費則是對整個環境的蔑視了。視自己能力而定,做力所能及的,其他管不了的就交給國家調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