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节约悖论?节约还有害了不成?

木幽书


就像小孩子拿到零花钱不知道怎么花一样,经济学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储蓄和消费哪个更好。自由市场主义者,像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认为,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节约和储蓄仍然是最好的。这样银行就能把储蓄用于投资,建立新工厂,发展新技术,提高生产力。这样即使新技术可能减少工作岗位,降低薪水,新兴事业也会需要雇佣更多人手,最终失业率还是会下降。

逻辑很简单,至少从长期以来看是这样,但是另一个主张“人生苦短”的家伙——凯恩斯认为,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因此,为了避免失业的阵痛,政府应该增加支出,创造工作机会。如果政府勒紧腰带,而民众和企业也不愿花钱,消费就会下降,失业也会变得更严重。

这就是所谓的“节约悖论”。

因此,凯恩斯建议政府要加大投入,当人们乐意时再收税。可是,让人们乐意去交税,却是连凯恩斯都完成不了的任务。

点到为止吧。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陈思进


节约本来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但不当节约也会给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

\n

好的节约是指该花的钱就花,不该花的钱就不花,这样的节约是值得提倡的。而有的节约,不管是该花的钱还是不该花的钱,统统能不花就不花,这种节约不但不是美德,对自己甚至是有害处的。

\n

第一类不当节约,就是在沉没成本方面纠结。沉没成本就是过去已经发生,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挽回的成本。有个笑话,讲一个人在大冬天洗冷水澡,因为他有一包感冒药快过期了,得尽快吃掉。这个人就没有理解沉没成本,买药的钱已经花了,不管你吃不吃,钱都无法要回来。这时候把过期的药扔了,他不会有任何损失,但他选择人为让自己感冒,把药吃掉,反而会损失自己的健康,这一类节约有害无益,千万不可以做。

\n

第二类不当节约,是太注重省钱,忽视了赚钱。向下突破很容易就突破到底线了,往上突破才是王道。你一个月赚三千,就算你这个月练大法了不吃不喝,最多只能攒三千,然而你一个月要是赚三万,哪怕奢侈点,一个月花一万,你还能攒两万呢。很多人为了省钱,不舍得吃穿,租住在偏远交通又不方便的地方。由于上下班不方便,每天回家很晚倒头就睡,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和提高。所以,把精力都用在节约开支上,忽视了提高自己的赚钱技能,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n

第三类不当节约,是为了省钱忽视了人际关系的培养。网上有一个系列的帖子,叫过分节约有多让人反感,里面有各种各样节约到抠门的人,和朋友一起吃饭从不买单,请人吃饭能请便宜的坚决不请贵的,送人礼物都是自己不要的破烂货……这样下去是不会有朋友的。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么节约下去,路都让自己堵死了。

\n

综上所述,很多节约省下几个钱,似乎是赚了,但在其他方面会让你亏上更多。节约重要,节约的方法更重要,该花的钱一分不能少,不该花的钱不乱花,方是节约之道。
\n

评论员:陶倩倩


首席投资官


一、什么是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其大体意思就是,人们多消费,就会刺激消费,货币流通,使经济繁荣起来;而节约,钱都在大家的手里,谁都不花,于是人们也就挣不来钱,这样就是减少人们的收入,导致经济衰退,消费与储蓄之间的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二、节约有害吗

节约是我国传统美德,但如今人们的观念却发生了变化,而且人们的生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需要节约,应根据情况而定。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除非年薪百万,否则对于月光族来说,家庭住房如何解决,如果工作单位路途遥远,想购买一辆车却拿不出钱来,谁家不可能一帆风顺,真遇到大事小情急用钱怎么办?所以说大手大脚的浪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就是“败家子”。再比如曾经的大盘子现象,许多人去饭店就餐都习惯点一堆菜,剩一桌菜,而前几年还有一些偏远山区的儿童没有午餐,所以这部分浪费是可耻的。这些年,节约又被提起,人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浪费,去饭店吃饭剩菜知道打包了,选择东西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一些老年人仍然看不惯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不会过日子,而年轻人也与老年人有一定的代沟,对经济的理解也不同。所以说节约只能说就事论事,并不是年轻人就真的浪费,而老年人就真的节约,节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一些老年人经历过困苦时期,所以节约一直保持到现在,仍然有一些老年人饭菜都酸了舍不得倒,宁可吃到肚子里,久而久之,吃坏了身体,花费大量的医药费,从宏观角度上讲促进了国家医疗经济的发展,但从个人角度来讲,却给个人或家庭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一朋友是做餐饮生意的,几十年生意一直不错,于是给父母买了一幢190平的跃层楼房,期望父母在晚年能够享几年清福,可朋友的母亲天天在小区翻垃圾桶捡废品,原来没买房子时,捡来的废品直接就卖了,而现在有了大房子之后,将花几十万装修好的家当成了装废品的仓库,家里堆着纸壳、空油桶、瓶子等。从朋友的角度看,母亲是在浪费,朋友白花了几十万装修,早知道这样不如房子不装修,直接给母亲装废品用,可以省下几十万。而作为其母亲,却觉得我朋友花钱大手大脚,不会过日子。角度不一样,对于节约的看法就不同。所以说节约有害吗?坤鹏论觉得节约应该有个度,以前很节约的人,攒点钱就放到了银行,结果现在却没有个房子。而以前没有将钱攒起来,交了首付,贷款买个房子,现在经济条件却要比节约的人经济条件好,因为通货膨胀,钱贬值了。正因为这样,比节约更重要的是学会理财,有效的投资才会使个人经济或家庭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坤鹏论


节约与浪费应该有个度,节约长期对经济很好短期不好,浪费正相反,节约悖论是大部分人把东西用烂用很久才换,用这么久那么制造工人就没事做对经济不好,所以现在产品讲究几个月一年升级换代一个产品,能做生产用几十年的产品性能的用低价做用几年的产品,但是在这个产品用期短有利经济活跃过程中,制造产品回收垃圾再制造都要用能源,污染环境,如果有限能源在这过度使用过程中能撑到使用无限能源的用应那就无所谓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加上科技治污如果能达到不影响人的生活也无所谓,但这些现在都还没达到,


道之尘


以节约为名做浪费的事。

比如,吃饭时剩下一口,避免浪费勉强吃下去,就是这样的事。本来剩下的一口饭,可以喂猪,说不上是什么浪费。相反,每顿饭多吃一口,身体发胖,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为此,个人和社会付出代价远超过那一口饭的价值。


飛一言


这个咱们解释能不能简单点再简单点。

我想这几年做生意的都能够发现生意不好做,其实不光我国生意不好做,全球从09年开始都抠门了,消费能力下降了,也不消费啦。

那他们不消费关我们什么事呢?

因为我国原来就是重外贸出口的国家,世界制造NO1啊,咱们生产的很多产品并不是本国人消费,而是出口到国外给别人消费。

这下好了生意不好做外国人也没钱,就不来买我们的产品了,也就是说我们这边工厂开始没有生产合同了,没有生产合同就不能开工,开工也卖不出去,然后工厂停业,工人失业。。。这一切都是原来买东西的人(老外他么的突然变得节约了)不买东西了。

最后怎么办呢?

没办法啊别人省咱们自己不能省啊,至少咱们国内也有13亿消费者呢。

所以就提出了“拉动内需”,因为国内的平均消费水平是很低,还有很多上升空间和想象空间,咱们就先促进国内需求,这样可以使生产积极和经济体现活力,让生产的东西有地方卖,而且不能太省,人们一定要敞开钱包“买买买买买买”。

这样工厂才会开工,工人才有工作,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所以就要不断的刺激人们消费在消费。。。。

结论:节约可耻,浪费光荣、、邪门歪理


熊林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节约悖论”:节约悖论通俗就是如果人人都节约开支,大家都省着用。那么就会导致经济下滑,消费水平降低、社会经济水平倒退的局面。

原理解释起来并不难

如果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你的收入等于别人的开支。一个餐馆老板他每天的收入完全取决于顾客消费多少钱。如果顾客消费的多,餐馆就餐的人数增加。那么餐馆老板的收入就会增加。餐馆老板收入的增加,又会导致给餐馆送菜的人收入增加。以此类推,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欣欣向荣的曲线。

那么,如果事情反过来。顾客开始节约,减少消费开支。那么餐馆的收入就会下降。餐馆收入的下降会导致服务于餐馆的服务于工资下降,也会导致菜商的收入下降。从而形成一些列的收入降低的连锁反应。

这个时候,经济持续下滑,人们的收入持续降低。预期收入的降低,将会进一步加深人们减少支出,节衣缩食。经济开始进入萧条阶段。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如何解决节约悖论?

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投资、消费、净出口

当人们的收入减少的时候,增加社会投资,鼓励消费,提高净出口水平。也就是当人们普遍预期自己的收入即将减少的时候,政府通过投资,增加人们的收入,让经济重新回到向上增长的曲线状态。

在2008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国家就提出了4万亿的振兴目标,就是这个道理。


奈哥说房


哈哈,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有助于培养人对经济学理论的兴趣,我来试着回答一下吧。

“节约悖论”这件事,关于这个问题,早于1714年,有个人,有一个名叫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一本书《蜜蜂的寓言》,讲述了类似的道理——

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个蜜蜂王国的兴衰史。

最初,这群蜜蜂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结果整个王国百业昌盛,兴旺发达。后来他们意识到太浪费了不好,就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整个社会凋敝,最终被对手打败而逃散。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私人的罪过,公众的利益”,意思是浪费是“私人的罪过”,但可以刺激经济,成为“公众的利益”。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确超前了点,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要1776年才出版,而这部作品在当时被法庭判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就是与当时的主流道德观念相悖嘛~但是200多年后,有一个人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

这个人,叫做凯恩斯。

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经济危机、失业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总供给能力,而是总需求严重不足,导致产品过剩,经济衰退。而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总需求包括投资、消费、政府开支以及净出口(= 出口—进口)等。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加消费可以刺激经济。这个结论与《蜜蜂的寓言》一样。消费的增加是储蓄的减少,传统的观念认为节俭是美德,但这种个人的美德引起的储蓄增加、消费减少却使得经济衰退。增加消费有悖节俭的美德,但却有利于整体经济繁荣。这就是“节约的悖论”。

凯恩斯在其《通论》阐述“节俭悖论”的思想——

虽然他个人的储蓄量对其收入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其消费量的变化影响其他人的收入,令到每个人同时增加储蓄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企图以减少消费来增加储蓄的人都会影响他人收入,而最终使自己的目的失败。当然,正如社会储蓄少于现时投资时不可能,因为这样做的意图一定会把收入提高到一个达到私人储蓄的总和完全相等于投资额的水平。

凯恩斯曾经形象的说:“你每储存5先令。就让一个人失业一天。”——题主的例子,如果你没花花电影票钱,又没做其他消费,那你一定要为社会上某个人今天那没有工作而负责!

…………开玩笑的~上面凯恩斯的话看不懂吧?我也看不太懂,还是来看看更加接地气的吧~

“节俭的悖论”,这个是凯恩斯的信徒,萨缪尔森在他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经济学》中命名的,而萨神作为一代大神和教科书大拿,他的解释更加通俗易懂——

一是在经济学中我们必须永远警惕逻辑上的合成谬误。

也就是说,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因而就对全体有益;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可以是社会的愚笨。合成谬误指的是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局部上真实必然在全部上真实”。

二是解决节俭悖论的线索存在于经济是否处于萧条的水平这一问题之中。

在一个古老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我们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如果产出可以假定总是处在其潜在水平,那么传统的节俭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即从个人和从社会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

这就是节俭的悖论最通俗的形式。

当然,这只是一种“经济学假说”,这么多年了,新古典经济学派和奥地利学派也一直没放弃批判凯恩斯的理论,作为“储蓄——消费”关系的代表,对“节俭的悖论”又提出了很多疑义,下面的引自维基——

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在三个层面批评此理论。

首先,若需求减弱,物价会下降(排除政府干预),而物价下降会刺激需求。(虽然利润或成本,甚至工资,会较低)。然而,这个批评遭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反击,指出因为价格僵性,物价在衰退时不会下降。

其次,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项,储蓄即是可贷出资金。这些资金带来潜在借出和投资的增加。另外,可贷资金增加亦使借贷市场上,贷款供应增加,从而使利率下降,刺激借款。所以消费者减少的支出(增加的储蓄)会被银行制度的借出及随后的开支所抵销。这个批评极有意义,因为极端程度的高储蓄很少有,这是明显与困难时期所挂勾的。上文所述的未雨绸缪行为(saving for a rainy day)从未被视为一个悖论。因此节俭悖论一词只有在害怕衰退而发狂似的储蓄的情况中出现。现实借贷市场中,更多的储蓄使贷款供应增加,压低利率,较低的利率会减少人们储蓄的动机。

如果现金被贮藏,(例如埋在地下的金箱)而不放在有回报的投资(例如储入银行),一个由“储蓄”引致的衰退可能出现。显然,这个情况十分罕见。但对“贮藏”这个概念的理解过份简化会忽略另一个出现“贮藏”可能性——它可以发生在存款机构(如银行)本身。当利率太过低甚至接近零的水平,银行将不愿意借出存款(参见流动性陷阱),这时储蓄还是会超于投资。

其三,此悖论假设一个封闭经济。如果经济体系的生产大于其消费,引致储蓄上升,这可以被贸易伙伴的消费所抵销。所以贸易自由的情况下此悖论不存在。但是,若把整个地球视为一个封闭经济,这个批评仍不成立。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批评

哈耶克老爷子在其1929年的文章《The 'Paradox' of Savings》(《储蓄“悖论”》)中攻击节俭悖论。

奥地利经济学者同意如果社会成员增加储蓄,公司的总收益会减少,但他们反对较少的收益引致较低的经济增长的说法。他们相信,经济体系的生产力是由“消费-投资比”所决定,而对货币的需求只反映人们偏好货币功用(厌恶风险)的程度,相对于对物品的功用。他们认为货币需求增加不一定引致社会成员的消费-投资比。

换句话说,假设货币需求增加至使经济体系的支出水平下降一半的一点。如果剩下来的开支仍可分柝成原本的消费-投资比,所有价格会下降一半,而生产力却会维持不变。

争论还在继续,我给的建议是——题主放心的消费吧~


刚刚来到悟空,欢迎大家和我留言交流~我会多多回答问题,多讲干货,希望能和大家交朋友。


李傲文


简单的理解,可以这样来认识这个问题。

每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从长期来看,在一个经济系统中,生产出来的商品最终都要转化成消费。但对于经济系统中的个体来说,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多余消费的产品的价值时,就会产生价值结余,从而实现净资产积累。当其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大幅高于消费的产品的价值时,其净资产就会快速增加,从而成了相对比较富裕的人。然而,这对于个体而言是成立的。一旦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个体都这样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了消费市场,生产得越多,产品过剩越多,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下跌,从而经济系统中的每个个体就没有了扩大生产的动力,甚至出现经济萎缩。

因此,崇尚节约本身没有问题,毕竟不能浪费资源,从这个层面来说,节约是有利的。然而,如果每个人都节约,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消费市场,生产的产品多乐,反而成了一种相对浪费,使得经济系统无法循环和扩大再生产。


经济好望角


这个理论是很好理解的,但是不要过度解读。

节约悖论用官方的话说就是“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这里主要指的是对国家整体经济来说的:如果经济萧条时,人家会增加储蓄而减少消费,但是减少消费意味着企业销售额降低,东西卖不出去。企业效益不好,就减少雇员或者降低员工收益,员工的工资少了,更减少消费额,恶性循环。所以大手大脚花钱,促进企业销售,效益好了,给员工奖励的多了,或者提高工资,员工的收入多了,就越敢花钱了。

所以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国家反而会多发货币,鼓励民众去消费,去刺激经济增长。

当然对个人来说并不一定是这样的。大手大脚把钱花完了,怎么去支持下面的生活呢,一旦断档,就只是这个人的痛苦了。

所以在这里强调一个“度”字,太节俭对国家整体发展不好,太奢侈去个人生活不利,太浪费则是对整个环境的蔑视了。视自己能力而定,做力所能及的,其他管不了的就交给国家调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