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军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的原因是什么?

今古言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火器开始普及的结果。

金属铠甲和棉甲相比,难以有效抵抗火器,尤其是霰弹类火器。

金属铠甲和棉甲,类似于今天的防刺服和防弹衣的区别。

金属铠甲对于冷兵器尤其是弓箭,有着比较良好的防御能力。

然而,面对火器的射击,金属铠甲的作用非常有限。

而当时明军很多部队都已经大量装备火器,老式的金属铠甲逐步会被淘汰掉。

至于棉甲其实不但有着防御火器的优秀能力,对于冷兵器尤其是弓箭也有一定的防御力。

可以说,棉甲的防御更全面,只是对冷兵器的防御能力不如金属铠甲而已。

除此以外,棉甲还有很多优势。

第一就是容易制造,加上价格低廉。

古代最值钱的军用装备就是战马和铠甲,一副全金属铠甲不知制造极为困难,而且价格极为高昂。

当时努尔哈赤起兵时,只有13副铠甲,但各种弓箭和冷兵器则非常多。

可见铠甲的珍贵。

然而,棉甲无非就是棉布和金属甲片,不但制作简单,价格也便宜(相对便宜),可以大量制造。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第二就是通用性强。

很多人不知道,铠甲是挑人的。比如姚明的铠甲,赵本山是穿不了的。

郭德纲的铠甲,巩汉林也是穿不了的。

这是因为铠甲必须尽量做的合体,不然穿上如何作战?连穿上去都困难。

棉甲本质是一套棉衣,不存在合身的问题。

第三对于火器防御能力很强。


棉甲对于火器有限是霰弹,具有良好的防御能力。

在《明史流贼传》中有记载,李自成的骑兵:绵甲厚百层,矢炮不能入。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


到了清末,清军已经基本都是棉甲了,金属铠甲基本被淘汰!


萨沙


铠甲变化主要还是在明朝后期,早期的北方明军,因防备蒙古人,其金属铠甲的装备率还是挺高的。

“各边军士役战,身荷锁甲、臂遮等具,共重四十五斤。”

只是由于小冰河时期带来的环境变化,天气转寒,以及火器的发展,金属铠甲已经失去了其优势。所以棉甲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所以总结下来,具体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二者的实际作用相差无几。

铠甲的作用就是保护士兵的身体不受伤害,所以无论是怎样材质的铠甲,它都是以防御力来衡量优劣的。自明朝中期以后,战争的形势因为火药的出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相关记载,明朝时期的火器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各种杀伤力巨大的器械也被制造了出来。

原先的钢铁盔甲能抵挡的住重量级的弩箭,但是对于杀伤力强出数十倍的火药却无能为力,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棉甲和钢铁铠甲对士兵的防护程度基本一致(反正都抵挡不住),所以制作成本更低的棉甲也很快普及了起来。

第二点原因,棉甲的优点突出,且防御力也不低。

明清时期的棉甲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棉花甲胄,这种铠甲也是有一套科学的制作流程的。

根据相关记载,棉甲的内部有二层厚厚的棉布,这两层面部之间会铺上一层薄薄的铁片,最外层会盖上一层装饰布料。除了这些基础结构以外,为了将铁片和棉布完全固定在一起,棉甲的表面还会有很多的甲钉,经过标准的制作流程以后,一套棉甲就算完成了。

由于这款铠甲抛开了大量的钢铁材料,所以它的质量也降低了很多,明朝时期的钢铁铠甲大约在三十斤左右,而棉甲只不过在十斤以内,所以士兵在穿着棉甲的时候也更有战斗力。

再者是棉甲还有很好的保暖效果,士兵作战时期并不能确定是什么作战环境,如果在冬天进行作战,钢铁盔甲会将士兵的温度一点点“吸收”,士兵的运动也会受到影响。而棉甲有着很好的保暖效果,即使在寒冷的天气也能给士兵很好的防护。

最后是防御等级,棉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防御力,而且等到它浸满了水分以后,其防御力又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危力弱的火枪都不能穿透它们,强弓硬弩的威力也会被减弱大半,所以士兵们对这款铠甲还是非常满意的。

这些都在当年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中得到了检验,当时日本方面装备有大量的火绳枪。且朝鲜地处辽东苦寒之地,环境恶劣。棉甲带来的御寒和防护效果远比金属盔甲要好。于是其逐渐成为了明军的主要防护装备。

第三点原因,制作成本低。

古代的冶铁技术并不够发达,打造一副钢铁甲胄所花费的银子自然比棉甲高出很多。而恰好在明朝,棉花已经非常的普及,种植开始规模化,当时中原地区的棉花种植已经形成了一个标准的流程,国家每年都会出产大量的棉花。再加上棉甲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所以这种铠甲很快就被装备到了正规军队之中。

综上所述,棉甲虽然在防御力方面稍微弱于钢铁盔甲,但是结合时代背景考虑,棉甲的突出优势足以掩盖它防御方面的微小劣势,所以这个时期的军队才会大规模装备棉甲。


白话历史君


简单地说,明军穿什么甲,取决于面对什么敌人。

明铠甲存世极少。根据《明会典》记载,明军甲胄类型分为札甲、布面甲(棉甲)、锁子甲三类。

明军中大量使用锁子甲。

随着火器的发展,防御弓箭的札甲越来越不适合作战需要。但这个替换在明朝并没有完成。

明军穿什么甲,取决于面对什么敌人。有什么功用。

明军大汉将军所穿的华丽札甲,是宫内的“仪仗队”,观赏性大于实用性。多在绘画及雕塑作品中出现,但是不代表明军实战备甲情况。

明军在北线面对的敌人,前中期是瓦剌—鞑靼,后期是后金。这些政权长期使用的主力武器是骑兵反曲复合弓,属于典型的传统冷兵器。为了防御弓箭,北线明军备甲率很高。根据唐顺之《武编》记载,明军“各边军士役战,身荷锁甲、臂遮等具,共重四十五斤。”

边军即明朝长城防线的军队,根据记载可以看出,明朝北线军队的甲胄是锁子甲搭配札甲的复合型重甲,主要防御刀箭。

明末郑成功的“铁人军”实际上是重甲的极致,士兵装备重甲和大型盾牌,可以防御荷兰人使用的早期滑膛枪。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朝仍然使用近战刀牌兵对付英军,但那时已经是二百年后,火枪的穿透力和射速射程大幅提高,清朝的刀牌兵惨败。由此看出清朝观念有多落后。

明朝在东南线面对的敌人主要是战国时代的日本倭寇与正规武士部队。尤其是在万历援朝战争中的初期,在北朝鲜地区作战及平壤争夺战中,明军面对的是大批装备火绳枪且经过轮流射击训练的正规日军。面对这种大批装备热兵器作战对手,明军装备重甲的冲击骑兵(边军铁骑)没有什么用,反而被日军火枪轮射大量杀伤。

不过明军并非没有应对,实际上明朝后期大量引进、仿制了葡萄牙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产的后装滑镗炮,并使用开花炮弹增加杀伤。而且出现了如孙元化著《西法神机》这样的炮兵书籍。明朝在东南线与日军作战,依靠的正是大量的炮兵部队。在以炮兵为主的明军部队中,备甲要求轻便灵活,故这些明军大量装备的是布面甲。

此外,明军土法上马,在万历援朝战争中,明军使用高七尺,阔一丈二尺的大棉被,过水后就可以防御日军火绳枪。由此可见棉甲可以缓冲抵消火枪子弹的冲击力。

说到明末和盛行清朝的棉甲,实际上棉甲分为明甲与暗甲两种,明甲以棉胆为底,将钣金连缀其上。暗甲表面看是布面甲,内衬则是以泡钉固定的铁片。说明棉甲实际上是可以同时防御冷热兵器的复合型甲胄。也是根据战场形势出现并广泛装备的。

清朝甲胄实际上承袭于明,清朝崛起于东北,大量装备复合型棉甲主要是为了御寒的需要。清军棉甲的棉花有所加厚,内衬铁片也加厚,一套清棉甲重四十斤。为的是防御大量装备三眼火铳的明军枪骑兵。

此外,清朝实战中大量装备锁子甲。用于对准格尔蒙古作战的需要。

图一为明军行军备甲

图二为清军蒙古武将装备与清锁子甲

图三为明末三眼火铳出土实物

个人整理创作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有时聊人文历史


棉甲制造成本低

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

古代的生产力非常低,一切都是人工制造,特别是铁器金属的冶炼技术,当时要给一位士兵打造一套铠甲,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古代的军队,只有正统主力正规军才能装备铠甲,所以使得价格昂贵。

从唐宋时期开始,棉花种植开始广泛应用到中原地区,但当时的纺织技术不行,所以棉花价格也高。

到了明朝,纺织技术得到革新,棉布开始可以量产,价格也较为低廉,这时有人发明了棉甲,可以代替铠甲应用到军队中,而且价格比起金属铠甲可是便宜太多了,从此以后,棉甲就被广泛应用到了军队中。

棉甲更轻便,而且防御力不低

重型金属铠甲是为了增加抗冲击力,保护性能确实好,但金属铠甲穿着笨拙。

以明朝的金属甲为例,其重量达到了30公斤,这等于背负几十斤的重量在作战,确实对士兵的体能造成了负担。

而且金属铠甲在冬季保暖也是问题。

在寒冷的冬季,穿上冰凉又笨重的金属铠甲,确实不怎么好受,会让士兵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据史料记载: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

棉甲的外里两层为棉布,中间铺上一层溥溥的铁,棉甲表面甲钉,是为了固定铁片而用。经过精心制作的棉甲,具有柔软、轻巧、以及防寒保暖的作用,经过反复泡制的棉布,沾湿后防御力大增,可以抵御初级火器和利矢的射击。

平常时棉甲的防御力也不差,就算被箭矢所伤,棉甲的缓冲力也会抵御一部分伤害,使伤害不足以致命。

清朝时期的火枪已广泛应用

清朝时期火枪的发展已经到了相当的水平,即使是金属铠甲,也会被大威力的火器打穿,根本起不到多少防御作用。

在火枪面前既然防御力都差不多,那当然是选择造价更便宜,更适用于战斗的棉甲了。

这里所说的价格相对便宜的棉甲,其实造价也不算特别便宜。

尤期是清朝末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库中的白银大量流往国外,导致国空虚。

所以清军的军队装备并不见得好。

以棉甲来说,只有满清八旗军主力军队才配备有棉甲,大部分绿营军都是没有棉甲的。

也是在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火枪威力也比较大了,棉甲的防护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进攻火力又比别人弱,已经沦落到了全面挨打的局面,这也是清朝闭关锁国,腐败无能造成的恶果了。


历史怪诞说


很简单,看看现代防弹衣的发展史,就明白明军为什么用棉甲了。早期防弹衣也是钢甲,硬撞硬,弊端是只要子弹的穿甲能力不断提升,钢甲只能提升质量来防御,但人所能承受的重量是有限的。而凯芙拉等纤维材料出现后解决了这个问题,以柔克刚的方案明显优于硬撞硬的方案。而棉甲的工作原理,就是棉花衬以钢甲的,刚柔并济防御方案。随着金属甲的长期装备,冷武器己产生了如破甲枪、鞭、锏等专用克甲武器,特别是火器出现后,全金属甲基本己走到了尽头。而我们中国在宋朝就开始大规模装备软质甲“纸甲”,可见我们很早就明白以柔克刚的道理。而在纤维性能上,棉纤维肯定是好于纸的。为什么棉甲出现在明朝,因为棉花明朝才传入中国,并大规模种植。


因敌而变


金属铠甲给人以刀枪不入之感,但是看似简陋不堪的棉甲的防护力度更佳。明朝乃是火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有诸多大将致力于普及火器,还出现了专门的研发人员。在《武备志》中光记载的火箭种类就多达几十种,更不用说其他火器。明朝时火铳及火炮的应用最为广泛,有三眼铳和四眼铳,它们可以连续释放多次,火力密集。同样,明代为了对抗火器开始制作棉甲。朱元璋执政后,采取强硬手段推广棉花种植,并且颁布圣旨,凡是种植棉花,就可免收赋税。如此一来,江南的棉花产量剧增。

而对于骑兵而言,火器打击是致命的,而清军最大的优势便是骑兵。他们行动迅速,马上作战,几乎无往而不利。应对火铳,金属铠甲不仅因厚重影响行动,还易被火器穿透,但是棉甲则不然。清军最初从明军手中缴获了棉甲,发现其优良的效果,开始改进,在铁甲内外缀加棉甲,加以铜钉固定才制成棉甲。缀在外层的棉甲是用多层棉片构成,极为坚固,可以最大程度卸掉敌方弓箭以及枪弹的力道,保卫士兵安全。较之金属铠甲,棉甲看似柔弱,却能以柔克刚,因此很多清军骑兵所配备的都是棉甲。


大黄超美


在冷兵器战争中,除了比拼将士们的战斗力和体力,战术阵法以外,为士兵提供防御力的铠甲也相当重要,它能够有效地保护将士们的身体不被箭矢利器所伤。从汉代开始,一支配置精良铠甲的军队就是精锐之师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隋唐宋时代,军队使用铁片铠甲达到了巅峰。

到了明朝,明朝人发明了一种棉甲,这种棉甲看起来没有那么笨重,看上去防御力也不怎么样,但是却取代了铠甲,成了军队的标配。而且明朝之后,清朝军队还是使用这种棉铠甲。

其一,棉甲制造成本低

古代的生产力非常低,给一位士兵打造一套铠甲,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正统主力正规军才能装备铠甲。但是到了明朝,纺织技术的发展,棉布开始量产,价格也较为低廉,因此这时就有人发明了棉甲,用以代替金属铠甲,而且棉甲的主要材料就是棉花,价格比起金属铠甲便宜很多,制造成本更低,从此以后,棉甲就被广泛应用到了军队中。

其二,虽然金属铠甲是为了增加抗冲击力,有很好的保护性,但金属铠甲穿着笨重,以明朝的金属甲为例,其重量达到了30公斤,这等于背负几十斤的重量在作战,士兵的体能负担过重。对于军队当中的步兵们来说,有时候会需要长途行军,如果穿上厚重的金属铠甲,长途跋涉,走到战场就已经精疲力尽了,还怎么打仗。换成轻便的棉甲,可以为他们保存很大的一部分体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行军的负担。

其三,金属铠甲在冬季保暖性也比较差。而棉甲的外里两层为棉布,中间铺上一层溥溥的铁,棉甲表面甲钉,是为了固定铁片而用。经过精心制作的棉甲,具有柔软、轻巧、而且棉花做的棉甲虽然在夏天的时候会热,但是起码冬天的时候可以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加上明清时期大部分的作战区域都在北方 ,保暖的作用就更大了,加上经过反复泡制的棉布,沾湿后防御力大增,一样可以抵御初级火器和利矢的射击。就算被箭矢所伤,棉甲的缓冲力也会抵御一部分伤害,不足以致命。





游历往事


明朝军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这是历史军队服装的一大进步,为什么是明朝开始转换棉甲呢?因为朱元璋的一项措施,那就是在中原地区大力推广棉花的种植。

当元末明初,黄道婆从琼州带回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广开来以后,棉花的加工技术就成熟了,那么就缺少大量种植棉花的农民。

明初朱元璋特别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出台法令规定农民必须拿出一部分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朱元璋就把种植棉花推广成为全国性的事情,这样以来种植棉花的面积就大大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增加,也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全国流通的商品,所以说朱元璋对于棉花的发展功不可没。朱元璋如果没有早期的农民经验,也不会这样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他不愧是一位有远见的农民。

到了明朝中叶以后,人不论贵贱,地不分南北,都穿棉布做的衣服御寒,北方的河南、河北气候适宜种植棉花,成为原料供给中心,然而长江三角洲一代棉纺织技术较高,成为了纺织业的中心。

自然而然,人民觉得棉布衣服舒服,军队穿上棉布衣服打仗也能够灵活自如,而且还比金属铠甲的衣服保暖,明朝的军队服饰就开始换成棉甲的了。


史海魅影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发展的主题,战争一方面会损伤大量的财力民力,对社会发展不利;但是另一方面,战争会促进人类科技的发展,事实上许多现代科技,比如声呐,雷达,核能其发展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战争,在这些技术已经进去了百姓的生活中,这也许就是战争存在的意义吧。

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军力和装备。铠甲是一种穿在身上,用来防御敌人杀伤的装备。古代中国军队的铠甲经历了金属甲胄到棉甲的转变。

至于为何要变?理由很简单

一者,古代的生产力非常低,铁器金属锻炼技术,要给一位士兵打造一套盔甲,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所以古代一般正统主力正规军才干装备盔甲。

其二,火器让金属铠甲发挥不了它的作用。金属铠甲对付冷兵器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宋朝之后的热武器,它远不如棉甲坚固。实际上我们常说的棉甲是棉布里面包铁片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额好好想明朝历史上并没有将金属甲换为棉甲

一、明朝高级军官和重装部队仍以铁甲为主。

明朝将领们穿山文甲,有穿罩甲、锁子甲。在明末郑成功的部队主力仍是重甲部队。

二、棉甲和皮甲缀一部分铁皮,这是从元朝开始节约成本下普通士兵的防护品。

由于棉花在明朝广泛种植,而皮质品相交还是成本太高,导致棉甲的在明朝普通士兵中的普及。

同时为了遮蔽作用,一普通士兵的铁皮用料不足采用布面遮蔽可以防止敌人攻击缝隙。二防止风吹日晒,提高甲胄的耐用性。

当然戚家军为追求步兵的机动性,普遍采用棉甲但时其是为配合其他的如阵型和针队对阵敌人所做的合理调整。

三、何时取代棉甲开始大量装备

明末清初火器的广泛使用,厚实棉布对其的防护作用开始凸显,因此棉甲开始广泛应用八旗士兵。但其仍是内衬铁皮内外覆棉布的形式,金属铠甲没有彻底被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