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朝軍隊將金屬鎧甲替換為棉甲的原因是什麼?

今古言堂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主要是火器開始普及的結果。

金屬鎧甲和棉甲相比,難以有效抵抗火器,尤其是霰彈類火器。

金屬鎧甲和棉甲,類似於今天的防刺服和防彈衣的區別。

金屬鎧甲對於冷兵器尤其是弓箭,有著比較良好的防禦能力。

然而,面對火器的射擊,金屬鎧甲的作用非常有限。

而當時明軍很多部隊都已經大量裝備火器,老式的金屬鎧甲逐步會被淘汰掉。

至於棉甲其實不但有著防禦火器的優秀能力,對於冷兵器尤其是弓箭也有一定的防禦力。

可以說,棉甲的防禦更全面,只是對冷兵器的防禦能力不如金屬鎧甲而已。

除此以外,棉甲還有很多優勢。

第一就是容易製造,加上價格低廉。

古代最值錢的軍用裝備就是戰馬和鎧甲,一副全金屬鎧甲不知製造極為困難,而且價格極為高昂。

當時努爾哈赤起兵時,只有13副鎧甲,但各種弓箭和冷兵器則非常多。

可見鎧甲的珍貴。

然而,棉甲無非就是棉布和金屬甲片,不但製作簡單,價格也便宜(相對便宜),可以大量製造。

明人朱國禎在《湧幢小品》中記載了“純棉盔甲”的製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

第二就是通用性強。

很多人不知道,鎧甲是挑人的。比如姚明的鎧甲,趙本山是穿不了的。

郭德綱的鎧甲,鞏漢林也是穿不了的。

這是因為鎧甲必須儘量做的合體,不然穿上如何作戰?連穿上去都困難。

棉甲本質是一套棉衣,不存在合身的問題。

第三對於火器防禦能力很強。


棉甲對於火器有限是霰彈,具有良好的防禦能力。

在《明史流賊傳》中有記載,李自成的騎兵:綿甲厚百層,矢炮不能入。一兵倅馬三四匹,冬則以茵褥籍其蹄。


到了清末,清軍已經基本都是棉甲了,金屬鎧甲基本被淘汰!


薩沙


鎧甲變化主要還是在明朝後期,早期的北方明軍,因防備蒙古人,其金屬鎧甲的裝備率還是挺高的。

“各邊軍士役戰,身荷鎖甲、臂遮等具,共重四十五斤。”

只是由於小冰河時期帶來的環境變化,天氣轉寒,以及火器的發展,金屬鎧甲已經失去了其優勢。所以棉甲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所以總結下來,具體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點原因,二者的實際作用相差無幾。

鎧甲的作用就是保護士兵的身體不受傷害,所以無論是怎樣材質的鎧甲,它都是以防禦力來衡量優劣的。自明朝中期以後,戰爭的形勢因為火藥的出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根據相關記載,明朝時期的火器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各種殺傷力巨大的器械也被製造了出來。

原先的鋼鐵盔甲能抵擋的住重量級的弩箭,但是對於殺傷力強出數十倍的火藥卻無能為力,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棉甲和鋼鐵鎧甲對士兵的防護程度基本一致(反正都抵擋不住),所以製作成本更低的棉甲也很快普及了起來。

第二點原因,棉甲的優點突出,且防禦力也不低。

明清時期的棉甲並不是我們理解的棉花甲冑,這種鎧甲也是有一套科學的製作流程的。

根據相關記載,棉甲的內部有二層厚厚的棉布,這兩層面部之間會鋪上一層薄薄的鐵片,最外層會蓋上一層裝飾布料。除了這些基礎結構以外,為了將鐵片和棉布完全固定在一起,棉甲的表面還會有很多的甲釘,經過標準的製作流程以後,一套棉甲就算完成了。

由於這款鎧甲拋開了大量的鋼鐵材料,所以它的質量也降低了很多,明朝時期的鋼鐵鎧甲大約在三十斤左右,而棉甲只不過在十斤以內,所以士兵在穿著棉甲的時候也更有戰鬥力。

再者是棉甲還有很好的保暖效果,士兵作戰時期並不能確定是什麼作戰環境,如果在冬天進行作戰,鋼鐵盔甲會將士兵的溫度一點點“吸收”,士兵的運動也會受到影響。而棉甲有著很好的保暖效果,即使在寒冷的天氣也能給士兵很好的防護。

最後是防禦等級,棉甲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防禦力,而且等到它浸滿了水分以後,其防禦力又會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危力弱的火槍都不能穿透它們,強弓硬弩的威力也會被減弱大半,所以士兵們對這款鎧甲還是非常滿意的。

這些都在當年萬曆三大徵中的朝鮮之役中得到了檢驗,當時日本方面裝備有大量的火繩槍。且朝鮮地處遼東苦寒之地,環境惡劣。棉甲帶來的禦寒和防護效果遠比金屬盔甲要好。於是其逐漸成為了明軍的主要防護裝備。

第三點原因,製作成本低。

古代的冶鐵技術並不夠發達,打造一副鋼鐵甲冑所花費的銀子自然比棉甲高出很多。而恰好在明朝,棉花已經非常的普及,種植開始規模化,當時中原地區的棉花種植已經形成了一個標準的流程,國家每年都會出產大量的棉花。再加上棉甲的製作過程相對簡單,所以這種鎧甲很快就被裝備到了正規軍隊之中。

綜上所述,棉甲雖然在防禦力方面稍微弱於鋼鐵盔甲,但是結合時代背景考慮,棉甲的突出優勢足以掩蓋它防禦方面的微小劣勢,所以這個時期的軍隊才會大規模裝備棉甲。


白話歷史君


簡單地說,明軍穿什麼甲,取決於面對什麼敵人。

明鎧甲存世極少。根據《明會典》記載,明軍甲冑類型分為札甲、布面甲(棉甲)、鎖子甲三類。

明軍中大量使用鎖子甲。

隨著火器的發展,防禦弓箭的札甲越來越不適合作戰需要。但這個替換在明朝並沒有完成。

明軍穿什麼甲,取決於面對什麼敵人。有什麼功用。

明軍大漢將軍所穿的華麗札甲,是宮內的“儀仗隊”,觀賞性大於實用性。多在繪畫及雕塑作品中出現,但是不代表明軍實戰備甲情況。

明軍在北線面對的敵人,前中期是瓦剌—韃靼,後期是後金。這些政權長期使用的主力武器是騎兵反曲複合弓,屬於典型的傳統冷兵器。為了防禦弓箭,北線明軍備甲率很高。根據唐順之《武編》記載,明軍“各邊軍士役戰,身荷鎖甲、臂遮等具,共重四十五斤。”

邊軍即明朝長城防線的軍隊,根據記載可以看出,明朝北線軍隊的甲冑是鎖子甲搭配札甲的複合型重甲,主要防禦刀箭。

明末鄭成功的“鐵人軍”實際上是重甲的極致,士兵裝備重甲和大型盾牌,可以防禦荷蘭人使用的早期滑膛槍。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清朝仍然使用近戰刀牌兵對付英軍,但那時已經是二百年後,火槍的穿透力和射速射程大幅提高,清朝的刀牌兵慘敗。由此看出清朝觀念有多落後。

明朝在東南線面對的敵人主要是戰國時代的日本倭寇與正規武士部隊。尤其是在萬曆援朝戰爭中的初期,在北朝鮮地區作戰及平壤爭奪戰中,明軍面對的是大批裝備火繩槍且經過輪流射擊訓練的正規日軍。面對這種大批裝備熱兵器作戰對手,明軍裝備重甲的衝擊騎兵(邊軍鐵騎)沒有什麼用,反而被日軍火槍輪射大量殺傷。

不過明軍並非沒有應對,實際上明朝後期大量引進、仿製了葡萄牙或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產的後裝滑鏜炮,並使用開花炮彈增加殺傷。而且出現瞭如孫元化著《西法神機》這樣的炮兵書籍。明朝在東南線與日軍作戰,依靠的正是大量的炮兵部隊。在以炮兵為主的明軍部隊中,備甲要求輕便靈活,故這些明軍大量裝備的是布面甲。

此外,明軍土法上馬,在萬曆援朝戰爭中,明軍使用高七尺,闊一丈二尺的大棉被,過水後就可以防禦日軍火繩槍。由此可見棉甲可以緩衝抵消火槍子彈的衝擊力。

說到明末和盛行清朝的棉甲,實際上棉甲分為明甲與暗甲兩種,明甲以棉膽為底,將鈑金連綴其上。暗甲表面看是布面甲,內襯則是以泡釘固定的鐵片。說明棉甲實際上是可以同時防禦冷熱兵器的複合型甲冑。也是根據戰場形勢出現並廣泛裝備的。

清朝甲冑實際上承襲於明,清朝崛起於東北,大量裝備複合型棉甲主要是為了禦寒的需要。清軍棉甲的棉花有所加厚,內襯鐵片也加厚,一套清棉甲重四十斤。為的是防禦大量裝備三眼火銃的明軍槍騎兵。

此外,清朝實戰中大量裝備鎖子甲。用於對準格爾蒙古作戰的需要。

圖一為明軍行軍備甲

圖二為清軍蒙古武將裝備與清鎖子甲

圖三為明末三眼火銃出土實物

個人整理創作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有時聊人文歷史


棉甲製造成本低

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

古代的生產力非常低,一切都是人工製造,特別是鐵器金屬的冶煉技術,當時要給一位士兵打造一套鎧甲,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古代的軍隊,只有正統主力正規軍才能裝備鎧甲,所以使得價格昂貴。

從唐宋時期開始,棉花種植開始廣泛應用到中原地區,但當時的紡織技術不行,所以棉花價格也高。

到了明朝,紡織技術得到革新,棉布開始可以量產,價格也較為低廉,這時有人發明了棉甲,可以代替鎧甲應用到軍隊中,而且價格比起金屬鎧甲可是便宜太多了,從此以後,棉甲就被廣泛應用到了軍隊中。

棉甲更輕便,而且防禦力不低

重型金屬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保護性能確實好,但金屬鎧甲穿著笨拙。

以明朝的金屬甲為例,其重量達到了30公斤,這等於揹負幾十斤的重量在作戰,確實對士兵的體能造成了負擔。

而且金屬鎧甲在冬季保暖也是問題。

在寒冷的冬季,穿上冰涼又笨重的金屬鎧甲,確實不怎麼好受,會讓士兵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據史料記載: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

棉甲的外裡兩層為棉布,中間鋪上一層溥溥的鐵,棉甲表面甲釘,是為了固定鐵片而用。經過精心製作的棉甲,具有柔軟、輕巧、以及防寒保暖的作用,經過反覆泡製的棉布,沾溼後防御力大增,可以抵禦初級火器和利矢的射擊。

平常時棉甲的防禦力也不差,就算被箭矢所傷,棉甲的緩衝力也會抵禦一部分傷害,使傷害不足以致命。

清朝時期的火槍已廣泛應用

清朝時期火槍的發展已經到了相當的水平,即使是金屬鎧甲,也會被大威力的火器打穿,根本起不到多少防禦作用。

在火槍面前既然防禦力都差不多,那當然是選擇造價更便宜,更適用於戰鬥的棉甲了。

這裡所說的價格相對便宜的棉甲,其實造價也不算特別便宜。

尤期是清朝末期,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庫中的白銀大量流往國外,導致國空虛。

所以清軍的軍隊裝備並不見得好。

以棉甲來說,只有滿清八旗軍主力軍隊才配備有棉甲,大部分綠營軍都是沒有棉甲的。

也是在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的火槍威力也比較大了,棉甲的防護力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同時進攻火力又比別人弱,已經淪落到了全面捱打的局面,這也是清朝閉關鎖國,腐敗無能造成的惡果了。


歷史怪誕說


很簡單,看看現代防彈衣的發展史,就明白明軍為什麼用棉甲了。早期防彈衣也是鋼甲,硬撞硬,弊端是隻要子彈的穿甲能力不斷提升,鋼甲只能提升質量來防禦,但人所能承受的重量是有限的。而凱芙拉等纖維材料出現後解決了這個問題,以柔克剛的方案明顯優於硬撞硬的方案。而棉甲的工作原理,就是棉花襯以鋼甲的,剛柔並濟防禦方案。隨著金屬甲的長期裝備,冷武器己產生了如破甲槍、鞭、鐧等專用克甲武器,特別是火器出現後,全金屬甲基本己走到了盡頭。而我們中國在宋朝就開始大規模裝備軟質甲“紙甲”,可見我們很早就明白以柔克剛的道理。而在纖維性能上,棉纖維肯定是好於紙的。為什麼棉甲出現在明朝,因為棉花明朝才傳入中國,並大規模種植。


因敵而變


金屬鎧甲給人以刀槍不入之感,但是看似簡陋不堪的棉甲的防護力度更佳。明朝乃是火器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僅有諸多大將致力於普及火器,還出現了專門的研發人員。在《武備志》中光記載的火箭種類就多達幾十種,更不用說其他火器。明朝時火銃及火炮的應用最為廣泛,有三眼銃和四眼銃,它們可以連續釋放多次,火力密集。同樣,明代為了對抗火器開始製作棉甲。朱元璋執政後,採取強硬手段推廣棉花種植,並且頒佈聖旨,凡是種植棉花,就可免收賦稅。如此一來,江南的棉花產量劇增。

而對於騎兵而言,火器打擊是致命的,而清軍最大的優勢便是騎兵。他們行動迅速,馬上作戰,幾乎無往而不利。應對火銃,金屬鎧甲不僅因厚重影響行動,還易被火器穿透,但是棉甲則不然。清軍最初從明軍手中繳獲了棉甲,發現其優良的效果,開始改進,在鐵甲內外綴加棉甲,加以銅釘固定才製成棉甲。綴在外層的棉甲是用多層棉片構成,極為堅固,可以最大程度卸掉敵方弓箭以及槍彈的力道,保衛士兵安全。較之金屬鎧甲,棉甲看似柔弱,卻能以柔克剛,因此很多清軍騎兵所配備的都是棉甲。


大黃超美


在冷兵器戰爭中,除了比拼將士們的戰鬥力和體力,戰術陣法以外,為士兵提供防禦力的鎧甲也相當重要,它能夠有效地保護將士們的身體不被箭矢利器所傷。從漢代開始,一支配置精良鎧甲的軍隊就是精銳之師的象徵,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隋唐宋時代,軍隊使用鐵片鎧甲達到了巔峰。

到了明朝,明朝人發明了一種棉甲,這種棉甲看起來沒有那麼笨重,看上去防禦力也不怎麼樣,但是卻取代了鎧甲,成了軍隊的標配。而且明朝之後,清朝軍隊還是使用這種棉鎧甲。

其一,棉甲製造成本低

古代的生產力非常低,給一位士兵打造一套鎧甲,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正統主力正規軍才能裝備鎧甲。但是到了明朝,紡織技術的發展,棉布開始量產,價格也較為低廉,因此這時就有人發明了棉甲,用以代替金屬鎧甲,而且棉甲的主要材料就是棉花,價格比起金屬鎧甲便宜很多,製造成本更低,從此以後,棉甲就被廣泛應用到了軍隊中。

其二,雖然金屬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有很好的保護性,但金屬鎧甲穿著笨重,以明朝的金屬甲為例,其重量達到了30公斤,這等於揹負幾十斤的重量在作戰,士兵的體能負擔過重。對於軍隊當中的步兵們來說,有時候會需要長途行軍,如果穿上厚重的金屬鎧甲,長途跋涉,走到戰場就已經精疲力盡了,還怎麼打仗。換成輕便的棉甲,可以為他們保存很大的一部分體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行軍的負擔。

其三,金屬鎧甲在冬季保暖性也比較差。而棉甲的外裡兩層為棉布,中間鋪上一層溥溥的鐵,棉甲表面甲釘,是為了固定鐵片而用。經過精心製作的棉甲,具有柔軟、輕巧、而且棉花做的棉甲雖然在夏天的時候會熱,但是起碼冬天的時候可以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加上明清時期大部分的作戰區域都在北方 ,保暖的作用就更大了,加上經過反覆泡製的棉布,沾溼後防御力大增,一樣可以抵禦初級火器和利矢的射擊。就算被箭矢所傷,棉甲的緩衝力也會抵禦一部分傷害,不足以致命。





遊歷往事


明朝軍隊將金屬鎧甲替換為棉甲這是歷史軍隊服裝的一大進步,為什麼是明朝開始轉換棉甲呢?因為朱元璋的一項措施,那就是在中原地區大力推廣棉花的種植。

當元末明初,黃道婆從瓊州帶回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推廣開來以後,棉花的加工技術就成熟了,那麼就缺少大量種植棉花的農民。

明初朱元璋特別重視經濟作物的種植,出臺法令規定農民必須拿出一部分土地種植經濟作物,朱元璋就把種植棉花推廣成為全國性的事情,這樣以來種植棉花的面積就大大提高了。棉花的產量增加,也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棉布逐漸成為全國流通的商品,所以說朱元璋對於棉花的發展功不可沒。朱元璋如果沒有早期的農民經驗,也不會這樣重視經濟作物的種植,他不愧是一位有遠見的農民。

到了明朝中葉以後,人不論貴賤,地不分南北,都穿棉布做的衣服御寒,北方的河南、河北氣候適宜種植棉花,成為原料供給中心,然而長江三角洲一代棉紡織技術較高,成為了紡織業的中心。

自然而然,人民覺得棉布衣服舒服,軍隊穿上棉布衣服打仗也能夠靈活自如,而且還比金屬鎧甲的衣服保暖,明朝的軍隊服飾就開始換成棉甲的了。


史海魅影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戰爭與和平是人類發展的主題,戰爭一方面會損傷大量的財力民力,對社會發展不利;但是另一方面,戰爭會促進人類科技的發展,事實上許多現代科技,比如聲吶,雷達,核能其發展的最初目的,都是為了戰爭,在這些技術已經進去了百姓的生活中,這也許就是戰爭存在的意義吧。

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軍力和裝備。鎧甲是一種穿在身上,用來防禦敵人殺傷的裝備。古代中國軍隊的鎧甲經歷了金屬甲冑到棉甲的轉變。

至於為何要變?理由很簡單

一者,古代的生產力非常低,鐵器金屬鍛鍊技術,要給一位士兵打造一套盔甲,需要花費很多的人力物力,所以古代一般正統主力正規軍才幹裝備盔甲。

其二,火器讓金屬鎧甲發揮不了它的作用。金屬鎧甲對付冷兵器效果很好,但是對於宋朝之後的熱武器,它遠不如棉甲堅固。實際上我們常說的棉甲是棉布裡面包鐵片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額好好想明朝歷史上並沒有將金屬甲換為棉甲

一、明朝高級軍官和重裝部隊仍以鐵甲為主。

明朝將領們穿山文甲,有穿罩甲、鎖子甲。在明末鄭成功的部隊主力仍是重甲部隊。

二、棉甲和皮甲綴一部分鐵皮,這是從元朝開始節約成本下普通士兵的防護品。

由於棉花在明朝廣泛種植,而皮質品相交還是成本太高,導致棉甲的在明朝普通士兵中的普及。

同時為了遮蔽作用,一普通士兵的鐵皮用料不足採用布面遮蔽可以防止敵人攻擊縫隙。二防止風吹日曬,提高甲冑的耐用性。

當然戚家軍為追求步兵的機動性,普遍採用棉甲但時其是為配合其他的如陣型和針隊對陣敵人所做的合理調整。

三、何時取代棉甲開始大量裝備

明末清初火器的廣泛使用,厚實棉布對其的防護作用開始凸顯,因此棉甲開始廣泛應用八旗士兵。但其仍是內襯鐵皮內外覆棉布的形式,金屬鎧甲沒有徹底被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