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各异“三分天下”,“继承”与“新立”中,孙吴政权何去何从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地方割据势力四起,汉家天子已经失去了号令天下的共主地位。经过官渡之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又与孙权刘备爆发了赤壁之战,此战以曹操战败退回北方而结束,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在两汉接续统治的四百年的历史下,再加上汉代统治者不断采取强化刘姓天下的措施,使得非刘氏不得为王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魏、蜀、吴三国要想使自身政权取得合法性,都必须采用天命相授、五德始终、 谶纬神迹等方式进行鼓动宣传。特别是接受汉朝禅让的曹魏与以延续汉室为号召的蜀汉,大举“继承”与“恢复”汉朝的旗帜,强调自身统治的建立与汉王朝的承续关系。

心怀各异“三分天下”,“继承”与“新立”中,孙吴政权何去何从

但是,相比较之下,孙吴从建国之初,便另辟蹊径,从年号、祥瑞、谶纬等方面出发。以上承天命,下启民情,来宣传自身建立统治的正当性,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自身与汉王朝的关系。

一、曹氏挟天子以令诸侯,孙吴面临继续承认汉朝的正统地位,还是屈膝于曹氏集团的两难选择

汉建安元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定都于许昌,从此以后,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以辅政大臣的身份,以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但是无论是曹操集团,还是其他势力集团,名义上都依然尊奉汉献帝为天子,各方的势力的争霸名义都是为中兴汉室。而此时的孙吴之主——孙策也顺应形势,依然遥尊汉献帝。据《三国志》记载:

孙策的目标是“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

公元200年,孙策受伤而死,孙权继而为孙吴之主,初期继续采取其兄之策,遥尊汉献帝。但是其身边谋士鲁肃等都宣称不应该继续以复兴汉朝为业,而应转向谋求自身霸业,但困于时局,孙权依然继续选择拥护汉室王朝。

心怀各异“三分天下”,“继承”与“新立”中,孙吴政权何去何从

公元 220年,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结束了汉王朝, 建立了曹魏政权。公元221年,刘备在蜀接受了群臣表奏,建立帝位,但以刘氏继承人的身份建立了汉政权。因统治中心在巴蜀地区,故称蜀汉。曹丕称帝是以汉室禅让,帝位传袭为由,所以曹魏政权是继承汉朝的,而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一直秉持着恢复汉朝的宗旨。

但是在曹丕与刘备称帝后,孙吴在内面临着山越势力的挑战, 在外面临蜀汉的进攻和曹魏政权的威胁,孙权只得选择暂缓称帝。但是此时孙权却面对着是继续承认汉朝正统地位,并举义兵讨伐曹魏政权,还是屈膝于曹氏集团,保存实力的两难的局面。孙权分析局势,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平定内部势力 ,统一国内局面。所以孙权选择了表面接受曹魏册封,集中力量整顿内部,集聚实力,抵抗刘备进攻,静待时局转变。

二、走曹魏代汉自立的道路还是走蜀汉继续以汉王室为尊建立政权道路的新抉择,和孙吴的弃汉自立

自从曹丕和刘备称帝后,孙权审时度势,决定暂缓称帝,并接受了曹魏政权的册封,从而积攒实力,并等待时局的变化,但等来的除了曹魏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皇帝更替,并没有较大的变化。人到中年的孙权没有时间再去等待时机的到来,决心称帝。

心怀各异“三分天下”,“继承”与“新立”中,孙吴政权何去何从

但是孙权又面临如何为称帝做舆论的准备,如何使政权取得合法性。曹丕称帝走的是强迫汉献帝禅位,自己像上古明君一样以贤德并顺应形势而得地位的道路,刘备一直秉持着光复刘氏政权,恢复汉王朝的宗旨。这两条道路各有其中优劣,但都取得了暂时的成功。

在这种抉择之中,孙权开始选择一条既不同于曹丕的道路也不同于刘备的称帝道路,另辟蹊径,选择了走弃汉自立的新道路。孙权为称帝的舆论准备中,选择了天命、符瑞、谶纬等方式,声称汉朝天数已尽,而自己称帝是上承天命,是天命所授予的,不可予夺。并在民间广泛制作人为的福瑞,从而显示自己称帝得到了上天准许和称赞。而且孙权还让臣民大量上奏劝进表奏,显示自己称帝是下启民意,得到了万民拥护。

在一切舆论工作做足以后,公元229年孙权接受群臣表奏接受了帝位,建立孙吴政权,改元黄龙。孙权称帝后得到了蜀汉的祝贺,并决定重修盟好。在盟约中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重新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并决定双方共同讨伐曹政权,双方中否定了曹魏政权的合法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决了曹魏所走的代汉自立的道路。而在盟约表达中,并不是称为蜀汉与吴的结盟而是称作汉与吴的结盟,这既表明了蜀汉是汉王朝的正统继承人,也表明孙吴是与汉政权并列的独立政权。

心怀各异“三分天下”,“继承”与“新立”中,孙吴政权何去何从

孙权称帝以后,便开始任命臣下为各州牧,领冀州牧步骘、领兖州牧朱然、领青州牧朱桓、领豫州牧诸葛瑾、徐州牧全琮、领青州牧、辽东太守公孙渊等等。在孙权统治的各个阶段都有任命臣下为州牧。孙权除了任命州牧外,还分封了一批诸侯,燕王公孙渊以及封于豫州的鲁王孙霸、封于青州的齐王孙奋、封于徐州的琅邪王孙休等等。这些举措都是孙权称帝后构建天下秩序的筹划。

三、蜀汉与曹魏政权相继而亡,天下局势转换中,孙吴所面临的是对抗与抉择

公元263年,蜀汉政权为曹魏大军所灭,天下从此变成了曹魏政权与孙吴政权的对立。公元264年,孙权去世,孙皓即位。公元265年曹魏政权被司马氏撺掇。短短三年时间内,时局匆匆转换,天下形势变成了晋吴对立。

晋朝建立既继承了曹魏的实力范围又占有了蜀汉的领域,可以说是天下三分而独占其二,相比之下孙吴是偏居一隅。晋政权既有曹魏政权继承汉王朝的正统地位,又有蜀汉直接承袭汉室的独特性,完全有统一天下的优势。

刚刚即位的孙皓,面对天下形势大变,晋军压境的紧急态势,又开始了新的历史抉择。此时蜀汉覆灭与曹魏为晋所撺夺,孙吴完全可以重新选择以汉朝正统继承者的身份自居,并按照蜀汉与孙吴的盟约去继承所划分的一半天下,称晋政权为撺魏的伪政权,自己以天下正统之名,举兵讨伐。

心怀各异“三分天下”,“继承”与“新立”中,孙吴政权何去何从

但是孙皓出于维持政权的稳定性和晋吴力量对比的考虑,选择继续维持原状,以孙吴政权继承于天命自居,并开始再次制造大量福瑞,来为自己统治制造舆论效应。孙皓在位期间为自己起了大量带有福瑞的年号,如甘露、宝鼎、凤凰、天册、天纪、天玺等等,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统治的正统性。

孙皓虽然在天命正统性方面选择继续维持孙权的现状,但是在天下秩序方面却有了新的安排。孙皓即位之初即开始调整各州牧的安排,并且重新分封了一批诸侯,并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边境各地。孙皓重新对天下秩序的安排,显示孙吴扩展实力,与晋争雄天下的野心。

四、在“恢复”与“继承”抉择中,确定孙吴天命正统观并安排了天下秩序,对孙吴政权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可谓曹氏实力最为强盛时期,孙权选择接受接受曹魏册封,保存实力,不与曹魏政权、蜀汉政权共同争锋,而是驱逐山越出山,进行屯田,开发江南,发展自身实力。此举使得孙吴实力大增,并开始与蜀汉政权恢复盟好,解除了内忧外患。

孙权称帝时,不走曹魏与蜀汉建立政权的道路,而是弃汉另谋发展之路,以天命和民意确定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与正统地位。并且在蜀汉与孙吴重新结盟中承认蜀汉是正统汉室,从而达到与蜀汉的重修盟好,增强了孙吴抵御曹魏的实力,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拓展自己的领域。

心怀各异“三分天下”,“继承”与“新立”中,孙吴政权何去何从

而且孙权重新确定了天下秩序,增强了孙氏家族的势力与孙吴的防备力量,巩固了统治,也有利于抵御外敌进犯。

在面临蜀汉政权和曹魏政权相继覆灭的形势,孙皓选择继续维持孙权所定的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政权的稳定性。虽然孙皓在天命正统观方面继续维持原状,但是在天下秩序方面却有着重新安排,这种安排是适应形势变化之举,在面临晋军的进逼,孙皓的调整天下秩序举措,增强了孙吴的边防力量,并试图与晋政权争夺天下霸权。

孙吴审时度势的举措,的确为孙吴在纷乱的时局中赢得了一方霸权的地位,并且在蜀汉和曹魏政权覆灭后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晋军的强大攻势和孙吴政权内部的腐败,孙吴政权最终未能统一天下,反而于公元280年为晋军所亡。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华阳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