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不杀士大夫”改为“不轻杀”,北宋士大夫身份有何特殊?

将“不杀士大夫”改为“不轻杀”,北宋士大夫身份有何特殊?

文人苏轼(剧照)

众所周知,北宋自从开国之初就立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宋代政治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一改前朝尚武之风。就单从文教事业而言,宋王朝无疑的成功的,科举制度我完善,私塾学院的推广等等为宋代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除此之外,宋朝自开国就立下了“刑不上士大夫”的国策,一时间士大夫的身份地位无限拔高。虽然后世将“不杀士大夫”改为“不轻杀士大夫”,但是依旧反映出宋代士大夫的特殊。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分析北宋士大夫的身份有何特殊

一、北宋时期士大夫的特殊之处

  • 1、身份地位超然,敢于对抗皇权

首先,北宋士大夫身份地位的特殊之处在于北宋士大夫有着能与皇权对抗的实力,甚至于达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由此可知,

北宋士大夫集团是一个能够与皇权对抗的存在。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北宋宰相与宋仁宗的对话称:“内外之事,多出陛下亲批,恐喜怒任情,善恶无准,此乃致乱之道”。面对几乎对于皇权构成直接挑战的话语,宋仁宗不仅仅没有“天子一怒”,恰恰相反还勉励此人。由此可知,北宋时期皇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几乎在皇帝与士大夫之间形成了惯例。

除此之外,皇帝的权力也极大的受到了来着士大夫集团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据《宋史》当中记载北宋政令发布的流程称:“ 国制, 凡诏令皆中书门下议, 而后命学士为之。”皇帝的命令也极有可能遭受来着士大夫阶层的抵触,皇权至高无上的局面在北宋时期似乎已经被打破。因此,北宋士大夫身份地位的特殊之处首先表现在北宋时期皇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的形成,二者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将“不杀士大夫”改为“不轻杀”,北宋士大夫身份有何特殊?

宋朝官员像

  • 2、参与政治活动,有过罪不至死

纵观北宋王朝存在的百年间,几乎没有士大夫因为参与政治活动,商讨国事而获罪。更有甚者,哪怕是参与党争失利也不会落得抄家灭族的下场,最多不过下放偏远州县。例如,一代文豪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获罪,起因在于苏轼在文章当中发表一下反对当时“新政”的言论,不仅仅触及了一大批权贵的利益,而且还让皇帝震怒。众所周知,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权贵们叫嚣不杀苏轼不足以平民愤。然而苏轼以也仅仅是被贬黄州而已据《长编》当中记载称:“圣朝不宜诛名士。”反映出北宋时期士大夫特殊的身份地位。

除此之外,北宋时期对外士大夫有着极为宽容的政策。例如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立下石碑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就反映出北宋举国上下对于士大夫的态度是极为宽容的存在,也就在北宋时期形成了虽然政治斗争激烈,却鲜有流血事件的发生,

失败者不过被贬偏远之地而已 反映出北宋士大夫的特殊身份地位。

  • 3、北宋士大夫构成治国理政的绝对主体

北宋士大夫的特殊身份地位,还在于北宋王朝治国理政的绝对主体是士大夫,权贵、皇亲国戚、武将等,都要受制于以士大夫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限制。上至朝堂、下至庙堂,统军征战还是安抚百姓都是在士大夫为主导下进行的。可以去其他例如武将功勋等只不过是北宋士大夫的补充而已。例如北宋韩琦曾经在名将狄青面前放言到:“东华门下唱名方为好儿郎”反映出的就是北宋时期士大夫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绝对主体地位。

将“不杀士大夫”改为“不轻杀”,北宋士大夫身份有何特殊?

宋朝皇帝

二、北宋士大夫身份地位特殊的原因分析

  • 1、借鉴前朝,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

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两千年的历史,唯独汉唐以强而亡,唐朝灭亡与混乱不堪的军阀割据混战当中,曾经不可一世的唐帝国在武将频繁叛乱时轰然倒塌。作为后继者的北宋王朝,自然而然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立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在实行的杯酒释兵权的举措之后,北宋时期士大夫的身份地位也开始慢慢崛起。据《五代论》当中记载称:“"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现象在宋朝从来没有发生过,这和宋初实行的重文轻武正常息息相关。

  • 2、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

宋代士大夫特殊的身份地位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宋朝统治者确立的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宋代科举制度的实行表现称:“举人除书案外,不许将茶厨、蜡烛等带入,除官员外,不得怀挟书策。犯者扶出,殿一举”。宋代严格的科举制度,反映出的实质就是宋代科举制度向大众性、普世性方向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对于宋朝而已不仅仅为之输送大批优秀的日常,还至于对于宋朝重文轻武国策的贯彻实行,巩固维护宋王朝的统治地位。

科举制度发展完善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之一就是带动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发展完善

据宋代蔡襄的《端明集当中没去阿胶记载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状况称:“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

而宋代士大夫阶层形成最直接的方式途径就是通过科举制度,因此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的完善发展下,自然而然的促进了北宋士大夫阶层发展。慢慢的士大夫阶层也就成为了北宋治国理政的主体。

将“不杀士大夫”改为“不轻杀”,北宋士大夫身份有何特殊?

官员朝服形象

  • 3、君权神授理论的没落,皇帝权威相对下降

众所周知,皇帝的权威在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的不容侵犯的存在。

据《尚书·汤誓》当中记载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而君权神授理论在汉朝时期被系统提出。然而在历经千年之后,君权神授理论早已经不在如一开始严肃,而且其理论也有诸多缺陷,特别是在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割据,皇权沦落的局面之后,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对于以外的皇权没有了往昔的敬畏。自然而然的,士大夫阶层在以皇权为主导的封建王朝当中显得如此特殊。

三、北宋时期士大夫身份地位的“特殊”有何影响

  • 1、有利于在当时营造较为清明宽松的政治氛围

总而言之,北宋时期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反映出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形成了皇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至少难以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皇权与士大夫处于一个相对微妙的平衡当中,无疑对于营造相对开明的政治风气是有利的,因为专制是造成腐败的根源所在。从宋太祖开国之初就确立了“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者”当中就可以明确的反映出这一种微妙的平衡。因此对于营造相对开明的风气有利。

将“不杀士大夫”改为“不轻杀”,北宋士大夫身份有何特殊?

  • 2、有利于文教事业的发展,儒学的复兴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的士大夫阶层还有另外一层身份——文官。北宋时期的士大夫阶层绝大多数都是出生于科举制度。在士大夫与皇权共治天下的局面,以及北宋士大夫如此独特的身份地位的主导下,自然而然的在当时会兴起一股向学之风,

一改往昔的尚武鄙文的社会风气。据《东轩笔录》当中记载宋朝统治者为了鼓励向学而写下的诗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这欣欣向荣的崇学之风离不开当时士大夫身份地位的特殊性的推动。而自然而然的会推动儒学的复兴。

  • 3、加剧重文轻武风气,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社会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奋斗。在北宋士大夫政治的主导下,必然会对于其他阶层特别是原属于统治阶层的加大排挤打压。以宋代严重的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为例。

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韩琦对于一代名将狄青的侮辱称:“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反映出的就是北宋士大夫身份地位过于特殊带来了的弊端。无疑对于当时整体的社会发展会带来诸多不便。

将“不杀士大夫”改为“不轻杀”,北宋士大夫身份有何特殊?

四、总结

北宋时期士大夫特殊的身份在于士大夫与皇权共治局面的形成,以及士大夫阶层已经成为当时治国理政的主体所在,几乎掌握了国家的政权。而北宋时期之所以士大夫阶层会有如此特殊的身份地位,不仅仅在于当时统治者可以拔高士大夫的身份地位,而且还在于科举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先天优势

。总而言之北宋时期士大夫身份地位的特殊在于当时特殊的时代与政治环境。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

2、《长编》

3、《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