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攻打金朝時,曾經令宋軍聞風喪膽的鐵浮屠去了哪裡?

MLAL濤


鐵浮屠又稱為鐵浮圖,在古語中浮屠是鐵塔的意思,是金朝鐵騎的一種,極其類似歐洲十字軍,屬於金國大將完顏兀朮(金兀朮)的手下,與柺子馬一起隨同金兀朮南征北戰,和柺子馬相互配合密不可分,這個名字是宋朝對金朝主力兩翼騎兵的稱呼。



講明瞭,鐵浮屠就是一個裝滿鎧甲的重甲兵,甲冑是由一片一片的鐵甲疊加做成的,其厚度是普通鎧甲無法比擬的,弓箭,大刀等一些普通武器對它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那麼,這麼厲害的鐵浮屠,在蒙古攻打金國時為什麼沒有出來呢,它們去了哪裡?

每個事物的出現都有他的道理,天地這麼大,總會有對付他的辦法,所以,鐵浮屠和柺子馬也擋不住最終要消失的命運。


首先,鐵浮屠那麼重,還不透氣,穿它的人肯定又悶又熱,速度還不快,所以在順昌大捷時,劉錡就利用了他的這個弱點,採用聲東擊西的辦法,先假裝攻打西門,在鐵浮屠趕往西門時在攻打南門,鐵浮屠來回奔波,體力不支,戰鬥力下降,因此被除掉了很多。

其次,蒙古弓的箭強勁具有穿透力,他們邊跑邊保持在自己弓箭的有效射程內,一邊用蒙古弓射擊,一邊用輕型弓騎兵消耗還沒有被擊倒的鐵浮屠的體力,在他們體力弱下來的時候,乘勝追擊,解決掉剩餘的鐵浮屠。

再者,鐵浮屠是由鐵製成的,一片一片的鐵捆紮而成,製作他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金國也沒有必要和能力去製作那麼多的鐵浮屠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落後的就要被淘汰,這是這個世界生存的法則,鐵浮屠不適應那時的規則,就應該被淘汰。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蒙古攻打金國時,鐵浮屠不見了。


客者


令宋軍聞風喪膽的鐵浮屠以及柺子馬早就被宋軍全殲了,金國沒有足夠的財力再重新組建一支鐵浮屠,而破鐵浮屠的方法已經被宋軍掌握。蒙古攻打金朝時,金國的內政十分腐朽,金軍的戰鬥力已經一洩千里。這不得不讓成吉思汗概嘆,他沒有遇到金兀朮、岳飛這樣的對手,作為英雄的他感到十分寂寞。

浮屠是佛語中鐵塔的意思,鐵浮屠就是重裝騎兵,人馬俱披重型盔甲,一般的刀劍箭矢傷不得鐵浮屠騎兵。鐵浮屠一般都由身強體壯的勇士擔任,他們身批重鎧,不避刀矢,除了騎馬衝鋒外,還可下馬步戰。鐵浮屠使用的兵器一般為重量較大的鈍兵器,比如狼牙棒,大砍刀等。"柺子馬"屬於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被佈置在兩翼,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衝鋒時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 用以對敵軍迂迴包抄而後突擊。

公元1140年,金兀朮率領手下十萬大軍、一萬五千名柺子馬、五千名鐵浮圖屠一起,浩浩蕩蕩殺奔南宋行都臨安,攻佔臨安後直擊順昌城。順昌守將劉錡帶領士兵英勇奮戰,終於將完顏宗弼的五萬大軍、一萬柺子馬、三千鐵浮屠全部剿滅。金兀朮帶領部隊撤退,途中遭遇岳飛攔截,兩千鐵浮屠、五千柺子馬、三萬大軍被剿滅,鐵浮屠徹底覆滅。宋軍徵對鐵浮屠人馬具裝甲,但是馬腿沒有裝甲的破綻,指揮士兵專門砍馬蹄子,等人馬俱倒後,再用鈍武器擊殺金兵。這樣鐵浮屠與柺子馬再無法耀武揚威了。

金兀朮敗退後,宋金和和打打,但再無大的戰事,金國上層漸漸腐朽墮落。根據宋金議和的規定,南宋每年向金國進貢銀絹三十萬兩匹,犒軍錢三百萬貫,金國通過壓迫南宋與蒙古等國過上了醉生夢死的生活。1211年蒙古大軍十萬與金國45萬大軍戰於野狐嶺,蒙古擊敗養尊處優的金軍。之後蒙古不斷攻擊金國,金軍節節敗退,雄風不再。1234年,蒙宋聯軍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縊,完顏承麟被殺,金國滅亡。


大秦鐵鷹劍士


蒙古滅金,是從公元1211年持續到了1234年,歷時23年才完成。這幾十年當中並沒有聽到過有鐵浮屠出現在戰場上的傳聞。

實際上,早在公元1140年,鐵浮屠就已經全軍覆沒,而消滅它的人正是題主口中的聞風喪膽的宋軍。而最初參與的宋軍主要將領卻並不是岳飛,而是一個叫劉錡的。

鐵浮屠說白了就是重裝騎兵,騎士和馬都穿上一層厚厚的鐵甲,用來破陣用的。

此外,很多人誤以為鐵浮屠就是柺子馬,但實際上他們是兩支不同的部隊。鐵浮屠是重裝騎兵,而柺子馬則是中型騎兵,經常擔任兩翼包抄的任務。


那麼鐵浮屠究竟是如何滅亡的呢?

1140年,金兀朮再次南下,率領十萬大軍,另有15000名柺子馬和5000名鐵浮屠,氣勢洶洶直奔臨安而去。一路上勢如破竹打到了長江邊上的順昌。

長江自以來就是一道天塹,是南方政權抵禦北方的天然屏障。順昌城下,劉錡背城而戰,以逸待勞。金軍圍城久攻不下,又被劉錡用計打敗,只得撤退。

劉錡趁機率兵追殺,殺死金兵數萬。金兀朮派遣鐵浮屠3000斷後,宋軍以標槍去刺馬腦袋,大斧砍馬腿砸腦袋。金兀朮見鐵浮屠不行,又派遣5000柺子馬來,才堪堪逃出生天。

(南宋軍隊破鐵浮屠的戰術)

最終,這一戰將金兀朮的五萬大軍和10000柺子馬、3000鐵浮屠剿滅。但撤退途中又遇到了他一生的宿敵,遭到了岳飛部隊的攔截,剩餘的2000鐵浮屠和5000柺子馬,還有三萬大軍都被剿滅。

從此鐵浮屠就從歷史上消失了。而由於組件鐵浮屠和柺子馬費用昂貴,在江南水網密集的地方又不好發揮,金朝後來的皇帝也沒有再組建鐵浮屠了。


歷史小跟班


大宋建國當時有遼,蒙古。

北宋最早發明並使用重甲鐵浮屠,但在長期戰爭中流傳到北方民族,

鐵浮屠就是重甲騎兵,這種騎兵人馬都披重甲,往北打打到一定溫度就被動了,因為塞外寒光照鐵衣,呼延灼就是一個會用鐵甲重騎的將領,

後來金國學會了鐵浮屠,也是橫行一時,這東西極為費錢費人費鐵費馬,金國傾國力打造了一支強大精銳的鐵浮屠,開始南征,但這東西后勤壓力大,一套裝備平時要好幾匹馬好些人力維護,而且其實行動不便,一次衝不了幾百米,還費了大量上好的鐵,

後來宋軍一直退,誘敵深入,拉長敵方後勤補給線,又引誘鐵浮屠進入沼澤地泥地,等不利地段,終於破了鐵浮屠,金國主力葬送在中原這批盔甲馬匹和鐵甲鐵具也淪落在中原,金國國力損失慘重,經濟崩潰,隨後敗兵回到金國都城黃龍府就發動了兵變政變,金國皇帝退位,新主登基,大火燒了好幾天,天空都映紅了,


星輝650


一、被岳飛破了。岳飛打仗一是勇,二是智,鐵浮屠來了,勇肯定不行,試想誰敢擋戰馬,而且還是成群互相連結的戰馬,只能用智。岳家軍便用長杆綁彎刀,專攻馬的薄弱部分,勾馬腿,勾不斷不要緊,勾傷也行。還有設陷井,設障礙物等輔助措施,就這樣把鐵浮屠破了。

二、成本高。弄鐵浮屠要馬,要車,還要連起來,還要長時間的訓練,累死了效果不明顯,成本太高,不划算。

三、馬的來源成問題。金國的馬來源兩個,一個是蒙古供應為主,一個是自己餵養為輔。開始蒙古臣服於金國,馬的來源充足。後來南宋穩定後,與蒙古搞聯合。南宋打仗不太行,搞外交有好手,蒙古人開始與金國疏遠。後來南宋還與蒙古密謀簽約,聯合滅金國,金國的馬自然斷了來源。

四、蒙古崛起。到南宋中後期,蒙古開始強大,特別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掌權後,力量大的可以征服世界。蒙古人是馬背民族,彎刀快馬殺遍全球。人家不搞什麼鐵浮屠,一個人,一匹馬,一把刀,背一個弓箭就與你單練。金國、南宋都不在話下,所謂鐵浮屠便煙消雲散了。


書華36


最優質的東北馬場已落入蒙古手中了!

金國就象當年的遼國,縱有最精良的盔甲,卻再無良駒可以馱得動。

輪到蒙古人用當年女真崛起時的殺手鐧——平原坦克——精銳重甲騎兵,野戰中吊打、反殺金國騎兵和步兵了!

怎麼辦?南邊的宋軍,戰馬更少、載重更輕、戰力更渣。虐他!失之於北,補之於南!

當時的平原野戰就是這麼魔性,優質雙層重甲防禦能力遠超箭簇穿透力,精銳重甲騎兵就算被射成刺蝟依舊跑酷無敵、各種拉風!

什麼,你要用刀槍大斧砍我?好怕怕啊。人馬具甲85O公斤,跑動起來就問你怕不怕,砍我試試?只怕你先骨折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明顯我比你更抗揍!

所以記住史上著名的“中國平原戰場等式”:

東北良駒+雙層重甲=平原坦克=野戰無敵!

君不見,氣侯變冷時,鮮卑、遼、金、蒙古、滿清均是從東北輕鬆殺入中原,成功融合!

只有高句麗怪倒黴悲摧的,被隋唐兩代雄主主動出擊、接力滅殺於萌芽狀態。我還沒開始融合啊,到底招誰惹誰了?


白馬非馬1001


其實鐵浮屠是一種重騎兵,一般作戰的時候和柺子馬也就是一種輕騎兵同時使用。其實在古代作戰的時候,尤其是善於使用騎兵的民族來說,通常都是重騎兵和輕騎兵一起使用,很少單獨使用輕騎兵或者重騎兵。

因為輕騎兵和重騎兵都有明顯的缺陷,需要同時使用以相互彌補彼此的缺陷,才能保證戰爭的勝利。

鐵浮屠與柺子馬

鐵浮屠又稱為鐵浮屠引,是一種裝備極好的重騎兵,為金國大將完顏兀朮手下的王牌部隊,同時與鐵浮屠一起使用的還有柺子馬,是一種輕騎兵。

▲鐵浮屠與柺子馬

古代來說,騎兵是最為昂貴的兵種,尤其是重騎兵,尤其是如鐵浮屠這樣的重騎兵全身的裝備費用不在少數。

這種重騎兵不僅人身上的盔甲幾乎覆蓋全身(只留下眼睛露在外面),就連馬匹也全身覆蓋鎧甲,優點就是發動衝鋒的時候衝擊力非常強,而且防護能力也非常好。但是缺點也很明顯,作戰的耐力肯定是其短板(畢竟負重太重,人與馬的體力有限),當然這也是全世界重騎兵的通性,不僅亞洲的重騎兵作戰耐力有限,歐洲也是如此。所以這樣的騎兵一般是在關鍵時刻出動,用於對對方的致命一擊,在短時間內迅速扭轉局勢或者用於鎖定勝局。

在出動重騎兵之前,一般要出動輕騎兵對對方進行攻擊。輕騎兵的特點就是負重少,通常懟對方採取放箭攻擊,這種攻擊方式往往非常有效。騎兵的特點就是機動性強,輕騎兵在接近對方陣營的時候開始放箭,然後放完了就跑,跑回來以後在折回去放箭,如此反覆攻擊,不斷地消耗敵軍,直到敵軍精疲力盡的時候再出動重騎兵。

所以鐵浮屠必然是與柺子馬一起使用的,在戰術體系上來說不會單獨使用。如果單獨使用後果很嚴重。

蒙古軍與條頓騎士團的交戰

如果單獨使用重騎兵,那麼最為典型的戰役就是蒙古軍第二次西征的時候在歐洲與當時歐洲最為精銳的條頓騎士團就有過一次交戰。


條頓騎士團的裝甲比鐵浮屠更厚,也是人馬鎧甲全身覆蓋,其鎧甲比鐵浮屠更重,畢竟歐洲人一般都人高馬大,且很多盔甲都是通過起重機裝備上去的,可以說是古代戰爭的坦克了。

實際交戰的時候,蒙古人先是出動了輕騎兵,到了條頓騎士團附近就開始放箭,然後放完了就跑,條頓騎士團的重騎兵根本追不上蒙古人的輕騎兵,然後蒙古輕騎兵放完箭跑了以後又折回來繼續放箭,如此反覆不斷地攻擊條頓騎士團的重騎兵,最終條頓騎士團重騎兵精疲力盡的時候,蒙古人才出動重騎兵,對條頓騎士團展開了致命一擊。

鐵浮屠的消失

其實作為騎兵大師蒙古人來說,他們一般在作戰的時候配置六成輕騎兵和四成重騎兵,作戰的時候也是先出動輕騎兵與敵人纏鬥,到了關鍵時刻才出動重騎兵發動衝鋒。

鐵浮屠與柺子馬都是金國大將完顏兀朮的精銳部隊,根據相關記載,在與南宋的數次交鋒,尤其是與岳飛岳家軍的多次交鋒中損失慘重,在金朝與岳飛的戰爭結束後,就沒有了相關記載,應該是在戰爭中消耗完畢了。

其中公元1140年,完顏兀朮在南下的時候與岳家軍交手,鐵浮屠和柺子馬損失過半,應該是其損失最大的一場戰役。

▲柺子馬和鐵浮屠應該都是基本被岳家軍消滅了

至於到了蒙古人南下的時候,女真人對騎兵的使用本就不及蒙古人,而鐵浮屠這樣的重騎兵費用非常昂貴,很難大規模裝備,在蒙古人的騎兵面前基本失去了用武之地。

在整個蒙古對金國的戰役中也沒有了關於鐵浮屠的記載。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鐵浮屠應該是在金朝與岳飛的戰爭中消耗掉了,後來也沒有重新組建。


老威觀史


如果看《宋史》的話,宋軍從來就沒怕過鐵浮屠和柺子馬,他們所考慮的是怎麼解決這些金軍騎兵的問題。而鐵浮屠和柺子馬,在蒙古攻打金朝時,再也沒有出現,是因為金國末年的金軍早已經不再配備這兩種騎兵了。

鐵浮屠、柺子馬是什麼?

鐵浮屠其實就是全甲重騎兵,戰士和馬匹皆披重甲。甲冑採用長方形的甲條疊壓捆紮而成,防禦力強悍,可以抵擋住大部分的弓箭和矛、劍類武器的攻擊。此時,常規士兵對鐵浮屠的傷害,微乎其微,看似很完美。

而柺子馬則是三個連在一起的輕、中型騎兵陣列。原本的期望是,衝鋒時,一隊中的三名騎兵相互攜帶,奮力前衝,避免有人臨陣退縮。同樣,看似很完美。

但是,矛和盾向來都不會單獨出現,有強悍的盾,必然會出現更加鋒利的矛。所以,鐵浮屠和柺子馬最終消失了。兩種騎兵的消失,主要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兩種騎兵均有天生缺陷

鐵浮屠,因為是全甲重騎兵,而甲冑的造價又非常昂貴,所以,數量很少,僅有五千名。畢竟當時沒有整體衝壓成型的類似西方罐頭騎士裝甲的那種製造工藝,鐵浮屠的甲冑,是要一片一片的鍛造,再用牛皮繩捆紮,非常的耗時費力。

鐵浮屠作為重甲騎兵,並不適合長距離奔襲,進攻的強勢很快就會衰竭。

而柺子馬,數量稍微多點,有一萬五千人。但是,對於柺子馬,連乾隆都說了,輕騎兵本來就是以靈活見長,如果三馬相連,馬力參差,必然相互掣肘。如果有人膽怯,勇者也會被拖累。而事實也的確如此。

二、劉錡大破鐵浮屠、柺子馬

順昌大捷中,劉錡利用金軍不耐炎熱,不習夜戰的特點,專門挑金軍弱點打擊金軍。

他針對完顏宗弼親自率領的鐵浮屠,採用聲東擊西的辦法,趁天氣炎熱(重甲兵全身包裹,不中暑已經不錯了,利用天時),派兵出西門佯攻,將鐵浮屠騙往西門。等鐵浮屠趕去了,劉錡親率主力出南門,攻擊金軍側翼。

炎熱、加上來回奔襲,鐵浮屠的戰鬥力早已經下降嚴重了,甲冑越重,越是累贅。宋軍一頓亂戳、亂砍,鐵浮屠被幹掉很多。

而柺子馬,三騎一組,機動性大大下降。據說,劉錡還一遍打,還一遍撒豆子。當然,豆子不會變成兵,但是可以誘惑馬匹。只要三匹中有一匹馬受不住誘惑,一組柺子馬的戰鬥力,基本上就完蛋了。

同時,劉錡還經常晚上派兵偷襲金軍。鐵浮屠、柺子馬騎兵可能根本就來不及穿戴,就被幹掉了。

順昌一戰,金軍的鐵浮屠被幹掉了兩千,柺子馬損失了一萬。

三、岳飛全殲鐵浮屠、柺子馬

岳飛相對順昌之戰時的劉錡,兵力要強悍很多。劉錡當時僅有兩萬人,還有很多傷病士兵,而岳飛有數萬人,兵力上完全可以跟金軍對決。而且,岳飛有精銳騎兵背嵬軍,可以跟金軍騎兵對沖,至少可以遲滯金軍的衝擊。

騎兵沒了速度,步兵就有用途了。根據史料和考古驗證,當時岳飛軍應該裝備了大量的錘、棍、大斧等重擊類武器。刺不穿鐵浮屠,總可以重擊到吐血吧,鐵浮屠就廢了。岳雲就使用的大錘。

而針對柺子馬,採用側翼攻擊,騎兵衝殺,步兵直接用朴刀下砍馬腿、上砍士兵。只要砍倒一匹馬,一隊柺子馬就成了步兵的屠殺對象。槍兵等長武器兵,上去戳戳戳就行了。

而且,南宋初期,有一種大殺器,即神臂弓。同時,還針對重甲發明了破甲箭。宋軍擁有了針對重甲兵的武器。當然,最出名的使用神臂弓的戰鬥是吳玠、吳璘兄弟打的,但岳飛軍也有裝備。

岳飛打的是大兵團,多兵種的配合作戰。幾百人對沖十萬人取勝,那就是一個笑話。即使是鐵浮屠,柺子馬的速度起來了,衝擊步兵方陣,五百人、八百人也會被淹沒在十萬人之間,更不要說裝甲還不如鐵浮屠的背嵬軍了。

最終,完顏宗弼剩下的三千鐵浮屠和五千柺子馬,全部被岳飛幹掉了。此後,金軍再也沒有重建類似的軍隊。

蒙古弓騎兵是重甲兵的天生剋星

這一點在蒙古大軍西征時,已經得到充分驗證了。蒙古弓騎兵面對歐洲的重甲騎士,即赫赫有名的罐頭騎士,毫不畏懼。他們一邊跑,跟重甲兵保持在弓箭的有效射擊距離內,一邊用蒙古弓進行射擊。而蒙古弓箭,具有非常好的破甲性能。重騎兵速度相對蒙古的輕型弓騎兵,速度要慢,主動權就掌握在了蒙古大軍的手中。

輕型弓騎兵,一邊消耗重騎兵的有生力量,一邊消耗那些還在追擊的重騎兵的體力和速度。等到重騎兵筋疲力盡時,蒙古大軍的重甲騎兵就會發動最後的衝擊,徹底收割已經基本喪失戰鬥力的罐頭騎士。

蒙古大軍用同樣的方法,來打金軍的鐵浮屠,同樣是有效的。宋軍和蒙軍都有破解鐵浮屠的辦法,落後的自然會被淘汰,金軍也就沒有再配備鐵浮屠的必要了。所以,鐵浮屠消失了,沒有出現在蒙金之戰中。


奕天讀歷史


北宋剛建立之初,太祖趙匡胤並沒有統一全中國,北宋、金朝、遼朝、西夏並存(金朝要晚許多年)。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後起之秀金朝卻大顯神威,攻城陷陣所向披靡,先是金滅遼,接著滅宋擄走宋徽宗和宋欽宗。扶植了張邦昌偽政府……

金朝憑什麼這麼牛氣呢?原來他手中有一隻令宋、遼等國聞風喪膽的精銳部隊——鐵浮屠和柺子馬。

什麼是鐵浮屠和柺子馬呢?

鐵浮屠又稱鐵浮圖,簡單說就是用鎧甲把馬、人包裹起來,當然鎧甲都是能活動的,在冷兵器時代,用鎧甲武裝起來的戰馬好比現在戰爭中的坦克。堪比刀槍不入。如下圖:




柺子馬不是指戰馬腿拐,是說的一種陣法,它和鐵浮屠緊密配合。鐵浮屠正面進攻,而柺子馬在兩翼包抄衝鋒,機動靈活,左突右往。這和現代戰爭中航空母艦配備靈活的護衛艦有異曲同工之妙。

想不到早在千年前,金朝就擁有了如此超級裝備和陣法,假如不是南宋出了一個岳飛,我估計歷史要重演。也許滅掉南宋的不是蒙古而是金朝。(當時歷史走向是:蒙滅西夏,金滅遼,金滅北宋。南宋聯合蒙古滅金,最後蒙古滅南宋,蒙古最後建立元朝)。

多虧南宋出現了岳飛,也就是說,金朝的鐵浮屠和柺子馬是被岳飛所滅,否則,金朝還不定要猖狂多久。



岳飛大破鐵浮屠和柺子馬是這樣的:南宋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金朝派大將金兀朮(完顏宗弼)率十萬大軍進犯河南

宋高宗趙佶驚慌失措,急忙下旨讓已經辭職回家守母喪的岳飛歸隊,岳飛臨危受命連夜騎馬飛馳到了偃城(岳飛臨時指揮所在地)。

金兀朮探知岳飛來的匆忙,一定不會很快集結大部隊。金兀朮心想:“憑藉手中鐵浮屠和柺子馬完全可以碾壓岳飛”。

金兀朮列陣偃城外,下令把戰馬披上“重鎧金裝”,為了進一步提高戰鬥力,金兀朮總結經驗,命“鐵浮屠”軍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

原來金兀朮是個“三國迷”,他採取了赤壁之戰中的戰船連接的辦法,連接的好處就是護甲可以增加重量,三匹馬相互幫襯,這樣攻堅能力更強。



金兀朮心想,戰船被燒是不夠靈活,我的戰馬是飛奔著,你岳飛總不會用火燒吧?

岳飛當然不會用火燒,但可以用其他方法。

我們平常都知道“岳家軍”很厲害,曾讓對手發出“憾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其實岳飛還有殺手鐧,他曾訓練了一隻“特種部隊”——背嵬軍。

背嵬軍可以說是精銳中的精銳,人員只有800左右,以岳雲為領導,但個個身懷絕技,以一頂百。現在岳飛就要動用這隻精銳部隊。

岳飛要破金兀朮的鐵甲騎兵,他站在城樓上,放眼望去,只見金軍戰馬和戰將的鎧甲在陽光照射下發出奪目的光芒,這要換做別的將領,估計早嚇尿了。

站了良久,突然岳飛臉上顯出了微笑,“有了、何不如此?……”



原來岳飛發現了鐵浮屠軍的致命缺陷了:戰馬雖然穿上了鎧甲,馬身子和馬頭包裹起來,只露馬眼,但馬蹄無法穿鎧甲,戰馬要飛奔起來,馬腿穿上鎧甲無法飛奔。

岳飛急忙叫來岳雲,對他說:“決戰時,背嵬軍士兵一律左手持盾牌,右手持刀砍馬蹄”。

岳飛同時命部下張憲、孟邦傑緊急購買了800支鉤鐮槍,岳飛要學水滸中徐寧徐將軍的戰法大破柺子馬。

有些事就是一張窗戶紙——一捅就破。但是之前西夏、北宋、蒙古等國將領從來沒發現這一問題,最後還是被岳飛一眼看破。可見岳飛乃不世出的名將。

到了中午時分,鐵浮屠開始攻城,岳飛的背嵬軍步兵手持盾牌和大斧、大刀等。上砍敵兵,下砍馬蹄,使其重騎兵不能發揮所長。



張憲、孟邦傑的部隊兩人為一組,一人持盾牌保護二人,一人持鉤鐮槍專鉤柺子馬。

戰鬥從中午一直持續到了徬晚,當時岳飛的手下將領楊再興單槍匹馬闖連營想活捉金兀朮,殺死了百名士兵,最後力竭,金兀朮乘機逃脫了。

金兀朮帶著殘兵敗將逃走了。

郾城一戰,岳飛以少勝多,這就是評書演義所說的“八百破十萬”的戰例。金兀朮從此後再不敢用鐵浮屠和柺子馬陣法了,這招在岳飛面前不好使。

結語:岳飛就是鐵浮屠和柺子馬的剋星,鐵浮屠和柺子馬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秉燭讀春秋


蒙古滅金時,金國的鐵浮屠和柺子馬早被南宋名將岳飛和劉錡消滅了。


鐵浮屠和柺子馬是金國的軍事利器。鐵浮屠是一種重裝盔甲,一般兵器很難刺穿,裝備在騎兵和馬身上,非常有殺傷力。

鐵浮屠非常重,對騎兵的體力要求非常高。而柺子馬是輕騎兵裝備,一般安置在鐵浮屠的側翼。金軍靠著鐵浮屠、柺子馬所向披靡,直到遇上了劉錡和岳飛。

1140年,金兀朮率領十萬大軍、一萬五千名柺子馬、五千名鐵浮屠一起,一路殺到潁河邊上的順昌。劉錡知道金軍裝甲的厲害,決定不正面硬拼,採用外鬆內緊的策略等待時機智取。


劉錡每日在順昌城內尋歡作樂,麻痺金兀朮。暗地裡派人到穎河中投毒,結果金兵紛紛中毒病倒。然後劉錡親率大軍發起進攻,前隊先安排一支精兵,專砍金軍的馬腿。騎兵倒地後,再用標槍刺殺。

金軍頓時大亂,宋軍趁機一頓砍殺,金軍大敗。這一戰消滅了金軍五萬多人、一萬柺子馬、三千鐵浮屠,金兀朮只得撤退。



金兀朮撤退至郾城時,又遭遇到岳家軍。岳家軍兵馬不多,金兀朮決定派出精銳部隊消滅岳家軍。次日,金兀朮親率鐵浮屠和柺子馬重甲騎兵進攻岳家軍,岳飛用劉錡的戰術在金軍身上又操練了一遍。結果可想而戰,金兀朮的鐵浮屠和柺子馬全軍覆沒。

沒了利器的金軍,就像老虎沒了牙,一路被岳家軍追殺,金兀朮準備渡黃河向北逃竄。結果大奸臣秦檜攛掇宋皇帝趙構下旨,令岳飛停止追擊,班師回朝。

金兀朮的鐵浮屠和柺子馬在這次南侵的戰鬥中,全部消滅了,所以後來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輕鬆滅了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