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狄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這些部落有什麼聯繫?

折梅相問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引子

戎狄、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這些都是生活在我國邊疆的原始部落,他們一般都是當地疆土的開發者,雖有相互聯繫,但也自成一系。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都創造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對後來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有的已經消失,融入到了漢族或其他民族中,比如:戎狄、匈奴、突厥;有的民族,比如契丹、女真和蒙古,他們分別又以新的民族姿態,屹立於五十六個民族之中。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走進那個群雄並起、風雲變幻的往昔歲月吧。

戎狄和匈奴

戎狄是先秦時期,中原王朝對遊牧於中國西部和北部原始部落的統稱,其中西部為戎,北方為狄。戎狄在遠古的時候,被稱為葷粥[xūn yù],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北逐葷粥”。當時的葷粥部落到黃帝的部落搶劫,被黃帝打敗,就跑到了北方荒涼的草原。而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進一步解釋:“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燻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漢曰匈奴。”由此可見,葷粥(亦稱燻粥)到了商代的時候又被稱為鬼方,到了周代的時候又被稱為玁狁[xiǎn yǔn],直到漢朝才真正被稱為匈奴。

引申閱讀葷粥:意思是還沒有開化的人。有文獻記載,夏桀無道,夏桀的兒子獯粥更是道德敗壞,與夏桀的妃子私通,並帶領她們逃到了遙遠的草原,建立了自己的部落,所以叫獯粥部落。鬼方:意思是長得像野鬼的人。王國維先生在《鬼方獫狁考》中認為,鬼方位於今陝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一帶。

西周末年,周幽王寵愛褒姒,為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不惜廢掉原來申侯之女王后之位,還將太子姬宜臼廢除。周幽王為了給褒姒的兒子伯服繼承王位清除障礙,下令申侯將逃到申國的申後和太子姬宜臼殺死。申侯不願意殺死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就勸諫周幽王收回成命,並重新立姬宜臼為太子,以免重蹈蘇妲己紅顏亂國的覆轍。

周幽王見申侯竟敢違背自己的旨意,勃然大怒,立刻下令撤銷了申國的封號,併發兵征討申國。申侯勢單力薄,無奈之下,就向西部的犬戎部落求援。申侯承諾,自己只是一個小國,不敢篡權奪位,只是為了幫助外孫登上王位,至於攻下鎬京後,皇宮裡數不盡的財富和女人,悉數歸犬戎所有。

犬戎部落首領大喜,就與申侯聯合,向周幽王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周幽王無力抵擋,燃起烽火臺向諸侯求救。可是,他先前為了博褒姒一笑,數次“烽火戲諸侯”,此時,各諸侯國以為仍然是周幽王和褒姒的惡作劇,根本不予理睬。

犬戎殺死周幽王,攻破鎬京,擄掠了西周不計其數的人口和財物,然後就退回了部落。周王朝面對剛剛經歷過戰爭的鎬京,殘破不堪、一片狼藉,新繼位的周平王被迫將都城從鎬京遷到成周(今河南洛陽),拉開了春秋戰國的序幕。

就在西部的犬戎幫助申侯滅西周的時候,生活在今天內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帶的狄人也逐漸成長起來了,到了漢朝時期,他們還有了一個令中原王朝恐怖的名稱:匈奴。

戰國時期,匈奴開始在趙國及秦國的北部出沒。在漫長的邊境線上,匈奴人策馬揚刀,來無影去無蹤。全靠兩條腿的中原各諸侯國打也打不過,追也追不上,那麼只能防。燕昭王、趙武靈王、秦昭王商議,就在邊境線上開始修築城牆,這就是中國最初的長城。

可再牢固的城牆,也擋不住侵略者的野心。

秦朝的時候,匈奴第一代單于頭曼也犯了跟周幽王一樣一個的致命錯誤。他因為寵愛小妾,愛屋及烏就想把小妾生的兒子立為繼承人。為了給小兒子掃清障礙,他將長子冒頓[mò dú]送到月氏[ròu zhī]當人質。冒頓剛到月氏,頭曼單于就發兵攻打月氏城。月氏王怒火中燒,揚言要殺死人質冒頓。冒頓趁月氏王不備,在軍營中偷了一匹快馬,逃出了月氏,回到了匈奴。

頭曼單于認為他勇猛,或許覺得自己的所作作為有些過分,仍將其暫定為王位的繼承者,並命冒頓統領一萬騎兵。

可是冒頓就在從月氏城逃回來那一刻,就恨死了父親。

冒頓發明了一種骨箭,在上面穿了孔,發射出去,就會發出“嗚嗚”的響聲。他命令自己的屬下:“凡是我的響箭所射的目標,如果誰不跟著我全力去射擊它,就斬首。”他先領著大夥射殺野獸,有不射殺,立刻處死;後來,他又射殺自己的坐騎,有遲疑者,冒頓又將其殺死;再後來,冒頓又用響箭射擊自己心愛的妻子,有人感到害怕,不敢射殺,冒頓又把他們殺了。

公元前209年的一天,頭曼單于領著冒頓等人前去郊外狩獵,冒頓將骨箭射向了自己的父親,眾將領不再遲疑,瞬間,頭曼單于就變成了刺蝟。

弒父自立的冒頓成為了新的單于,野心勃勃的冒頓單于,西征樓蘭,東驅東胡,向南攻陷太原,兵臨晉陽城。

意氣風發的漢高祖劉邦兵發匈奴,冒頓見漢軍勢力,率軍詐退,將劉邦困於白登山。情急之下,劉邦採納了謀士陳平的計策,派出巧舌如簧的使者,以珠寶賄賂冒頓的夫人閼氏[yān zhī]:“漢地不適合遊牧,單于就是佔領了漢地也不能在那裡居住。漢地有數不清的美女,單于到了那裡,必然會將夫人遺忘,不如讓單于退兵,雙方和好!”財迷心竅的閼氏,害怕失去冒頓單于的寵愛,就在冒頓面前吹起了枕邊風:“兩方的君王不能相互圍困。如果得到漢朝的土地,單于終究是不能在那裡居住的。而且漢王被困,漢軍必然會拼死來救,到時就是一場生死大戰,不如為人+與善,放了漢帝吧。”

就這樣,通過走“夫人路線”,劉邦倉皇逃了回來,從此,對匈奴聞而色變,而匈奴冒頓單于以漢軍不堪一擊,越發驕橫,不將漢人放在眼裡。

劉邦死後,冒頓單于給新寡的呂后寫信:“我是孤獨寂寞的君主,陛下獨立為君,也是孤獨寂寞,一個人居住,我們兩個寡居的君主都很不快樂,無以自娛,還不如我們以己所有,換己所無。”呂后大怒,可是對此也無可奈何,只好修書一封回覆冒頓:“承蒙大汗看得起,可惜我一大把年紀,容色憔悴,頭髮稀疏,牙齒脫落,路也走不動了。恐怕會嚇著大汗,所以不能滿足大汗的要求,伏乞大汗見涼。”除了這封帶有恥辱的書信,呂后還給冒頓送去了豐厚的禮物及和親的公主。

冒頓單于雖然先後羞辱了劉邦和呂后,可是他的後代卻在不遠的將來遭受了血的代價。

漢朝經過文景兩位皇帝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已經是國富民強。糧倉的陳糧還沒有吃完,新的糧食又打了下來;國庫裡堆滿了銅錢,由於常年不流通,串錢的麻繩都腐爛了。漢武帝認為,已經具備了一雪高祖“白登之圍"和呂后“書信之辱”的實力了。

漢武帝從公元前133年開始,先後任用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將軍,對匈奴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進攻,一時間,在中國北方草原上,常年狼煙滾滾,烽火不斷,匈奴部落慘遭滅頂之災,冒頓單于的子孫們以數倍的代價償還了冒頓單于的一時之快。

雖然漢武帝死後,繼任者對匈奴又恢復了自高祖以來的和親政策,但是此時的匈奴早已不是冒頓單于那時候的天之驕子了。

到了東漢的時候,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部匈奴雖時有英才出世,先後建立有北漢、北涼、胡夏等政權,也多是曇花一現,最終融入了大漢民族。至於北匈奴則亡命天涯,在亞歐大陸上,化身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在那裡攪了個天翻地覆,最終融入到了匈牙利。

突厥

突厥是歷史上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遊牧民族。

而關於突厥的來源自古以來就有不同的說法,《周書》認為突厥是匈奴的一支,後來被鄰邦滅國時,僅剩一個10歲男孩,被野狼救下,並給他生下數個兒子,漸成部落;《北史》認為突厥發源於今天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鹹海一帶,也是野狼後代;而《周書》同時記載,突厥發源匈奴之北的索國,其先祖也是野狼的後代。

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突厥先祖為野狼所生純屬無稽之談,但是從當初漢人的記載也能看出來,這是一支世代遊牧於寒氣逼人、野狼出沒的北方草原上,以戰死沙場為榮,以“狼”為圖騰的民族。

突厥最早的首領稱為阿史那,這在突厥語中是“高貴的狼”之意,由此也能看出來,突厥人對狼的那種崇拜,因為只有狼才是草原上真正的霸主。

最初突厥歸附於柔然之下,被迫遷居到金山(阿爾泰山)南麓,成為了專門為柔然打製武器的“鍛奴”。因金山形似戰盔“兜鍪”[dōu móu] ,俗稱突厥。阿史那氏第一任可汗伊利可汗率領突厥部眾滅柔然,建立了繼匈奴之後的第二個北方遊牧汗國。不久以後,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其中東突厥是直系嫡傳,故東突厥仍經常被直呼為“突厥”。

東突厥在隋唐的時候,雖然內訌分裂嚴重,但是對隋唐的邊境仍然造成了很大的軍事壓力。隋朝末年,李淵起兵時,曾派遣劉文靜向始畢可汗借兵,得到了戰馬千匹、騎兵兩千的軍事支援。也因為這個原因,唐朝建立後,突厥商人和使節在大唐的國土上,姦淫燒殺,無惡不作,而唐朝皇帝李淵則視而之見。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隋末地方割據政權領袖梁師都勾結突厥,不斷慫恿突厥南侵中原。李世民僅帶6人輕騎,抵達渭水之濱,隔水責問頡利可汗為何無故入侵。頡利可汗見李世民鎮定自若,以為唐軍早已佈下天羅地網,不敢出兵,主動向李世民求和。於是,雙方在渭水橋之上,殺白馬為盟,約定雙方互不侵犯,唐贈突厥財物和絲綢,突厥大軍退回草原。

這就是唐朝初年的“渭水之盟”。雖然,李世民沒費一兵一卒,就令突厥撤軍,可是他對此耿耿於懷,一直想找個機會教訓一下突厥。

不久以後,突厥內部再一次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向唐朝示好,唐朝巴不得突厥內部瓦解,就立刻冊封了薛延陀為可汗。就在這個時候,突厥境內遭遇了從未有過的大雪災,導致了突厥的饑荒。唐太宗從中原調撥大量糧草供應給薛延陀,而孤立了頡利可汗。飢餓的民眾紛紛投奔薛延陀,成為孤家寡人的頡利可汗被迫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自稱為唐朝的藩屬。

而唐太宗才不相信頡利可汗的緩兵之計,為了不給頡利可汗恢復元氣的機會,他派李靖、徐茂公率10萬大軍痛擊頡利可汗的突厥大軍。頡利可汗不敵,投奔小可汗蘇尼失。不料蘇尼失早已投靠了唐朝,頡利可汗一到,就被綁起來送到了唐營。

至此,東突厥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就在東突厥和唐朝忙於鏖戰的時候,西突厥也沒有停滯不前。不斷挑釁唐朝疆域的西突厥,終於在公元657年,遭受了唐高宗遠征軍的征討。西突厥可汗沙缽羅走投無路,只好逃到鹹海東南的石國(今烏茲另克塔什干)避難。石國不願意因為一個敗將而得罪武力正盛的大唐,將沙缽羅綁了起來送到了唐營之中。良心發現的沙缽羅向唐高宗請求,他要到有恩於自己的唐太宗的昭陵以死謝罪。唐高宗免於他的死罪,並讓他居住在長安,第二年就生病死去了。

相對於東突厥而言,西突厥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比較長,特別是五代十國大分裂時期,西突厥後人先後建立了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北漢(劉崇)等短命王朝,隨著北宋的建立,這些西突厥後人就融入到了漢族之中。

契丹

我們說契丹的時候,還要先從弒父自立的冒頓單于說起。當冒頓單于弒父自立的消息傳到匈奴的近邦東胡時,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東胡王義憤填膺,派出使臣斥責冒頓,並公然向冒頓索要頭曼單于生前的千里馬。冒頓與群臣商量,眾人皆反對。冒頓說:我們怎麼可因為一匹馬而得罪鄰居呢?

東胡王見冒頓不敢得罪於他,又向冒頓索要他最寵愛的女人,冒頓仍然答應了。這樣以來,東胡王愈發趾高氣揚,再次向冒頓索要兩國之間的一塊千里草原。冒頓與群臣商量,有人認為冒頓膽心怕事,就想順著冒頓的心思,讓冒頓將土地割讓。

不料,冒頓拍案而起,高聲怒吼道:“土地仍國家之本,怎肯隨意割讓他人?”並將主張割讓土地的大臣推出去斬首。

然後,冒頓率領匈奴大軍,直攻東胡,將不可一世的東胡王殺死,並將其頭顱砍下,做成了自己的尿壺。

潰敗的東胡人不願意在匈奴的統治下生存,兵分兩路逃離了故土:一部分退居烏桓山(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一帶),故稱“烏桓”;另一部分退居鮮卑山(今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一帶),故稱“鮮卑”。

而契丹就是鮮卑部落的一個分支。

關於契丹的前世今生,我曾問答過個問題,請關注我後,繼續閱讀,這裡不再複述。

女真

遼朝末代皇帝天祚帝在春州(今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寶石鎮寶城村)召集各部落首領前來朝見。宴席之中,天祚帝命各酋長為他跳舞助興,只有一個年輕的首領以不會跳舞拒絕了天祚帝。這個年輕人,就是女真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

女真人的祖先是靺鞨[mò hé],自古生息繁衍在東北地區,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時的肅慎和戰國時的“挹婁”。北魏稱“勿吉”,隋唐時寫作靺羯。靺羯的意思是“生活在深林老林的人”,所以由此可見,女真人雖然也是邊疆的少數民族,但是,他們多以打獵為主,而像匈奴、契丹則是以遊牧為生。

靺羯的祖源地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居住於中國黑龍江下游一帶,還有的說,是居住在吉林長白山一帶,所以才有“白山黑水”之說。而滿族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黑龍江流域,後來離開故土南遷,經吉林進入朝鮮北部,最後輾轉回遷到了遼寧,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所以,清朝入關後,將黑、吉、遼三省都作為他們的龍興之地,嚴禁內地人進入東北,以免破壞他們的風水龍脈。

而早在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之前,比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還早的200多年前,公元698年,靺羯族的一個分支粟末靺鞨,就在今天的吉林省的東牟山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民族政權。公元713年,始以“渤海”為號,後被唐朝詔令為“渤海國”。

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大契丹後,東征渤海國,改渤海國為東丹國,以長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作為由渤海國到契丹直接統治的過渡階段。渤海國滅亡後,遺民不願接受契丹統治,和契丹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遭到了契丹性毀滅性打擊,除了一部分粟末靺鞨人融入到了後來的蒙古族中,多數融入到了漢族和高麗族(朝鮮族)之中。

契丹滅了渤海國之後,也沒有放過渤海國的近親黑水靺鞨(也稱女真)。契丹把實力較強的女真人編入戶籍,並將其遷出密林,與遼陽府的漢族、契丹族雜居,這一部分“熟女真”就逐漸融入到了漢族之中;還有一部分人,仍讓其居住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的密林之中,以狩獵捕魚為生,稱之為“生女真”,也就是這些讓契丹人做夢也想不到會強大起來的女真人,成了契丹王朝的掘墓人,也算為他們的近族粟末靺鞨報了滅國之仇。

金朝的國力在金章宗的時期達到了頂峰,而女真人的災難則來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女真人絕對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被蒙古人打散了的女真人又一次進入了密林之中,這一蟄伏就是幾百年,直到下一個機遇的到來。

蒙古

提起蒙古族,還要從那個被匈奴冒頓單于殺死,頭顱做成尿壺的東胡王說起。逃到鮮卑山定居下來的東胡人被稱為鮮卑,以興安嶺為界,南部為契丹,北部號室韋。室韋的意思就是森林,這個定居在額爾古納河邊的古老民族,狩獵和捕魚伴隨了他們整個童年時期。

大約公元7世紀,室韋的一個分支,鐵木真的始祖孛兒帖赤那離開額爾古納河流域西遷到今天蒙古國的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源頭,不兒罕山一帶遊牧。

這個強大的遊牧民族逐步崛起,在成吉思汗鐵木真的統領下,先後征服了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時,大蒙古國已佔據包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遼闊地域。

蒙古人入主中原不足百年,元順帝就被明末起義將領朱元璋逐出大都,逃亡了漠北草原,蒙古社會進入了動盪不安的北元時期。特別是在經歷了捕魚兒海一戰後,蒙古開始進入政治分裂期,蒙古分裂成為東西兩大集團,明朝人分別稱東部蒙古本部為韃靼,西部衛拉特蒙古為瓦剌。

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嫡系韃靼蒙古後來又進一步分裂,分為漠北和漠南兩部。

女真人經過三百多年的蟄伏又甦醒了,女真人努爾哈赤經過數年的經營,逐漸強大起來。努爾哈赤興起後,對蒙古採取了既不同於中原漢族皇帝、也不同於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編旗、聯姻、會盟、封賞、圍獵、賑濟、朝覲[jìn]、重教等政策,徹底征服了蒙古人。

結語

戎狄、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這些活動在中國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他們既有自己的民族獨立性,又有相互的關聯性。這些民族有的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有的仍然以堅強的姿態存在於我們的民族之林。但是,不管時空如何演變,他們曾經創造的輝煌與文明將永遠不會磨滅。


旅行者說文史


從商周時代開始,匈奴和東胡就存在

然後匈奴把東胡幹掉了

由於遭受得意忘形的匈奴的打擊,變得分裂,分裂成了兩部分,鮮卑拓跋部創立了北魏,這就是南北朝中長江以北的王朝,北魏一直跟他們稱為雜碎的柔然死磕。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柔然原本隸屬於鮮卑拓跋部,是拓跋的奴隸,成天干苦力,後來拓跋南遷,小柔然也就闖蕩成了大柔然,並跟原來的主人掐起了架。由於蒙古帝國嗜殺成性,一路屠城,所有阻擋在他們面前的男子,均被蒙古鐵騎所屠殺。成吉思汗有一句名言:”人生最快樂之事莫過於,搶走敵人馬匹,奪走敵人的箭袋,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女兒。“在蒙古帝國征服的過程中,蒙古人忠實地貫徹了這一原則。除了殺光、搶光外,還霸佔敵人的女人,將她們降為女奴,任蒙古人凌辱,作為生育的工具。

在鮮卑和烏桓因為漢朝時,匈奴分裂成為南匈奴和北匈奴,這就好比南朝鮮和北朝鮮,你把漢朝當美國就行了,南匈奴是漢朝離間來打北匈奴的,俗稱匈奴奸:


奇異果冰兒


曾經都是一個祖先,一個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