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狄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这些部落有什么联系?

折梅相问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引子

戎狄、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这些都是生活在我国边疆的原始部落,他们一般都是当地疆土的开发者,虽有相互联系,但也自成一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都创造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有的已经消失,融入到了汉族或其他民族中,比如:戎狄、匈奴、突厥;有的民族,比如契丹、女真和蒙古,他们分别又以新的民族姿态,屹立于五十六个民族之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走进那个群雄并起、风云变幻的往昔岁月吧。

戎狄和匈奴

戎狄是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对游牧于中国西部和北部原始部落的统称,其中西部为戎,北方为狄。戎狄在远古的时候,被称为荤粥[xūn yù],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北逐荤粥”。当时的荤粥部落到黄帝的部落抢劫,被黄帝打败,就跑到了北方荒凉的草原。而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进一步解释:“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汉曰匈奴。”由此可见,荤粥(亦称熏粥)到了商代的时候又被称为鬼方,到了周代的时候又被称为玁狁[xiǎn yǔn],直到汉朝才真正被称为匈奴。

引申阅读荤粥:意思是还没有开化的人。有文献记载,夏桀无道,夏桀的儿子獯粥更是道德败坏,与夏桀的妃子私通,并带领她们逃到了遥远的草原,建立了自己的部落,所以叫獯粥部落。鬼方:意思是长得像野鬼的人。王国维先生在《鬼方猃狁考》中认为,鬼方位于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一带。

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为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不惜废掉原来申侯之女王后之位,还将太子姬宜臼废除。周幽王为了给褒姒的儿子伯服继承王位清除障碍,下令申侯将逃到申国的申后和太子姬宜臼杀死。申侯不愿意杀死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就劝谏周幽王收回成命,并重新立姬宜臼为太子,以免重蹈苏妲己红颜乱国的覆辙。

周幽王见申侯竟敢违背自己的旨意,勃然大怒,立刻下令撤销了申国的封号,并发兵征讨申国。申侯势单力薄,无奈之下,就向西部的犬戎部落求援。申侯承诺,自己只是一个小国,不敢篡权夺位,只是为了帮助外孙登上王位,至于攻下镐京后,皇宫里数不尽的财富和女人,悉数归犬戎所有。

犬戎部落首领大喜,就与申侯联合,向周幽王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周幽王无力抵挡,燃起烽火台向诸侯求救。可是,他先前为了博褒姒一笑,数次“烽火戏诸侯”,此时,各诸侯国以为仍然是周幽王和褒姒的恶作剧,根本不予理睬。

犬戎杀死周幽王,攻破镐京,掳掠了西周不计其数的人口和财物,然后就退回了部落。周王朝面对刚刚经历过战争的镐京,残破不堪、一片狼藉,新继位的周平王被迫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成周(今河南洛阳),拉开了春秋战国的序幕。

就在西部的犬戎帮助申侯灭西周的时候,生活在今天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的狄人也逐渐成长起来了,到了汉朝时期,他们还有了一个令中原王朝恐怖的名称:匈奴。

战国时期,匈奴开始在赵国及秦国的北部出没。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匈奴人策马扬刀,来无影去无踪。全靠两条腿的中原各诸侯国打也打不过,追也追不上,那么只能防。燕昭王、赵武灵王、秦昭王商议,就在边境线上开始修筑城墙,这就是中国最初的长城。

可再牢固的城墙,也挡不住侵略者的野心。

秦朝的时候,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也犯了跟周幽王一样一个的致命错误。他因为宠爱小妾,爱屋及乌就想把小妾生的儿子立为继承人。为了给小儿子扫清障碍,他将长子冒顿[mò dú]送到月氏[ròu zhī]当人质。冒顿刚到月氏,头曼单于就发兵攻打月氏城。月氏王怒火中烧,扬言要杀死人质冒顿。冒顿趁月氏王不备,在军营中偷了一匹快马,逃出了月氏,回到了匈奴。

头曼单于认为他勇猛,或许觉得自己的所作作为有些过分,仍将其暂定为王位的继承者,并命冒顿统领一万骑兵。

可是冒顿就在从月氏城逃回来那一刻,就恨死了父亲。

冒顿发明了一种骨箭,在上面穿了孔,发射出去,就会发出“呜呜”的响声。他命令自己的属下:“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他先领着大伙射杀野兽,有不射杀,立刻处死;后来,他又射杀自己的坐骑,有迟疑者,冒顿又将其杀死;再后来,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心爱的妻子,有人感到害怕,不敢射杀,冒顿又把他们杀了。

公元前209年的一天,头曼单于领着冒顿等人前去郊外狩猎,冒顿将骨箭射向了自己的父亲,众将领不再迟疑,瞬间,头曼单于就变成了刺猬。

弑父自立的冒顿成为了新的单于,野心勃勃的冒顿单于,西征楼兰,东驱东胡,向南攻陷太原,兵临晋阳城。

意气风发的汉高祖刘邦兵发匈奴,冒顿见汉军势力,率军诈退,将刘邦困于白登山。情急之下,刘邦采纳了谋士陈平的计策,派出巧舌如簧的使者,以珠宝贿赂冒顿的夫人阏氏[yān zhī]:“汉地不适合游牧,单于就是占领了汉地也不能在那里居住。汉地有数不清的美女,单于到了那里,必然会将夫人遗忘,不如让单于退兵,双方和好!”财迷心窍的阏氏,害怕失去冒顿单于的宠爱,就在冒顿面前吹起了枕边风:“两方的君王不能相互围困。如果得到汉朝的土地,单于终究是不能在那里居住的。而且汉王被困,汉军必然会拼死来救,到时就是一场生死大战,不如为人+与善,放了汉帝吧。”

就这样,通过走“夫人路线”,刘邦仓皇逃了回来,从此,对匈奴闻而色变,而匈奴冒顿单于以汉军不堪一击,越发骄横,不将汉人放在眼里。

刘邦死后,冒顿单于给新寡的吕后写信:“我是孤独寂寞的君主,陛下独立为君,也是孤独寂寞,一个人居住,我们两个寡居的君主都很不快乐,无以自娱,还不如我们以己所有,换己所无。”吕后大怒,可是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修书一封回复冒顿:“承蒙大汗看得起,可惜我一大把年纪,容色憔悴,头发稀疏,牙齿脱落,路也走不动了。恐怕会吓着大汗,所以不能满足大汗的要求,伏乞大汗见凉。”除了这封带有耻辱的书信,吕后还给冒顿送去了丰厚的礼物及和亲的公主。

冒顿单于虽然先后羞辱了刘邦和吕后,可是他的后代却在不远的将来遭受了血的代价。

汉朝经过文景两位皇帝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已经是国富民强。粮仓的陈粮还没有吃完,新的粮食又打了下来;国库里堆满了铜钱,由于常年不流通,串钱的麻绳都腐烂了。汉武帝认为,已经具备了一雪高祖“白登之围"和吕后“书信之辱”的实力了。

汉武帝从公元前133年开始,先后任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将军,对匈奴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一时间,在中国北方草原上,常年狼烟滚滚,烽火不断,匈奴部落惨遭灭顶之灾,冒顿单于的子孙们以数倍的代价偿还了冒顿单于的一时之快。

虽然汉武帝死后,继任者对匈奴又恢复了自高祖以来的和亲政策,但是此时的匈奴早已不是冒顿单于那时候的天之骄子了。

到了东汉的时候,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部匈奴虽时有英才出世,先后建立有北汉、北凉、胡夏等政权,也多是昙花一现,最终融入了大汉民族。至于北匈奴则亡命天涯,在亚欧大陆上,化身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在那里搅了个天翻地覆,最终融入到了匈牙利。

突厥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而关于突厥的来源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周书》认为突厥是匈奴的一支,后来被邻邦灭国时,仅剩一个10岁男孩,被野狼救下,并给他生下数个儿子,渐成部落;《北史》认为突厥发源于今天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咸海一带,也是野狼后代;而《周书》同时记载,突厥发源匈奴之北的索国,其先祖也是野狼的后代。

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突厥先祖为野狼所生纯属无稽之谈,但是从当初汉人的记载也能看出来,这是一支世代游牧于寒气逼人、野狼出没的北方草原上,以战死沙场为荣,以“狼”为图腾的民族。

突厥最早的首领称为阿史那,这在突厥语中是“高贵的狼”之意,由此也能看出来,突厥人对狼的那种崇拜,因为只有狼才是草原上真正的霸主。

最初突厥归附于柔然之下,被迫迁居到金山(阿尔泰山)南麓,成为了专门为柔然打制武器的“锻奴”。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dōu móu] ,俗称突厥。阿史那氏第一任可汗伊利可汗率领突厥部众灭柔然,建立了继匈奴之后的第二个北方游牧汗国。不久以后,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其中东突厥是直系嫡传,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

东突厥在隋唐的时候,虽然内讧分裂严重,但是对隋唐的边境仍然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压力。隋朝末年,李渊起兵时,曾派遣刘文静向始毕可汗借兵,得到了战马千匹、骑兵两千的军事支援。也因为这个原因,唐朝建立后,突厥商人和使节在大唐的国土上,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而唐朝皇帝李渊则视而之见。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隋末地方割据政权领袖梁师都勾结突厥,不断怂恿突厥南侵中原。李世民仅带6人轻骑,抵达渭水之滨,隔水责问颉利可汗为何无故入侵。颉利可汗见李世民镇定自若,以为唐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不敢出兵,主动向李世民求和。于是,双方在渭水桥之上,杀白马为盟,约定双方互不侵犯,唐赠突厥财物和丝绸,突厥大军退回草原。

这就是唐朝初年的“渭水之盟”。虽然,李世民没费一兵一卒,就令突厥撤军,可是他对此耿耿于怀,一直想找个机会教训一下突厥。

不久以后,突厥内部再一次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向唐朝示好,唐朝巴不得突厥内部瓦解,就立刻册封了薛延陀为可汗。就在这个时候,突厥境内遭遇了从未有过的大雪灾,导致了突厥的饥荒。唐太宗从中原调拨大量粮草供应给薛延陀,而孤立了颉利可汗。饥饿的民众纷纷投奔薛延陀,成为孤家寡人的颉利可汗被迫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自称为唐朝的藩属。

而唐太宗才不相信颉利可汗的缓兵之计,为了不给颉利可汗恢复元气的机会,他派李靖、徐茂公率10万大军痛击颉利可汗的突厥大军。颉利可汗不敌,投奔小可汗苏尼失。不料苏尼失早已投靠了唐朝,颉利可汗一到,就被绑起来送到了唐营。

至此,东突厥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就在东突厥和唐朝忙于鏖战的时候,西突厥也没有停滞不前。不断挑衅唐朝疆域的西突厥,终于在公元657年,遭受了唐高宗远征军的征讨。西突厥可汗沙钵罗走投无路,只好逃到咸海东南的石国(今乌兹另克塔什干)避难。石国不愿意因为一个败将而得罪武力正盛的大唐,将沙钵罗绑了起来送到了唐营之中。良心发现的沙钵罗向唐高宗请求,他要到有恩于自己的唐太宗的昭陵以死谢罪。唐高宗免于他的死罪,并让他居住在长安,第二年就生病死去了。

相对于东突厥而言,西突厥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比较长,特别是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西突厥后人先后建立了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等短命王朝,随着北宋的建立,这些西突厥后人就融入到了汉族之中。

契丹

我们说契丹的时候,还要先从弑父自立的冒顿单于说起。当冒顿单于弑父自立的消息传到匈奴的近邦东胡时,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东胡王义愤填膺,派出使臣斥责冒顿,并公然向冒顿索要头曼单于生前的千里马。冒顿与群臣商量,众人皆反对。冒顿说:我们怎么可因为一匹马而得罪邻居呢?

东胡王见冒顿不敢得罪于他,又向冒顿索要他最宠爱的女人,冒顿仍然答应了。这样以来,东胡王愈发趾高气扬,再次向冒顿索要两国之间的一块千里草原。冒顿与群臣商量,有人认为冒顿胆心怕事,就想顺着冒顿的心思,让冒顿将土地割让。

不料,冒顿拍案而起,高声怒吼道:“土地仍国家之本,怎肯随意割让他人?”并将主张割让土地的大臣推出去斩首。

然后,冒顿率领匈奴大军,直攻东胡,将不可一世的东胡王杀死,并将其头颅砍下,做成了自己的尿壶。

溃败的东胡人不愿意在匈奴的统治下生存,兵分两路逃离了故土:一部分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一带),故称“乌桓”;另一部分退居鲜卑山(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一带),故称“鲜卑”。

而契丹就是鲜卑部落的一个分支。

关于契丹的前世今生,我曾问答过个问题,请关注我后,继续阅读,这里不再复述。

女真

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在春州(今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宝石镇宝城村)召集各部落首领前来朝见。宴席之中,天祚帝命各酋长为他跳舞助兴,只有一个年轻的首领以不会跳舞拒绝了天祚帝。这个年轻人,就是女真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

女真人的祖先是靺鞨[mò hé],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勿吉”,隋唐时写作靺羯。靺羯的意思是“生活在深林老林的人”,所以由此可见,女真人虽然也是边疆的少数民族,但是,他们多以打猎为主,而像匈奴、契丹则是以游牧为生。

靺羯的祖源地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居住于中国黑龙江下游一带,还有的说,是居住在吉林长白山一带,所以才有“白山黑水”之说。而满族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后来离开故土南迁,经吉林进入朝鲜北部,最后辗转回迁到了辽宁,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所以,清朝入关后,将黑、吉、辽三省都作为他们的龙兴之地,严禁内地人进入东北,以免破坏他们的风水龙脉。

而早在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之前,比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还早的200多年前,公元698年,靺羯族的一个分支粟末靺鞨,就在今天的吉林省的东牟山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民族政权。公元713年,始以“渤海”为号,后被唐朝诏令为“渤海国”。

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大契丹后,东征渤海国,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作为由渤海国到契丹直接统治的过渡阶段。渤海国灭亡后,遗民不愿接受契丹统治,和契丹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遭到了契丹性毁灭性打击,除了一部分粟末靺鞨人融入到了后来的蒙古族中,多数融入到了汉族和高丽族(朝鲜族)之中。

契丹灭了渤海国之后,也没有放过渤海国的近亲黑水靺鞨(也称女真)。契丹把实力较强的女真人编入户籍,并将其迁出密林,与辽阳府的汉族、契丹族杂居,这一部分“熟女真”就逐渐融入到了汉族之中;还有一部分人,仍让其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密林之中,以狩猎捕鱼为生,称之为“生女真”,也就是这些让契丹人做梦也想不到会强大起来的女真人,成了契丹王朝的掘墓人,也算为他们的近族粟末靺鞨报了灭国之仇。

金朝的国力在金章宗的时期达到了顶峰,而女真人的灾难则来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女真人绝对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被蒙古人打散了的女真人又一次进入了密林之中,这一蛰伏就是几百年,直到下一个机遇的到来。

蒙古

提起蒙古族,还要从那个被匈奴冒顿单于杀死,头颅做成尿壶的东胡王说起。逃到鲜卑山定居下来的东胡人被称为鲜卑,以兴安岭为界,南部为契丹,北部号室韦。室韦的意思就是森林,这个定居在额尔古纳河边的古老民族,狩猎和捕鱼伴随了他们整个童年时期。

大约公元7世纪,室韦的一个分支,铁木真的始祖孛儿帖赤那离开额尔古纳河流域西迁到今天蒙古国的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源头,不儿罕山一带游牧。

这个强大的游牧民族逐步崛起,在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统领下,先后征服了西夏、西辽、金国、花剌子模等国,其继承人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时,大蒙古国已占据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地域。

蒙古人入主中原不足百年,元顺帝就被明末起义将领朱元璋逐出大都,逃亡了漠北草原,蒙古社会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北元时期。特别是在经历了捕鱼儿海一战后,蒙古开始进入政治分裂期,蒙古分裂成为东西两大集团,明朝人分别称东部蒙古本部为鞑靼,西部卫拉特蒙古为瓦剌。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鞑靼蒙古后来又进一步分裂,分为漠北和漠南两部。

女真人经过三百多年的蛰伏又苏醒了,女真人努尔哈赤经过数年的经营,逐渐强大起来。努尔哈赤兴起后,对蒙古采取了既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jìn]、重教等政策,彻底征服了蒙古人。

结语

戎狄、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这些活动在中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既有自己的民族独立性,又有相互的关联性。这些民族有的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有的仍然以坚强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民族之林。但是,不管时空如何演变,他们曾经创造的辉煌与文明将永远不会磨灭。


旅行者说文史


从商周时代开始,匈奴和东胡就存在

然后匈奴把东胡干掉了

由于遭受得意忘形的匈奴的打击,变得分裂,分裂成了两部分,鲜卑拓跋部创立了北魏,这就是南北朝中长江以北的王朝,北魏一直跟他们称为杂碎的柔然死磕。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柔然原本隶属于鲜卑拓跋部,是拓跋的奴隶,成天干苦力,后来拓跋南迁,小柔然也就闯荡成了大柔然,并跟原来的主人掐起了架。由于蒙古帝国嗜杀成性,一路屠城,所有阻挡在他们面前的男子,均被蒙古铁骑所屠杀。成吉思汗有一句名言:”人生最快乐之事莫过于,抢走敌人马匹,夺走敌人的箭袋,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在蒙古帝国征服的过程中,蒙古人忠实地贯彻了这一原则。除了杀光、抢光外,还霸占敌人的女人,将她们降为女奴,任蒙古人凌辱,作为生育的工具。

在鲜卑和乌桓因为汉朝时,匈奴分裂成为南匈奴和北匈奴,这就好比南朝鲜和北朝鲜,你把汉朝当美国就行了,南匈奴是汉朝离间来打北匈奴的,俗称匈奴奸:


奇异果冰儿


曾经都是一个祖先,一个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