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準媽媽們需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擁有孩子是作為母親最幸福的事。但此時血管外科病房裡的幾位新媽媽卻面帶愁容,思念著襁褓中的孩子,內疚不能給寶貝最珍貴的禮物——母乳。是什麼原因致使新媽媽們在寶寶最需要她們的的時候卻不能陪在寶寶身邊?正是使整個外科“談栓色變”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新生兒出生率明顯上升,與此同時,我院血管外科全年收治的妊娠期DVT和產後DVT患者總數約是以往的八倍。孕育生命是歡樂的,但DVT就是這歡樂海洋裡的一塊“暗礁”。

孕期,準媽媽們需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為什麼妊娠期和產後易患DVT呢?

妊娠期時胎盤產生大量雌激素,可增加到非孕期的1000倍,足月時達高峰,雌激素促進肝臟產生各種凝血因子;妊娠末期體內纖維蛋白原也大量增加:產後為利於胎盤剝離後迅速止血,血液處於高凝狀態,為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產婦高齡,以及各種妊娠與分娩併發症如妊高徵、前置胎盤、羊水栓塞等,可進一步增加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機率。產後再加臥床休息,使下肢血流緩慢,有時伴有分娩時血管內膜的損傷,激活血中的因子,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致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

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一側肢體的突然腫脹、局部疼痛、行走時加劇有壓痛,輕者局部僅感沉重,站立時症狀加重,發病一至兩週後可見靜脈曲張。DVT最危急的併發症就是肺栓塞(PE),它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約佔院內死亡的10%。所以妊娠期和產後一旦發生DVT,需要立即住院治療。特別別是處於急性期患者需絕對臥床12周,患肢制動並抬高30°,產婦接受治療後便不能繼續哺乳,常用麥芽茶回乳。

孕期,準媽媽們需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那麼,孕期和產後該如何預防DVT呢?

一、孕期避免久站久坐

懷孕後期,應注意不要長久地站立,不要久坐不動或經常盤腿而坐,也不要時常步行走遠路。平時要注意經常變換體位,若白天在辦公室久坐時,半個小時就要站起來走動一下,使腳部得到活動。條件允許時可把雙腿抬起放在桌子上,久站時要注意不時地調整姿勢,如讓一隻腳膝略為彎曲地站立,這樣,就可把身體的重心輪流地放在兩條腿上,促進下肢靜脈血液迴流到心臟,減輕靜脈曲張。

二、孕期生活細節促進靜脈血液迴流

避免用過冷或過熱的水洗澡,與體溫相同的水最為適宜。內衣、內褲要寬鬆一些,不要過緊地勒腹部,影響靜脈血液迴流。如果剛剛形成靜脈曲張,每天起床後趁著靜脈曲張和下肢水腫較輕時,穿彈力襪,待晚上臨睡前取下。睡眠時特別是夜間,要用枕頭將腳墊得略高一些,促進下肢靜脈血液順暢迴流。

三、避免腹壓增加

為了減輕靜脈壓力,要防止或及時糾正便秘,每次蹲廁不要時間太長,有咳嗽或氣喘時應積極治癒。

四、避免發生孕期併發症

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前置胎盤及難產等併發症,都會增加靜脈栓塞的幾率。因此,孕期要充分注意避免這些併發症。定期去做孕期檢查,這是及早發現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和前置胎盤的最好方法。避免過度勞累,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情緒穩定,安排均衡合理飲食,不要讓體重過於增長,過胖容易引起妊娠高血壓綜合症;睡眠或躺臥取左側臥位,促使下肢靜脈血液迴流,避免發生靜脈曲張或靜瘤。避免胎兒長得太大,胎位不正時在醫生指導下堅持做胸膝臥位,以矯正胎位,避免發生難產。

五、孕前及產後都應積極運動

對於孕產婦來說,預防深靜脈栓塞的最好辦法是運動,運動可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環預防產後靜脈淤血及血栓形成。因此,即使在懷孕後期,也不要因行動不便而停止運動,還應繼續堅持散步或做適量家務。為了防止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可在每天起床前,最好先做一些活動腳趾頭的運動,然後動動腳並抵住床邊壓壓,再左右移動。

產後第一週是DVT多發期,產婦應及早下床,並做適量運動,以不感到疲勞為限度,特別是剖腹產分娩的產婦。如果會陰部無裂傷、疲勞己消除、身體沒其他嚴重疾病,可在產後12小時坐起進餐進水。自然分烷的產婦,可在產後6-8小時坐起來,在床上靠靠,12小時後由家人陪伴去衛生間如廁,24小時後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在醫院的長廊裡或家中臥室隨意走走,並做一些輕微地活動,如床上翻身、抬腿、繞床行走等,也可站起來為小寶貝換尿布。

孕期,準媽媽們需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二孩政策放開後,全國迎來生育高峰,在這“二胎時代”,請關愛孕育生命的偉大媽媽們,做好DVT的預防,小心“觸礁”。

孕期,準媽媽們需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