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味中藥,根用來止汗,莖卻用來發汗


在講這味中藥之前,大家先來看一則關於這味藥的故事,故事真假無從得知,但是這味藥有個特點確確實實如故事中所說。

相傳古代有一位老人,採藥行醫為生,但他無兒無女,空有一身本領無人傳承,所以他收了一個徒弟,並細心的將自身本事傳給徒弟。這個徒弟,學了一年半載就驕傲狂妄,還經常偷偷花掉賣藥的錢。這令老人非常失望,

終於有一天,老人對徒弟說:“你去自立門戶吧,為師教不了你。臨走為師再給你個提醒,有一種草藥不可隨便賣於人吃,若病情沒有辨別清楚,吃了這藥會出大事。”徒弟聽後,不以為然的說:“這是什麼藥?”老人說:“無葉草。”徒弟滿不在乎的說:“這藥咋了?”老人語重心長的說:“這種草藥的根和莖用處不同,有四句話你要牢記: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千萬記住。”徒弟不耐煩的點了一下頭就走了。

此後師徒分手,各自賣藥。沒有師傅在跟前囑咐,徒弟的膽子更大了,認識的藥雖不多,卻什麼藥都敢用,沒幾天,就用無葉草治死了一個病人。死者家屬哪能善罷干休,把他告到官府裡。一經審問,他便把師傅供了出來。差役傳來師傅,責問道:“你是怎麼教徒弟的?讓他用無葉草把人治死了!”師傅便如實把情況說了一遍。

縣官又問徒弟:“你還記得那四句話嗎”徒弟想了想說:“記得。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縣官接著問他:“病人有汗無汗?你用什麼藥治?”徒弟說:“病人渾身出虛汗,我用無葉草的莖治。”縣官大怒,訓斥道:“你這庸醫,簡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虛汗,你還用發汗藥,怎能不治死人?胡亂行醫,須嚴懲!”於是,縣官傳令將徒弟打四十大板,繼而又判坐牢三年,師傅則無罪釋放。

徒弟出獄後,找到師傅,痛哭流涕,悔不當初。師傅原諒了他,並繼續耐心地傳他以醫道。因無葉草使他闖過大禍,惹過麻煩,所以,他就把無葉草叫“麻煩草”。後來,又因為無葉草的根是黃色的,故又改名叫“麻黃”。

這味既能止汗又能發汗的中藥就是麻黃,《神農本草經》將麻黃列為中品,其發汗解表之功,為歷代醫家讚賞,稱其為“解肌第一”、“解表第一要藥”、“治感冒第一要藥”。莖枝之所以發汗,按現代藥理學研究,是因為含有一種叫麻黃鹼的物質;但其根不含麻黃鹼,性平味甘,雖不能發汗,卻能止汗,《本草正》雲:“麻黃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大能表散風邪,祛除寒毒。但用此法,自有微妙,則在佐使之間”,“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張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整個也”。鹽山名醫張錫純雲:麻黃為“發汗之主藥,以遂發太陽風寒主治大綱”。在《傷寒雜病論》中,有一首用來發汗的名方,那就是麻黃湯:“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有一味中藥,根用來止汗,莖卻用來發汗

麻黃


2015版《中國藥典》是這樣收錄麻黃的:“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證已解,氣喘咳嗽”。通過上述的古籍以及醫家還有藥典記載,不難發現,麻黃主要功效就是用來發汗的,但是麻黃經過炮製後,發汗的力量也會有所不同,這也正是藥材炮製的神奇所在。比如麻黃帶節發汗力弱,去節則發汗力強。蜜炙後發汗力弱,悼絨去末(麻黃絨)發汗力弱。治療風寒表證時,生用為佳,表症不顯而咳喘為主這,多用蜜炙。


有一味中藥,根用來止汗,莖卻用來發汗

蜜麻黃


麻黃雖然有著“解肌第一”、“解表第一要藥”的美名,但是也存在這一些禁忌,服用不當反而會引起病情加重,首先由於其發汗力較強,故用量不可過大過頻,容易引起患者發汗太過導致傷陰。其次經常氣虛自汗或者陰虛盜汗的人、以及小兒、老年體弱者在服用後,也會導致出汗量增加,體內的正氣也會更加虧虛,第三,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麻黃中所含的麻黃鹼能夠興奮腎上腺素能神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能收縮血管,使血壓上升。故平素有高血壓的患者慎服。第四,麻黃鹼還能對中樞神經產生興奮作用,故服用鎮靜藥物的患者服用麻黃後,容易出現拮抗作用,使得療效降低甚至無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