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功成萬骨枯,為奪皇位手足殘;為你解密明清兩朝皇位爭奪戰。

1.明朝的建立。

公元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統一全國,推翻元朝、消滅各地割據政權及元朝殘餘勢力而進行了一系列作戰。

元末,爆發了紅巾軍為主的農民起義。義軍首領朱元璋在江北紅巾軍掩護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繼攻滅江南漢帝陳友諒、吳王張士誠政權後,統一江南後。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並舉,以奪取全國統治權。

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北取中原,進克大都(今北京);湯和為徵南將軍,消滅割據浙東的方國珍勢力;胡廷瑞為徵南將軍,攻取福建;湖廣行省平章楊璟等攻廣西。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各路大軍接連獲勝之際,朱元璋於應天(今南京)即帝位,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建元洪武。

一將功成萬骨枯,為奪皇位手足殘;為你解密明清兩朝皇位爭奪戰。


2、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又稱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所出現的治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1368年,朱元璋於金陵應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

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在朱元璋時代,國家黃冊用來徵收田賦的土地,高達八百萬傾之多,比清朝康乾盛世的六百萬要高得多。整個洪武時期百姓充實,府庫衍溢。蓋是時,劭農務墾闢,土無萊蕪,人敦本業,又大興屯田,故上下交足,軍民胥裕。

同時還解除了元朝時期工商業對工匠的束縛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農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懲罰由主人主宰的命運,中國的工商業工匠,佃農,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確認了平等的人權,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隸。

3、建文改制

建文改制是明惠帝、方孝儒、齊泰、黃子澄等人推行的改革,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作為指導,遵循先聖之教誨而實行“德治寬政”,解決“朱元璋後”的嚴刑峻法、苛捐雜稅、藩王擁兵等問題。

明惠帝在位四年,推出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建文帝的悲劇除了來自於削藩的失敗,還來自其自身性格文弱,政治經驗不足有關。

4、永樂盛世

永樂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 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明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的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讚該時期“遠邁漢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明成祖時,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皇帝國事繁忙時,內閣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來替皇帝處理國政。這種制度影響了明清兩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還在1421年,正式將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在地方設置管轄架構,比如東北、西北、西南設立行省或管理司。設哈密衛、貴州建制等。

5、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一將功成萬骨枯,為奪皇位手足殘;為你解密明清兩朝皇位爭奪戰。


歷史上最為激烈的帝王之爭莫過於康熙朝的九子奪嫡。

康熙皇帝一生有24個兒子,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康熙的大兒子叫胤褆,為惠妃納蘭氏所生。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納蘭明珠可是個名人,當年就是他力主撤藩滅掉吳三桂的。明珠的兒子,納蘭容若,就更是個大大有名的人物了。不過這個大阿哥,可沒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麼機靈。雖然早年比較得寵,在康熙平定葛爾丹的時候立下過赫赫戰功,但是本人卻可以說有些愚蠢。後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八阿哥胤禩,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胤禩必大貴”,胤禩小時候被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撫養,故大阿哥對他感情較好。他迷信喇嘛,為了當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魘鎮的方法來謀害當時的皇太子--他的親兄弟胤礽。康熙一廢太子的時候,他甚至說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話,以為不立嫡則立長,他就可以當太子,讓康熙極為寒心。最後被他的三弟胤祉揭發了魘鎮的事情,終其一生被囚禁。

康熙的二兒子,廢太子胤礽(réng)。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孫女赫舍裡所生。赫里舍產子的時候,恰逢吳三桂叛亂,皇后因為受了驚嚇,難產而死。而康熙與皇后自幼青梅竹馬,感情很是深厚。所以在胤礽兩歲的時候,一改滿人不立太子的習俗,效法漢人前朝。立嫡長子為太子。這個胤礽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太子。然而雖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權的,而滿人的習俗卻是皇子預政。這樣一來,時間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權利,皇帝害怕被奪權,二人矛盾日益激化。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個黨派,互相傾軋。再有其他的阿哥們也長大了,他們自然也不甘心。

這個時候的皇太子,因為康熙從小的寵溺,養成了暴戾的性格,飛揚跋扈,奢侈驕橫。不甘心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頗有怨言。康熙殺索額圖,父子關係趨於緊張。而其他的阿哥們虎視耽耽,巴不得挑出皇太子的一丁點小錯。最終造就了在康熙四十七年首度被廢。可是康熙對這個兒子的感情還是很深的,藉著大阿哥魘鎮的事件,在一年之後,聲稱二阿哥因為迷失了心性,但是經過調養,已然恢復。因此復立為太子。只可惜這個太子重新上臺以後,他非但不謹小慎微,吸取教訓,反而變本加厲,集結黨羽,打擊報復。讓康熙寒透了心,五十一年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給他了一個理密親王的封號。

一將功成萬骨枯,為奪皇位手足殘;為你解密明清兩朝皇位爭奪戰。


三兒子胤祉(zhǐ),是個書生學究。我們知道的《康熙字典》,應該就是他主持編撰的。當時他聚集了社會上的一些名家,諸如陳夢雷,李鈸,還有我們熟悉的方苞等人,合力編書。這個傻哥哥以為可以因此討得皇帝得歡心,因此將皇位傳給他。事實證明康熙的確挺喜歡的,康熙晚年的時候經常去兒子們的園子裡遊玩,就是到他跟雍正的園子。而且去他的園子的次數遠遠多過於去雍正的園子的次數。但是這個書生氣的胤祉絕對對儲位心存想法,因為他的門人曾經四處活動,聯絡黨羽。他似乎也請過方人,替他算命。這些事情康熙都看在眼裡,但是,康熙也不可能將皇位傳給他了。康熙朝的時候被封為親王。雍正朝的時候是獲了罪,削爵至死,雍正多疑的性格是不可能留他的。

皇四子胤禛(zhēn),就是後來的雍正帝。生母德妃烏雅氏。整個奪嫡運動的勝利者。觀其在康熙朝的作為,極盡察言觀色之能,以誠孝示君父,吃齋唸佛,標榜自己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暗地裡結交人才,培養門人,最終奪得大位。在位十三年,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

康熙的五兒子胤祺(qí),宜妃所生。就是那個康熙微服私訪裡的宜妃。胤祺早年帶兵,掌管某一個旗的兵力,他沒有參與九子奪嫡之中,康熙年間也是被封為親王。關於他的記載很少。雍正繼位後,還是不能容他,所以結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間的。

第六個兒子胤祚(zuò),也是德妃所生,早殤。德妃雖然出身不高,宮女而已。但是非常能生,除了四子胤禛,六子胤祚,還有十四子胤禎,還有兩個公主。

皇七子胤佑(yòu),關於他的記載也不多,也是一個沒有參加儲位競爭的人。康熙三十七年被封為貝勒,五十一年封為郡王。雍正八年死。

胤禩(sì),康熙的第八個兒子,生母良妃,出身微賤,出身於辛者庫。清朝的時候講究子以母貴,在這一點上,八阿哥可以說是矮了其他兄弟一大截。但胤禩天資聰穎,才華優裕,待人寬和,廣結人緣。朝堂上下交口稱讚,稱之為“八賢王”。康熙一廢太子後,命諸臣推舉新太子,朝堂上下,公推胤禩,說明其人心所向。胤禩是阿哥黨的首領人物,所謂阿哥黨,是針對太子黨所言。阿哥黨中,有不少的朝廷重臣,也有胤禩的弟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禎。算得朝廷中一股非常強大的勢力集團。

然而相比四阿哥胤禛,胤禩集團太過於出風頭了,木秀於林,風必催之。康熙連自己最心愛的兒子皇太子的權利過甚都會心有不滿,何況這個母親出身微賤的兒子。又因為相面人張明德替胤禩算命,言其貴不可言,被不懷好意的大阿哥告訴了康熙。康熙下令凌遲處死張明德,並削去胤禩爵位。可以說,一廢太子的時候,胤禩希望最大,但是終究因為康熙對舊太子念念不忘,又因為張明德事件獲罪,受到了打擊。

二廢太子之後,群臣還是支持胤禩的。然而康熙對這個兒子一直都是提防的。約莫康熙五十三年時候,康熙的壽日,胤禩因為母親忌日的原因不能親自拜壽,派人送去兩隻將死之鷹。康熙大怒,立刻罵胤禩不忠不孝,連帶罵他為辛者庫賤婦所生,並且聲稱父子之恩斷絕。並停爵停俸。以康熙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情事出蹊蹺,但是他非但不命人調查,而是借題發揮,說明他已經毫不顧惜父子之情了。可能皇八子在朝廷上下的好名聲對他來講的確是個不小的威脅。

同年,胤禩感染了傷寒,幾近斃命。康熙當時在承德,只是批覆:勉力醫治。後因康熙要御駕回暢春園,路上會經過胤禩居住的園子,此時的胤禩已經人事不省,然而康熙依然要讓其他兒子將其移回京城。原因竟然是,不希望路過的時候碰到不好的事情,康熙是個講求迷信的帝王,他儘量遠離這些可能帶來晦氣的事情。至於兒子的死活,他並沒有放在心上。

然而胤禩還是活了過來,只是從此以後,他不再有希望繼承康熙的大業了。後來康熙下詔恢復了胤禩的爵位俸祿。但是,胤禩在康熙朝,只是貝勒而已。事實上,直到這個時候朝臣都還是支持胤禩的,大學士李光地(看過康熙王朝的人應該都知道,一個出名的人物)在康熙五十六年,還曾經說過:“目下諸王,八王最賢”。

雍正繼位之初,為穩定人心,封胤禩為廉親王。胤禩倒也沒有犯什麼錯,然而卻因為種種欲加之罪,最終被胤禛治罪。剝奪爵位,削除宗籍,被迫改名“阿其那”,大概是“俎上之魚”的意思。雍正四年死於囚禁中。

皇九子胤禟(táng) ,宜妃所生,屬於八阿哥黨。胤禟自幼好學嗜讀,性聰敏,喜發明,曾親手設計戰車式樣, 並首開滿族人其端用拉丁語轉寫滿文。胤禟十分熱愛外國文化和西學,曾自學外語, 胤禟善於結交朋友, 為人慷慨大方, 重情重義,因為其是皇八子和皇十四子的大力支持者, 而被雍正深為忌恨。皇四子胤禛成為繼承人後,胤禩集團的希望徹底落空了。從此胤禟開始連遭厄運。

雍正元年,奉命赴西寧駐紮。雍正三年七月革爵。雍正四年初,革去黃帶子,削除宗籍。 同年八月,定罪狀二十八條,送往保定,加以械鎖,暫交直隸總督李紱監禁,令改名塞思黑。其意一說為“豬”,另一說“討厭的人”,胤禟在獄中被折磨而死, 也有傳說是被毒死的。

第十個兒子胤誐(é),生母是個皇貴妃。他也是八阿哥一黨的人,雍正即位後,被圈禁革爵。乾隆二年被釋放,授輔國公品級,乾隆六年病死。算是下場較好的了。

康熙的第十二個兒子胤裪(táo) 。是蘇麻拉姑養大的,生性很是豁達,他也是沒有參與奪嫡,雍正剛上臺後給他封了個郡王,隨後又予以打壓,後來乾隆上臺,又加封了親王。

十三子胤祥,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但是在胤祥十三歲那年就死了,後來胤祥教給德妃撫養,所以跟四阿哥胤禛走的很近,二人感情非常之好。

胤祥年少的時候,很受康熙的寵愛。康熙每次出巡,必將其帶在身邊。而且據說這位阿哥“詩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於騎射,發必命中,馳驟如飛”。典型的文武全才。康熙亦曾派他去泰山代父祭天,當時許多人認為十三阿哥的前途不可限量。可惜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胤祥遭受了牽連,被短暫囚禁,胤祥在這段時間得了一種叫做“鶴膝風”的病,大概是現在的“骨結核”。這在當時,算得上一種絕症,容易復發,不能勞累。

雍正繼位以後,加封胤祥為怡親王,恩寵有加,而且胤祥非常懂得君臣的分寸,絲毫沒有恃寵而驕的做派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將功成萬骨枯,為奪皇位手足殘;為你解密明清兩朝皇位爭奪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