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可以消除痛苦的回憶,你會嘗試嗎?

1,Cell | 記憶的“舉一反三”和“因地制宜”背後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腦科學日報|如果真的可以消除痛苦的回憶,你會嘗試嗎?


神經科學家們近期發現,每一段特定的記憶都儲存在一群相對應的腦細胞中。例如在海馬的齒狀回(Dentate gyrus, DG)中,每一段記憶會激活並最終儲存於1-5%的細胞中。這1-5%的細胞幾乎被隨機選中,而細胞不同的排列組合讓我們可以儲存成千上萬條不同的記憶。

3月17日,麻省理工學院/紐約上州醫學院的林映晞研究組在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Functionally Distinct Neuronal Ensembles within the Memory Engram的研究。這項工作發現,儲存記憶的細胞有不同的分工;其中,一群細胞使得儲存的記憶更容易推廣到其它情形中(Memory generalization, 記憶泛化,類似於“舉一反三”),而另外一群細胞則使得該記憶更不容易被混淆而能適當地被運用在特定情形中

閱讀鏈接:

2,如果真的可以消除痛苦的回憶,你會嘗試嗎?


腦科學日報|如果真的可以消除痛苦的回憶,你會嘗試嗎?


日本首都大學東京(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科學家近日發現,果蠅在黑暗中會失去對創傷事件的長期記憶(LTM),這首次證實了環境光對長期記憶的影響。此外,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導致這一現象的具體分子機制為治療苦於創傷事件的患者帶來了新思路。

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大腦中一種叫做色素分散因子(Pigment-dispersing factor ,簡稱:Pdf)的蛋白質上,這種蛋白質是通過對光線的反應來表達的。他們首次發現,在蕈形體(昆蟲大腦中一個與記憶和學習有關的部位)內,Pdf調節了cAMP反應元件結合蛋白(CREB)的蛋白質轉錄。由此,他們確定了光影響長期記憶的具體分子機制。

閱讀鏈接:

3,一篇《Nature Neuroscience》文章將改變我們對大腦的思想方式

Wellcome-MRC劍橋幹細胞研究所、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了新方法:人腦和小鼠大腦樣本核酸成像,繪製新基因在組織中的表達情況,再將這些圖譜與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單細胞基因組數據相結合,從而拓展了星形膠質細胞的分子描述,最終形成大腦皮層星形膠質細胞的三維高分辨率圖像。

新研究發現,星形膠質細胞不像先前認為的那樣“均勻”,它們根據所在大腦皮層中的位置採取了不同的分子形式。像神經元一樣,星形膠質細胞也被組織成了多層,但層與層的邊緣不那麼清晰,與神經元層有重疊。

閱讀鏈接:

4,用Deep Generative Network和genetic algorithm生成圖片最大化激活視覺神經元


腦科學日報|如果真的可以消除痛苦的回憶,你會嘗試嗎?

作者提出的XDREAM方法的流程圖:利用真實神經反應,生成能最大化激活神經元放電的圖片


這篇文章主要研究:視覺中樞神經元更偏好哪一種編碼特徵對應的圖像,即用什麼圖片來最大化激活視覺中樞神經元。文章提出的方法是:以神經元放電為基準,結合預訓練的生成神經網絡、和遺傳算法(Genetic Algorithm),重複訓練網絡,並進行視覺刺激實驗,最後進化所得圖像能夠最大限度激活視覺中樞神經元放電。作者假設這些圖像能夠作為參考,通過計算新圖像與參考的距離,從而預測新圖像刺激下的神經元響應。

閱讀鏈接:

5,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白質fMRI及靜息態功能連接

最近,來自USA的範德比爾特大學成像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雜誌上對白質信號中表現出的功能性展開了詳細的描述。

作者從自身的研究和其他人的研究中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雖然腦白質中的BOLD信號是較弱的,但是通過使用適當的檢測和分析方法,無論是在任務態的刺激還是在靜息態下,WM的BOLD信號都可以穩定的被探測到的。作者最近的研究表明,刺激會在部分投射纖維通路上產生明顯的BOLD反應,而與任務相關的WM的BOLD反應會與刺激的模式同步發生。WM束也表現出短暫刺激後的瞬態信號變化,但與GM的血流動力學響應函數(HRF)有所不同。因此,也有可靠的研究表明WM同時表現出靜息態和任務態刺激引發的BOLD信號,這與GM非常相似(儘管更弱)。

閱讀鏈接:

6,Nature Materials:更快、更穩、更低耗的體內植入器件


腦科學日報|如果真的可以消除痛苦的回憶,你會嘗試嗎?


生物電子器件必須快速、靈敏,才能與神經組織產生的快速、低振幅信號相互作用。它們還應具有生物相容性和柔軟性,並應在生理環境中表現出長期穩定性。於此,哥倫比亞大學Dion Khodagholy和Jennifer N. Gelinas等人基於可逆氧化還原反應和導電聚合物通道內的水合離子庫,開發了一種增強模式的內部離子門控有機電化學晶體管(e-IGT),可實現長期穩定運行並縮短離子傳輸時間。

閱讀鏈接:

7,難治性抑鬱症的曙光:基於炎症網絡的抑鬱症診療新策略

日前,海軍軍醫大學心理系蔣春雷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原解放軍第 102 醫院精神科,積極開展病患收治及臨床試驗,在國際情感障礙權威期刊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發表題為「Glycyrrhizic acid as an adjunctiv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through anti-inflammation: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的最新研究 。

該研究主要論述中草藥有效成分「甘草酸」在抗抑鬱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並初步闡釋其分子機制,為抑鬱症診療指南的修訂建言獻策。作者呼籲修訂當前抑鬱症診療策略,將炎症水平納入抑鬱症患者的入院常規檢查項目(推薦檢測血清 CRP,有條件可同時檢測 IL-1β、TNF-α、IL-6 等),高炎患者在第一時間聯用抗炎藥物,提升抗抑鬱藥的治療反應與臨床療效。

閱讀鏈接:

8,人們如何看待社會公平?來自社會階層的視角

本篇推文介紹親社會實驗室最新發表的科研成果,主要探討不同社會階層者對於社會公平的態度。研究首先揭示出,對於社會公平與否的看法,不同階層之間確實存在差異;其次,個體的社會階層存在主觀感知與客觀指標之分,二者並不完全一致,而且對社會公平感會有不同的預測作用;第三,研究嘗試探討了為什麼主客觀社會階層會與社會公平感有不同關係。

閱讀鏈接:

前文閱讀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