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澗西,有個地方曾被稱為"北大荒"


洛陽澗西,有個地方曾被稱為

洛陽澗西,有個地方曾被稱為“北大荒"

也許,只有上世紀5、60年代的老澗西人,才知道這個地方戲稱為澗西的"北大荒"。幾十年後從記憶的長河中打撈起來,倒象是一個夢幻般的傳說。如今,我來講述澗西的"北大荒",並不是要編織一個虛無的故事,而是試圖還原澗西建設初期的一個不乏寂寞、偏僻,荒涼、艱苦,閉塞,只有鋪在曠野間的鐵路專用線,分佈出許多叉道進入各大礦的鐵路貨場,蒸汽機車長鳴不定時的汽笛長鳴,咣噹咣噹的車輪音符,昭示著在澗西工業區建設和生產過程中,這個不可或缺的特別區域!

(一)

上世紀50年代中葉,前蘇聯援建新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7個落戶洛陽。其中洛銅、洛軸、一拖、洛礦等4個特大型企業由東邊澗河邊的七里河村依次排列到西邊的谷水村。

而從新安縣鐵門鎮方向蜿蜒而來的澗河,一路向東,在谷水始起的邙山腳下,沖刷出一道深約十幾米的塹溝,延續到同樂寨和五女冢地界,在這兩村之間轉頭向南,改變成南北方向,經七里河村,瞿家屯村,在興隆寨村旁匯入洛河後,繼續著“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初衷。

既然這些大廠礦是沿著東西向的澗河岸排列的,而新建的工業區不叫澗南,反而叫澗西呢?

主要取決於拐彎入洛河的這段南北向澗河,它雖然是澗之尾,也較短,但它卻是洛陽明清老城和西工行政區與河西新工業區的界河,當時僅有位於七里河村界的石拱老橋連通,定名為澗西區也就順理成章了。事實,澗西區的北部,東部都臨澗河,先天的被澗水圍了一多半。

這些可標註為“”名門望族"的萬人大廠,廠區以南都是生活區,商業區,以及科研院所文化區,人丁自然很興旺,生產生活氣息很濃厚。而工廠區的後圍牆外,挨著澗河的狹長夾角地帶,便顯的十分荒涼了。這個地帶,從洛銅的後圍牆外,澗河拐彎的地方開始,沿澗河向西到谷水,北面緊挨澗河,南面都是廠區的紅磚圍牆。

四個大廠之間,以圍牆為界,形成了南北向的三條路,自東向西分別是洛銅和洛軸之間的嵩山路,洛軸和一拖之間的華山路,一拖和洛礦之間的衡山路。不過最初還不能稱之大路,也不知這三條路何時正式命名的,名子起得巧妙,寓意一拖領軍的幾個特大型企業,共和國長子,如三山五嶽般厚重。

當年的華山路因北頭有熱電廠,路況稍為好一點兒。而洛銅和洛軸圍牆之間僅有十幾米寬,初時是莊稼地,靠近洛軸圍牆有一條羊腸小道。上世紀六十年代未修了一條僅兩車道的筒易路,這就是嵩山路。

更令你想不到,當年一拖圍牆與洛礦圍牆之間只留有8米寬的空間,逼仄於之間的那條也不知是爐渣還是砂石鋪就的簡易路,晴天揚灰,雨天泥濘,走起來十分艱難。這就是衡山路的前身。

洛陽澗西,有個地方曾被稱為

(編組站)

這三條路的北部盡頭,便為澗河與幾個大廠圍牆之間的大片荒蕪的區域,這正是本文要說的“北大荒"了。

這一區域分為三大塊,洛軸的後圍牆外澗河附近有符家屯村和同樂寨村,靠近後圍牆建有兩處平房區,一個東村,一個西村,同稱廠北新村。因地處偏背,大家把這塊兒叫廠北。

一拖北圍牆有個後門,即少為人知的8號門,出門向東是鐵路編組站,這塊地兒的代名詞即為編組站了。

而洛礦的後邊也建有幾排平房,1973年時,初中同學花興太從部隊復員,分進礦山,臨時安排在廠後的平房住單身。他說那個地方叫二郎廟,老花騎車帶我去過一次,從拖廠和礦山廠2米高的圍牆之間的窄狹地段顛顛簸簸,一搖三晃地騎過漫長的通道,見到了澗河畔的幾排平房。除了荒涼,閉塞,至今沒有其他印象。為啥叫二郎廟,恕我孤陋寡聞,也就是寫這篇文字時補了補腦,請教“度娘",才知道那裡的澗河邊有二郎廟村。

1954年,為配合澗西工業區的大建設,在澗河上架了一座鐵路橋,一條鐵路專線從北岸的隴海線接出,沿五女冢村地界跨越鐵橋,經南岸的同樂寨村,符家屯對地界向西到拖廠後門外,在此處修建了一座編組站,當年建有八股道,並東西南北輻射,向南進入拖廠,電。向西延伸進入礦山廠,在谷水東向南走入秦嶺餘脈南山下的洛柴洛耐兩個大廠。向東的線路進入洛軸,洛銅等廠區。這一區域的灌木叢生的曠野和的小塊田地間,縱橫交錯的鐵路專用線笑傲"北大荒"。

洛陽澗西,有個地方曾被稱為


(二)

編組站雖隸屬拖廠,卻服務於澗西所有的廠礦,一列列由蒸氣機車牽引的長龍般的敞篷車悶罐車,滿載各種基材,設備,煤炭等,進進出出,非常繁忙。

當年,缺少機械沒備,編組站內的裝卸基本靠肩扛人拉。為此,特意從開封招收了一批裝卸工人。大部分是壯小夥兒,也有拖家帶口的己婚者。這批人來到編組站後,就在澗河邊安營紮寨,搭建臨時的蓆棚先安頓下來,便投身於火車車皮的裝卸工作。

勞累辛苦之餘,分工到拖廠廠區內揀廢磚頭,雜木板等材料,自已動手,蓋起了幾排筒易平房。己婚的每家無論幾個小孩,幾口人,都只分一間房。五、六口人擠一間屋,二、三個孩子睡一張床,稀鬆平常。這批開封人自豪地把這幾排平房命名為節約村,而當年在南山上還有個勤儉村,都是拖廠的計劃外住房,取勤儉節約之意。

節約村北臨澗河,南靠編組站的鐵道線,晚上火車進出站場時,平房裡的床和燈泡一塊兒搖晃。這場境是一個朋友回憶過的,當年他的父母就是開封人,父親在編組站幹裝卸,他兒時的親身經歷。

那時候,拖廠的職工及其家屬,都住在中州西路以南的街坊裡,大部分住得是有衛生間有廚房的蘇式建築的三層樓房裡,附近有上海市場廣州市場,有菜站有食堂,有小學中學幼兒院。生活學習工作都方便舒心。而編組站這個地方,偏闢、閉塞,荒涼,貧苦,離澗西生活區,商業區很遠,幾乎沒有正北八經的道路,更沒有幼兒園,小學,商業設施,生活極其不方便,也可以說是相對艱難。因之然,在鬧市區街坊裡住的職工,很有些優越感,把編組站這個地方稱作北大荒,慢慢就傳開了,連帶著洛軸的廠北,洛礦的“二郎廟"都印上了北大荒的標籤。

但這些大部分為開封人的裝卸隊,最早的澗西“北大荒"人,雖然沒有文化,甚至不識字,卻樸實豪爽,勤奮工作,樂於助人。並不為這裡的工作勞累,生活艱辛而喪氣,而是呈現出活力無限的樂觀態度。當時拖廠建有一條廢料鐵路線,直通澗河的崖坡前,用於傾倒煤氣站、鑄鋼車間、鑄鐵車間的工業廢渣。他們的家屬小孩就去撿煤渣回家燒灶火,撿一些鋼渣鐵渣賣掉換錢置辦柴米油鹽。並在澗河邊開荒種地,種一些糧食作物和蔬菜,來貼補家庭生活經濟上的不足。

那時拖廠的舞龍隊和盤鼓隊名氣很大,其隊員也大部分是編組站裝卸隊的人。多年以後,有些人故去了,就埋在了澗河邊的崖頭上,守望著"北大荒"這塊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道道鐵軌。

順便說一下洛軸的廠北,這裡也是“北大荒”的一部分,卻不怎麼荒。廠北新村的職工和家屬,與符家屯和同樂寨的村民相鄰而居,和睦相處,村舍炊煙裊裊,周邊田園青青,倒也有些許桃花源的神秘。也是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未,臨近澗河岸邊,在鐵路撟的東西兩側,建起陶瓷廠和煤灰磚廠,工的煙囪升騰的煙霧,交織著火車的汽笛,為“北大荒"增添了亮點和活力。

1993年,同樂寨村邊的澗河段架起了一座新橋——同樂橋。修建了同樂橋西至華山路的芳華路。廠北新村的平房也拆遷蓋起了十幾棟大樓。2001年,嵩山路擴建並向北打通與芳華路相接。並開通了公交車,洛軸廠北這一曾經孤寂冷清的地塊漸漸繁華熱鬧起來,人氣越來越旺盛。跟上了城市蓬勃發展的節奏,告別了封閉和冷闢。而西邊的編組站卻仍然藏在深閨,少為人知。

洛陽澗西,有個地方曾被稱為

(芳華路西延段,即將全線通車)

(三)

2008年,衡山路擺脫了東西兩側廠區圍牆的束縛,大幅擴寬新建。寬擴平展敞亮的柏油大道向北延伸,通過衡山大橋,跨越澗河,跨越隴海鐵路,躍上北邙坡嶺,穿過310國道,接上了機場路。不久,華山路跨河跨鐵路的大橋也橫空出世,華山北路一路上坡直通北邙機場。

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總是在變化中前進的。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暫時的。澗西大廠之間的嵩山路,華山路,衡山路都先後華麗轉身,換了新貌。而衡山路,華山路之間的曾最早被戴上"北大荒"帽子的編組站區域現狀又如何呢?

幾年前的一天,我騎上電動車,走衡山路往北一路行進,感受衡山路的變化。新建的衡山路很寬鬆,紅線至少40米。幾公里長的道路兩邊少見樓房,多為鐵欄圍檔和內裡的廠房,這與我40多年前騎自行車走過兩側紅磚圍牆間僅8米寬的窄狹通道,坑坑凹凹的沙土路真是天壤之別。

騎到澗河附近,看到路東的一片大概仍是50年代建的破舊平房正在拆遷,這是不是當年我到過的二郎廟平房呢?往西看澗河,恍恍惚惚,我覺得少年時曾來過這一帶。那是1963年,解放軍開展全軍大比武,我曾和幾個小夥伴隨大人們乘坐解放牌卡車,去谷水的第八步兵學校觀看軍事表演,到過洛礦廠後的這段澗河。

我騎車拐到衡山路東的一條窄窄的,路面龜裂的陳舊水泥路,彎彎繞繞,左拐右轉,騎行到了拖廠後門附近,見到了編組站面東的大鐵門。站區內冷冷清清,只有兩臺蒸氣車頭停在鐵軌上。車場外的鐵軌線幾乎被茂盛的蒿草遮掩。不見了當年的繁忙,只有背後高聳的電廠煙囪仍在吐著青煙。

再往前走一點兒,幾排二層小樓呈現在眼前,貼著水泥路的牆面上爬滿絲瓜藤蔓,綠葉間點綴看黃色的小花。牆山頭有兩位老人坐在小靠背椅上曬太陽。我問,這是節約村吧?一位老人說,是節約村,以前住的開封人,都搬走了。

以前的以前,節約村是簡陋的平房,何時改建成了二層小樓了呢?而且,這二層小樓灰樸樸的,年代也舊遠了。看著樓棟間的旱廁,長長的水泥臺公用水池,我恍惚覺得又置身於上世紀的七十年代了。

相對於周邊地區的日新月異,這裡好象是一塊最遺忘的孤島,依稀可見當年澗西“北大荒"的痕跡。離開節約村,往東邊的華山路方向騎行,坎坷的小路彎彎繞繞,路兩側雜草叢生,見到幾座簡陋的廠房和陳舊的房屋。大概這個方位,當年分佈著好幾個寬闊的水泥晾水池。池中林立的噴水管上噴吐著熱霧環繞的菊花狀水瀑。降溫後的池水中養有魚蝦,偶有閒人在此垂杆獨約。不知何時,幾十米高,喇叭狀的巨大晾水塔取代了這些平面晾冰池。我抬頭既望著並排的兩座晾水塔上升騰的熱霧,心想:編組站所處的這個地段也會跟上時代的腳步,也將改變,也會騰飛。

洛陽澗西,有個地方曾被稱為

(澗河鐵路橋今與昔)

(四)

2018年,芳華路向西打通工程開建。起點華山路,貫穿衡山路,西至谷水東老310國道。隨著挖掘機,工程車的轟鳴聲,節約村消失了,編組站挪位了,一條寬闊平展的雙向大道正展露芳容。

2019年5月,芳華路同樂橋至華山路段,也擂響了擴建的戰鼓。

同期,昔日與"北大荒"相依共存的澗河溝壑也正在變身另一個“洛浦公園",岸綠花紅,棧橋長長,美景宜人。

昔日澗西的北大荒,已經改變了不少,正在以更快的腳步,更穩健的手筆,向更大更好的方向華麗轉身。

我已經迫不及待了,已經按耐不住期盼這個盛世大道早日通車的心情。芳華路全線貫通那一天,我將騎上充滿電的電動車,從東到西,再從西到東,快快樂樂的巡遊一遍,讓車輪碾過昔日澗西"北大荒"的痕跡,尋覓亦真亦幻的舊影舊聞,把鄉愁存入記憶,觀今日舊貌變新顏,看明日滄桑迎鉅變!

作者:馮平 網名大平 祖藉蘇北,生於山東,就學工作均在洛陽。現退休,仍居澗西。曾在公眾號《永懷河洛間》發佈過十餘萬字的老澗西懷舊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