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逼孩子,生活就會逼孩子”,這句話禍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會逼孩子”,這句話禍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會逼孩子”,這句話禍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你不逼孩子,

生活就會逼孩子。

這句話,

夾雜和鼓動著你

急不可待的情緒。

當你一心只有“逼”時,

你就背離了真相,

孩子就成了我們情緒的犧牲品。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會逼孩子”,這句話禍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疫情對我們的襲擾臨近尾聲,對孩子學習的焦慮隨著開學季的到來與日俱增。

前兩天,有位媽媽諮詢我們,說自己的孩子一想到要完成各式各樣的打卡和寫作業就“頭疼”,千百個不情願。

為此,這位媽媽沒少說孩子,但依然無法改變孩子“不愛學習”的狀況。

“你說,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完成行嗎?你說,孩子現在(小學二年級)就不想學了行嗎?你說,我不說能行嗎?”這一連串對我的發問足以印證她內心的焦慮。

我問她:“你覺得孩子喜歡幹什麼?”

她想了半天,告訴我:“孩子喜歡做飯,總想著如何做這個,如何做那個。”

我又問他:“他怎麼學做些吃的?”

媽媽說:“自己跟網上學的。”

我問她:“你覺得這是學習嗎?”

她沒有吭聲。

我接著問:“你有沒有逼他學過做飯?”

媽媽搖搖頭說“沒有”。

“那他怎麼會喜歡幹這件事?”我很好奇。

媽媽說:“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喜歡吧。”

說到這裡,談話並未結束,我懇切地說出了自己對她心存偏見的看法:“你覺得做飯算不上什麼知識,也不是你心中的那個‘學習’?”

媽媽想了想,說出了她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他總不能以後當個‘廚子’吧?”


後來,我給這位媽媽舉了一些例子,說假設孩子現在喜歡拆裝手錶,將來就是修表匠;喜歡擺弄機械,將來就是修理工;喜歡做飯就只能活成你眼中的“廚子”嗎?

媽媽不語。

……。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會逼孩子”,這句話禍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事實上,我並沒有說“孩子可以不寫作業”,但孩子“愛上學習”歸根結底是孩子與適宜的環境相互作用之後,發自內心的自我選擇。

因為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是任何人都不喜歡枯燥乾癟的求學求知。

倘若孩子已經“厭學”,與他們求知的天性漸行漸遠,那註定是遇到了一個不合時宜的環境——比如,父母錯誤的教育觀念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教養方式。

其實,任何人在探索和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總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勁兒,而且不用你說就能專注其間,通過這樣的行為打磨自己的意志品質。

所以說,興趣“導演”的不光是一個人喜歡什麼,隨著他對自己興趣的堅持,他的情感、意志、專注、思想、自我認同,以及新的發現和選擇等等都會順勢而來,水到渠成

這就有點像《阿甘正傳》裡的阿甘,只要不停地向前奔跑,經歷的風景就會不停的變化。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會逼孩子”,這句話禍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以我自己的孩子為例,疫情這段時間,上小學一年級的他沒少抱怨網課、作業和打卡。

尤其是在上十五分鐘一節枯燥乏味的網課時,總是“毛病”不少,但我們並沒有因為他的這些“毛病”去批評指責和說教他。

但是,這個小傢伙在上一個小時一節的網上編程課時,卻能心甘情願地端坐桌前,身體板直,小手交疊放在桌面,眼盯屏幕——但沒有任何人要求他這樣“紀律”自己。

一個小時下來,他總能很快完成老師佈置的編程任務和課後作業,課後看到爸爸媽媽玩自己編程的遊戲時,興奮不已。

更重要的是,孩子會自己把握每天上編程網課的時間,自己提前做好各種準備,課後從來都是主動做作業上交,主動琢磨所學。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會逼孩子”,這句話禍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說到這裡,你會發現孩子的的確確是在自己和環境的互動中自我建構、自我決定、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所以父母如果不願不想和不去主動發現、激發、引導和培養孩子的興趣,那還能指望誰和指望何種方式呢?

但是,你可能會想到——

你說的是孩子感興趣的前提,可是孩子的作業和“應試學習”是擺在眼前的問題,又怎麼辦呢?

就像那位媽媽當時給我說的:“我如果不讓孩子立竿見影的話,但是作業要立竿見影,這教育就是要立竿見影呀!”

在這種普遍的“認知”之下,相信還有很多父母都會這樣想——

我不逼孩子行嗎?孩子耽誤的起嗎?將來誰來對孩子負責?

可以想見,無論立竿見影和急於求成是多麼不現實,但迫於這種“壓力”,更多的父母選擇了違背規律行事。

這就好比孩子本來滿懷奔向知識海洋的憧憬,但是父母總是在一旁正告孩子:“你下海之後必須給我游到前面,而且你周圍已經有同學游到前面了,你看見沒有?”

仔細想一想,如果孩子每天這樣逼你“上班必須游到前面”,你會有怎樣的壓力和想法?更何況這種想法符合我們生存的嗎?

學習本該是快樂的,但因為父母缺失引導教育的能力,枯燥的痛苦就會不斷煎熬孩子。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會逼孩子”,這句話禍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比起急於求成所引發的教育焦慮,更恰當的做法是認同和肯定孩子對“枯燥求知求學”的感受,並和孩子一起探索擺脫這種枯燥求學的方法,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把孩子引入一個更高層級的學習過程

記得我家孩子學字那陣兒,我並不要求他要寫的多好和死記硬背,而是與他一起閱讀和鼓勵他嘗試“鏈接知識”。

以“木”字為例,我會在他的小黑板上畫個圈,在圈裡寫下“木”字,然後與他一起玩思維導圖的小遊戲。

圈上畫出一個旁枝,然後我和他一起想“木”字加一筆能變成那些字?我想的總比孩子“慢”,他總是捷足先登地告訴我有“禾”、“本”、“術”。

而後,我會引導他思考這條枝上的三個字為何都與“木”有關,用這種有趣的思考練習加深孩子的印象,這期間我們還能一起組詞、造句和辨意。

接著,我又在圈上畫出另一個旁枝,問他“木”減兩筆會變成什麼字?

這次,他說出了“十”和“八”兩個字。緊接著,我又在圈上畫出一個旁枝,問孩子“木”是什麼材質“做”成的?

孩子猜了半天,搖搖腦袋說“不知道”。

我問他:“你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

他衝進自己的房間拿出了平板,打開搜索引擎,說出了自己的疑惑,知道了答案是“纖維”。

問題是“纖維”種類很多,“木”的纖維結構和我們的衣服又有什麼不同呢?

這是孩子自己發現的問題。

……。

再後來,我們又在圓圈上畫了一個旁枝,發現了“木”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C₆H₁₀O₅)N。

……。

我還清楚地記得,後來有一次為了看看“木”的物理特性,變成碳灰的木頭到哪裡去了,還我們一起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木頭,還燒了一塊木頭。

這一個“圈”衍生出了很多令孩子印象深刻的內容——裡面包括語文、數學、歷史(文字演化)、化學、物理等等。當然,如果你願意還能加進去英語。

……。

更重要的是,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習慣於解決問題,養成跨學科、融會貫通的思維方式,這將註定會影響孩子如何看待學習和如何學習。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會逼孩子”,這句話禍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講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

我們沒有辦法把知識強行塞進孩子的腦袋裡,就像沒有人能逼你習慣和喜歡閱讀一樣,但我們一定有辦法讓知識活起來,讓學習生動起來,讓孩子的思維活起來。

正是因為孩子是我們的,教育是父母的天職,所以如何“教”就是父母責無旁貸的責任

而且,應試教育或許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和差異,但這正是家庭教育的功能、責任和義務所在,除此以外,再無其他可以替代。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需要的就是尊重和耐心,而非身邊站一個指手畫腳讓孩子快快向前遊的指揮官。

而且,這種忤逆孩子認知天性的教育,正是我們對“學習”和“如何學習”固有的偏見所致。

也正是因此,凡是隻會逼孩子走上梁山的父母,都是已經黔驢技窮的父母。

說到這裡,我突然感受到這段時期網上流行的那句“你不逼孩子,生活就會逼孩子”,其實害慘了太多孩子,逼傻了太多爹媽。

因為,對這個“逼”字來說,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愚者見愚,但後者顯然要多與前者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會逼孩子”,這句話禍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