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崛起全靠美國?為何蘇聯只用20年就迅速崛起為超級大國?

靜夜史


原蘇聯的確是一個比較神奇的存在!它是在舊俄並不健全的軀體上,經過了其人民的努力和"其它一些因素",才得以崛起為可以比肩於美國的超級大國的。冒昧淺析如下:

一、基礎不錯。蘇聯是建立在舊俄的基礎之上的。而舊俄卻並非是"一窮二白"的!它也是具有一定的工業和科技基礎的。雖然其工業水平遠不能與西歐及美國相提並論,但是卻仍然能夠保障舊俄得以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二、潛力很大。蘇聯(包括舊俄)的國土面積廣闊,各類資源豐富,人囗數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人均受教育水平雖不均衡,卻也能夠保障其國民素質不致於太低…上述這些有利因素,都是蘇聯短期內得到迅速發展的潛力保障。

三、體制正確。這一點是受到爭議的——列寧時代的民主集中制,被斯大林時代的中央集權所取代,有人說是退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釆取了"斯大林方式″的蘇聯,確實是充份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計劃經濟″的制度優勢,優先發展了一大批用以保障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而這些是一個國家能否成為世界強國的基礎!


四、時機有利。蘇聯是在″一戰″尚未完結時創建的!雖然它從一誕生,便受到了國內外敵人的仇視與打壓——內戰時期的白匪軍的反撲和協約國干涉軍的侵犯!但是蘇聯卻可以將這些壓力予以一一排除和化解。這也說明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生命力之頑強!而且一戰結束前後,歐美列強正在忙於″戰後分贓"——雖然它們也曾經嘗試過用武力㧪殺和經濟孤立,這兩種手段去“消滅″或是"遲滯″蘇聯的發展與壯大。但是當這兩個手法都硑壁之後,現實而逐利的西方資本及其母國便開始釆取了″現實主義″方法來發展與蘇聯的關係了!可以說此時的西方雖對蘇聯這個眼裡的″異類″極其警惕與不信任,卻還不是後來″冷戰″時的那種你死我活的狀態!


五、二戰中,德國對蘇聯的侵略固然打斷了蘇聯按步就班的經濟發展步伐,而且在戰爭初期也遭受到了巨大的人囗與物質損失!然而在頂住了德國軍隊的″三板斧"之後,迫使希特勒由″閃擊戰″轉入消耗戰之後,蘇聯基本上就穩定住了局勢——雖然危險仍未過去,但最危急的時刻己經熬過去了!在戰爭的刺激下,蘇聯人的愛國熱情被激發出來,各項工作成果斐然!不得不說的是:美英兩國為了打垮希特勒,而給予了蘇聯大量的各類支援,這些物質與技術支持也促進了蘇聯的發展。


六、戰後獲得。德國戰敗後,有一半的國土被蘇軍佔領。在美國的默許下,蘇聯人把德國的工業生產設備,技術資料,某些樣品和人才都輸送回了蘇聯本土。這些成為推動蘇聯技術進步的推手;並且蘇聯利用二戰後期的大反攻,不僅控制了半個德國,還逐漸把東歐各國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使這些國家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與蘇聯休慼相關的″衛星國″。從而避免了戰後被國際孤立的狀況,極大地改善了地緣戰略格局。而任何一個大國,要想成為有影響力的世界強國,是離不開一個有利的地緣戰略格局的…

由於水平有限,只能總結出上述淺見!如有謬誤之處,歡迎予以指正。謝謝!


北疆同心侃歷史


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首先一點就是體量大,它是十幾個國家的體量總和,兩億左右的人口,兩千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這一點是基礎,也最重要。有些國家就千八百的人口,就算全國人民全力以赴,就算每一寸土地都變成耕地、工廠,幹二十年,也未必能成為超級大國。所以有了人口、面積、資源作為根基,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就有了根本。

第二就是因為蘇聯在二戰前就已經有一定的工農業底子了,蘇聯龐大的軍力,和戰爭時期強大的生產力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蘇聯有廣闊的耕地,有很大的油田,也有重要的工業中心,底子還是不錯的,雖然戰爭之中飽受摧殘,但是隻要底子還在,戰後就能立刻站起來。

再有一點,蘇聯的崛起也確實和美國有很大關係。就好比一個運動員,如果它的實力足以碾壓全場,那麼它跑完全程的速度肯定算不上塊,如果競爭者有高手,跑在他前面或者和他實力不相上下,那麼結果可能他比自己第一的時候,秒數還要少。

美國由於戰爭時期本土沒有受到什麼傷害,國內的各種基礎建設都完好,戰後很快就恢復並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美國和蘇聯是對手,蘇聯要和美國競爭,同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也是蘇聯的威脅。有了這些動力,蘇聯自然在不安與競爭的心態去追趕,拼命地發展,爆發出一個大國巨大的潛力,所以短時間成為超級大國。


鍋蓋頭司令


什麼什麼?你在說什麼?全靠美國?

蘇聯崛起全靠美國?斯大林:你怕不是想和我吵一架咯,你是不是想嚐嚐鋼鐵洪流的威力!

我們必須要說的是:美國對於蘇聯的崛起是有幫助的,這點不能夠否認,但蘇聯崛起全部靠美國嗎?肯定不是的。

蘇聯是靠什麼崛起的呢?為什麼蘇聯能夠在短短几十年裡面,迅速走完工業化,成為了世界第二強國呢?

第一,蘇聯之前的沙俄留下了良好的工業基礎。

很多人一提起蘇聯的建設與發展,往往會說蘇聯是由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先進的工業國,這樣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沙俄經過農奴制改革後,國力開始增強。雖然速度慢,但畢竟是發展起來了。在一戰前,俄國的工業在全世界排名第五,歐洲則佔據第四名。而且,儘管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內部的革命,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遭到寫破壞,但是,俄國的工業基礎和工業人才仍然還在,這些就為蘇聯後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蘇聯碰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斯大林上臺後,蘇聯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並將重工業定為發展的重點。1928年,蘇聯開始進行計劃經濟建設。但是這個時候,蘇聯面對西方國家的封鎖與圍堵,工業化進程緩慢。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天註定,這個時候,彷彿是老天給了蘇聯一個機會——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受創最深,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經濟危機。由美國的華爾街引起的經濟危機,迅速發展到整個世界。這場世界經濟危機幾乎摧毀了西方列強的經濟,西方國家紛紛失去活力,像生病一樣疲憊不堪。

美國的一大堆知識分子,各行各業的精英們紛紛在美國待不下去了,生活還要繼續,但現在的經濟情況卻如此悲慘,怎麼辦?怎麼辦?咦?蘇聯好像發展得還不錯啊!我們就去蘇聯發展吧。

在此背景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許多人才、技術和先進設備,源源不斷的進入蘇聯,為蘇聯工業化建設提供幫助,成為蘇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因素。

可以說,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遭遇巨大的經濟危機時,蘇聯這邊卻是風景獨好,不斷的建設。

第三,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我們知道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點,能夠集中大量的力量進行建設。前面我們提到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時,蘇聯這邊,蓄勢待發,開始了國家發展建設的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後,蘇聯的工業產值一躍而起,達到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

一邊是出現大問題,不僅沒有前進,還在後退,另一邊是大力發展,勇往無前,兩者的差距自然是越來越小了。

美國有幫助嗎?有的!

從前面的分析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美國對於蘇聯的發展是有幫助的。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正是美國的一大批人才來到蘇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出謀劃策,儘自己的一份力。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也多虧了美國的幫忙,才能進行得又快又好。

另外,在二戰的時候,以美國為首的盟國對蘇聯有一定量的物資援助和軍事援助,雖然這些對於戰爭來說並不能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但有總比沒有沒有好,有了這些援助,蘇聯國內也能減輕一定的負擔。

二戰給了蘇聯巨大的傷害,也給了蘇聯機遇。

不得不說,二戰對於蘇聯的傷害是巨大的:死亡人數上,蘇聯的人口死亡數是世界各國裡面最多的:經濟上,二戰重創了蘇聯經濟。

但與此同時,二戰也帶給了蘇聯機遇。

因為戰爭,蘇聯不得不大力發展科技和軍事,戰爭是個巨大的壓力,但正是這個壓力的存在,使得蘇聯不得不努力。科技和軍工業的發展,是二戰後蘇聯有能力能和美國一爭高下的重要原因。

蘇聯能夠只用20年就能迅速崛起,離不開祖宗留下來的底子,當然也離不開老天爺的眷顧,更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先天優勢+老天幫忙+制度優勢+自身努力,造就了蘇聯的快速崛起。


簡單平凡123123


蘇聯崛起主要靠自身努力,全靠美國的說法不成立,部分靠美國還是說得通:一是靠經濟危機,一是靠戰爭美援。蘇聯崛起原因很多,主要說三條:一是“家底厚”,一是斯大林模式高效,一是歷史機遇。下面先說蘇聯自己的問題。

俄羅斯帝國的雄厚基礎。蘇聯的國家前身是俄國,俄國本身就是帝國主義列強,雖然是“帝國主義鏈條最薄弱的一環”,也是位列6大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德美日)。一戰失利,芬蘭、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帝國主體俄羅斯地區還在,還有復興的潛力。蘇聯實際上是從世界大國進化為超級大國。

斯大林模式。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全國一盤棋”可以協調一切人財物資源,優先發展國防等重工業,20多年走過英國200多年的工業化道路。這種體制用於對德戰爭同樣高效。

把握歷史機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二戰的爆發為蘇聯提供了難得的機會。30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造成各個帝國主義國家經濟嚴重倒退,而蘇聯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基本不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相對穩定,國力不降反升。而二戰的爆發正好給蘇聯提供了發揮強項(軍事)的機會,蘇聯作為戰勝國,越打越強大,在戰後成為超級大國。

綜上,蘇聯崛起主要還是靠自己,關於靠美國的問題,一是30年代經濟危機美國首當其衝,蘇聯藉此“撿漏”,在此期間大量低價引進西方工業設備,迅速提升本國工業水平。一是二戰美英對蘇聯的物資援助,幫助蘇聯渡過難關,最終戰勝德國。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20世紀初,彈丸小國日本曾經毀掉了兩大帝國,一個是大清帝國,另一個就是俄羅斯。

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擊敗俄羅斯,使俄羅斯的國際形象一落千丈,成為傳統列強眼中的軟柿子。


第1次世界大戰,西線戰事陷入僵局,但德軍在東線對俄羅斯的戰爭中大獲全勝,俄羅斯損失了250萬的兵力,丟失了15%的領土,另外還損失了20%的居民。俄羅斯沙皇專制政權受到致命的打擊。被蘇聯取而代之。

蘇聯政權一出現,歐洲國家就充滿了恐懼感,他們武裝干涉新生政權,把基輔以西的烏克蘭平原劃歸波蘭,幫助消失已久的波蘭復國。

蘇聯建立的頭10年中,一直在恢復的國力,但效果並不明顯。蘇聯崛起和歐美國家1929年到1933年經濟大蕭條息息相關。

股市泡沫的破滅,讓歐美國家經濟普遍倒退了20年以上。而蘇聯是計劃經濟,躲過了這場劫難,非但如此,蘇聯還從歐洲國家招募了大批的專家,藉助他們的力量,使蘇聯的工業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到1935年的時候,已經基本拉平了和歐美國家的工業差距。

二戰初期,斯大林和希特勒瓜分波蘭只是歐美國家的說辭,蘇聯收復的只是建國初期被強制割讓的土地。

在這個時期,蘇聯並不願意介入大規模戰爭,反倒是歐美國家,希望禍水東引,讓法西斯德國和蘇聯拼個兩敗俱傷。

希特勒相信了歐美的宣傳,認為蘇聯不堪一擊,更為了得到蘇聯境內的石油,開始對蘇聯大規模的侵略戰爭。

蘇聯將近20年的韜光養晦,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經常有人詬病斯大林近乎嚴苛的連坐制度,也正因如此,蘇聯才擋住瞭如日中天的德國法西斯。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是主戰場,而蘇聯是重中之重,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德國。

當蘇聯和德國打得不可開交之際,歐美國家隔岸觀火,希望他們鬥個兩敗俱傷,在坐收漁翁之利。結果斯大林回懟,不用美國出兵,蘇聯紅軍也能把紅旗插在上英吉利海峽!

正因為斯大林的強硬,英美迫不得已開闢第二戰場,才有了諾曼底登陸。


蘇聯的崛起,主要得益於戰爭後的戰爭賠償260億美元。當時佈雷頓森林體系剛剛建立,這些錢相當於2.6萬噸黃金,這些錢都是蘇聯紅軍用生命換來的,跟美國的施捨無關。


花近高樓1


蘇聯崛起全靠美國當然是扯淡了,當然,蘇聯崛起中是有美國的作用。而蘇聯用20多年的時間就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絕對是運氣成分居多,事實上歷史上就是如此巧合。下面我們就細數一下蘇聯興起和崛起的歷史機緣巧合。



1、蘇聯的誕生。

說起蘇聯就必須先說蘇俄,正是因為有了蘇俄,才有了後來的蘇聯。我們都知道1917年俄國爆發了10月革命,然而十月革命爆發的契機卻是因為之前鬧過一次的二月革命。

而二月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第1次世界大戰,俄國負責在東線與德國打仗。然而長時間的戰爭,俄羅斯軍事裝備和戰鬥力都不如德國,被打的大敗。國內也因為長期的戰爭進入物資短缺時期,民眾都吃不飽飯,最終二月革命爆發。

然而羅曼諾夫王朝300年的基業就在這樣的革命中被摧毀,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上臺。然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沙俄政府一個性質,都不願意退出世界大戰。所以這時偉大的導師列寧回到俄國,領導工人階級發動了再一次革命,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蘇維埃俄國政權建立。



新生的政權經過嚴酷的戰時經濟時期,最終蘇俄整合了全國的力量打敗了外國干涉軍和舊勢力,還把原來的沙皇俄國的領土再次納為統治,再根據各民族的不同紛紛成立加盟共和國,蘇聯就這種情況下於1922年成立,加盟共和國最終也擴大到15個。

可以說蘇聯的誕生完全是因為第1次世界大戰的契機。

2、蘇聯的崛起。

蘇聯誕生不久,政權就落入第二代領導人斯大林的手中,蘇聯也真正進入了大規模的建設時期,有獨特的計劃經濟道路,搞集體化農莊,也就是所謂的斯大林主義。然而這時又發生了歷史上的機緣巧合,那就是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被波及,大量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失業和企業破產。



然而執行計劃經濟政策的蘇聯卻窺然不動,並未受影響。而這時的蘇聯就開始了抄底行動,瘋狂的甩賣國內的糧食,換得了大量的外匯,之後在用自己的外匯和黃金購得歐美列強廉價的工業設備,並且向歐美列強國家招募大量的技術工人。所以蘇聯在此之後的十年中,工業化實現了飛速的發展,也產生了質的飛躍。在二戰前夕,蘇聯已經成為歐洲工業規模第一,僅次於美國,這也是蘇聯打贏二戰的基礎。

當然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數百萬人、甚至上千萬人由於大量的糧食出口導致被餓死(烏克蘭大饑荒就是這個背景下產生)。這也就是所謂的蘇聯早期的原始積累,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不同,資本主義國家是通過殖民和侵略外國來完成資本原始積累,而蘇聯只能掠奪自己完成積累。反正無論哪個積累都是血淋淋的,也印證了馬克思的那句話,資本的原始積累都是血腥的。



但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確實給蘇聯帶來了發展契機。

3、蘇聯獲得二戰的勝利。

然而蘇聯的工業化剛完成,歐洲局勢就發生了大變化,那就是納粹德國的崛起。最終在1939年二戰爆發,納粹德國橫掃歐洲,世界殖民帝國法國都被德國6個星期打投降了。最後納粹德國在1940年突襲蘇聯,開始的時候蘇聯節節敗退,大片的國土淪陷。

這也是由於早期斯大林搞大清洗運動,很多高級將領都被槍斃掉,一時間蘇聯的軍事指揮系統混亂,才被納粹德國得手。然而蘇聯擅長的是長持久戰,而德國的閃擊戰精髓在於快速的摧毀敵國的意志,然而蘇聯卻不是波蘭,它有太大的戰略縱深。

最終德國與蘇聯打起了長達數年的戰爭,而這時的美國也在審時度勢加入反法西斯陣營。開始大規模的援助蘇聯對抗德國,在蘇德戰爭期間,美國共計援助蘇聯120億美元的戰爭物資,蘇聯最終也憑藉底蘊和美國的援助,軍隊攻入德國境內,納粹德國滅亡。



納粹德國滅亡也形成了世界的新格局,那就是美國和蘇聯徹底的崛起,原來的英法等世界殖民帝國由於在大戰中被消耗,已經無力維持世界的舊體系,世界新體系也就在美國和蘇聯的主導下建立了。美國和蘇聯也成為世界兩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蘇聯(蘇俄)基本上是從1917年誕生,到1945年確立世界超級大國地位,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但總攬這20多年的歷史也可以看出,蘇聯身上也是處處恰逢歷史的機緣巧合,因為這個20多年來是世界上最風起雲湧的時期。


大正看世界


社會主義蘇聯是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建立的人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建立之初是在一戰時期,俄國與德國的戰爭中節節敗退,國內經濟瀕於崩潰的情況下崛起的。在建國之初,列寧根據當時的形勢與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條約》,割讓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支付30億盧布的戰爭賠償從而退出了一戰。當然,隨著後來德國在一戰的戰敗,蘇聯也沒有履行《佈列斯特條約》。

解決了德國方面的外患,蘇聯就開始著手解決內憂,白軍的問題。蘇聯當時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這種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整個國家的力量投入到了戰爭當中,經過了5年的內戰,最終戰勝了白軍,鞏固了當時的蘇維埃政權。

蘇聯的建立

在1922年的時候,隨著白俄羅斯、烏克蘭、南高加索聯邦等國家的陸續加盟(後來增加到了15個加盟共和國),很快就形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蘇聯。

▲蘇聯面積2200多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在內戰結束之後一直到二戰前期,也就是1941年之前,蘇聯實行的是高度的計劃經濟,而蘇聯發展的重點就是工業。

蘇聯的發展模式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工業產值遠遠高於農業產值,當時的蘇聯為了發展工業,以大量犧牲農業為代價,將大量的糧食出口換取外匯,引進了工業設備使得在斯大林時期蘇聯的工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是同時也付出了農業上的代價,就是30年代的烏克蘭大饑荒,至少造成了數百萬人因飢餓而死。

到了二戰前夕,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實際上處於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水平。

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取決於當時高度集權下的計劃經濟體制,其特點就是能夠集中國家的一切力量發展國家亟需的產業項目,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沒有容錯率,即一旦國家在發展上的方向出現了重大問題,則無法糾錯,只可能一錯到底之後才會出現糾錯的可能。

▲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蘇聯能夠崛起的關鍵

其實如果沒有二戰的話,那麼很顯然蘇聯會繼續沿著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繼續發展下去,這種模式在80年代則走到了盡頭。在蘇聯80年代的時候,其產業當中兩成為農業,八成為工業,幾乎沒有第三產業,而美國到了90年代出初的時候,其產業結構當中第三產業就達到了8成以上。

農業是第一產業,工業和建築業為第二產業,除此之外的所有產業都是第三產業。美國在90年代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其互聯網帶來的新的經濟活力,如今我們都知道互聯網經濟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但是如果是在蘇聯的模式下,是不會有發達的互聯網經濟的。其次在於服務業,也是典型的第三產業,這點來說蘇聯的模式是發展不起來的。

好了我們還是言歸正傳。

讓蘇聯真正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是二戰

1941年德國開始進攻蘇聯,由此二戰達到了高潮。由於前期斯大林展開了大清洗運動,許多蘇軍優秀指揮官在清洗中喪生,導致了蘇聯在二戰初期的極為不利的戰爭局面。好在蘇聯當時有著強大的動員能力,在高度集權的模式下整個國家的力量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從而獲得了二戰的勝利。

二戰時期蘇聯在打敗德國的同時也將勢力擴張到了整個東歐,形成了戰後的社會主義陣營的格局。

二戰結束的時候,當時世界上軍力最為強大的就是美國和蘇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這兩個國家抗衡,由此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不僅僅是自身軍力強大,同時還擁有一個由波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眾多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社會主義陣營。

到了1950年左右,亞洲的中國和朝鮮也進入了這個體系,如此就形成了一個能夠與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抗衡的一個龐大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體系。

在經濟上來說,剛經濟了二戰的蘇聯經濟實力在全世界僅次於美國,在軍事實力上與美國不相上下,在政治影響力來說,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完全可以同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抗衡,作為整個社會主義體系的老大,蘇聯自然就是一個超級大國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蘇聯成立的時候本身家大業大,無論人口、面積還是資源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其次在斯大林時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使蘇聯能夠迅速發展起強大的工業體系成為了世界級強國;再次二戰及其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以蘇聯為首形成了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蘇聯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自然就是超級大國了。其實蘇聯能夠成為超級大國主要還是在於其自身,和美國關係不大。


老威觀史


第一,蘇聯在二戰中被摧毀1700多座城市,但是蘇軍統帥部提前把許多國防工業東遷,這就是蘇聯得以死磕德軍的關鍵原因,蘇聯工業化體系沒有被徹底摧毀,因此戰後恢復也很快。

第二,蘇聯紅軍一路西進,一直打到柏林,蘇軍解放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蘇聯當然可以在勢力範圍內搜刮財富。

第三,蘇軍俘虜了大量德軍戰俘和日軍戰俘,這是免費的壯勞力。

第四,蘇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本身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

第五,蘇軍攻克柏林,得到了德國大量的技術裝備,這些技術可以為蘇聯所用。

第六,蘇聯有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第七,蘇軍在二戰期間的強悍表現,讓敵對國家雖然蠢蠢欲動但就是不敢硬來,這讓蘇聯得到了和平發展的機會。


毒刺劍客


蘇聯在列寧斯大林為首的共產黨領導下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是蘇聯快速發展的根本制度保障,蘇聯在1917年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到德國發動二戰,不過二十幾年的時間,蘇聯就已經強大起來,根本原因是公有制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蘇聯不但發展了全面的重工業,就是農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此在二戰中也就能快速戰勝德國法西斯,取得了二戰的根本勝利。


手機用戶75397138025


1917年俄國10月革命之後,世界上第1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5年之後,經過慘烈的蘇俄內戰,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等國家陸續加入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它的簡稱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蘇聯。

蘇聯疆域

20年後也就是1937年,此時距離二戰爆發只有兩年的時間,蘇聯已經徹底從內戰之中走得出來,此時的蘇聯不但全面超越了最強大的沙俄時代。而且,在蘇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大動員能力之下,被重點建設的蘇聯重工業更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但是,此時雖然蘇聯被公認的強國之一,但蘇聯的地位永遠沒有達到超級強國的水平。最起碼,希特勒領導下的納粹德國就從來不認為蘇聯是超級強國,相反,納粹德國還把蘇聯當成嘴邊的一塊肥肉,試圖徹底吞下蘇聯,以壯大自己。

蘇聯真正成為舉世公認的超級大國,還要到二戰勝利之後,也就是說,雖然二戰時期蘇聯遭遇了極為慘重的傷亡,短短4年的時間蘇聯遭遇了2700多萬人的死亡,最精華的東歐地區更被打成一片廢墟。

二戰時期蘇聯紅場閱兵

但是,經過血戰鍛煉出來的蘇聯,因此更加團結。最為重要的武力——蘇聯紅軍更強大無比。經過德國檢驗後的蘇聯鋼鐵洪流,已經具備了橫掃整個歐洲的實力。也因此,經過第2次世界大戰戰爭檢驗後的蘇聯,成為和美國並列的超級大國。

當然,蘇聯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能成為超級強國,從成立之後到二戰爆發之間的20多年時間的建設居功至偉。為何蘇聯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能夠打下超級強國的底子呢?這與美國的援助有關係嗎?

第一,蘇聯能夠在20多年的建設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除了得益於蘇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之外,也得益於沙俄給蘇聯留下的雄厚根基。

沙皇俄國

蘇聯是建立在沙俄的屍體之上的,因此,蘇聯幾乎繼承了沙俄所有的遺產。雖然長期以來,由於農奴制等落後的制度,雖然沙俄一直佔據著世界第一面積大國的地位,但是沙俄在歐洲的地位卻並不高,被歐洲諸多列強視為一個龐大卻臃腫遲鈍的巨人。

但是,這樣的沙俄只是針對於英國等一流列強,事實上,沙俄在當時世界上依然是毋庸置疑的列強之一。同時,沙俄對於國內的工業等建設也絲毫不弱,沙俄的技術固然沒有達到頂級,但是,沙俄工業的規模卻十分龐大。同時,沙俄現代化且完善的教育體系,也給蘇聯留下了海量的人才。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因此,不同於1949年的新中國,當時的中國面臨的是名副其實的一窮二白局面,但是,剛成立時的蘇聯固然因內戰國家受損嚴重。但是,得益於沙俄時代的豐富遺產,蘇聯建立之後遠遠稱不上一窮二白,反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家資豐厚”的國家。也正是在沙俄給留下豐富遺產的基礎上,沙俄才能完成經濟騰飛的奇蹟。

而第二個原因,則與美國有很大的關係。1929年,席捲世界的經濟危機突然爆發,這場史無前例、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極為嚴重,當時的德國,擁有超過800萬人失去了工作,美國作為當時世界工業第一大國,更是一片蕭條:數千萬人失去了工作,無數人掙扎在貧困線上。

大蕭條時期的失業人口

在全世界一片哀嚎之下,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蘇聯卻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優越性,當時的蘇聯不但沒有遭遇經濟危機,反而集中力量,開始向全世界招攬人才,購買現代化設備工廠和技術。

在經濟危機之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固然敵視蘇聯,但是很顯然,走出經濟危機才是他們面臨最緊迫的選擇,因此,自顧不暇的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被蘇聯引進了大量先進的工業設備技術和人才。

正是靠著經濟大蕭條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蘇聯開始補上諸多工業方面的短板,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有了巨大的騰飛。而此時的進步,也為二戰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失去工作的人

那麼,蘇聯成為超級大國與美國到底有關係嗎?自然是有的,除了經濟大蕭條時期海量的美國資金、技術、人才湧入蘇聯,幫助蘇聯取得巨大的建設之外,也與二戰時期美國的海量援助物資也有密切的關係。

納粹德國發動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之後,準備不充分的蘇聯遭遇了慘重的傷亡。戰爭初期,蘇聯甚至被德國打到了莫斯科郊外,超過200萬的蘇聯軍隊被消滅或俘虜。蘇聯大部分工業區和精華地帶被德國佔據,蘇聯面臨存亡危機。

二戰蘇聯佔據德國國會大廈

在這種局面之下,極具眼光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服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開始向蘇聯、英國、中國等堅持抗戰的國家提供物資,以幫助他們堅持戰爭。作為抵抗德國的主力,當時的蘇聯得到了美國超過100億美元的物資。這些海量物資,也成為困難時期蘇聯堅持抵抗並最終反敗為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此,二戰之後蘇聯能夠成為超級大國,堪稱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陰差陽錯之下,美國給蘇聯的崛起提供了巨大幫助,但是,“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只靠美國”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真正起關鍵作用的,依然是蘇聯自己,當然,也少不了它無與倫比的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