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本身就可以發放消費貸款,為什麼還要成立消費金融公司?

滔滔189331283


下沉市場,搶佔客戶。

低利息永遠對應好資質,高利息永遠對應著壞資質。

舉個例子,A和B的所有情況都一樣,但是A的打卡工資是2萬元,B的打卡工資是2000元,如果這兩個人找你借錢,你願意借給誰?

PS:對任何事情張嘴就說只會顯示你的無知。


群星之怒MJ


銀行本身的消費型貸款與消費金融消費型貸款,從貸款類別上是一樣的。

但是所覆蓋的客戶群體是不一樣的。銀行主要做A類客戶,而消費金融主要做B類客戶,信保機構做C類客戶,小貸機構做D類客戶。

需要貸款的人群的資質和徵信情況是不一樣的。

銀行增加消費金融,無疑覆蓋的客戶面就更加廣了。

銀行之所以利息低,是因為銀行√客戶資質要求是比較高的,所以風險會更低。

那麼消費金融對客戶要求稍低,所面臨的風險也就提高了,所以貸款利率這塊也是比銀行要高的。

總之,越往後,要求越低,利息越高。這也就為什麼很多網貸,資料簡單,很快就可以放款,但是利息還有其它等費用卻非常高。

所以,朋友們需要貸款時,一定要對自己的徵信和資質情況有所瞭解,選擇對應合適的貸款機構對應合適的產品來貸款。

如果你是B類客戶,但是你總是申請A類貸款,那拒貸的風險就很大了。也對後期申請B類貸款產生不好的影響。

如果你不知道還有B類產品,卻被忽悠做了C類,或者盲目聽信網上宣傳,圖方便,做了D類,那麼你的貸款成本無疑就高了很多。

並且申請了D類客戶,以後再想申請銀行貸款,就更難了。

貸款,選擇最合適自己的產品最重要,不要拿自己的徵信試錯,也不要盲目申請網貸!

歡迎大家積極留言,添加關注,謝謝!


程世鵬


銀行發放的消費貸款和消費金融公司,看起來都是從事消費金融貸款的,其實是有區別的,而且區別還很大,不能一概而論。

銀行發放的消費貸款,常見的有住房裝修、汽車、旅遊、數碼產品等。通常是針對具有一定資質的客戶辦理的,比如有抵押物,或者在銀行有穩定的收入流水證明,具備一定的償還能力。銀行還會根據你的徵信情況,嚴格審核,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貸款能力的。

而消費金融公司比較靈活,對客戶的資質要求沒有那麼嚴格,可以做到無擔保無抵押發放貸款。現在挑兩者最突出的不同,羅列一下,給大家參考。

  • 資金來源。銀行的貸款資金主要來源於儲戶的存款,銀行通過賺取利差實現盈利。消費金融公司資金來源於股東投資的自有資金,因此其放貸規模大小取決於自身的資金實力。
  • 服務對象。銀行消費貸款主要服務本行客戶中的中高端客戶,有穩定收入來源,徵信良好,有抵押物的客戶更容易獲批貸款。消費金融公司更具普惠金融的特點,面向普羅大眾,主要服務中低端客戶,無擔保無抵押,只要信用良好,一樣可以獲批貸款。
  • 放款時效性。銀行手續複雜,更多考慮金融安全,放款速度是按照流程來是比較慢的,具體天數要看情況而定。消費金融公司具備放款快的特點,有些公司可以當天放款,可以解燃眉之急。
  • 貸款週期。
    銀行的貸款週期相對長一些,個別可以做到10年以上。消費金融公司貸款週期一般比較短,因為貸款金額相對小,還款基本在1-3年內。個別產品可以做到隨借隨還,按日計息,還是非常好用的。
  • 貸款利息。銀行的利息相對固定,通常商業銀行要高於四大行。消費金融公司的利息比較靈活,有的低至萬2一天,也有個別利息高的,一定要仔細甄別。

消費金融貸款的特點就是小快靈,真正面向大眾的無抵押無擔保的普惠金融。他是銀行貸款體系的有力補充,比較接近的其實是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在使用消費金融貸款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甄別貸款公司的實力,利息年化率,有沒有隱藏條款等。

很多消費貸款是按月分期的,一個月利息6%,其實年化下來超過12%,高於民間借貸的1分息,並不是很划算的。還有按日利息的,其實超過萬3一天的,都是利息比較高的了。

消費金融公司因為放款容易又快,導致現在很多年輕的朋友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收入情況,透支消費超前消費,最後依賴這種貸款拆東牆補西牆,進入惡性循環。這幾年的很多社會新聞有相關報道,奉勸大家一定要量力而行,合理規劃自己的消費行為。


hello新零售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銀行成立消費金融公司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合規的掙錢。大家都知道,銀行作為壟斷型的傳統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也好,還是撥備覆蓋率都是有嚴格監管要求的,目前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的警戒線是2%,超過監管警戒線就會被銀保監要求整改,不良貸款率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商業銀行還能不能正常經營。

消費金融公司雖然也受銀保監的監管,但是監管要比銀行寬鬆的多,最近報出來的興業消費金融公司、捷信消費金融的壞賬率都到了6%-8%了,當然最近有疫情的影響,壞賬率這麼高還能掙錢,那麼投放貸款時的利率自然就低不了,很多的朋友都有過消費金融機構貸款的經歷,都有切身的感受,逾期以後還能收罰息,貸後催收尺度也可能偏大。另外,消費金融股東的構成通常除了有一家控股商業銀行以外,還有其他大型帶有流量的平臺公司,像百貨公司、通信公司等,比如招聯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東構成就是招商銀行和中國聯通,中銀消費金融公司股東是中國銀行和百聯集團,屬於強強聯合去掙錢。

零售金融是一塊很大的肥肉,平安銀行前幾年就開始轉型零售銀行,零售業務貢獻的利潤已經佔到平安銀行利潤的70%左右了,而且壞賬率要比對公業務低。零售業務除了信用卡、車貸、房貸以外,從銀行的戰略來講個貸可投放的空間還是很大的,而消費金融公司做個貸靈活性要比銀行高。

也有人把消費金融公司稱為“合法高利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的客戶本身資質要比銀行差些,但是審批速度較快,換言之敢放,一般從銀行無法獲取授信的客戶,消費金融公司是一種選擇,出於對於風險的補償,利率自然要高,消費金融公司在我國的金融體系中出現自然有它的道理。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明子)


明子曰


消費金融公司一般屬於擔保方,銀行雖然利息低,但是風控嚴,有些客戶風險高銀行就不給放,但是如果有擔保方做擔保,借款人不還錢的話錢由擔保方還,銀行沒有風險,就可以放。所以借款人除利息外還得付出擔保費,從而增加貸款成本。


挑戰極限6868


很簡單,為追逐更好的利益!

銀行有很多散戶,都是活期儲蓄,這些錢銀行都可以用的,基本零成本,這個時候銀行直接房貸收益相對較低,而金融公司缺高了很多。那中國銀行旗下的中銀消費對個對比,一個體制內員工,公積金月交金額大於1000元,當地中行網點貸款利率是年化3.6%,在中銀消費金融做貸款年化利率缺高達13%,兩者收益相差10個點,這就是銀行自己不做,非要成立金融公司最根本的原因。



小馬座標


銀行成立消費金融公司其實是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貸款市場的細分。

首先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推動了金融業的發展和改變,如京東、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等公司拿到了互聯網小額貸款牌照、消費金融牌照等、第三方支付牌照等,都成立了自己的小貸公司,而阿里巴巴更成立了網商銀行。

小貸公司抓住了銀行傳統的貸款審批難,手續繁瑣,需要擔保等痛點,通過互聯網大數據與身份證的匹配得出數據給與貸款人以審批出金額,在紅利期依靠資本迅速的跑馬圈地,搶佔市場。

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發展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壓力,銀行以必須求變更加適應市場。

巨大的利益誘惑,都說無利不起早,小貸公司的貸款利息高於銀行貸款3倍以上,有巨大的利益誘惑,而銀行成立小貸公司也是看重這塊蛋糕,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公司是競爭和合作並存的關係,銀行成立的小貸公司也會選擇和互聯網公司合作,依靠支付寶借唄、京東金融、百度有錢花等等入口帶去流量,完成貸款的放發。

再次現在銀行的業務也在進行不斷地拓展,不再單純的依靠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賺取差價,而也開始代賣基金,發售理財產品、代賣保險發售國債等等業務。而成立小貸公司只是發展金融業發展過程中適應市場需求應運而生的業務方向。

隨著金融業的不斷髮展,銀行成立小貸公司可以作為銀行貸款細分市場很好的補充。




佳佳老黃牛


第一利息可以收高一點。第二可以暴力催收。第三借款人不還款給銀行撇清關係。第四個人可以拿費用。


溫柔的看評論


銀行作為正規軍,整個體系和監管手段已經非常完善,這也就導致了銀行在放貸業務上走的是穩健路線

但隨著消費金融興起,這一塊蛋糕非常大,大到銀行已經沒辦法經受住誘惑了

所以成立自己的消費金融公司,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地瓜分這塊市場,另一方面,由於消費金融興起不久,各方面監管,法律法規都在摸索,也就有了更大的容錯性

同時,消費金融的利率上限普遍比銀行的高,這也意味著利潤空間更大

所以相信大家能夠明白銀行為什麼瘋狂擠進消費金融市場了


圓桌派文森特


其實銀行本身成立公司不可怕。可怕的是銀行和第三方公司勾結。比如二手車,直接去銀行申請貸款是不可能,需要通過其他擔保公司,擔保公司的人常駐銀行辦公室,都分不清哪個銀行的人哪個是擔保公司的人。貸款下來是給擔保公司,然後擔保公司再打款給個人,利息也是分成銀行正常利息和加價利息兩部分。有點搞不懂銀行這樣加重消費者負擔的操作,是個什麼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