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化为泡影,诸葛亮应该怨谁?

大马哈鱼12


无所谓怨谁、怪谁的问题。《隆中对》既是一份美好蓝图,也是诸葛亮的一份面试简历。诸葛亮为他的老板刘备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他也顺利得到了他想要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双赢的交易。

诸葛亮心知肚明,当时的曹操雄据江北,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可以轻易撼动的,而孙权占据江山已三世(孙坚、孙策、孙权),早已民心所向,也很难动摇。反而有机可乘的是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和汉中张鲁。所以诸葛亮借曹操以弱胜强战胜袁绍给刘备增添信心,并给他定下目标——先取荆州、再占益州,再拿下汉中,安抚南方少数民族,并扼守要塞,以图称霸大业。

诸葛亮当时的设想也是以“三分天下”为第一目标,至于说后来的“成霸业、兴汉室”、是否能一统江山,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说有个重要变数的话,是诸葛亮所期待的“天下有变”未能出现,反而是“蜀汉有变”了,关羽丢掉荆州、刘备败走夷陵,接连的两次败仗已经不足以支撑蜀汉一统江山了。刘邦当年从汉中、巴、蜀打下江山,面对的是诸侯的并存,而诸葛亮所面对的却是两个统一的大国,形势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也无所谓怪谁怨谁了,诸葛亮在当时不过是一个隐士,能够得到刘备的重用,既是他能力的体现,也是刘备敢于用人的结果,一如当年刘邦启用韩信,只不过,形势、格局都完全不同了,结果自然也不一样了。


水一白聊历史


诸葛亮在《三国志》、《三国演义》中都有出现,笔者主要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隆中对》作为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详细分析,化为泡影,笔者认为主要应该有三怨。

第一,怨未得天时,也就是所处的时机影响了《隆重对》宏图的达成。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扣押,去曹操处寻找母亲前向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在徐庶走后,司马徽来刘备处找徐庶叙旧,错过了。刘备趁机问了诸葛亮的情况,司马徽在临走时直接点出卧龙出山不得其时。在上方谷战斗中,诸葛亮充分利用了上方谷的地利,将司马懿父子困在谷中,用火攻之。却不料天降大雨,司马懿父子趁机逃走,诸葛亮也意识到未得天时。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第二,怨有些时候不得人和,主要是指刘备、刘禅等。刘备在位时,大部分时间对诸葛亮的计策言听计从,也取得了许多成功,比如火烧新野等。有几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计策,影响了《隆中对》宏图达成。曹操来袭时,诸葛亮建议夺下荆州作为根据地被刘备否决,刘表死后,蔡瑁、刘琮篡位,再次建议夺荆州被否决。在关羽被吕蒙所害后,不听诸葛亮劝告,兴兵征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蜀吴联盟,在之后和陆逊的对战中更是损兵折将。在刘禅在位时,诸葛亮大破曹真、折辱司马懿,大胜之时被刘禅遣使者召回。

使命径到祁山大寨,孔明接入,受诏已毕,仰天叹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

第三,诸葛亮自身的原因,怨自己。在刘备拒绝自己夺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就该意识到《隆中对》的宏图会受到阻碍,应该尽量想办法让刘备妥协。刘备临终时给了诸葛亮很大的权限,不排除试探的意思,但只要诸葛亮想把刘禅赶下去,自立为王,还是有办法的,不过这不是诸葛武侯的作风。在后期诸葛亮不听刘备遗言用错了马谡,致使街亭这个军事重地丢失,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战局。

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笔者主要从天时、人和、诸葛亮自身三方面来谈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以上是本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欢迎交流补充。

我是路留星,热爱武侠文化的行路人。


路留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人们提到诸葛亮,往往评价他帮刘备制定的军事战略《隆中对》是“高才天下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称其为“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不过若正视历史,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最终以失败告终。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刘备把军队分散在四川和荆州,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这正是致败之源。

  公元207年,困于新野的刘备亲顾三请感动了诸葛亮。这位年仅26岁的隐士为刘备献策,选择了先夺荆州为家、次取四川,再两路北伐争天下的发展方向。这番纵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使潦倒无助的刘备有拨开迷雾见云天之感,随后按策实行。而实际上,刘备尽管一度成由《隆中对》,最后败也由《隆中对》!

  《隆中对》中确有高明之处,古今战略家对此都有共识。诸葛亮主张实力弱小的刘备不要与北方强敌曹操争锋,也不可向江东“地头蛇”孙吴两代盘踞的老巢发展。不过他的“三步走”战略方针却考虑不周,其中第一步夺取荆州,便违反了避强击虚的原则。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且河流交错,曹军和东吴都势在必争。赤壁之战获胜后,刘备控制了荆州,派关羽负责镇守。公元219年,刘备率主力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关羽也进攻襄阳,企图呼应。结果军力很弱的关羽随即遭到曹操、孙权两军的夹击,败走麦城。而此时刘备的主力正在汉中,与荆州千里之遥,无法及时驰援,关羽身死地失。诸葛亮所设想的两路北伐,恰恰造成了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3年后,刘备反攻荆州,连打700里山隘险关,全军疲惫不堪,终遭大败,蜀汉衰落的大势从此不可挽回。

若今天的战略研究人员为刘备谋划,应该会把根据地选在汉中而非荆州。此处距新野不远,统治者张鲁行“五斗米教”,剥夺平民财产统归教产并取消货币,生病靠念咒而不吃药,简直与邪教无异,其部战斗力也弱。刘备率军攻占当属不难。落脚后南可取四川,北可收陇西。另外,在诸葛亮刚出茅庐时,曹操便以主力南下争荆州,这势必同孙权火并,正好利于刘备,可惜这一机遇未被抓住。《隆中对》12年后,刘备才攻取汉中,曹军却在七八年前已占关中、西凉。若是刘备能先行控制西北,就能建立起强大骑兵,统一天下的目标便有可能实现。可叹诸葛亮计不出此,估计是因古代信息流通不畅,不大清楚西北、西南形势。

  纵观中国古代,有一基本规律——凡南北分裂者北强南弱,凡东西分裂则西强东弱。其根本原因,便是东部和南部养马困难,缺乏骑兵便难取得陆战优势。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就面对蜀魏实力相差悬殊的事实,尤其是川中山地兵难以在平原击败魏军铁骑。这位贤相纵然把“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发挥到极致,最终也无法挽回“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战略上的错误无法用战役的胜利来弥补,《隆中对》战略之误,也不能以盲目歌颂贤者的溢美之词来掩盖。




铭辰殿下


《隆中对》之策,诸葛亮虽未实现,却展现了他经天纬地的抱负,不仅对当时的局势分析得恰到好处,也提出了战略构想。


但为什么最后失败,原由何在,究其败亡迹象,应有两点:


谋略虽当,实则纰漏

诸葛亮认为在当时的处境下,应采取步步为营,稳结联盟,暂避曹操锋芒的战略。因此,出山后,在诸葛亮的方针指引下先趁刘表的羸弱而一举拿下,从而稳坐益和荆州,形成割据之势。


在主动出击上,诸葛亮判断相当正确,但输就输在了防守上,为什么呢?当时,诸葛亮分兵于荆州、益州,欲待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或有风吹草动,好出兵宛、洛之地,从而步步为营,一举功成。


这乍一看,似乎天算等于人算,而实则却出了纰漏,关羽镇守荆州失败,被吕蒙军团所拿下,导致荆州失守,三郡之地荡然无存,而后方则陷入了危险之境,而失守的原因就在于兵力若有不足上。


天时地利人和未至

行军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未至,再美好的构想也只是构想,而不可测的因素又何其之我,人终有未察之细节。这些重要性虽小,但事关整体的因素往往也会构成重大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诸葛亮有包藏宇宙之地,神鬼莫测之才,但始终是一己之能,毕竟有限,一个计划想要实现则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一切便是掣肘的因素。


因此,主观因素虽备,而客观因素未察,人算终不如天算,诸葛亮怨不得别人,皆是自己未考虑周全矣。


大河与歌


自己


神盾66329789909


一怨刘备,吃饱了撑的,把自己从隆中捣鼓出来,自已偏偏还早死,留下一群虾兵蟹将,真是不负责任。二怨曹操,这老贼太厉害了,连手下的一群帮凶都不是菜鸟。三怨命,就是命该如此的意思。

唯一不怨的是阿斗,一句乐不思蜀也,即使诸葛亮早就算到,总不能把鹅毛扇焚了吧?


手心我心bxl版


诸葛亮经常拿管仲、乐毅自比,其志向和理想不言自明。面对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诸葛亮并没有急着加入某个阵营。而是静观各路诸侯,寻找一个能彻底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最终刘备多次的真诚造访,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觉得刘备正是自己理想的合作伙伴,于是诸葛亮给刘备规划出了一整套战略蓝图,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给自己规划的蓝图之后,十分的认可,对诸葛亮瞬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若是能早点遇到诸葛亮,自己也不至于还在四处漂泊。既然未来已经规划好,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采取行动去落实。那么对于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刘备在现实中有没有落实到位呢?

答案是显然没有,当曹操率大军南下攻打荆州的时候,刘备彷徨无措,召集众人商讨对策,大多数人都认为曹操实力雄厚,应该跑为上策,以免挨揍。可是诸葛亮却坚持认为应该趁曹操未到之时取下襄阳,那么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建议是什么态度呢?《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因为“不忍”而拒绝了诸葛亮的提议,从此便丧失了占据荆州的大好机会

诸葛亮只能深感遗憾,刘备帐下不乏各种人才,却没有一个真正懂军事战略的人,难怪先前屡吃败仗,混到如此地步。襄阳可是荆州的命脉呀,只要刘备趁机取下襄阳,再以此水路上封锁汉水,如此一来就算曹操兵多将广,恐怕也拿刘备没办法了。而诸葛亮之所以提出攻取襄阳实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知道,诸葛亮的岳父和刘表是连襟,也就是说诸葛亮其实和刘琮也是亲属关系的,但他却能在这个时候建议刘备攻取刘琮的襄阳,足以看出他对刘备的忠诚。所以说,诸葛亮既然开口建议取襄阳,必然心中已有韬略,不可能会让刘备去冒险的。

诸葛亮已经看到大好机会就摆在眼前,只要刘备一声令下攻取襄阳,便可转危为安,同时实现隆中对的关键一步:占据荆州。可是刘备却丝毫没有看到这一层面的东西,反倒是只顾着自己的形象问题,他怕给世人留下趁火打劫的嫌疑,然后被人认为自己是不仁义的伪君子。但是就算刘备不取荆州,曹操还不照样取?终究荆州还是会从刘琮手中失去,那最终落入谁手又有什么分别呢?

可是刘备终究还是太任性,也不想想自己奋斗这么多年为啥还四处漂泊?就是为自己那一套很管用导致的,如今有诸葛亮这样贤能之人的加盟,开始表现得好像是对他的战略很赞同的样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大打折扣,根本听不进人家的建议。说到底还是不太信任诸葛亮,生怕诸葛亮的这条建议会害了自己失去人心。但殊不知,诸葛亮早已为他想好了后续的万全之策。

对于诸葛亮而言,他已经尽了一个臣子最大的职责,给刘备提供了自己的战略、想法,但是至于接不接纳,那就是刘备自己的事情了,毕竟刘备才是老大,诸葛亮除了无奈什么也做不了。如果刘备能认真地听取诸葛亮的话,那么早就拿下了荆州发展壮大,也不至于出现后面费劲巴拉取得荆州又失去的悲剧,这会让蜀汉呈现出一种全然不同的局面,而隆中对恐怕最终也不会化为泡影。


好剧共享者


一怨关羽失荆州

二怨刘备败猇亭


书声风声声入耳


《隆中对》化为泡影根本原因是汉朝由盛而衰气数已尽!诸葛亮有旷世奇才、冲天之志,然天意不可违,汉朝灭亡是大势所趋,残酷的现实只有面对无奈接受!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真如刘备所说如鱼得水!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很快扭转被动局面,由弱变强!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关羽

被杀激起刘备怒火!誓灭东吴,诸葛亮再三劝阻,刘备执意不听兴兵伐吴,终被东吴火烧连营含恨而去!只可惜刘备之子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纵使诸葛亮有经天纬地的才华和胆略、也难以实现刘备恢复汉朝伟业的遗愿!最终怀着深深的遗憾、星罗五丈原!《隆中对》化为泡影怨之怨大汉气数已尽、诸葛亮生不逢时!



泰安方圆


怨扶不上墙的阿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