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閆建國:永遠的人民子弟兵

1993年,閆建國初中畢業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參軍了。窮山村裡出個兵,當時也是一件光榮事。雖然部隊花錢不多,村裡還是有不少人湊了錢給他送來,大家都希望他在外面能有個出息。沒有辜負村民們的期待,多年後,閆建國確實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懂得感恩的他沒有忘記曾經養育過自己的土地和幫助過自己的鄉親們。

心懷夢想去從軍 發展不忘眾鄉親

1997年,從部隊退伍後,閆建國帶著從軍營裡學到的技能和養成的好品質,留在北京自謀職業,七八年的時間就在北京站穩了腳跟。2013年,他回到曾經的小山村,看到鄉親們的日子過得還是那麼貧苦。想起鄉親們幫助自己的情形,當時他就下定決心,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幫助鄉親們改變貧困的面貌。

龐泉溝村很早就有養牛的傳統,在閆建國小時候,人們養一兩頭牛就足以滿足全家人一年的開銷,這段記憶給了他報效家鄉的靈感。“我心想,如果能幫助村裡人養牛多賺些錢,也算還了當年鄉親們的恩情。於是,我抽了個時間認真考察了一番。”閆建國告訴記者。

龐泉溝村裡養牛的人還是很多的,但家家戶戶都是傳統養殖方式,養殖模式的落後,嚴重影響了村民們的居住環境。閆建國投資150多萬,蓋了一座1200平方米的標準化牛舍,除了養自己的八十多頭牛,還免費邀請村裡其他人來牛舍裡養。同時統一提供獸醫服務,改良品種。

但一開始,他的行為並不為大家所理解。有人說:“明明自家的牛,養到別人的圈裡,離得還那麼遠,不去!”有人說:“建國這後生說不要錢,哪裡有這種好事?”看到村民們的觀念不是那麼好改變,他決定從本家親戚開始,挨家挨戶為人們講解利害、分析問題,用事實來讓村民信服。就這樣,慢慢地,他的真情打動了鄉親們,村裡的牛開始了集中養殖。一時間,以牛舍為基礎,在村委、鎮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幫助下,他組織了50戶農戶,成立了全村第一個合作社——交城縣昊輝養殖專業合作社,2016年時,又爭取了縣裡“人畜分離工程”項目,在村裡蓋了3000多平方米、養400多頭牛的養殖小區,村裡人居環境全面改善。

抵押房產籌資金 培育產業助脫貧

2016年,交城縣裡出臺大力發展中藥材和食用菌產業的產業發展政策,閆建國抓住機會,迅速組織成立了交城縣順鑫農林專業合作社,開始謀劃種植中藥材和食用菌。籌備初期,由於手頭資金有限,周圍能借錢的人幾乎借遍了,資金缺口還是非常大。他瞞著妻子,想用北京的房產作抵押向銀行貸款,結果臨近辦理房產評估的時候卻被妻子發現了。妻子坐在床上,哭訴著他幾年來不顧家的“罪狀”。妻子的滿腹委屈,閆建國非常理解,心裡也滿懷愧疚,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已經鋪開的事業沒法驟然停下,經過反覆溝通,妻子最終還是在抵押合同上籤了字。貸款到賬後,他建了31個吊帶木耳大棚,還種了240畝中藥材。“一個大棚吸收了六戶貧困戶,每一戶有勞動力的,來我這打工,每年一個人最少能增收七八千塊錢。”閆建國介紹說。

2017年,在交城縣委政府的支持下,閆建國又注資200萬元,成立了交城縣天之然菌業有限公司,籌資400多萬買了170多萬棒菌包,供應全縣11個食用菌種植合作社的153個大棚,帶動全縣900餘戶貧困戶每戶增收500元,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更能通過務工增收7000元以上。

回鄉幾年來,閆建國種中藥材、建牛場、建木耳棚,幾乎把一生的家當都投了進去。雖然經歷了剛開始的不理解,最終他的赤誠還是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大家鉚足了勁,要幹出一個名堂,這成了他這幾年最大的動力。“當一天兵,就永遠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一定會把產業做大,走向市場化,讓鄉親們的腰包都鼓起來。”閆建國信心十足。(記者 劉少偉)

呂梁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