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古代皇帝繼承製度從嫡長子繼承改為兒子裡唯才是舉,還會有那麼多弟殺哥的橋段嗎?

郭江永


這個問題提得有水平,也非常天真。

之所以說提的有水平,是提問中提到的皇位繼承問題是我們國家的悲劇所在。

可以說正因為在統治者繼承人環節上這個問題沒有解決,讓中國歷史上戰亂頻仍,生產力遭到一輪又一輪的破壞,人民陷入一場又一場的災難。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其實,商朝時候的皇位繼承原則以是"兄終弟及"為主,只是到了商末周初,嫡長子才開始成為一種皇位繼承製度並確定下來。具體規定就是立嫡長子為繼承人,不管德才如何。

在奴隸制時代,此時家國一體,這種制度就開始可涵蓋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進入封建時代,法律更是嚴格區別嫡庶,在王位繼承中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這種制度體現了等級觀念,和宗法制度。但當時多妻(妾)制多子條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衝突。

但皇上的權力實在太誘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享盡榮華和榮耀,可以生擁有殺予奪大權,可以為所欲為。

哪個皇帝不是當到死也當不煩,也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而且,長子當了皇帝后,唯恐日後弟弟們染指自己的皇位;他的弟弟們很少活的舒服的。要麼被找藉口除掉,要麼一輩子提心吊膽地過日子。

所以,儘管祖宗有家法要傳位於嫡長子,但抵擋不了皇權誘惑,不擇手段奪皇位的事,哪個朝代都有;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的事屢見不鮮。讓我們看看歷史上教科書式的內部政變。

沙丘政變。

秦始皇巡遊時在途中突然去世,遺詔令其長子扶蘇主持葬禮,意就是讓他趕快回來使之返都即位。遺詔還沒交給使者發出時,秦始皇已經駕崩,只有公子胡亥、李斯和趙高以及五六個親信宦官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此時扶蘇正在上郡監督蒙恬的軍隊,管理詔書的趙高卻發動了陰謀,擁立公子胡亥為皇帝,這就是秦二世,而扶蘇與蒙恬皆被趙高假稱秦始皇命令而殺害,扶蘇被賜死而自縊,蒙恬被斬殺,之後又相繼殺兄弟姐妹二十餘人。

玄武門政變。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了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殺死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成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淵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繼承帝位,即唐太宗。

除此之外,還有明朝的奪門之變,清朝的九子奪嫡。等等等等,不勝枚舉。

但是不是把嫡長子繼承製度改為唯才是舉就可以避免骨肉相殘的悲劇發生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那樣會讓朝廷的繼承人問題更復雜化,朝廷的局勢更動盪不安。

首先什麼是才?標準是什麼,考試嗎?怎麼能保證考試的公正?出的考題怎樣保證不會洩密?別忘了這不是科舉考試,任何一個出題的老師都會去賭一把。作為候選人的皇子們更會不遺餘力去運用各種手段去影響考試結果。即使是程序公正,怎麼敢保證最後不會搞出個趙括那樣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皇帝?

那麼,選舉產生繼承人嗎?皇族來選舉,還是由大臣來選舉,或者成立一個由皇族和大臣聯合組成的委員會來選舉?選舉會不會舞弊,即使不會舞弊,參加選舉的人哪一個跟皇帝候選人沒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糾葛,怎麼能保證選舉人的立場公正?即使選出了所謂德才兼備的皇帝,有能力發動政變的人,還是要鋌而走險。骨肉相殘的悲劇還是不可避免。因此,導致爭奪皇位悲劇不斷的,不是選接班人的規則和程序,而是皇位世襲制度本身。

這種最無恥的世襲制度,把天下當做他們的私家花園,把百姓當做他們的奴隸。這才是國家動亂的根源,是國家貧弱的根源。無論什麼程序搞出的繼承人,除了獨裁專制的,就是荒淫無恥的,剩下的就是懦弱無能的。即使是有一兩個德才兼備的,到年邁的時候,要麼變成一個盲人舵手,開著航船撞向礁石,要麼變成醉駕的馭手開著一國之車駛向萬丈深淵。僅僅是他們窩裡鬥也就罷了。皇帝打下江山後,誰不想千秋萬代。於是就把自己說成是受命於天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可是總有些人忽悠不住,發出“天下非一人天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秦有陳勝、吳廣,漢有王匡王鳳;隋有李密、竇建德,唐有黃巢、王仙芝;宋朝有宋江、方臘。元朝有朱元璋、張士誠。明朝有李自成、張獻忠,清朝有白蓮教、太平天國。哪一次農民起義不是把國家機構砸個稀巴爛,讓國家經濟倒退幾十年。就這樣週而復始、惡性循壞,這種制度下的封建國家能繁榮,沒有天理。

在我們的祖先還在為皇位繼承煞費苦心的時候,公元前七世紀,古羅馬已經開始選舉執政官輪流執政了。在我們的大清九子奪嫡的時候,在我們的乾隆爺七下江南的時候,英國已經君主立憲了。所以西方國家不發展強大也是天理不容。

正因為如此,革命黨人才會前仆後繼推翻帝制,先輩才會浴血奮戰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才會當家作主,國家才走出因為世襲問題動亂不止的怪圈,領導層的更替才進入一個正常的軌道。中國才會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走在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上。


歷來現實


會,一定會,還會出現更多的弟殺哥,哥殺弟,兄弟相殘的戰鬥。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皇權傳承的方式,比如“禪讓”、“立嫡長子”“秘密建儲”“老皇帝指定”“權臣擁立”哪怕是“孫子看著不錯立他爹”呢!就是沒有“唯才是舉”這個皇帝繼承製。

為什麼?

先假設古代皇帝繼承真的實行了”唯才是舉“制度。

相信,第一個結果就是國家分裂,永遠的分裂,中華大地估計比歐洲還要零散,還要國家民族眾多,也許文明就滅亡了也不一定。

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所謂“唯才是舉”制度就是沒有制度呀,大家可以亂搞的,不要說那些天生貴胄“準皇帝”們了,就是普通人群中,哪一個人不認為自己有才老厲害了呢?誰不認為自己聰明的不得了了呢?

請看看鄉村廣場之上,城市小區花園之中,那些“高談闊論”國際事務,國家政策的男人們,哪一個會承認自己沒有政治見識?沒有管理才能?沒有獨到見解?

有時候,那些“高談闊論”的人,只是談閒天呢,也會因為“政治觀點”不一致而打架結仇,老死不相再說話。搞笑不

不搞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些晚飯之後不做家務不帶孩子的臭男人們,他們手中有了兵馬,只要他們顯示出他們的“才能”,他們就有了可能真的可以實施他們的所謂政治主張,他們會怎麼做?

自然是“各顯其能”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各顯其能了。談判?和平共存?不存在的,不蒸饅頭爭口氣,就算是失敗了,也不會接受現實,不會承認失敗的。

你勝之不武,手段卑鄙,本王心軟,讓了你一招,本王不服氣,重新來過,本王才能還沒有發揮完呢!對不對,誰不認為自己的招數多著呢!

眉頭一走計上心來,主意一個接一個,胸中才華若長江之水滔滔不絕,結束戰鬥?誰說的,來來來,再打過!

如果規定,就比一項才能呢?就看一項才華技術呢?比如投胎技術!誰投胎技術沒有發揮好,誰有本事再來過?沒有吧!

於是,天下太平!江山永固!


葭明通半瓶歷史


嫡長子繼承製無疑是爭議最少的!能答這個問題的答友都會給你一個滿意的回答!

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繼承權之爭出現!

拋開權力的本身的誘惑,至少有兩點至關重要!

首先, 中國的皇權自誕生的那一天起,就缺乏制度上的制約!注意,是制度上!

西方王權,實際上一直受到世襲貴族的制約,最後演變成制度《大憲章》,那麼中國的貴族哪兒去了?

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後,七國為了爭霸,也是為了生存,可謂殫精竭慮,其中對中國政治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郡縣制的推行。這個早在魏文侯任命西門豹為鄴令就開始了!郡縣制推行的初衷是爭霸的需要,卻一步步餐食了傳統貴族的生存空間,至始皇帝一統之後,傳統貴族算是徹底歇了菜,雖然也有反撲!

然而,傳統貴族雖然沒落,新興貴族卻迅速崛起,這其中就包括外戚、功臣。不過外戚也好,功臣也罷,畢竟都是皇權的附屬品,依附於皇權的存在,也難以持久!

真正對皇權起到制衡作用(注意,不是威脅)的是魏晉門閥士族的崛起!

唐初《氏族志》初稿,編纂者將博陵崔氏排位第一,無視李唐皇室,可見士族的名望!

真正對世襲貴族政治一擊必殺的是科舉制實施!

自科舉以後,任何人,都必須通過科考來進入官場,真正防止了一家獨大,百年家族再難出現,社會上的勢力被科舉制徹底打散,這些一個個通過科考的單個力量,再也無力制約皇權!

不過,也別認為科舉是個壞制度。

皇權的不受制約使得嫡長子繼承製難以有效地得到保證,存在很大的變數!

其二.,嫡長子繼承製本身也有缺陷,而且缺乏補充,也就是繼承順位!

如果沒有嫡長子,沒有嫡子,甚至沒有兒子的情況下,誰來繼承這個皇位?

宋仁宗,明武宗,崇禎,都遇到過這個問題!

事實證明,只要是人一參與進來,必然存有私心。那些野心勃勃的皇太后和權臣們,自然喜歡懦弱能力差年齡又小的皇帝們!

而崇禎一死,對皇位的爭奪即開始!

說白了,缺少一種毫無疑義,明白無誤的繼承順位制度!

皇后之子必然是有優先權的,嫡長子,嫡二子,嫡三子……,然後是第二任皇后之子,之後是妃嬪之子,妃嬪也是有品級的,從品級最高的年齡最長的開始,按妃嬪品級,年齡大小依次排列!

當然,也有無子的情況出現,比如說明武宗。武宗無子,經太后和楊廷和商量,選了十三歲朱厚熜,私心很明顯!

其實按照和現任皇帝的親疏關係,繼承順位也不難確定!皇帝無子,前任皇帝有,也就是現任皇帝兄弟們,兄終弟及,按嫡長子、嫡子、庶長子、庶子的順序!

如果兄弟也沒有,那老爹有兄弟,也就是現任皇帝的伯伯叔叔們,兄終弟及,從前任皇帝的大哥的兒子開始,再按照嫡長子、嫡子、庶長子、庶子的順序,依次往下排!

當然,即使有明確的繼承順位,也難以完全杜絕皇權之爭,畢竟權力的誘惑太大!然而,相信可以大幅減少無謂的內耗!南明就是典型!

這種繼承順位制度,需要形成一種類似於憲法的地位,超越大臣、太后、甚至皇帝本人,具有無可爭議的地位!

然而,皇權的缺少制衡,中國人的喜歡變通,註定難以形成這種制度。就像大多數中國人喜歡說得“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探微閣主


在立長立賢這個問題上大漢帝國的漢景帝作的比較好,廢了嫡長子劉榮,經反覆推敲和長公主與竇太后助力,終於選定了金屋藏嬌的劉徹為太子,成就了漢武大帝一生的榮耀和千古一帝的美名。漢武帝在繼承人問題上也是以立賢為主政大義,在其不久於人越前殺了鉤弋夫人何其英明,子幼母壯的事禍害了多少美好家國,如果司馬炎能已改變的陳規漏習立賢非立傻那會有八王之亂五胡十六國之亂,那會有南北分立的局面,假如李世民之爸採用立賢而非立嫡,確定李世民定會勝過其兄建成,也小會有玄武門之禍,而唐太宗最大的失敗在於立了九子李治為帝,若立了楊妃子李悅為帝那會有其後的武則天改朝換代。最明顯的列子,明太祖朱元璋立長子之兒孫子為帝也導致了慘禍,被其四叔靖難,僅以八百士為底驚天反轉,可見禍國殃民之深。大清皇帝康熙帝有眼光獨聚哲目,在35個兒孫中,選中了雍正為帝,也決非隅然,其四子也非最得力的人選,無八王之賢,但為人剛正,忠奸分分,勤於政務,加上其子小宏歷也為他澱定了大寶帝位,其有殺了長子宏紂也是為小兒子清除汙阻,可見其用心苦寒之深,康熙帝真聖帝也,。


94310417小云


題主所說把嫡長子繼承製改為唯才是舉,實際上自古以來就有這種爭論,立長還是立賢,這是一個問題。

我的結論是,如果“唯才是舉”選皇帝,事情的結果只會更壞,壞透了。

嫡長子

嫡長子繼承製,顯然不是最科學的,有些嫡長子跟個傻子似的,因為佔了個身份,就被選為繼承人,這憑什麼啊!

拿我稍有了解的唐朝來說,李淵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李唐江山幾乎都是秦王李世民打下來的,於李世民來說,他如果不能繼承皇位,就有幾方面問題:

1、手下不幹,我們辛辛苦苦保你打江山,不就圖個來日榮華富貴嗎,你不能登上寶座,我等又不是太子黨,辛辛苦苦一輩子公益事業,這誰幹啊,所以房玄齡等人都慫恿著李世民下手搞點事;

2、李世民自己不幹,我出生入死十來年,江山打下來了,拱手讓人,就因為你比我早出生幾年,這事兒顯然不划算;

3、李建成會不會讓李世民好過?李世民功勞太大,歷來掌權者最怕的就是功高震主,連李淵面對李世民的絕世功勞,都不知道賞他什麼官好,更何況李建成。

從歷史來看,李建成並不是一個傻太子,他也有自己的智慧和功勞,也有自己的勢力,放在別的朝代,他繼承江山都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但無奈前面有個李世民啊!

同樣的,李世民在立太子這件事上也糾結了很久,本來皇長子是李承乾,從小就被立了太子,這娃也很聰明,但自己不成器,一路作死最後真把自己作死了,李世民最寵愛的李泰也是一樣,仗著自己受寵,還編撰了《括地誌》這麼一本當時奇書,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動了歪心思,後來也把自己作死了。

李治能當上皇帝,多虧了這兩位哥哥的神操作,自己躺在家裡就當上了皇帝。

立長還是立賢?

要知道,自中國皇權誕生之日,繼承者就是一個大問題,立長雖然不科學,但卻是爭議最小,並且最明確的繼承方式。

因為這種繼承製度有明確的標準,誰是大哥,並且嫡出,誰就是繼承者,這一點任你手段通天都改變不了,即便你有諸葛亮之智,也不可能把老大哥趕回孃胎裡重生。

如果要立賢,問題就大了,這個“賢”怎麼定義,有什麼標準呢?

答案是沒有,像我們前面所舉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問題,在武功方面,李世民是最賢的,而且文治方面也不差,李建成呢,自從被立為太子起,他就守在李淵身邊學習怎麼治國,武功方面自然不能和李世民比,但治國方面,在當時來說,估摸著會比李世民強一點,這樣看來,李建成又是賢。

後來李泰和李治也一樣,李泰能編書,《括地誌》在當時來說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地理著作,其以州為單位,把各地的沿革、名望、山川、神話等各個方面,都記錄在書中,用現在話來說就是“國家地理百科全書”,這夠賢了吧?可李治也不差,他憑藉孝心這一點(不管是不是裝出來的),就算不當皇帝,也足以被歷史銘記,唐以孝治天下,李治可謂賢。

照這個標準,那些種馬型皇帝,兒子大幾十個,不殺得天昏地暗啊,康熙就因為在立太子這件事上犯了錯誤,最後搞出個“九子奪嫡”。

嫡長子繼承製雖然並不能獨絕爭權奪位這種事,但在道義上至少能對後來者進行打壓,古代皇帝最終正統性,立長就是正統,奪位篡權就是叛逆,所以說,如果沒有明確的立長為標準,而是選擇立賢這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繼承方式,只會更亂。

當然了,歷史上真正由嫡長子繼位的例子其實也不多,歷史選擇了你成為嫡長子,卻不意味著你能當上皇帝,像明嘉靖帝,他明明不是皇帝的兒子,在地方上當王爺當得好好的,怎麼突然就成了大明朝的皇帝呢?

不是他想當皇帝,是滿朝文武選擇了他。



也可自話


說起來,在古代皇位繼承製度中,“唯才是舉”肯定是最好的。畢竟選擇最有能力的人來接班,能夠把國家治理得更好。把國家治理得更好,就可以確保江山永固,這也是皇帝們都希望的。可是,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中,有“嫡長子制”,有“幼子守灶制”,有“秘密建儲制”等等,為何偏偏就沒有“唯才是舉制”呢?守著最好的制度不用,這是怎麼回事呢?

(咸豐劇照)

一、“唯才是舉”缺乏明確的判斷標準。

有才就有才,為什麼說無法判斷呢?

其一,皇子們無法展示才幹。要展示才幹,需要實踐。但事實上,皇帝是不可能讓皇子們都參與治國實踐的。且別說在朝堂上實踐,就是在地方政府中實踐,都不太可能。因為只要把皇子們放到地方上去實踐,皇子們就可能拉幫結派。畢竟哪個官員都想巴結潛力股,好讓自己將來有個好前途。有一些迫不及待的官員,還會攛掇皇子們造反。這樣肯定就會造成國家動盪。所以,比如明朝、漢朝等朝代,雖然分封了藩王,卻都對藩王做了嚴格的規定,不准他們隨便動作。這樣一來,皇子也無法得到鍛鍊了。

其二,皇帝無從得知皇子的才幹。為什麼說皇帝無從得知呢?因為皇帝不可能和孩子朝夕相處,皇子見皇帝的時候,都是經過精心包裝的,他的言行,都是他身邊的人給他出謀劃策的。最有名的就是,咸豐明明沒什麼水平,但因為包裝得好,卻被道光皇帝認為是“仁孝”的人,有“堯舜之德”。司馬衷明明是個白痴,晉武帝出題考他,卻又採用開卷考試,結果都是賈南風作弊給他填上去的。晉武帝還以為這孩子不是白痴呢。

(晉武帝劇照)

二、“唯才是舉”受人為因素影響太多。

儲位太重要了,只要某個皇子被立為皇位繼承人,圍繞在他身邊的那些人,都會雞犬升天。儲君的母親將會成為朝中說一不二的人物。儲君身邊的小太監會成為後宮的總管。儲君潛邸舊臣都是將來朝堂上的高官重臣。所以,怎麼著,也要想辦法把這個皇子捧到儲位上去。

因此,妃子們會吹枕頭風,說自己的兒子是最有才幹的。太監們在給皇帝穿衣梳頭的時候,會恰如其分地給皇帝說一句話。大臣們會窮盡辦法包裝皇子,把最好的(當然也可能是最假的)一面,拿給皇帝看。

人都是有感情的,皇帝和妃子溫存時,可能隨口就同意了。太監讓皇帝觸景生情,也說不定就答應了。大臣都是有智慧的,他的包裝,更能夠欺騙皇帝。同時,皇帝本身也可能不明。如果皇帝又不明,又帶有自己的喜好,這樣一來,“唯才是舉”就變成了“唯情是舉”,就變成了“唯好是舉”。

(胤礽劇照)

三、“唯才是舉”會引起皇子爭鬥殘殺。

歷史上幾乎沒有過“唯才是舉”的先例,僅有的情況,也就是皇帝確立的繼承人太弱,皇帝對他不滿意,因此引得皇子們躍躍欲試,想要皇帝廢了現有太子,改立自己為太子。

最有名的就是康熙皇帝選太子。康熙其實很早就確立了胤礽為太子。但是,因為太子的做法不讓康熙滿意,同時,康熙又常常把一些事情交給皇子們做,對他們加以培養。這樣一來,皇子們就心動了,以為康熙皇帝是想採用“唯才是舉”的辦法落實太子。因此,都在極力表現自己,同時互相之間爭鬥不休,勾結殘殺,陰謀詭計,層出不窮。如此一來,皇子之間淳樸的親情,就完全變味了。

除了康熙選太子外,李世民選太子和曹操選世子,也都曾發生過這樣的悲劇。

因此,“唯才是舉”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選太子的方式,但是由於沒有明確的標準,選擇的裁判又僅限於皇帝一人,因此,這種制度其實根本就無法實施。


張生全精彩歷史


如果把古代皇帝繼承製度從嫡長子繼承製改為惟才是舉,就不會有兄弟殘殺了嗎?

事實上,關於這個繼嗣制度,古人也探索了幾千年。那麼歷史長河中,都出現了那些皇位繼承製度呢?

01 惟才是舉的禪讓制度

據《史記》記載,無論是顓頊帝傳位給帝嚳,還是帝堯禪讓給帝舜,或是帝舜禪讓給大禹,雖然他們都是黃帝的子孫,但也不是直系親屬,所以,在那個遙遠的時代確實是唯才是舉,而不是任人唯親。

從《史記》裡,這樣的禪讓制度在任者將繼承人的才能放到第一位,帝堯選接班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帝堯讓臣子們舉薦接班人,鯀就被推薦出來,堯雖然不是很滿意,但是臣子們說了,鯀現在就是最賢明的人才了。堯於是就試用鯀,結果鯀治水失敗,於是堯就取消其候選人資格。

接著,帝堯又讓大家舉薦,這次舜就脫穎而出,理由是孝順。帝堯心動了,但是一如既往也有試用期,並且嫁給了他兩個女兒來驗證他的人品。結果很滿意,家庭和睦,舜管理過的地方百姓安居樂業。

經過了20年後,堯才讓舜攝政。8年後,帝堯去世,3年喪期滿,舜想把帝位還給帝堯的兒子丹朱,但是大臣們都心向舜,於是舜才繼位。

禪讓制度的宗旨是唯才是舉,但是都有漫長的試用期,只有通過考驗的候選人才能成為合格的繼承者。

禪讓制度盛行與五帝期間,禹傳位於子啟,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

02 “家天下”的世襲君主制度

“家天下”是指帝王把國家政權當作自己家裡的私有財產,世代相襲。它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夏朝伊始,君王就把天下的土地、臣民都當成一家的私產。

既然從夏朝開始,君王家族之外的人是無法染指政權,那麼又是如何傳位的呢?大致有兩種方式。

殷道親親,周道尊尊。殷商的傳統崇尚質樸,效法上天,親其親人,所以傳位於弟。周朝的傳統崇尚華美,效法大地,敬其本原,所以傳位於長子。周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嫡孫。殷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其弟。

這段資料背後有這麼個小故事。漢景帝之時,太后非常寵愛小兒子梁王,漢景帝非常孝順,於是梁王擁有了很多特權,比如說經常一回來省親,就長時間住在皇宮裡,超出國家規定的期限。

漢景帝也很喜歡這個弟弟,有一次,說到高興處,就對梁王說:“弟弟,哥哥將來要把位子傳給你。”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梁王從此就有了這個想法。然後,太后也想讓梁王繼位,於是,時常在景帝面前提起這件事情。

後來景帝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太后十分憤怒,景帝為此憂心忡忡。袁盎得知後,主動求見太后,給她詳細解釋商朝和周朝的傳位制度的利弊,太后才放下執念。

03 那麼這兩者之間有何區別呢?

其實,商朝的帝位繼承製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前期為“兄終弟及”,後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而周朝就是後來流行了幾千年的嫡長子宗法繼承製度。

兩者的分歧就在於太子,如果現任國君壽命比較長,太子可能還沒即位就去世了,那麼周朝通常的做法是立嫡孫為繼承人,商朝就立太子的弟弟為繼承人。當然,如果太子還沒有子嗣,還是立太子的弟弟。

  • 1)“兄終弟及”的傳位制度

優點:一國政權傳給經驗豐富的年長者,總比傳給年幼者要靠譜,政權可以實現最大程度的平穩過度,可以降低因幼子繼位而政權旁落於大臣之手的風險。

缺點:既然兄終弟及是合法的,那麼不排除一些野心勃勃的弟弟希望或者使用手段讓現任國君早些死掉,這樣自己就可儘早地大權在握。

  • 2)嫡長子繼承製度

優點:簡化了傳位方式,斷絕了庶子的非分之想,事實證明也是最好的傳位制度。

缺點:嫡長子,顧名思義,就是皇后或是國君夫人的大兒子,那麼皇位爭奪戰實際上就演變成了後宮之爭,要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就必須當上一國之母。既然是國母之爭,牽一髮而動全身,每個後宮妃子的身後又有多少朝臣,於是朝臣們為了日後的利益,紛紛結黨營私,捲入黨派之爭。往往一任新君繼位的背後都是政權之爭的腥風血雨。

04 如果從嫡長子繼承製改為惟才是舉呢?

如題主所言,選用最賢能的兒子為繼承人,那麼恐怕禍亂將無休止了。

賢能的標準是什麼?誰來選?那些大臣擁有投票權?諸如此類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就如選才標準來說,有人認為是武略,有人認為是文韜,這個與國家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假如國家面臨外部勢力侵略,此時武略者有優勢,相反,則是文韜者佔優。

本來嫡長子或者是國君的弟弟為唯一繼承候選人,如要選舉產生繼承人,那麼不好意思,候選人就囊括了所有的皇子。

嫡長子繼承製引發的後宮之爭其實基本上侷限於幾個貴妃,而惟才是舉制度,怎麼形容?就是後宮總動員了,人人有份,那時朝堂大臣之間的鬥爭恐怕將亂成一鍋粥了。

惟才是舉的想法是好的,選出最優秀的皇子繼任大統,對國家的發展的確有莫大的好處。但問題在於“選”啊。就像五帝時代的禪讓制度,選才的範圍擴大到整個國家。但是,那時的民眾思想比較淳樸,吃飽穿暖就可以了。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當人們出現新的需求時,比如尊重、地位晉升、渴望成功等,那麼選才的過程就可能演變成權力爭鬥,從而為此付出血流成河的慘重代價。

結語:

繼位制度從部落(五帝時代)的禪讓制度到“家天下”的世襲制度,都是社會發展到不同階段的產物。而世襲君主制度從“兄終弟及”到嫡長子繼承,也是經過了歷代國君大臣們的長期摸索之後,確定下來較為可靠的繼承製度。

而題目中出現的惟才是舉的世襲制度,也有國君嘗試過,但為何沒有能替代嫡長子成為主流的繼承製度,就是弊大於利,也是歷史的選擇。



讀春秋思無忌


假如把古代皇帝繼承製度從嫡長子繼承改為兒子的唯才是舉,還會有那麼多弟殺哥的現象嗎?

那麼回答是肯定的,如果這樣改的話,只會是越改越亂,兄弟殘殺事件也不會減少。

一,在我國古代,商朝時是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兩種形式並存。而從周朝開始奉行周禮,大多開始就是父死子繼了,奉行的是嫡長子繼位。

二,歷史上各朝代基本都是嫡長子繼位,這樣保證了穩定性。因為嫡長子的身份,非常好界定,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制度定出來以後,別人也沒有辦法去改變。



三,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但是由於他不立大兒子扶蘇,而立了小兒子胡亥為皇位繼承人。那麼很多支持扶蘇的人就非常心冷,不得人心,最後朝廷上下一團糟糕,最後再加上胡亥荒淫無道,被太監趙高所殺,秦朝只延續了兩代就結束了。

四,唐高祖李淵雖然立了李建成這個嫡長子為太子,但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搖擺不定。既然立了太子,就應該堅定的站在太子一邊,任何動搖太子地位的應該堅決打擊才對。



但李淵又非常欣賞他的愛子李世民,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尖銳的時候,他沒有下狠手去打擊李世民,而是想用和平的辦法去調和兄弟二人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玄武門之變,弟弟殺了哥哥。

李世民是有才,李淵如果唯才是舉,不立李建成為太子,而立李世民為太子的話,必然造成李建成的不服氣,就是哥哥殺弟弟了。因為李建成會覺得自己是哥哥,沒有一點比弟弟差。

唯才是舉,顯然走不通。



五,唯才是舉,沒有統一的標準,不穩定。唯才是舉那麼指的是什麼才能呢?如何去衡量呢?我們知道皇上生孩子是一個不斷的過程,年齡不一樣大也沒有可比性。比如老大40多歲了,老二才兩歲,怎麼對比呀?可操作性差。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準則來判斷,來分析誰最有才,對誰最有才的判斷和實施都是問題。

比如說清朝皇子們夭折率比較高,如果立了一個最有才的太子當太子,然後他要是還沒有等到繼承皇位就掛了,那麼皇上還得再進一步篩選,誰是第二有才的,所以也非常是個麻煩事。

而且,由於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相互之間不服氣,雖然公推出某一個是最有才的,但是第二有才的會嫉妒。在無奈的情況下會使出殺手鐧,比如排出來第二有才的可能把第一有才的哥哥或者弟弟給殺了,那麼自己就成了第一有才的了。



而嫡長子繼位的話,就算是他人篡權了,自己也不是正統的。會遭人非議。

所以唯才是舉這條路根本走不通,並不能避免弟殺哥的現象發生,而且會導致兄弟相殘愈演愈烈。而嫡長子繼承製是千百年來皇室摸索出來的道路,是值得推廣實行的好制度。


歷史漫談君



本來只是弟跟哥搶,如果換成唯才是舉,那麼就是大混戰了,誰最優秀大家先一起把誰給擼下來,然後剩下的再一起合作擼下下一位最優秀的。長此以往,自相殘殺的範圍擴大了不說,而且最後成功繼位者要麼能力一般般,要麼是陰險狡詐之人,真正有“才”的是少之又少,簡直就是一個……餿主意啊。

首先宋安之覺得這個問題貌似將古代的嫡長子制度說的是一無是處啊,認為兄弟之間的自相殘殺都是嫡長子繼承製造成的。

其實非也,如果沒有嫡長子繼承製度,恐怕兄弟自相殘殺的情況就氾濫成災了。

最起碼嫡長子繼承製的優勢在於名份早定,皇帝正妻生下的第一個兒子是為嫡長子,一出生就是決定了他是皇位繼承人,這樣一來其他兄弟也不用爭了。

當然漏洞還是有的,畢竟沒有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面對人的野心,往往都會有漏洞出現的。如果嫡長子能力不行,其他兄弟在背後搞點陰謀詭計讓嫡長子自己出問題,犯下大錯被廢除太子之位,這種情況也是屢見不鮮。

還有一個王朝能不能貫徹嫡長子繼承製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像唐朝一開始就錯了,唐太宗李世民是以嫡次子身份繼位的,之後的帝系傳遞也不穩定。而明朝貫徹的最好,堅決貫徹嫡長子繼承製度,太子名份早定,其他兒子成年以後通通離開京城,皇帝就不給他們在京城興風作浪的機會,所以明朝兄弟之間自相殘殺的情況基本上為零。

可以說嫡長子繼承製雖然有漏洞,但是在制度上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兄弟之間的自相殘殺了,至於制度之外,人的野心慾望、王朝貫徹制度與否,總不能也怪嫡長子繼承製吧?

如果換成唯才是舉,名份早定不了,每個兒子都有機會,這不是鼓勵兒子們自相殘殺嗎?或者說鼓勵兒子們都成為演技派?

根本不現實好不好。

當然說道這個唯才是舉想法,其實跟清朝雍正以後的秘密立儲制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清朝自雍正開始,皇帝選擇繼承人,其實也是“唯才是舉”,只不過這個有沒有才,不至於大家判定,而在於皇帝判定,皇帝覺得這個兒子可以,那就這個兒子了!

當然還有一個最大的區別,那便是“秘密”二字,就是皇帝選擇一個有才有能力的兒子,是暗中觀察,從來不會提前公佈,使這些兒子各自心裡沒底,只能好好表現。

如果皇帝提前將自己心中認為有才,鐘意的兒子公佈出來,那麼就是一場自相殘殺了。

所以宋安之認為唯才是舉這種方法可以,不過要搞成像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那般,才是切實可行的,才是有著可取之處的。


宋安之


對於這個問題我要反問一下這個出問題的人。明初時,要是嫡長子、太子沒死,會有以後朱棣的清君則嗎?現在回答你的問題,對於你提的這個問題,幾千年前的老祖宗就已經想的很明白啦,立嫡長子才是穩定交班的法寶。(特例除外、比如說司馬衷)因為嫡長子年齡較大,(庶出的除外)閱歷、經驗都比其他兄弟要深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