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衝冠一怒為"仁義",反誤了眾軍士性命,自己也難逃一死


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出了很多"名人",有的是因為是有名的戰將,有的是有名的君主,有的是有名的地方官吏,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宋國的宋襄公。為什麼他很有名呢?因為他做了一件讓人非常費解的事。


宋襄公衝冠一怒為

宋襄公畫像


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襄公領兵攻打鄭國,鄭國慌忙向楚國求救。接到消息的楚國國君二話不說就派能征善戰的大將成得臣出發了,成得臣採取圍魏救趙之計直撲宋國本土,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兵,雙方的軍隊在泓水相遇。

宋襄公衝冠一怒為

泓水之戰

宋國的大司馬公孫固知道宋國遠不是楚國的對手,就勸宋襄公,說:"楚國是大國,兵多將廣土地遼闊,我們小小的宋國哪裡能和他相匹敵呢?還是跟楚國議和吧!"這是真正的在為宋國考慮的人,獻上的也是為宋國千秋計的諫言。聖明的君主都會採用的,但是宋襄公卻選擇了大多數人都不認同的方式去解決這件棘手的事。

宋襄公大怒道:"身為宋國的大司馬,為什麼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呢?楚國雖然是大國,兵力比我們多,但仁義不足;我們宋國雖然兵力不多,但是我們仁義有餘,仁義之師是戰無不勝的。"

宋襄公衝冠一怒為

宋襄公的仁義之說


大司馬公孫固還想爭辯一下,但是宋襄公已經不許他說話了,並告訴他:我已經下定決心了!為了彰顯宋國的仁義,宋襄公命人做了一面大旗,大旗上面寫著兩個醒目的大字"仁義"。戰鬥開始。楚軍吶喊著要過泓水,準備向宋軍衝殺。宋將司馬子魚看到楚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河中,就勸宋襄公攻打楚軍,好打楚軍一個措手不及,或許還能戰勝強大的楚國。但是宋襄公卻說"本王一向主張仁義,敵人尚在渡河,我軍趁此進攻,那還有什麼仁義可言。"衝冠一怒為"仁義",宋襄公讓稍縱即逝的戰機從自己手中溜走。失去了一次擊敗楚國軍隊的機會。

楚軍也納悶了,為何宋軍沒有在我們過河一半的時候發起進攻,楚軍將領看宋國沒有進攻,於是從容的排兵佈陣。司馬子魚看到楚軍如此從容,再次勸說宋襄公:"大王,楚軍現在立足未穩,我們趕快進攻,還是有希望獲勝的。"不屑於司馬子魚的看法,宋襄公指著迎風飄揚的"仁義"大旗,說:"我們是仁義之師,怎麼能趁敵人佈陣未穩就發起進攻呢?"人都說第一次犯錯不可怕,只要改正,還是可以原諒的。但是第二次還犯同樣的錯,特別是在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候的決定,這樣的錯誤,第二次就可能會要人命的。

"仁義"的宋襄公等著楚軍擺好打仗的架勢,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殺過來,想帶領著宋國的軍隊迎戰,但是此時的宋國軍隊的士兵都已經嚇破了膽,不等短兵相接,就已經潰不成軍了,紛紛奪路逃命去了。被楚軍打得大敗,"仁義"的大旗也被楚軍沒收了,宋軍被殺了大半,宋襄公也被射中了大腿。宋襄公的衝冠一怒,不僅搭上了眾軍士的性命,最後還把自己的命也要搭進去。


宋襄公衝冠一怒為

仁義出處


遭此慘敗的宋襄公又發表了一番大義凜然的言,說:"仁人君子作戰,重在以德服人,敵人受了重傷,不應該再去傷害他;看見頭髮花白的敵人,也不應抓他去做俘虜。"此言論一出

真是讓人大跌眼鏡。無奈的司馬子魚長嘆一聲說:"我們宋國兵微將寡,本來就不是楚國的對手,更不應該跟楚國交戰。大王你既然選擇了交戰,就應該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可是您兩次錯過戰機,不許進攻。打仗就是打仗,是你死我活的爭鬥,你不殺別人,別人就要殺你,這時候哪裡還有什麼仁義可言?如果講仁義,不打仗豈不是更仁義嗎?"

重傷的宋襄公無言以對,最後,宋襄公因為傷勢過重,久治不愈而亡。

宋襄公作為國君,太自以為是,把自己的思想觀點,不分場合和地點的強加給別人,是一種很自私的做法。宋襄公的仁義之說並不是不對,而是用在了錯誤的地方,用錯了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