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故事——(32)解讀——O型血不易感,A型血風險高?

這兩天我們在各大媒體上可能都看到了一則新聞,關於這個血型和新冠病毒易感性之間有關聯的事,就是有研究表明,在新冠肺炎的確診患者中,A型血的感染比例顯著高於正常人群,而O型血的感染比例顯著低於正常人群。換句話說,就是對於新冠病毒,O型血的人感染風險低,而A型血的人感染風險高。

病毒的故事——(32)解讀——O型血不易感,A型血風險高?

這是真的嗎?從論文的出處來看,這是咱們國內八家研究機構的共同研究成果,包括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大、武漢中南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等。而論文中樣本的來源,是武漢和深圳的三家三甲醫院,共2000多名確診患者,樣本量也算比較大。所用的統計方法,也很科學,考慮了各種情況。因此可以說,這項研究結論,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不過,研究說的只是數據之間的相關性。但這背後的緣由,也就是為什麼不同血型和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之間會有聯繫呢,O型血具體為什麼不易感,A型血又為什麼風險高,科學家暫時還沒有研究出具體機制,論文也沒有給出答案。不過啊,雖然針對此次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和ABO血型的研究才僅有一個初步結論,但其實不同血型和不同疾病之間的關係,科學家們早就有所發現了。人類演化出不同血型的根源,也確實是和免疫相關的,接下來,我就試著跟大家解讀一下。

首先,我先簡介一下ABO血型的由來。這個對於現代人來說非常普及的生理常識,其實真的並不簡單,它的發現和應用也才不過一百年。早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前,就有醫生嘗試給失血過多的病人嘗試輸血治療。但無一例外,輸血反而導致病人立即死亡。因為那時嘗試的都是動物的血。失敗一次就是一條人命,給病人輸血這事,大部分醫生也就都不敢幹了。

病毒的故事——(32)解讀——O型血不易感,A型血風險高?

後來,有一位英國醫生,有一次在面對一個因分娩大出血而危在旦夕的婦女時,又想到了嘗試輸血治療。而這一次,他沒有再用動物的血,而是嘗試注入了健康人的血液。結果奇蹟發生,這位婦女得救了。這樣的結果讓醫生們又燃起了對輸血治療的希望。但是在隨後的更多次輸血手術中,醫生們發現,輸血治療的效果兩極分化十分嚴重。成功的案例就非常成功,失敗的案例也非常失敗。不但不能救治病人,反而導致立即死亡。於是,醫生們不懈的改進操作規範,進行無菌化處理等等,但是成功和失敗的兩極分化依然沒有變。儘管醫生們以及發現,輸血失敗的案例似乎是凝血造成的,但原因在哪,一直找不到答案。

直到,一位叫做蘭茨坦納的病理學家經過仔細思考後,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從他自己和5名同事身上都取了一些血樣,然後把這些血液分離成淡黃色的血清和鮮紅色的紅細胞兩部分。他把每一個人的血清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再把每一個人的紅細胞分別滴入血清中觀察。結果他發現,有的紅細胞很快凝結在一起,而有的紅細胞則沒有凝結。他把各種不同的組合所出現的現象做了一張表,發現某人的紅細胞和所有血清都不凝結,而另一人的紅細胞和則所有人的血清都會凝結。還有人的紅細胞在不同的血清中有不同的凝結狀況。後來,他又擴大了實驗樣本的人數,最終總結出了四種血型,以及各種血型之間是否相容的規律。這就是後來所確定的ABO血型。

那麼,ABO血型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病毒的故事——(32)解讀——O型血不易感,A型血風險高?

不同的血型,其實差異就在於紅細胞表面抗原的不同, A型血的紅細胞表面有A抗原,B型血的紅細胞表面有B抗原,O型血的紅細胞表面兩種抗原都沒有,而AB型血的紅細胞表面則兩種抗原都有。在病毒的故事之前幾期中我們講過,抗原其實就是細胞表面的獨特結構。每一個細胞表面都有許許多多的獨特的細微結構,就像一塊坑坑窪窪的大石頭,石頭上有許許多多的不同樣子的孔洞與凸起。每一個關鍵結構,就是一種抗原。而每一種抗原,都會引發免疫系統產生對應的抗體。抗體其實就是用來與抗原結合的。那麼,A型血的人血漿中會有A抗體,B型血的人血漿中會有B抗體,對嗎?不對,這塊可千萬不要理解錯了。情況恰恰相反。紅細胞是哪種抗原,則身體裡就沒有哪種抗體。

病毒的故事——(32)解讀——O型血不易感,A型血風險高?

因為免疫系統的宗旨是清除異己,也就是清除不屬於你身體中的東西,這些東西大部分都是外來的細菌、病毒、真菌之類的病原體。而你身體中自己的細胞,免疫系統是不會亂動的,否則才是災難。比如,你的血細胞是A抗原,那麼免疫系統不會產生A抗體,要不然自己的紅細胞都被自己的抗體結合在一起,那不是壞事了。

所以呢,A型血的人身體中是B抗體,B型血的人身體中是A抗體,O型血的人因為血紅細胞既沒有A抗原,也沒有B抗原。所以體內會既有A抗體,也有B抗體。那麼AB型血的人,大家應該能自己想出答案吧。

因此,當沒有AB抗原的O型血血紅細胞輸入其他血液中時,只有對應抗體找不到對應抗原,就不會結合,不會導致凝聚,所以O型血是萬能輸血者。但是O型血的人身體中AB抗體都存在,因此,無論是擁有A抗原的血紅細胞還是B抗原的血細胞,亦或者AB兩種抗原都有的血細胞一旦進入,就會立即結合,導致凝聚。所以O型血不能接受其他類型血的輸入。而AB型血的情況則相反,它的紅細胞AB兩種抗原都有,所以身體中AB兩種抗體就都沒有,所以帶任何抗原的紅細胞輸入後都不會找到抗體,也就都不會凝結。而AB兩種抗原都帶的紅細胞,就不敢輸入任何一個帶AB任意抗體的血液中了。那麼,A或者B型血的情況,大家也都能推理出來了吧?

也許有人會想到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血細胞有A抗原,則會產生B抗體呢?既然身體中沒有B抗原,免疫系統是怎麼設計出B抗體的呢?其他血型,也是同一疑問。讓我們再次回憶免疫系統的宗旨,清除異己。因此,免疫系統是根據外來者的樣子設計抗體的。那這B抗體的抗原在哪?

病毒的故事——(32)解讀——O型血不易感,A型血風險高?

在腸道里。其實,你的腸道微生物中既有類似A抗原的,也有類似B抗原的。如果你的血紅細胞中既沒有A抗原也沒有B抗原,那麼AB抗原就都是外來者的抗原,免疫系統就會生產大量AB抗體。而你的血紅細胞中有哪種抗原,哪種抗原結構就是你身體裡自帶的,免疫系統就不會生產針對性的抗體。這就是血紅細胞的抗原和血漿中的抗體類型是互補的原因所在了。

再補充一點,其實人類的血型遠遠不止ABO分類這一種。因為紅細胞上的抗原可不僅僅只有AB這一種,在其他位置,還有許許多多的其他結構,根據每一種結構的不同,換句話說,就是抗原的不同,人類血型的分類可以有35種之多。我們還聽說過的RH血型,就是根據紅細胞上是否有D抗原來決定是RH陽性還是陰性的。

好了,詳細的介紹了血型的本質之後,我們就可以討論血型和新冠病毒易感性之間的關係了。不同的血型代表了血液中含有顯著不同的抗體,而不同的抗體與不同的病原體之間可能就會存在某種關係,因此,血型和感染性疾病之間,是很有可能有關係的。

這種關係,其實真實存在。在患肝硬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炎及急性脊髓炎的人群中,就以A型血的人居多。有研究發現,與腫瘤糖脂發生凝聚反應的免抗血清與A型紅細胞的凝集強度遠大於B型和O型紅細胞。B型孕婦所生育的新生兒罹患鏈球菌導致的疾病的概率是其他血型孕婦的兩倍以上,而B型血結核病的發病率要高於其他血型。然後,AB型血的人罹患過敏性哮喘比例較高。O型血的人則發生病毒性腦炎、重症肌無力、多發性硬化症的幾率高於其他血型。不同血型與很多疾病的發病率確實存在相關性。

不過,這些相關性之下的具體機制,科學家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只有一個假說,這個假說認為病原體在人體內繁衍時會附著上人某種抗原,當病原體傳染到另一個不同血型人身體中時,病毒附帶的血液抗原會直接引起新宿主的免疫反應,在病毒有所作為之前就被快速清除了。體外實驗證明了A型血病人身上提取的HIV病毒會被A抗體幹掉,但B型血和O型血病人中提取的HIV病毒卻對A抗體毫無反應。此外,不同的血型對很多疾病的抵抗能力也不相同,比如O型血對瘧疾就有著較強的抵抗力。種種這些情況,都顯示血型在演化中的作用,就是與免疫有關的。

因此,此次發現血型與新冠病毒易感性的關聯確實是有合理內在邏輯的。只是這種內在邏輯還沒有被完全揭示。對於病毒防護,無論哪種血型,一定都不能掉以輕心。

最後,我想再說一點,有些科學家對此研究成果的發佈深表不安,認為並沒有真正發現血型與新冠病毒易感性關聯的具體機制,而僅僅只是發現了統計上的相關性,不應該發表或宣傳。如此以來,大眾便會產生誤解。某些O型血的人會認為自己不易感而放鬆警惕,從而影響新冠病毒防控大局。我想,這方面的擔心是本末倒置。我們不能因為怕大眾誤解就不告訴大眾真實的情況,信息透明,信息公開才是讓大眾不產生誤解的基本條件。有可能出現誤解的地方就著重做好解釋,而不是藏著掖著,這才是我們做科普的真正意義,也是初心所在。這也是我做這期節目的初衷和目的,希望能起到一點作用。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