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故事——(32)解读——O型血不易感,A型血风险高?

这两天我们在各大媒体上可能都看到了一则新闻,关于这个血型和新冠病毒易感性之间有关联的事,就是有研究表明,在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中,A型血的感染比例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而O型血的感染比例显著低于正常人群。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新冠病毒,O型血的人感染风险低,而A型血的人感染风险高。

病毒的故事——(32)解读——O型血不易感,A型血风险高?

这是真的吗?从论文的出处来看,这是咱们国内八家研究机构的共同研究成果,包括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大、武汉中南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而论文中样本的来源,是武汉和深圳的三家三甲医院,共2000多名确诊患者,样本量也算比较大。所用的统计方法,也很科学,考虑了各种情况。因此可以说,这项研究结论,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不过,研究说的只是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但这背后的缘由,也就是为什么不同血型和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之间会有联系呢,O型血具体为什么不易感,A型血又为什么风险高,科学家暂时还没有研究出具体机制,论文也没有给出答案。不过啊,虽然针对此次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和ABO血型的研究才仅有一个初步结论,但其实不同血型和不同疾病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早就有所发现了。人类演化出不同血型的根源,也确实是和免疫相关的,接下来,我就试着跟大家解读一下。

首先,我先简介一下ABO血型的由来。这个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普及的生理常识,其实真的并不简单,它的发现和应用也才不过一百年。早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就有医生尝试给失血过多的病人尝试输血治疗。但无一例外,输血反而导致病人立即死亡。因为那时尝试的都是动物的血。失败一次就是一条人命,给病人输血这事,大部分医生也就都不敢干了。

病毒的故事——(32)解读——O型血不易感,A型血风险高?

后来,有一位英国医生,有一次在面对一个因分娩大出血而危在旦夕的妇女时,又想到了尝试输血治疗。而这一次,他没有再用动物的血,而是尝试注入了健康人的血液。结果奇迹发生,这位妇女得救了。这样的结果让医生们又燃起了对输血治疗的希望。但是在随后的更多次输血手术中,医生们发现,输血治疗的效果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成功的案例就非常成功,失败的案例也非常失败。不但不能救治病人,反而导致立即死亡。于是,医生们不懈的改进操作规范,进行无菌化处理等等,但是成功和失败的两极分化依然没有变。尽管医生们以及发现,输血失败的案例似乎是凝血造成的,但原因在哪,一直找不到答案。

直到,一位叫做兰茨坦纳的病理学家经过仔细思考后,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从他自己和5名同事身上都取了一些血样,然后把这些血液分离成淡黄色的血清和鲜红色的红细胞两部分。他把每一个人的血清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再把每一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滴入血清中观察。结果他发现,有的红细胞很快凝结在一起,而有的红细胞则没有凝结。他把各种不同的组合所出现的现象做了一张表,发现某人的红细胞和所有血清都不凝结,而另一人的红细胞和则所有人的血清都会凝结。还有人的红细胞在不同的血清中有不同的凝结状况。后来,他又扩大了实验样本的人数,最终总结出了四种血型,以及各种血型之间是否相容的规律。这就是后来所确定的ABO血型。

那么,ABO血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病毒的故事——(32)解读——O型血不易感,A型血风险高?

不同的血型,其实差异就在于红细胞表面抗原的不同, A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B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有B抗原,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两种抗原都没有,而AB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则两种抗原都有。在病毒的故事之前几期中我们讲过,抗原其实就是细胞表面的独特结构。每一个细胞表面都有许许多多的独特的细微结构,就像一块坑坑洼洼的大石头,石头上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样子的孔洞与凸起。每一个关键结构,就是一种抗原。而每一种抗原,都会引发免疫系统产生对应的抗体。抗体其实就是用来与抗原结合的。那么,A型血的人血浆中会有A抗体,B型血的人血浆中会有B抗体,对吗?不对,这块可千万不要理解错了。情况恰恰相反。红细胞是哪种抗原,则身体里就没有哪种抗体。

病毒的故事——(32)解读——O型血不易感,A型血风险高?

因为免疫系统的宗旨是清除异己,也就是清除不属于你身体中的东西,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外来的细菌、病毒、真菌之类的病原体。而你身体中自己的细胞,免疫系统是不会乱动的,否则才是灾难。比如,你的血细胞是A抗原,那么免疫系统不会产生A抗体,要不然自己的红细胞都被自己的抗体结合在一起,那不是坏事了。

所以呢,A型血的人身体中是B抗体,B型血的人身体中是A抗体,O型血的人因为血红细胞既没有A抗原,也没有B抗原。所以体内会既有A抗体,也有B抗体。那么AB型血的人,大家应该能自己想出答案吧。

因此,当没有AB抗原的O型血血红细胞输入其他血液中时,只有对应抗体找不到对应抗原,就不会结合,不会导致凝聚,所以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但是O型血的人身体中AB抗体都存在,因此,无论是拥有A抗原的血红细胞还是B抗原的血细胞,亦或者AB两种抗原都有的血细胞一旦进入,就会立即结合,导致凝聚。所以O型血不能接受其他类型血的输入。而AB型血的情况则相反,它的红细胞AB两种抗原都有,所以身体中AB两种抗体就都没有,所以带任何抗原的红细胞输入后都不会找到抗体,也就都不会凝结。而AB两种抗原都带的红细胞,就不敢输入任何一个带AB任意抗体的血液中了。那么,A或者B型血的情况,大家也都能推理出来了吧?

也许有人会想到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血细胞有A抗原,则会产生B抗体呢?既然身体中没有B抗原,免疫系统是怎么设计出B抗体的呢?其他血型,也是同一疑问。让我们再次回忆免疫系统的宗旨,清除异己。因此,免疫系统是根据外来者的样子设计抗体的。那这B抗体的抗原在哪?

病毒的故事——(32)解读——O型血不易感,A型血风险高?

在肠道里。其实,你的肠道微生物中既有类似A抗原的,也有类似B抗原的。如果你的血红细胞中既没有A抗原也没有B抗原,那么AB抗原就都是外来者的抗原,免疫系统就会生产大量AB抗体。而你的血红细胞中有哪种抗原,哪种抗原结构就是你身体里自带的,免疫系统就不会生产针对性的抗体。这就是血红细胞的抗原和血浆中的抗体类型是互补的原因所在了。

再补充一点,其实人类的血型远远不止ABO分类这一种。因为红细胞上的抗原可不仅仅只有AB这一种,在其他位置,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结构,根据每一种结构的不同,换句话说,就是抗原的不同,人类血型的分类可以有35种之多。我们还听说过的RH血型,就是根据红细胞上是否有D抗原来决定是RH阳性还是阴性的。

好了,详细的介绍了血型的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讨论血型和新冠病毒易感性之间的关系了。不同的血型代表了血液中含有显著不同的抗体,而不同的抗体与不同的病原体之间可能就会存在某种关系,因此,血型和感染性疾病之间,是很有可能有关系的。

这种关系,其实真实存在。在患肝硬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炎及急性脊髓炎的人群中,就以A型血的人居多。有研究发现,与肿瘤糖脂发生凝聚反应的免抗血清与A型红细胞的凝集强度远大于B型和O型红细胞。B型孕妇所生育的新生儿罹患链球菌导致的疾病的概率是其他血型孕妇的两倍以上,而B型血结核病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血型。然后,AB型血的人罹患过敏性哮喘比例较高。O型血的人则发生病毒性脑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症的几率高于其他血型。不同血型与很多疾病的发病率确实存在相关性。

不过,这些相关性之下的具体机制,科学家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只有一个假说,这个假说认为病原体在人体内繁衍时会附着上人某种抗原,当病原体传染到另一个不同血型人身体中时,病毒附带的血液抗原会直接引起新宿主的免疫反应,在病毒有所作为之前就被快速清除了。体外实验证明了A型血病人身上提取的HIV病毒会被A抗体干掉,但B型血和O型血病人中提取的HIV病毒却对A抗体毫无反应。此外,不同的血型对很多疾病的抵抗能力也不相同,比如O型血对疟疾就有着较强的抵抗力。种种这些情况,都显示血型在演化中的作用,就是与免疫有关的。

因此,此次发现血型与新冠病毒易感性的关联确实是有合理内在逻辑的。只是这种内在逻辑还没有被完全揭示。对于病毒防护,无论哪种血型,一定都不能掉以轻心。

最后,我想再说一点,有些科学家对此研究成果的发布深表不安,认为并没有真正发现血型与新冠病毒易感性关联的具体机制,而仅仅只是发现了统计上的相关性,不应该发表或宣传。如此以来,大众便会产生误解。某些O型血的人会认为自己不易感而放松警惕,从而影响新冠病毒防控大局。我想,这方面的担心是本末倒置。我们不能因为怕大众误解就不告诉大众真实的情况,信息透明,信息公开才是让大众不产生误解的基本条件。有可能出现误解的地方就着重做好解释,而不是藏着掖着,这才是我们做科普的真正意义,也是初心所在。这也是我做这期节目的初衷和目的,希望能起到一点作用。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