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学案(十) 近代中国各阶层民众的抗争

四、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强国御敌的抗争与探索

(一)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到1864年)

A.根本原因:阶级矛盾的激化。

B.进程:1851年金田起义;同年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3月定都天京(南京);同年5月,北伐,1855年3月林凤祥、李开芳被俘,北战失败。1853年6月西征,1856年东征。西征东征胜利,军事上到达巅峰。

(PS:北伐目的:直捣北京,推翻清政府。西征的目的:消灭湘军,消除这个对天国根据地最大的威胁。东征的目的:占领富庶的江浙地区和上海,扩充自己的财政力量并寻求西方的支持。)

2、《天朝田亩制度》

A.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论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所有。

B.理想目标: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C.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这一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办法,并不切合实际,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所以不可能真正贯彻施行。

1、《资政新篇》(1859洪仁轩)

A.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B.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C.评价:

a.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b.由于缺乏相对应的社会基础与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856天京变乱,由盛而衰,1864天京陷落,失败)

(PS:天京变乱也暴露出了农民阶级自身狭隘性)

A.失败原因及教训:

a.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客观),农民阶级局限性(主观,根本)。

b.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但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5、义和国运动(19世纪末到1900年)

扶法灭清口号,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地主官僚阶层

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均运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现代化由此起步。

2、清末新政(20世纪初)。

A.过程:通于国内外压力进行的百下而下改革,决之实行君主立宪制,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

B.具体内容:编练“新军”、倡导商业、教育改革、改革官制、现代法律、筹蒙改制。

C.影响:

a.积极:推动自由经济发展;促进法律、政权机构和中国军队现代化;新学教育兴隆;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崛起和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b.消极:增加人民负担;袁世凯集团崛起,袁世凯声名显赫,并可以左右朝政。这也使得清朝的覆亡有了它自身内部的原因,新政培育出了足以摧毁他自己的毒瘤;加深列强侵略;强化国家机器,加强了对革命派反抗斗争的侦缉和镇压;催生边疆问题(主要是蒙古)。

(三)民族资产阶级

1、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清政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A.背景:

国际:

a.经济: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b.政治: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而亚洲的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迅速崛起。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国内:

a.政治: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b.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d.思想: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康有为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新学伪今考》、《孔子改制考》),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极具震撼力,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中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体现了他对封建顽固势力的妥协。

B.内容:

a.文教改革: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主要措施为: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b.经济改革: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铁路矿务总局、铁路矿务总局、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c.军事改革: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d.社会改革:将城乡祠堂、庙宇改为学堂,破除迷信。

e.政治改革:开放言路;精减机构,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

(PS:改革内容未涉及立内阁,也就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根本。)

C.失败原因:

a.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根本原因)

b.缺乏正确理论武器。

c.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d.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e.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D.影响:

a.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b.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c.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2、辛亥革命

A.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清政府在《辛亥条约》后,彻底变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B.前奏:1911年6月,四川省掀起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为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这也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前奏。

C.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创办《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主张。)

a.纲领:三民主义

b.意义: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阶段的到来。

D.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a.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配合支持。

b.影响:各省纷纷响应响应,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E.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

F.《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a.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b.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意义,从法律上确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定,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化的丰碑。

G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政治权利,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H.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

a.成功的依据: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b.失败的依据:未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半殖半封性质。

c.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农民,切实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武装军队。

3、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亡国之路的特点:

A.探索具有广泛性,各阶级阶层都在探索道路,这是由帝国主义这一共同敌人决定的。

B.具有普遍向西方探究的特点。

C.探索具有层次性,从器物到制度,从立宪到共和,这是由时间的差异和西方认识的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阶级利益的不同决定的。

D.探索中有继承有发展。

E.探索具有阶级性。

(四)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1、五四运动

A.原因: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帝国主义)

B.过程:北京——上海

学生——工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成立奠定思想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