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這些做法讓每個學校都有“責任田”

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一週年


“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言詞懇切,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鳴響發令槍。


一年來,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都取得哪些成績?跟隨教育小微一起看報道《凝聚培養時代新人的強大合力》↓↓↓


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這些做法讓每個學校都有“責任田” | 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一年來


凝聚培養時代新人的強大合力


—— 全國各地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綜述


“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言詞懇切,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鳴響發令槍。

在愛國情滌盪國人心靈的這一年裡,關於深化學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文件相繼出臺,細緻擘畫了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新藍圖;各地各校積極落實,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從春到冬再到這個春天,一段貫穿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階梯正在逐步建立並完善,讓人振奮。


明晰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整體框架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思政教育必須貫穿於從兒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整個過程。

然而,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長期以來在育人過程中卻存在不少問題:學段間、課程間內容過度重複,學段間銜接性不高,大中小學教師“各管一段”“背靠背”教學。這些都表明,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還要更深入、更有的放矢。

“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了這一工程,不僅極大鼓舞了思政課教師,也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於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視。

在紛繁複雜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思緒中,要如何開展?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堅持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的基本原則,併為未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確定了主攻方向: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完善思政課課程教材體系;建設思政課教師隊伍;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的印發,不僅體現了黨和國家推進思想政治課一體化建設的堅定決心,也讓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整體框架得以明晰。

教育部也推出多項舉措,研究制定“1+3+1”系列文件,組織開展“三巡六創優”“一省一策思政課”等活動,創設“週末理論大講堂”,全面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規劃也隨之進入全國各地教育工作者的視野。

從小學到大學,從稚氣孩童到翩翩少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是對這段成長成才階梯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2019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專業發展一體化建設”,號召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發揮輻射作用,與中小學開展結對活動。

從中央到地方,全國上下的改革探索積極火熱:北京組織研製《北京市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實施綱要》;山東編制完成囊括小學、初中、高中17門學科的《山東省中小學生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浙江省組織編寫《中小學德育課程教學指導意見》和29門學科的《中小學學科德育指導綱要》……

自上世紀80年代國家教委啟動德育一體化研究與實驗,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之路可謂“路漫漫其修遠”。而今天當我們回望過去,可以肯定的是,黨的指揮更加科學明晰,前進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未來可期。


抓住課程教材體系建設的“牛鼻子”

綱舉目張,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什麼是綱?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從過去的改革經驗到現在出臺的中央和地方文件,“完善課程教材體系”始終被列為重點工作,是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牛鼻子”。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後,多位專家學者分析指出,要搭好思政課螺旋上升階梯,就要從課程目標、教材體系、課程內容、課程體系等要素上找到同一方向的合力。

其中,釐清各學段課程目標是基礎工作。《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就是要確保育人過程的各個階段能各有所為、各盡其力、各有所獲、各見其成。

2019年10月,在上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教學觀摩活動上,5名來自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聚焦“愛國主義”主題,進行展示。

“你們第一次看到五星紅旗是在哪裡?”在幼兒園孩子們的“搶答”中,教師引導孩子們明白什麼是愛國;在小學思政課上,國慶閱兵空中梯隊的視頻燃起全班學生強國夢;“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希望中國好嗎?”是初中課堂上的“愛國三問”;而在高中課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做好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和建設者”;到了大學課堂,青年學子對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理解則深化為對民族精神、國家精神和社會主義精神的全面把握,培養理性的愛國情。

北京、上海、四川、山東等多個省市踴躍探索,在地區指導性文件中明確各學段課程目標,並聯合大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圍繞“愛國主義”“勞動教育”“生態文明”等相同、相似思政課主題開展活動,以一次次具體實踐讓教師們體驗層層遞進的課程目標要如何實現。

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體現國家意志,編好教材是達成思政育人目標的充分必要條件,更是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核心要素。2019年秋季學期,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實現全覆蓋,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對思政教育一體化階梯落地生根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教育部教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三科統編教材堅持德育為先、以德塑魂,突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全面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翻開課本便能發現,語文教材裡膾炙人口的傳統文化名著不斷增強著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反映革命精神和改革開放精神的作品激發著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的情感;歷史教材裡鮮活感人的英雄人物也正與思政教材一起,為廣大青少年從小打好中國底色。

在此基礎上,各地也依據自身特點進一步充實教材內容,發揮德育的最大效益。比如,江西深挖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編撰出版了涵蓋各學段的“紅色文化”教材;北京組織編寫銜接各學段的思政教育通俗讀物……

與此同時,思政課內容也豐富起來,有力支撐起一體化建設的架構。這一年,有武漢青山區鋼城第二小學的學生拿著粉塵儀記錄教室內外的PM2.5值,直觀體驗何為生態文明;有濟南十四中的學生經過臨沂棗莊線、北京線和西安線的3次研學旅行,懂得了自立、自律和自強不息的意義;也有四川的大學生開展挖掘巴蜀文化名片的自主學習和探究項目,增強弘揚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設計,體現不同學段特點的課程內容建設,既打通了入腦入心“最後一公里”,又不斷增強學段間教學銜接的耦合度。

此外,思政課課程體系的建設也逐步跨過思政必修課的“三分地”,將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橫向展開。選修課、校本課程和興趣班等各類課程正在發揮著與思政課協同育人的效應,調整著思政課課程體系的內部結構,為新時代建設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螺旋階梯添磚加瓦。

如今,辛勤的教育工作者們已牽著課程教材體系的“牛鼻子”,深耕課程目標、教材體系、課程內容、課程體系等要素,將思政教育的種子有序地播撒在大中小學學生的心田。


構建不同學段“協同作戰”的思政課教育體系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解決了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材等體系化的關鍵問題後,如何在不同學段之間,尤其是重點做好中小學思政課與高校思政課的銜接貫通?這成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難點。

在過去,由於物理空間的阻隔,同樣是上思政課,大中小學教師“各管一段”的現象普遍存在,大家基本是“背靠背”,各自只管講好自己這一段。新的目標、新的任務,要求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協同作戰”,完成好教學接力。

大學擁有相對豐富的教研資源,讓這些優質資源下沉,幫助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真正實現大中小學思政課之間的相互銜接,這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專業發展一體化建設的關鍵。《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發揮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輻射作用,主動對接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開發專門培訓項目,並鼓勵教師走進中小學校開展教學實踐。”

2019年11月20日,在河北工業大學附屬小學六年級的政治課堂上,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72班班長楊雨萱拿出一封學生來信,上面寫著:“我最近經常聽爸爸媽媽提到初心和使命,可我不理解是什麼意思。”楊雨萱運用所學知識耐心地講解。

河北工業大學依託自身優勢,簽訂了大中小學思政課共建協議,不僅大學的思政課教師走進中小學的課堂,一些相關專業的大學生也加入到探索“大中小一體化”思政課育人格局的建設隊伍中。

高校思政課優質資源下沉成為很多地方的第一選擇。比如,天津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和平區岳陽道小學等,探索通過團隊課方式,建立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基地;上海高校的“中國系列”品牌課程正逐步向中小學延伸,成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亮點;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首次開設“思政課骨幹教師提升計劃”教育博士項目,面向中小學思政課一線優秀教師招收攻讀教育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項目首屆共錄取25名學生,全部為中小學全職優秀教師。

除了教師專業發展要實現一體化統籌,要想使思政課內容高度聚焦、力量一體推進,體現縱貫“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整體水平和成效,更需要理順機制、搭建平臺,促進大中小學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相互學習,相互借鑑。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作為小學思政課教師的唯一發言代表,西安興華小學副校長王良倍感光榮也更覺自己責任重大。2019年6月,他與西安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發起的西安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首次活動,迎來了西安市大中小學思政課負責人、教師代表300餘人。“這個活動真正打通各學段思政課的‘任督二脈’。”王良說,“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應該坐在一起,多進行一些具有銜接意義的互動交流,既滿足教師在本學段關於思政教育的發言權,又讓教師擁有對後續發展空間的知情權。這如同蓋一座樓房,雖然砌牆的不管裝修的,但牆都砌不平整,怎麼做下一步的裝修?”

英雄所見略同,在過去的一年裡,越來越多像王良一樣的有識之士為了實現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而集結:2019年,“青島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成立,目標是為鄰學段、同學段、跨學段相互聽課集體備課、思政課“堵點”集體攻關及思政課教學資源共享搭建平臺;天津成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指導委員會,統籌全市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著力構建梯次推進、系統銜接、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思政課教育體系;“廣東省大中小學實踐育人共同體”創新實施高校“校地結對、實踐育人”計劃,2019年就結對幾十對。

除了理機制、搭平臺,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更需要教研活動的一體化,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教學研討、課程研究、教師實踐教育等活動,樹立系統思維,打破學段的隔膜。

功在當下,利在千秋。一年來,各地各校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為方向,積極行動,在建體系、搭平臺、順機制上下功夫,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讓每個學段都有“責任田”,都有“一段渠”,同時,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努力為學生成長打好底色,成為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