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與籀的筆法異同是什麼?

手機用戶80083935574


篆與籀的筆法異同是什麼?



篆書包含了籀書在內。籀書,大篆的一種。周宣王史官史籀所作。代表作品為石鼓文。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中有還有籀書。大篆與籀書,皆由史籀從古文中改革而成。小篆則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創。在筆法上,篆書的筆法都是一樣的。並不存在篆書與籀書在筆法上的差異。它們所不同的地方,是形體上的差異。採用的筆法都是中鋒圓轉的運筆方法。


篆書的筆法比較單一。沒有頓挫折側衄等楷書體系中的筆法。結構中也沒有鉤撇撩挑掠啄磔之類的筆畫。說筆畫不如說線條更準確。篆書的用筆圓潤婉轉。藏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內收。

在後代書法家中,顏真卿是第一個把篆籀筆法應用到楷行草書法當中來的人。所以說顏真卿書法採用的是篆籀之法,指的是篆書中的藏頭護尾的筆法,不要理解成篆籀的形質。


子衿書法


篆籀筆法是書法中最為核心的筆法,在託名為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並 序》中,明確指出“精研篆籀,功省而易成”。雖未詳解篆籀筆法的具體要 領,但足以證明其重要性。那麼,何為篆籀筆法?

許慎《説文·序》:“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即確切認為,是名為籀的太史官,用大篆書體做了十五篇與古文字或有不同的發蒙 文字。唐顔師古為《漢書》作注,也認為太史籀為教習學童作了大篆十五篇。

《説文·序》又云:“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而這裡 的“籀書”即指太史籀做十五篇文字所用的大篆書體,可見,籀書與大篆是同一個概念,“篆”“籀”二字是大篆與籀文的簡稱。

清代諸儒對籀文的釋名多有考證,表面上不相一致,互相爭論,實際上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太史籀”與“籀文”的關係。而所謂籀文,指的是《史籀篇》的字體,《史籀篇》又稱《大篆十五篇》,故籀文即為大篆,也就是説大篆與籀文之間是異名同質的關係,因此,“篆籀筆法”不可析言為篆法和籀法,而是同一種筆法,即金文中所體現的中鋒用筆諸法則。

02/

秦簡牘書墨跡中對篆籀筆法的保留

一切保留,均是與捨棄相對而生的。因此,在討論保留之前,我們需要首 論捨棄,先審視秦簡牘書墨跡對篆籀筆法的捨棄及其意義。

篆籀筆法包括四層含義:一是中鋒用筆,二是藏鋒護尾,三是圓轉通暢,四是力貫始終,四者兼具,才是篆籀筆法的完整含義,缺一則不可。

而這一完整含義,在秦簡牘書墨跡中並沒有被完全保留,而是有取有捨。換言之,在秦簡牘書墨跡中,對於中鋒用筆、藏鋒護尾、圓轉通暢、力貫始終的篆籀筆法四原則,並沒有全面、精準地貫徹,而是捨棄了其中某些要素,其取捨結果對於秦簡牘書墨跡而言有重大意義:首先,它直接成就了秦簡牘書自身不同於西周篆書的獨特形態,其次,它奠定了漢字今後的發展方向,確立了後世書體的筆法基礎。

我們從來自《裡耶秦簡》的圖1—1中看到,“計”字的左部言旁,已經沒有了篆書“舌”字(下圖2為毛公鼎之“計”字,本號配圖)的圓轉用筆,而代之以諸個橫向短筆畫;

圖1—2的“年”字也沒有了篆書中上部“禾”字與下部“人”字的圓轉用筆(下圖2為周《伯吉父簋》大篆之“年”字,本號配圖),而代之以縱向長筆畫和諸種斜向、橫向的長短不一的筆畫;

圖1—3“洞”字的水旁,不再是篆書中的水波樣弧曲狀,而代之以長短不一的縱向筆畫;

圖1—4“庭”字的廣部左上轉角處也不再是篆書圓轉用筆(下圖2為商殷墟甲骨文之“庭”字,本號配圖),而代之以新的筆畫順序,以斷而相接的筆畫,使銜接處呈直折之角。

這些字,處處消弭篆籀筆法中的圓轉態勢,呈現出整體筆畫平直化的特徵,破壞了完整意義的篆籀筆法,是對篆籀筆法中圓轉用筆之要素的捨棄。由此達成了秦簡牘書處於由篆書到隸書的過渡過程之中的特殊狀態,恰恰是這種解散篆體的狀態,證明散的途徑便是變篆書的圓轉用筆為方折用筆。

而秦簡牘書墨跡中呈現出來的對於篆書圓轉用筆的捨棄,於字形而言,的確是對篆書根本性的破壞,它直接導致篆書體式由此開始失去自我,並賦予了秦簡牘書一種特別的承上啟下的使命。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也正是這種破壞,帶來了篆書形態的改變,促使漢字日常實用字體,由此走向一種簡明的環節。所以,秦簡牘書墨跡對於 篆籀筆法的圓轉用筆之捨棄,有著改變書體發展方向的重大意義。

再談保留。秦簡牘書墨跡保留篆籀筆法存在必然性。

從文字學意義上講,秦簡牘書是西周文字的順勢發展環節,是周金文順勢 演進的結果,因此,自然承襲了周金文的篆籀筆法。至秦代,雖説“八體”並存,但用於日常流通性書寫的是秦簡牘書體,因此秦簡牘書在實踐中對於周金文的筆法繼承是必然的。至於周金文與秦簡牘書二者之間的書體嬗遞關係,拙作《秦簡牘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已從歷史文化背景、筆法演變細節等多方面加以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需要討論的是秦簡牘書墨跡中對於篆籀筆法的具體保留情況。換言之,即篆籀筆法在被秦簡牘書墨跡捨棄圓轉用筆之要素後,其他要素以何種面貌被保留。

1、中鋒筆法的保留

在失去圓轉用筆的支持之後,秦簡牘書墨跡對篆籀筆法中那些決定筆畫品 質的其他筆法要素全部保留。首先是對中鋒用筆的保留。

圖2

圖 3

圖4-1

圖5

圖6

如圖1(1—5)中之“計”“年”“洞”“庭”“貲”字,圖2“事”字、圖 3“者”“不”“吉”等字,圖4-1“倉”“鄉”二字、圖5“戶”字、圖6“禾” 字等等(均參見上圖),無論筆畫長短與縱橫,皆體現出了高品質的中鋒筆法效果。

蔡邕《九勢八字訣》有言:“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其中的“筆心”即指中鋒,此言所指,並非僅指起筆處藏鋒,而是在行筆中將副毫藏起,用中鋒行筆。

觀諸上述字例,其“橫鱗豎勒”之勢,入木三分之功,確合蔡邕所論。可以説,秦簡牘書墨跡中所保留的篆籀筆法要素之中鋒用筆,是秦簡牘書筆法意義上的靈魂,也成為未來書法史上永恆的筆法精要。

以上中鋒筆法在秦簡牘書墨跡中的保留,還存在著一定的客觀限定條件, 必使之然。

2、保留中鋒筆法的客觀必然性

秦簡牘書墨跡中保留中鋒用筆,一定意義上來自於書寫材料和工具等物質

條件的作用。物質決定意識,指的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先決作用。先秦及秦的書寫工具和材料,決定了其書寫必需保留篆籀筆法中的中鋒用筆,才能更有利於完成書寫。

左家公山戰國楚墓出土毛筆(圖片: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

已經被考古發現的長沙左家公山戰國墓出土的毛筆、河南信陽長臺關1號墓出土毛筆、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的毛筆,筆頭全部呈錐形,當筆頭濡墨後,豎起筆桿時,所有副毫所濡之墨會自動集中流向中心位置的毫毛上, 中心位置的毫毛因此也最有利於集中每一根毫毛的墨汁,而當遣毫之時,用中鋒行筆也最有利於集中力量,完成筆畫;

另外,先秦時期的毛筆——如長臺關和左家公山的毛筆——是將毫毛束縛在筆桿一端的外部的,不用中鋒,則毫毛易散不易聚,而散毫是不利於很好地完成書寫的。因此,保留篆籀筆法中的中鋒用筆原則,便成為秦簡牘書無可選擇的必然選項。

其次,秦簡牘書墨跡所用書寫材料也要求保留中鋒用筆。

秦簡牘書,顧名思義是以簡牘為書寫材料的書寫載體,簡牘材料無論竹質 還是木質,作為天然材料,其製成簡冊之用的材料時,多是取纖維縱向分佈的方向,而且常用簡牘形制確定為1釐米左右寬、23釐米左右長,是一個狹窄縱長的空間;即便是裡耶秦簡中絶大多數是木牘,面積寬闊些,但一簡一事的規制,也要求書寫者佈局時必須考慮對空間緊窄處置,如簡取勢。

而秦簡牘書字勢取勢縱長,尤其在書寫縱向筆畫時,恰好與這一材質的自然肌理方向相一致,使用中鋒,順簡牘肌理之勢而行,更便於毫力齊聚,行筆暢達,因此在篆書向隸書過渡過程中的秦簡牘書,自然保留了篆籀筆法中的中鋒用筆原則。

3、藏鋒、護尾之法的保留

藏鋒、護尾,是秦簡牘書墨跡所保留的篆籀筆法中的又一個筆法要素,同 樣是優質筆畫的保證。

蔡邕《九勢八字訣》中説:“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右亦爾。”我們在秦簡牘書墨跡中隨處可見這種筆法用例。例如圖4-2(下圖)中的“縣”字左部橫畫起筆處、“嗇”字上部橫畫起筆處,均明顯呈現出向下的圓頭,即是起筆時逆向回護的用筆結果,在起筆處藏匿鋒芒。

特別是圖7中“隸”“有”二字(下圖),起筆多呈圓勢,而結尾處筆鋒內涵,即使筆鋒微揚,也是斂鋒送出,護尾到位,而使筆畫沉凝,氣息團聚。這種情況在圖2、3、4、 5、6中也屢屢呈現。

而選自《裡耶秦簡》的圖8中的“恬”字(下圖,左邊心旁的長筆畫,在結尾處有明顯的護尾動作,這一筆畫甚至有篆書中無往不復之狀的重現,將篆籀筆法的中鋒用筆、藏鋒護尾、力貫始終完成得十分完美。

可以説, 篆籀筆法的較好保留,並不是秦簡牘書墨跡中的偶然現象,而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常見現象。

4、力貫始終的法度保留

力貫始終是篆籀筆法與中鋒用筆、藏鋒護尾一並出現的用筆原則,原因是 篆書體系中所有筆畫,本身就以篆引來完成。

但是,在秦簡牘書中,由於筆畫平直化特徵成為主體,出現了很多短筆畫,甚至包括用筆出鋒的新鮮筆勢。可以説,這些因素對於篆籀書體中原有的力貫始終筆法的保留是極為不利的,這種不利在秦簡牘書墨跡中也的確以末筆散毫逸出等狀況有所表現。

值得慶幸的是,歷史在方向性的選擇中,在原則的取捨方面,有著驚人的優化傾向,在秦簡牘書墨跡中,力貫始終的用筆原則不僅被保留,而且有上乘的表現。

比如上圖9“令”字下部表人形的長筆畫,雖然以直綫代替了肢體的彎曲,但筆畫自起筆到收筆均沿用了篆籀筆法,自始至終力量飽滿,尤其末端,用筆圓滿;

上圖10“廷”字的轉彎之筆細勁遒美,筆到力到,力貫始終;

上圖11“封”字右部左下長彎筆,圓勁飽滿,筋骨內含,力貫首尾,始終如一。

實際上,篆籀筆法中的中鋒用筆、藏鋒、護尾、力貫始終諸要素,是相輔 相成、彼此共生的有機整體,中鋒用筆、藏鋒、護尾是前提條件,力貫始終是結果。換言之,有了中鋒用筆、藏鋒、護尾的存在,自然會出現力貫始終的效果。


書法功課


篆與籀的筆法異同是什麼?

答:籀文,產生於周宣王時期,周太史官史籀寫《史籀篇》,後人把其書寫的文字,稱之為籀文。為區別秦統一文字後的傳說李斯寫的篆書,史稱大篆,秦篆稱小篆。

從筆法上分析,大、小篆的筆法是完全相同的。

1. 藏鋒入紙,回鋒收筆;筆筆中鋒

2. 有提筆無頓筆,有圓轉無折筆,

3. 裹鋒行筆,如是兩筆,直接搭接而且筆接自然,不露痕跡。

要說不同,只是在字形上不同;大篆字形團方,筆劃粗細不勻,厚重樸實;小篆字為長方形,橫平豎直,圓潤均勻,粗細一致,平衡對稱,較之大篆更為生動。


水舟子劉平


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筆法的比較--“二胡”與“古錚”可以聽的筆法

董水榮

我們從大的用筆體系裡可以分為三種用筆體系,一是“篆籀絞轉”,其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種是碑派“方折鋪毫”。

關於筆法的追溯,源於各種書寫工具的變化,我們很難確定具體筆法的一個演變時間。比如,甲骨文中“刀”與“骨”的關係;金文中“模範”與“澆鑄”的關係。除了這一些,筆法還與書體的演變有著很大的關係。篆書與曲線;隸書與方折。這些都對書寫用筆的方式帶來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我們學習筆法,不能單一而靜止的觀念,認為筆法是一種書寫不變的技術法則。

一種筆法體系可以表達一種相類近的書法風格。書法創作都是通過用筆方法來推進書寫的進程,所以我們會覺得筆法是書寫的核心,將之視為書寫的不二法門。一種用筆體系有一種用筆體系的特點,沒有所謂的高下,能區分的就是對控筆能力的高下。在歷代傳統作品中,各種筆法體系都有經典之作。

這裡著重比較“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兩種用筆體系在行草書中的應用。

這兩種用筆體系,在行草書中都有很經典的範式作品。“一搨直下”是王羲之在行草上對前人筆法的一種提煉,他對運筆與筆鋒狀態的體驗,強化起筆和行筆的方便。應該說“一搨直下”是王羲之主要的用筆特徵。開創了帖學的源頭。王羲之的《十七帖》為代表的一批手札都是這種用筆方法(圖1、2)。

圖1 《十七帖》局部1

圖2 王羲之《遠宦帖》一板一眼的

“篆籀絞轉”

顧名思義,最先是用於篆書的書寫,因為篆書以曲線為主的結字形態,形成獨特的用筆方法。(圖3)這種筆法在行草書經過了王獻之、張旭、顏真卿、懷素幾代人不斷提煉與純化,最終以懷素《自敘帖》最為典型。(圖4)

圖3《嶧山碑》局部 圖4《自敘帖》(局部)

起筆方式的區別

“篆籀絞轉”的筆法在起筆處都有一個逆鋒起筆回鋒的過程,將尖鋒通過迴旋的方式將筆鋒裹住。通過迴旋裹鋒的控筆動作,筆毫處於微微扭曲的狀態,筆鋒也處於中鋒狀態。因為迴旋裹鋒需要順著筆毫方向的改變才能完成書寫,所以總體上從起筆到行筆的動作相對舒緩。(圖5)、(圖7)

“一搨直下”的筆法起筆,突現入筆的自由與快捷。筆尖直接入紙,入紙後再根據筆鋒入紙的角度,進行擺正,調到中鋒狀態。因為直起直落的起筆動作,有點象“打點”的方式,入紙後襬正筆鋒也是一個儲存筆勢準備發力的過程,再到行筆。形成了“打點”-“發力點”-“迅猛筆勢”起筆三步驟。這種帶有“快”、“準”、”“狠”的起筆與筆勢別於“篆籀絞轉”。

如(圖6)、(圖8)

圖5篆籀起筆

筆毫微微裹絞狀直順 圖6一搨直下尖鋒入紙筆

圖7《小草千字文》中的 圖8《行穰帖》中的

“行”篆籀絞轉的起筆 “行”一拓直下的起筆

行筆方式的區別

“篆籀絞轉”因為起筆舒緩的筆勢和微微帶有裹絞狀態的筆鋒,所以行筆上有兩個特徵,一是運筆的力度相對勻速,提按變化小,另一方面行筆速度也相對較慢,但運筆的速度變化相對豐富。運筆過程中力度變化較小,這需要相對衡定的控筆能力。因為帶有裹絞形態的筆毫,墨水滲透到紙上的軌跡也發生一定的變化,所以線條質感常帶有顆粒性的枯筆形態。(圖9)、(圖11)

“一搨直下”在行筆中,因為起筆儲足了快速行筆的筆勢,所以行筆直接,“一搨直下”就是這種行筆的形象叫法,所以也有些叫“一搨直過”。“一搨直下”筆鋒在行筆過程呈平行狀,所以枯筆會出現平行的飛白形態。(圖10)、(圖12)

圖9 篆籀行筆, 圖10 一搨直下

筆毫微微裹絞狀 行筆保持筆毫直順

圖11“侯真卿”篆籀絞轉行筆 圖12“頓首喪”

一搨直下的行筆

轉折方式的區別

我認為這兩種筆法最突出的用筆特徵不是起筆與行筆過程,而是轉折方式的不同。“篆籀絞轉”突出是“圓轉”,“圓轉”因為是通過一定弧度的曲線現實改變畫筆的方向。當筆毫順著曲線運筆時,筆毫也在圓轉中裹絞在一起,所以很形象的叫“絞轉”筆法。這一筆法可以現實筆畫與筆畫之間連綿不斷的對接,“絞轉”筆法成熟的為連綿大草的出現奠定了用筆的基礎。

“一搨直下”在轉折中,所用的方式是“切轉”。“切轉”與“絞轉”不同,“切轉”是通過“下切”的用筆動作,重新擺正筆鋒,儲足另一個方向的行筆筆勢。很顯然“切轉”是突然改變行筆方向,“切轉”角度根據行筆的方向確定,運用最多的橫折、豎提兩種筆畫。所以相對“絞轉”來看,“切轉”出現的筆畫形態一般都是銳角與直角。“切轉”在筆畫與筆畫之間連帶上沒“絞轉”來得方便,“切”實際上就是另一個筆畫方向的重新起筆。所以王羲之的草書,還是和行書屬於同一範疇的用筆方式。

圖13篆籀圓轉, 圖14 一搨直下切轉

緩緩改變方向筆毫呈裹絞狀 突然改變運筆方向

圖15“亡侄”一線下來方向變化, 圖16 喪亂之極方

圓轉的裹絞筆意 向用切轉方直

用筆審美的區別

“篆籀絞轉”這種用筆方法連綿的長節奏,速度變化產生的緩急,故線條形態有粗細、濃枯,產生線條的節奏感更強,線條形態的變化更豐富,這些線質表達的情感也更為複雜。在表達情感上有先天的優勢,可以表現出鬱郁芊芊的生機。“篆籀絞轉”好比悠揚連綿,情真情意深的二胡曲。

“一搨直下”在行筆過程中的直接與乾淨,形成精緻與典雅,一板一眼的節奏感,易出君子之風、瀟灑風度之美。“一搨直下”有如欣賞叮噹有致,起伏跌宕的古錚曲。

下圖按順序圖一至圖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