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醜書”的特點及“醜書家”對“四寧四毋”的誤讀

當代一些絕對有影響力的醜書書法"家"其實都有難言之隱,在和一些人辯論時,只能環顧左右而言他,有什麼辦法呢?沒辦法!明明知道書法沒有幾十年功夫成不了家,後悔自己當初淨扯王八犢子了,沒練,現在提筆又拿不出”活兒“來,怎麼辦?(配圖與正文無關)

當代“醜書”的特點及“醜書家”對“四寧四毋”的誤讀

唉---只能靠自己這張臭嘴硬撐:“我寫的書法你們根本不懂”。心裡卻說:“書法是什麼我根本不明白,好看的我又寫不出來,不寫醜書我寫什麼?我只能拿這個在協會里晃悠、在大學裡忽悠?反正我是書協領導、大學教授,有話語權,誰又能把我怎樣?”


關於現代書法美醜的問題,一直以來是書法界爭論比較激烈的問題。現在的很多書家在“追求個性”、“標新立異”的掩飾下,極度去追求書法的“醜”、“怪”。這是他們誤解了傅山的“四寧四勿”之說,將藝術審美中“醜”的成分無限擴展,是對以“美”為其本質的藝術的一種背離,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一種片面的思維結果。


當代“醜書”全靠人力擺佈,矯揉造作、扭捏作態、張牙舞爪,滿紙卑賤野俗之氣。是對正常書法形態的扭曲、變形、誇張、經常表現為不和諧、畸形、怪異。我們從用筆、結構、用墨和章法四個方面來分析說明“醜書”的特點:

當代“醜書”的特點及“醜書家”對“四寧四毋”的誤讀


1.用筆: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陳振濂這樣認為,“'千古不易’應該是針對'用筆’(筆法)這一表現藝術美的內在理內角度的,亦即是說,在實用層面上的文字應用(字體)在不斷地“因時相沿”的同時,非實用的以'筆法’為代表的審美要求--它是一種綜合的線條美的要求,卻是恆定不變的,'千古不易’的。” 線條是書法的生命是基本元素,書法作品的好壞,首先是線條的好壞,是否具有應有的力量感、立體感、節奏感。“醜書”作品的線條毫無力量感可言,它們中的立體感,節奏感到是非常豐富的,這種“豐富”只會給你一種感覺“做作”,看到它們線條也許你會真正感受到“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可以說“醜書”胡塗亂抹,毫無用筆可言。

2.結構:孫過庭在《書譜》中講到:“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醜書”一味追求險絕,東倒西歪,肆意誇張筆畫的長短和字內空間對比,刻意追求字形的稚拙。美其名曰“追求天真、活潑”。這種矯揉造作的做法不僅完全背離了傅山所強調的平正自然,以平正為本,傅山說,“寫字無奇巧,只有正拙,正極奇生,歸於大巧若拙已矣” ;更重要的是恰恰使他們走向了“醜拙”的惡俗之途。


當代“醜書”的特點及“醜書家”對“四寧四毋”的誤讀


3.用墨:“醜書”對用墨可謂用心良苦,有的“醜書”作品在墨色上可謂是豐富多彩,古人講,“墨分五色--濃、淡、幹、溼、枯。”在“醜書”的有些作品中何止五色,可以說在用墨上讓他們發揮到極處。具有如此之豐富墨色變化的作品,也許會讓人不由自主的問一句“這是書法還是畫?”雖然“書畫同源”,但書法終究是書法,畫終究是畫。


4.章法:在古代書論中我們很少會看到關於談論章法的文章。這可以反映出古人寫字對章法看的並沒有當代書家看得如此重要。因為古代書家都有豐富之涵養,他們寫字是情感的宣洩,自然的流露,不用刻意追求章法的變化,就能隨著感情的激盪而做到整體氣息的順暢,而又不乏自然的豐富的變化。

當代“醜書”的特點及“醜書家”對“四寧四毋”的誤讀

現代書家特別是“醜書家”追求作品的視覺衝擊力,把西方的構成引入書法作品中,刻意的拉大字的大小疏密的對比,甚至塗烏製造濃淡的強烈對比。整體上,東倒西歪,裝腔作勢,肆意製造各種矛盾,卻不能處理好各種矛盾。


正是由於這種刻意的做作,造成對自由意識與自性原型的遮蔽。他們故意去追求造出磊落灑脫、豪放不羈的強大氣勢,然而越是有意為之,扭捏造作之氣越是暴露無疑。致使他們的作品整篇跌跌蕩蕩、時斷時連,毫無順暢可言,滿紙造作之醜態。


“作品”中存在的誇張對比給人感覺並非情緒的激盪所引起的自然流露而是牽強附會,生拉硬扯毫無自然天成,順理成章之感。所以說,這種人為的變形,既不合乎規律性,又不合目的性。對書法作品來說,這種全無筆法,氣亂韻無,章法混亂,整體的不和諧,是很難找到人的情感的傳遞,更難有意境。是缺少成功的表現,也就是“醜書”了。

當代“醜書”的特點及“醜書家”對“四寧四毋”的誤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