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好劇不是追求“個性”,而是產生“共性”

最近《安家》這部劇真是備受爭議,因為很多觀眾不買賬,覺得這部劇的人物毀三觀不現實。作為編劇的六六也坐不住了,在接受採訪時為觀眾解釋房似錦這個人設及劇中情節故事的由來,但依然得不到觀眾的認可。

這是為什麼呢?主要矛盾在人物設定、故事情節不具大眾化,太過於“個性”,觀眾找不到“共性”。

<code>什麼是個性?
指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個別的、特殊的性質。
什麼是共性?
 一般、普遍、概括的性質或狀態;統統適用,完全的可應用性。/<code>

《安家》:好劇不是追求“個性”,而是產生“共性”

劇照

房似錦、潘貴雨人設讓人難以接受,太過於個性

第一:房似錦的原生家庭影響

一路追劇至今,很遺憾房似錦這個女主角始終沒能讓人喜歡起來。一個人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可是房似錦一直被原生家庭拖累,她的媽媽隔三差五的打電話催著要錢,拿房似錦當提款機。

房似錦既然能做到金牌銷售,說明她是有能力的,至少智商在線吧。可是,面對母親潘貴雨催命似的一次次要錢,房似錦太弱了,沒有抱怨沒有脾氣沒有反抗,像一個手無寸鐵的小孩子,只能“任人宰割”;

親情何在?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差點被自己的母親扔井裡結束生命,這是有多大的仇恨?這樣的一個人配為人母嗎?重男輕女的思想,我理解,家裡窮也理解,但虎毒都不食子,要人命的“母親”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安家》:好劇不是追求“個性”,而是產生“共性”

房似錦和媽媽潘貴雨

房似錦的童年如同地獄一般,她就像一個犯人,不但被潘貴雨毒打,還要被三個姐姐欺負,還有一個“不作為”的父親。房似錦工作後還淪為潘貴雨的“提款機”,這樣的潘貴雨竟然被強行洗白,在醫院彌留之際像房似錦說了一句對不起,太讓人猝不及防,實在難以相信這樣冷血的一個人會毫無徵兆的幡然醒悟。

《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原生家庭和房似錦相似,從小在母不愛,父不疼的家庭里長大,可是女強人蘇明玉,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自小便一直有著對父母的抱怨和恨意,這才是真實。

《安家》:好劇不是追求“個性”,而是產生“共性”

房似錦、蘇明玉

相比一下,房似錦在這樣的地獄生活中,為什麼沒有抱怨沒有反抗?就像一個機器人,一個只會賺錢的機器人,沒有人情味,沒有思想。

第二:房似錦只能好一個金牌銷售,但她無法勝任店長職位。

一個店長並不一定要銷售能力強。往往是技術能力強的人做員工,會用人、會掌控全局的人才能當領導。1.房似錦作為店長跟同事搶客戶;2.房似錦不容徐姑姑等人說話,直接去帶客戶去看房,結果被物業撬單,只因她聽不進同事的話,太過於自信;3.房似錦可以稱得上金牌銷售,但她毫無團隊意識,不具備管理能力。

《安家》:好劇不是追求“個性”,而是產生“共性”

房似錦

編劇六六說房似錦這樣的人,你們為何要讓她討喜?她的出身,她的經歷不允許她討喜,她就是板著臉,她就是這樣一個人設。但這樣的人設讓觀眾難以接受,我們身邊沒有房似錦,我們只是普通人,不好意思,房似錦這個人設太過於個性,我們欣賞不來。

個性的故事情節無法讓人產生共性

編劇六六說《安家》中的故事都是真實的,她用了10個月的時間去收集了上千個故事,然後再從這些故事中篩選出這十幾個故事來,所以,劇中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原型。

編劇還說因為普通人大部分一生中只買一兩套房子,沒有見過劇中“跑道房”、凶宅、先裝修後賣出等這樣的所謂“奇葩事件”。


《安家》:好劇不是追求“個性”,而是產生“共性”

房似錦裝修的房子


對,就因為普通人沒有接觸過那麼多的“奇葩事件”,所以才會質疑,才不能感受到劇中情節的真實性。雖然劇中的故事情節是真實的,但得不到觀眾的認可,觀眾沒法和劇中的人物情節產生共性。就如同一本絕世武功秘籍,對於練武之人來說那就是至高無上的寶,但對於不懂武學的人來說那可能就是隻是一本書而已。

《安家》:好劇不是追求“個性”,而是產生“共性”

安家中的跑道房

接地氣的賣房話題與個性的故事情節相矛盾

房子一直是一個火爆的民生話題。以賣房子為題材本身就是“蹭”足了熱點。本來可以是一部高分的好劇,可是,劇中的故事情節卻不夠貼近民生,個性的故事、個性的人設,讓觀眾無法理解和接受。

愛情公寓中展博和林宛瑜的愛情為什麼不被看好。展博是一個“鋼鐵直男”,誰會給女孩子送變形金剛呢?除非她確實有這個愛好(這就是個性事件),一般女孩子喜歡的是包包、化妝品、衣服、鮮花等普通的禮物(這就是共性,普通事件)。

電視劇的定位人群?賣房子,是一個共性的普通話題,我們理解為定位人群就是普通大眾;可是劇中的人物設定和劇情故事又跟現實顯得格格不入的個性人物和個性故事;

《安家》:好劇不是追求“個性”,而是產生“共性”

接地氣

第一、現實中賣房子,業績第一,像朱閃閃這樣的員工會被裁掉;

第二、房屋中介只盼著趕緊賣出房子,並不會介意你是給誰買房,更不會像劇中那樣不賣房給小三;

第三、現實中沒有房似錦這樣的領導,她只能做金牌銷售;

第四、龔家的老洋房事件,一個被收留的人不知感恩還訛詐恩人;

第五、店長徐姑姑太佛系,沒看到他為業績忙碌的樣子;

以上事件現實中有沒有?可能真的存在,但在日常生活中觀眾沒有見過這樣的故事(個性事件),觀眾見到的那些“一地雞毛”的故事(共性事件)沒有存在於劇中,實在無法讓觀眾去相信這一件件沒有見過的故事是真真實實的存在於現實生活中,這就是矛盾的關鍵所在。

《安家》:好劇不是追求“個性”,而是產生“共性”

賣房子的話題很接地氣,所以觀眾對這部劇非常關注。但很遺憾,觀眾沒能看到想看的,面對劇中的人設、故事情節,都無法產生共性,無法理解。即便劇中的人設和故事情節都有現實原型,但畢竟只是特殊的故事。

一個熱點的房子話題+一個冷門的故事(冷門人物),這樣的組合,只能讓人看到表象,卻摸不著頭緒,不知所以然。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從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物和故事,自然無法接受,更達不到喜歡。

《安家》:好劇不是追求“個性”,而是產生“共性”

劇照

劇情如何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共性,得到認可呢?小豌豆認為有以下幾點:

  1. 劇中少一些“個性”的故事情節和特殊的人物設定,個性的事件太多,也就不新鮮了,反而適得其反讓人感覺不到真實;
  2. 加一些普通故事(共性事件),比如:觀眾在劇中看到與自己買房時的相類似經歷;
  3. 房似錦、潘貴雨這樣的人均為極少數(個性事件),沒有普遍性存在於生活中,觀眾無法感同身受;
  4. 《安家》題材為普通民生話題,那麼劇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設定應該與其相吻合。
《安家》:好劇不是追求“個性”,而是產生“共性”

徐姑姑和房似錦

《安家》:孫儷、羅晉、王自健等人的演技是值得肯定的,編劇六六為劇本用心尋找故事也是精神可嘉。但不要忘了這是一部以房子為話題的劇,它必須要貼近生活、符合現實。好劇不是追求“個性”,但必須體現出它的“共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