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有脾氣,結果死於“驕恣”,聊一聊漢末名將麴義

西江月(楊慎)

豪傑千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

烏飛兔走疾如梭,眨眼風驚雨過。

妙筆龍韜虎略,英雄鐵馬金戈。

爭名奪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結果。

有本事有脾氣,結果死於“驕恣”,聊一聊漢末名將麴義

談到袁紹集團中的著名將領,可能沮授、顏良、文丑等人會比較有名。其中沮授在史料上的記載,更偏向於謀士的形象;顏良、文丑的勇猛只體現與他人的評價中,在“官渡之戰”的表現實在不如人意。袁紹手下還有一個比較有個性的將領,那就是麴義。相對於顏良、文丑而言,麴義有實打實的戰績,比如說“界橋之戰”,用一千八百前鋒擊潰公孫瓚的大軍,可以說是以步兵對抗騎兵的經典戰例。“界橋之戰”對袁紹的意義,就相當於“官渡之戰”對曹操的意義。可見麴義對袁紹集團的貢獻以及麴義本身的能力。然而這樣一個有能力的將領,最後卻死於袁紹之手,導致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甚至無將可用。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麴義這個人。

有本事有脾氣,結果死於“驕恣”,聊一聊漢末名將麴義

脫離冀州牧韓馥,幫助袁紹脅取冀州

麴義曾經長期生活在涼州,麴氏是涼州金城著姓,其遠祖大概是漢哀帝時期的尚書令鞫譚。麴義在涼州與羌人打過很多交道,通曉羌人的作戰方式,有很優秀的軍事素養。而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的時候,麴義卻成為冀州牧韓馥的部下。由於麴義個人沒有列傳,這中間的過程並不是很清楚。按照方詩銘先生的推測,麴義有可能是跟隨皇甫嵩參加了討伐黃巾軍的戰爭,最後留在了冀州。當然這只是一個猜測,一個合理的可能性。

有本事有脾氣,結果死於“驕恣”,聊一聊漢末名將麴義

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董卓聽從周珌、伍瓊的建議,對中央和地方進行了比較大的人事變動,尚書韓馥被出為冀州刺史,後來的冀州牧可能是韓馥自己改動的,反正在東漢末年趨於瓦解的環境下,州牧和刺史也差不了多少了。韓馥有東漢朝廷認可的政治上的權益,但是在冀州根基不牢固。所以他找來同樣客居冀州的麴義,就像劉焉所倚仗的“東州士”一樣,是比較合理的事情。

有本事有脾氣,結果死於“驕恣”,聊一聊漢末名將麴義

然而在初平二年,冀州的形勢發生了變化。袁紹作為渤海太守,屬於冀州牧韓馥的部下,但是他的名望卻超過了韓馥,成為關東聯軍的盟主,自領車騎將軍。麴義的情況就相當於“東州士”對劉璋和劉備的情況,既可以選擇繼續依靠韓馥對抗袁紹,也可以選擇投靠袁紹消滅韓馥。麴義這個人的性格是不太好的,而從審配、田豐“並以正直不得志於韓馥”的事情來看,韓馥的性格也不是很寬厚。雙方之間應該是存在比較大的矛盾,於是麴義背叛韓馥,聯合袁紹用威脅的手段奪取冀州,就成為了袁紹的部將。

有本事有脾氣,結果死於“驕恣”,聊一聊漢末名將麴義

麴義的戎馬生涯

麴義可以說是“公孫瓚剋星”,他能夠成為漢末三國時期的名將,主要是從公孫瓚身上刷的經驗。首先是“界橋之戰”,袁紹取得冀州,本身就引起公孫瓚的不滿(公孫瓚本來也將冀州視為目標,袁紹威脅韓馥時曾邀公孫瓚南下),袁紹與袁術競爭豫州的時候,又導致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越被射殺。公孫瓚決定進攻袁紹,袁紹為了示好,將渤海郡讓給公孫瓚(按方詩銘先生的觀點,袁紹是借渤海郡讓公孫瓚與北上與黑山軍匯合的青州黃巾互相爭鬥)。於是公孫瓚屯兵渤海郡,擊敗青州黃巾後向東進軍到鉅鹿廣宗。袁紹和公孫瓚在界橋這個地方發生了激烈的戰鬥,其中最亮眼的就是麴義的表現。

有本事有脾氣,結果死於“驕恣”,聊一聊漢末名將麴義

“界橋之戰”中袁紹的軍隊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袁紹的主力部隊,規模數萬,一個是麴義的前鋒,只有一千弩手、八百步兵,加一起只有一千八百人。公孫瓚也有前部和後部,分別的兵力不明,整體有兩萬步兵,超過一萬的騎兵。公孫瓚久在幽州與烏桓人作戰,培養出很嫻熟的騎兵戰法以及較為強大的騎兵部隊。他面對空降冀州、性格懦弱的韓馥;或者裝備匱乏、軍事素養極差的青州黃巾大概能起到碾壓的效果,不過麴義非常瞭解騎兵作戰的方式,他利用公孫瓚麾下的騎兵部隊的輕敵心理,等到敵人靠近時用弩手發起強烈反擊,擊潰了公孫瓚的前部;隨後麴義繼續追擊,又擊潰公孫瓚的後部,拔掉公孫瓚軍營的牙門大旗,取得了“界橋之戰”的徹底勝利(後面還有公孫瓚騎兵倉促遇到袁紹的過程,不過那只是一個意外,沒有挽回公孫瓚的敗局)。

有本事有脾氣,結果死於“驕恣”,聊一聊漢末名將麴義

“界橋之戰”只是袁紹的防守的勝利。隨後公孫瓚與袁紹反覆進行拉鋸戰,引起了幽州牧劉虞的不滿。劉虞打算消滅公孫瓚,反而被公孫瓚所殺。擅殺劉虞對公孫瓚的名望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劉虞故吏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拉攏閻柔以及受到劉虞恩惠的烏桓人,聯合起來在幽州發動叛亂,擊敗漁陽太守鄒丹。當時劉虞的兒子劉和在袁紹那裡,鮮于輔聯軍迎接劉和,以劉和的旗號為劉虞報仇更加凝聚人心。

幽州後方起火的狀況對於袁紹來說也是一個擊敗公孫瓚的好機會。於是袁紹派麴義率軍加入鮮于輔聯軍,在興平二年(即公元195年)於鮑丘水附近擊潰公孫瓚,按史料說法斬首兩萬級。公孫瓚退守易京,鮮于輔、麴義聯軍與公孫瓚至少相持到次年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公孫瓚畢竟是主場作戰,在易京開置屯田,麴義等人就受不了了,由於缺乏糧食,只能撤退。在撤軍的時候遭到公孫瓚的追擊,吃了一個敗仗。不過這並不能證明麴義的軍事能力欠缺,第一與公孫瓚相持一年士氣低落、糧草匱乏,軍隊的戰鬥力大大下降;第二麴義、鮮于輔聯軍中大部分都是鮮于輔、閻柔等人的部隊,麴義只有幾千人而已。

有本事有脾氣,結果死於“驕恣”,聊一聊漢末名將麴義

除了對公孫瓚以外,麴義還擊敗過南匈奴於夫羅部。在關東聯軍討董的時候,袁紹與張楊、於夫羅等人聯合,張楊、於夫羅屯兵在漳水一帶。後來於夫羅背叛袁紹,挾持張楊,向袁紹的大本營鄴城移動。袁紹派遣麴義在鄴城以南擊潰於夫羅,將於夫羅驅逐到黎陽。這個時間大概是在初平二年到初平三年四月之間,與“界橋之戰”的時間相符合,或許二者之間存在聯繫。

有本事有脾氣,結果死於“驕恣”,聊一聊漢末名將麴義

麴義為何被袁紹所殺

麴義為什麼被袁紹所殺,《英雄記》中的記載非常簡略:“麴義後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方詩銘先生給出一種解釋,其根據是《漢晉春秋》中記載的《與公孫瓚書》中“前以西山陸梁,出兵平討,會麴義餘殘,畏誅逃命”的字眼。方詩銘先生認為,其中“西山陸梁”指的是在初平四年三月黑山軍渠帥於毒攻破鄴城一事,而此時“麴義餘殘,畏誅逃命”,可能就是麴義勾結黑山軍,被袁紹所殺,其部眾才會潰逃。不過根據《後漢書·公孫瓚傳》的記載,在興平二年到建安元年,麴義仍然與公孫瓚作戰,要晚於黑山軍襲取鄴城的時間。所以小編並不認同方詩銘先生的這個觀點。而麴義被殺的具體原因,小編也找不到詳實的資料,只能從二者的性格入手。

有本事有脾氣,結果死於“驕恣”,聊一聊漢末名將麴義

《英雄記》中明確記載麴義“恃功而驕恣”,從麴義背叛韓馥倒戈相向的事情也能夠看出,他並不是一個忠厚的人,很有野心,很懂得投機。麴義與袁紹的其他將領不同,他能夠率領一支軍隊對抗韓馥,並且取得優勢,說明他手中有一支屬於自己的部隊,很可能是方詩銘先生所說的“涼州勁旅”。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麴義於袁紹,可能就如同劉備於劉表、孫堅於袁術一般,並不是十分嚴密的從屬關係。這種特殊的地位也更容易引起袁紹的猜忌。

有本事有脾氣,結果死於“驕恣”,聊一聊漢末名將麴義

而袁紹有一個非常鮮明的性格特點,就是“外寬內忌”,表面上折節下士,實際上內心中非常多疑。比如呂布當初投奔袁紹,在與黑山軍作戰中立下不小的功勞,但因為向袁紹請求增兵,就引起袁紹的猜疑,險些被袁紹刺殺。麴義與呂布的情況可能比較相似,他有自己的部曲,有軍事能力,也顯露出了野心,單純受袁紹猜疑而被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英雄記》、《三國人物散論》、《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