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哪些因為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動物?

靜怡勤反覆練


  • 可能是人類天生有著對美食情有獨鍾的特點,所以被人類吃到瀕危甚至滅絕的動物不在少數,比如斑驢、渡渡鳥、斯特拉大海牛……

斑驢的滅絕

斑驢又稱半身斑馬,是生活在非洲南部的一種十分美麗的動物。但是在十九世紀大歐洲移民如餓狼大量的湧入非洲。當時的動物皮毛交易十分盛行而且斑驢肉是人們口口相傳的美味,這些人便用火器、套鎖對斑驢進行滅絕式的捕殺。到十九世紀中期,僅僅半個世紀以後在非洲南部地區便很少看見斑驢的身影了。

直到1833年,最後一隻斑驢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動物園孤獨的死去,自此“有一個美麗的動物被人類成功幹掉,成為後代人眼中的神秘。”



渡渡鳥的滅絕

說起渡渡鳥大家第一想到的應該是它的外號“愚蠢的渡渡”,多美生動的外號,一個由“勝利者”賜給“失敗者”最後的“美譽”。

渡渡鳥別名孤鴿,是非洲毛里求斯島上的特有物種。

但這種鳥在1505年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的時間裡,便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大量減少。約在1660年代前後,徹底絕滅。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



斯特拉大海牛的滅絕

斯特拉大海牛主要分佈在亞洲柯曼多羅爾群島一帶地區,這種溫和的大傢伙本來過著與世隔絕,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在陰差陽錯之下一隊遭遇風暴的船員漂流到了這個小島,由於食物缺乏,之後便以斯特拉大海牛的肉作為食物。等到這群人回到歐洲後這些人還大肆的宣揚自己口中吃到過的美味,這也使許多人慕名前往捕殺,只為嘗一口這“充滿殺戮味的美味”。

僅僅花費了二十年,人類又一次刷新了記錄“以最快的時間幹掉最多的生物得到更多的口中美味”。


注。:上圖為儒艮,斯特拉大海牛由於滅絕過早已無圖片存留!!!
  • 由於人類直接或間接滅絕的生物不計其數,從遠古時期到二十一世紀,人類從未放棄追逐美味的執念,就像最近的流行詞“蝙蝠”一樣,即使危險也打消不了我對美味的渴望。這是執著,是值得稱讚的榮譽嗎?是啊,這是榮譽,只不過是“帶著血腥味的榮譽”


愛了個科學


這種說法不對,沒有哪種動物完全是因為人類的食用而滅絕的。

動物滅絕的原因一般有三個,一是人類的大肆捕殺使其繁殖種群減少,捕殺的目的不完全是食用,還可能是為了毛皮和其他原料,或者消除隱患,甚至是為了取樂。


▲滅絕的本州狼

二是破壞棲息地使其喪失生存和繁殖場所,這兩招雙管齊下能在短時間內滅絕一個分佈狹小的物種,而分佈廣闊的物種沒那麼容易滅絕。比如分佈狹小的渡渡鳥從被發現到滅絕用了200多年的時間,大海牛隻用了27年就被滅絕。而分佈廣闊、數量眾多的灰狼被獵殺了好幾個世紀,目前野生數量也有30萬隻,只滅絕了兩個亞種,本州狼和北海道狼在明治維新的工業化浪潮中消失。

第三個原因就是人類帶來的病毒也可以使一個物種大批的死亡。


單純的殺來吃無法使一個物種滅絕,而且大多數物種都是在近300年內滅絕的,這個時期人類的生產力高速發展,農業、畜牧業和養殖業也在進步,家畜已逐漸能滿足人類的需求,人類對野生動物的肉食需求變少了,目前也只有一小部分人愛吃野味。
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確實有很多營銷耗用這些博眼球的標題,翻看了他們的內容,寫來寫去也就那幾個,羅列一下。有原牛、旅鴿、大海雀、渡渡鳥、斑驢、中國犀、大海牛、歐洲野牛、恐鳥。這些動物真的是被吃光的嗎?來簡單說說。

原牛,部分家牛的祖先,曾廣泛分佈於亞歐大陸,人類在馴化原牛的同時也在不斷的獵殺,持續數千年的捕獵和開墾之後,原牛的野生種群和棲息地被破壞殆盡,1627年最後一頭野生原牛在波蘭被獵殺。後來有人進行過復活原牛的實驗,培育出一種“赫克牛”,被稱之為“偽原牛”。

旅鴿,生活在北美洲,曾經的數量比當時地球上的總人口還多幾倍,在數百年的獵殺和棲息地破壞之後,最後的野生旅鴿在1900年被獵殺,動物園裡最後一隻旅鴿在1912年死亡。獵殺旅鴿並不全是為了吃,更多的時候是為了取樂。

大海雀,最早被稱為企鵝的鳥類,人類以獲取肉、蛋和羽毛為目的對其大量獵殺,也有一些作為博物館標本和私人收藏而被殺害,最終在1844年滅絕。

渡渡鳥,只分布在印度洋毛里求斯島,遭到歐洲人的捕殺,森林砍伐使棲息地喪失,歐洲人帶來的綿羊、狗、豬、老鼠和猴子在島上大肆繁衍,搶佔了渡渡鳥的生存空間,破壞了渡渡鳥的鳥蛋,在1681年前後滅絕。


斑驢,生活在非洲,在近代遭到歐洲人的大量捕殺,因為覺得它會跟家畜爭奪草場,最終在1883年滅絕。後來有人利用平原斑馬育種來複活斑驢,造出了一些不驢不馬的動物。

中國犀,是指曾經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答臘犀,目前這三種犀牛在國外還有,在我國屬於區域性滅絕。

大海牛,1741年在白令海峽被發現,後來大批毛皮獵人湧入北太平洋獵殺海獺和海獅,為獲取肉食而捕殺大海牛,海獺數量減少也間接加速了大海牛的滅絕。


歐洲野牛,曾經野外滅絕,現在恢復了野生種群。

恐鳥,生活在新西蘭,毛利人到達新西蘭後對其大量捕殺和開墾森林導致其滅絕。

所以,這些被營銷耗稱為“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不是吃,也許人類捕殺它們是為了吃,但在捕殺的同時破壞它們的棲息地才是讓它們滅絕的主要原因。


百科千尋君


人類,花了數百萬年的時間爬上食物鏈的頂端,機智的大腦、強大的武器估計能殺死現在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地球的霸主非人類莫屬。當然,人類也是最頂級的吃貨,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哪一樣能吃的不被人類所幹掉,在歷史的長河裡,有多少物種是被人類吃滅絕的呢...

【渡渡鳥】

英文名字:Dodo,因為這種鳥不會飛,所以不知道是哪個人類把它抓起來給吃了,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僅產於印度洋毛里求斯被認定的國鳥,在被人類發現後的短短70年時間裡,已經徹底絕跡,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

渡渡鳥的樣子比較肥胖,看上去傻傻的,不會飛,只能跳著走,所以也被叫做“笨鳥”。這種鳥的性格很溫順,棲息於林地中,一次只生一個蛋,叫起來的聲音:渡渡,渡渡.....因為肉質鮮嫩鮮美,被相繼闖入它們家園的歐洲殖民者大肆捕殺...但目前為止,科學家對該物種的滅絕還有爭議,但人類捕殺肯定是最大的因素。

【候鴿】

沒錯,是一種鴿類,鴿子肉好吃原來是有歷史依據的啊!這種鳥在1914年被完全滅絕,原因同樣是遭遇人類捕殺,失去棲息地。候鴿喜歡在低空飛行,所以它們的鳥巢很容易被找到。因為肉質鮮美,所以慘遭滅亡。

候鴿的別名也叫北美旅鴿,北美大陸獨有的鳥,它們生活在落基山脈東部的森林地帶,到了冬季會飛到南方的溫暖地帶過冬。在遷徙的時候,組成的鳥群,其覆蓋範圍可以達到1.6千米寬,500千米長,在鳥群最大的時候,大約有60億隻候鴿。

【斯特拉大海牛】

這是一種巨大的海牛,能長到7.9米,3噸重,是海洋裡的第二大哺乳動物,它們原先無憂無慮在浩瀚的海洋裡生活,直到有一天人類發現了它們的蹤跡,遭遇人類的捕殺來充飢,竟然吃到了這種海牛的肉後讚不絕口。而且人類還對其皮毛產生了興趣,導致這樣的一種物種面臨大規模捕殺。

【愛爾蘭大鹿】

這是一種曾經生活在地球上最大的鹿,體型非常強大,又稱鉅鹿,尤其是一對鹿角,鹿角與鹿角之間最大的距離可達到3.65米長!可是滅絕的原因是被這樣碩大的鹿角連累的嗎?

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捕殺這種大鹿是導致滅絕的一個影響因素,但也有人假設,是鉅鹿的巨大鹿角限制了雄性鹿穿過森林地帶去尋找配偶(畫面可以想象),或是被冰川時代氣候突變引起的滅絕。

【歐洲野牛】

歐洲大陸上曾經最著名、也是體型最重的動物,200萬年前到達印度,後到達中東、亞洲,25萬年前到達歐洲。公元13世紀時,只有貴族才可以獵殺陸地上大型動物,後來這一特權僅限於王室成員,再後來隨著歐洲野牛的數量銳減,皇家法院禁止了對它的捕獵行為。

【中國犀牛】

中國犀牛長得很有特色,其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使身體看起來就像穿了一件盔甲。犀牛角是一種珍貴的清熱涼血中藥材,在中國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記載,所以人類過度開發,它們從遠古時代便受到人類的大肆獵殺,於1922年在中國徹底消失。

中國犀牛能長到2.8米,高1.5米,重1噸。它們身體龐大,相貌醜陋,卻是膽小不傷人的動物。儘管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又從海外引進了一些犀牛,今天人們仍然可以從動物園內目睹到犀牛,但是,原本土生土長在中國野外環境裡的犀牛,卻永遠一去不復返了。


無奈大無奈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有好多動物是被人類吃滅絕的。

1.大海雀

這種鳥味道鮮美,行動遲緩,所以慘遭滅絕。

2.北美旅鴿

歐洲人到美洲大陸後迷上了這種鴿肉,大肆殺戮,導致滅絕。

3.大海牛

因為它肉質美味且容易被捕獲,不幸被人類捕殺滅絕。

這是我所知道的幾種由於人類的貪吃兒被滅絕的動物,我們應該要好好保護野生動物,保持動物多樣性,這樣人和動物才能和諧發展,不至於以後只能看看動物圖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