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用戶68996591


甲午海戰清軍真的是不堪一擊,從結果來看這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日本近代以來,通過明治維新,學習西方的技術,理念,使本國迅速走上了富強之路。而日本要崛起,因為資源的限制,必須要走向大陸,而中國是最好的目標。

在甲午海戰之前,中日兩國圍繞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已發生了多次的交鋒,袁世凱在朝鮮比較強勢,維持了中國對朝鮮的宗主地位,但日本吞朝鮮之心可昭,中國不能失朝鮮,日本非要得朝鮮,矛盾不可調和就此中日海戰開始。

中國北洋水師是李鴻章倡導下組建起來的,在當時總噸位來說在全世界排名第八位,而日本海軍排名而為第十一位,中國鎮遠和定遠都是七千噸位的大艦,日本最大的戰艦不過四千噸,可見北洋海軍是有一定實力的。

然而,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除了武器以外,還有很多的因素也都直接影響到戰爭到勝負。中國北洋海軍的提督是丁汝昌,他原是陸軍騎兵軍官,不懂海軍,俗話說“主帥無能,累死三軍”,這種外行領導內行的體制臨戰必定受害。再有怯戰情緒嚴重,戰術落後。丁汝昌原定是人字形列陣,而到了戰前卻改為倒“人”字型,前面是小船小艦,自己的指揮艦則躲在最後,表現了嚴重的怯戰心理,這種畏戰、怯戰直接導致心理上已輸給敵人了。再者,北洋海軍的炮彈有限,且多有啞彈。原來李鴻章把海軍建設的款子挪作它用,為討好慈禧而去修頤和園了。這些因素加起來,雖然基層官兵非常英勇無畏,但怎奈何局部無法左右全局,致使北洋海軍在與日本海軍的決戰中表現出了不堪一擊的一幕。

甲午海戰結束,中國戰敗,中國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失去了朝鮮的控制,承認其獨立,另割讓臺灣、遼東半島,賠款二萬萬兩,中國從此進入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半殖民地社會,直到抗戰勝利。


華豎


甲午黃海海戰,北洋海軍沒有給國人丟臉。甲午戰爭的潰敗,是李鴻章和陸軍掉鏈子了。這麼說吧,黃海海戰,算是1840年到清朝滅亡,這70多年裡最蕩氣迴腸的一戰。

黃海海戰,雖然我方比日方損失大,但,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一邊倒。

看看黃海海戰戰前形勢:

  • 【日本聯合艦隊】軍艦16艘,總排水量40840,火炮268門,魚雷發射架568,平均航速14.5節。

  • 【北洋水師】軍艦13艘,另有小炮艦加魚雷艇6艘,總排水量32100,火炮195門,魚雷發射架556,平均航速10.2節。

另外,日本聯合艦隊普遍列裝速射炮,而北洋幾乎沒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當3倍差距。以吉野號為首的“第一遊擊隊”,都是戰爭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艦,平均航速高達19.4節。

軍艦上差距明顯,但北洋海軍不孬。

【1】海戰開始一小時

很多人說北洋海軍的雁形戰術不好,實際來看,北洋並沒有因為戰術吃虧。敵方側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但是卻把船腹露了出來。

開戰後,日本聯合艦隊魚貫縱陣,繞功北洋右翼弱艦。北洋海軍以定遠、鎮遠為居中犄角雁行隊列,攻擊日方後側弱艦。雙方都是先撿對方軟柿子捏。北洋超勇、揚威受到重創,日方比睿、赤城也失去戰鬥力。海戰開始一小時,北洋不落下風。

【2】第二階段

前期北洋旗艦定遠受損,丁汝昌受傷,無法指揮戰鬥,導致各艦各自為戰,日方指揮其實也是一團糟。不過,日軍“第一遊擊隊”新型巡洋艦速度優勢,開始體現出來。“第一遊擊隊”繞到北洋艦隊後方,對形成北洋艦隊夾擊之勢。

北洋艦隊開始落入被動,但是整體上還是臨危不懼、奮勇還擊,超勇、致遠號都是戰鬥到船毀人亡,以死報國,一個個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北洋艦隊沉沒4艘,逃遁兩艘。日本聯合艦隊3艘失去戰鬥力,退出戰場。戰場上還在戰鬥的主力艦,北洋4艘,日方9艘,北洋轉為全面防禦。

【3】北洋沒有戰鬥力了嗎?

雖然,北洋艦隊拿日本艦隊的快速巡洋艦沒辦法;但是,日方對北洋的定遠、鎮遠鐵甲艦也沒辦法。北定遠、鎮遠與在5艘日艦圍攻下,仍然纏鬥一個小時,死戰不退。

等到稍作修復的靖遠、來遠兩艦和幾艘魚雷艇回援,靖遠艦代替旗艦,升旗集隊,還要繼續再戰。

北洋艦隊沒有丟臉,雖受重創,不死不退。是日艦先慫了,日本聯合艦隊首先撤出戰場。

【4】戰後盤點

北洋艦隊沉沒5艘,死傷1000人左右;日本聯合艦隊重創5艦,死傷官兵600人左右。相比之下,北洋艦隊損失更慘重。北洋艦隊就是吃虧在了火炮上面,日本艦隊,打出的炮彈量是北洋的20倍。

北洋海軍不孬。將近5個小時的鏖戰,整個晚晴就沒有比這更頑強的戰鬥了——雖敗猶榮。

【李鴻章和淮軍葬送了北洋艦隊】

雖然,北洋艦隊損失慘重,但是仍然有一戰之力。

但是,李鴻章只是把北洋艦隊,當做他升官發財的工具。一招“棄戰保艦”,直接把軍艦放港裡在當做陸軍炮臺使用。

平壤之戰,主帥葉志超不戰而逃,甲午陸戰大轉折。

旅順戰役,黃仕林不戰而逃,旅順炮臺落入敵手。

號稱固若金湯的旅順要塞,堅持了2小時。看好了,葉志超、黃仕林都是李鴻章的淮軍合肥老鄉。

甲午戰爭剛開始,李鴻章力主避戰求和,準備拿起筆桿子籤賣國條約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他為啥不敢一戰?

他欺上瞞下,在慈禧跟前吹噓北洋多厲害。他內心當然明白他的洋務,就是紙糊的形象工程。還有人給他辯護苦苦什麼支撐,實際上是辛苦撈油水。這樣的人要不是賣國賊?汪兆銘都不服了。


爾朱少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不是了。

其中黃海海戰雖然是一邊倒,但已經是1840年以後清軍,打過最好的戰鬥之一。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六百餘人;

日本艦隊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4艦受重傷,死傷官兵近300人。

其實僅僅激戰5個小時這一點,就很了不起。陸戰中,清軍見到洋人基本就是聞風而逃。

當時陸軍在朝鮮平壤是實力很接近的情況下,僅僅堅持了不到2天,就放棄平壤潰逃,連逃500公里,跑到鴨綠江。

我軍被擊沉的5艘軍艦中,超勇、揚威、廣甲均是打醬油的小軍艦,損失與否影響不大。

但致遠、經遠則是主力艦,尤其經遠是僅次於2艘鐵甲艦的鐵甲巡洋艦。經遠被擊沉,對於北洋水師損失很大。

由此,我軍還剩下7艘軍艦,但也基本都有傷。比如定遠號、致遠號兩艘鐵甲艦,都中彈100發以上。

但日本損失更小,赤城、西京丸都是很垃圾的小軍艦和代用艦,無足輕重。比睿號則是老式鐵甲艦,也算不了什麼。

只有松島號是主力艦,又是旗艦,它的重傷影響很大。


客觀來說,北洋水師打的還可以。我們看看日軍受損情況。

日本聯合艦隊損傷相當嚴重,共中彈134發,死亡90人、負傷208人。

其中松島號中彈13發,死傷113人,修理了1個月才恢復。

北洋水師慘敗,主要是裝備有差距。

1894年中日對比是200毫米以上火炮:31/15,200毫米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機關炮244/294,魚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鐵甲艦2/0,裝甲巡洋艦3/1,防護巡洋艦3/8。

而此次海戰中,200毫米以上火炮表現不佳,重炮被證明只適合對付鐵甲艦,對於普通軍艦的破壞力有限,射速太慢。

相反,200毫米以下中口徑速射火炮,卻能夠摧毀除了鐵甲艦以外所有軍艦,也可以重創鐵甲艦。

日本中口徑速射炮71門,北洋艦隊僅有2門,其餘都是非速射炮。

速射炮和非速射炮,射速相差四五倍。

戰後統計過,日軍炮彈發射量是北洋水師20倍。即便日本炮擊命中率低一些,擊中北洋水師的炮彈數量是至少10倍以上。

想不贏都難。

所以,北洋水師在裝備如此懸殊下,打出這種戰績算不錯了。

可以說,北洋水師的黃海海戰,應該是1949年之前中國打的最好的海戰。


薩沙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海戰距離我們並不算遙遠,而且這段歷史還有著不少的史料流傳至今,我們通過前人的記述,探尋一下百年的那場大海戰。

北洋水師始建於1888年,是著名的洋務派領袖李鴻章親手操辦,由於中國海域遼闊,所以按照海域,清政府一口氣創建了四支近代海軍艦隊,其中以北洋水師實力最強、裝備最精良,也曾被美國一度評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八艦隊。



清政府當年創建的目的很簡單,說好聽點是保家衛國,說直白點就是維繫統治,擺出一個大架勢,不要輕易被西方人打進家門就可以了。所以北洋水師雖然在創建之初得到了財政支持,但在無戰時期是並沒有繼續發展海軍的,在後來的黃海海戰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幾年來不僅新艦船未增一艘,連炮彈也都是當年陳舊的壓倉貨。

清政府的海軍雖然看起來規模龐大,但卻是外強中乾,外無戰事磨礪,內也沒錢維護,很快就出現了武備廢弛、船艦老化等惡劣現象的發生。




而此時的日本則通過明治維新改革迅速崛起。不僅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擴張野心也昭然若揭,並通過多年戰備積攢了可觀的物質基礎,便主動挑釁北洋水師,揭開了黃海海戰序幕。

在這場海戰中北洋水師已經表現不俗了,戰爭持續了五個多小時,北洋艦隊以傷亡六艘戰艦的代價重創了日軍五艘軍艦,這還是在北洋水師落後日軍艦隊三十多倍速射炮的情況下,還是在北洋水師船速不及日本船艦的情況下。


有不少人都認為海軍敗亡的原因是因為“雁形陣”陣法,其實不然。要知道北洋水師除了兩艘鐵甲艦外,其他艦船的移速都比較落後,一旦齊頭並進不僅發揮不出鐵甲艦的移速和攻擊優勢,還很有可能把周邊小艦置於日軍艦隊主力的集中火力之下,無法形成艦群合力,反倒是雁形陣的掎角之勢可以彌補船速慢的缺陷。

所以北洋水師之敗並非是輸在作戰戰略上,也不是因為指揮人員水平不夠,而是落後在了武器裝備上,尤其是速射炮和魚雷方面,是近代海戰的勝負關鍵。

北洋水師不堪一擊完全是一個偽命題,逝去的北洋將士們已經用戰爭結果證明了一切。


納蘭談史


這個結論不準確,但也沒錯。

首先,清政府擁有的艦隊在當時都是排名靠前的,全球範圍內擁有如此噸位和水平的戰艦,找不出幾個國家,比起當時日本只強不弱。

其次,清軍捨生忘死,毫不畏戰,湧現出我們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比如鄧世昌這些。所以說清穩贏是可以的。

然而事實是,老佛爺過個大壽花費幾百萬兩白銀,足以再建造一支北洋艦隊,前方戰事吃緊,後方卻直接拿軍費在享樂,打出去的要麼是啞彈,要麼就是這個那個,根本不可能贏過一個傾國之力打一場必勝戰爭的日本。

清輸在人禍,輸在制度,輸在盲目自打,看不清日本明治維新帶來的偉大變革,還活在天朝國夢裡,所以,清必輸。

至於日本,2億兩白銀前所未有的賠償,一越發展成為亞洲最強。


蒼穹何以如此湛藍


中日兩國的甲午海戰,對清朝來說,是恥辱。對清朝國民來說更是恥辱。甲午海戰,說清軍不堪一擊,這不是歷史,更不是歷史的真相。戰敗的這口大鍋不僅僅應該是由清軍將士來背。

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以前,就擁有一支海軍。而且裝備有14英寸,配備有12英寸巨炮的7000噸主力艦兩膄。巡洋艦,魚雷艇各有數十膄。這支艦隊還曾去過朝鮮,日本,新加坡。據當時世界軍事年鑑統計,清朝海軍排名在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列強之後,排第八位。而日本海軍全部噸位及海戰潛力,都落後清朝海軍。在世界排名僅僅是第十六位。

按資料分析,中日對陣,清朝海軍應該完勝日本海軍。可是甲午海戰結果於清朝來說,簡直慘不忍睹。清朝的主力艦,最後被拖回腳盆國,充當海邊碼頭上的商用“躉船”。心口真疼,亦無能為力!

梁啟超在論甲午戰爭時說,“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以一人而戰一國,可見,清朝的腐敗無能,任誰都會回天乏術。當然,甲午戰爭裡的主角北洋水師自然少不了被口誅筆伐,畢竟鍋還是需要人背的。



沐容劍秋


公元一八九四年初,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李朝統治者請求其宗主國大清派兵援助平叛。日本以保護僑民和使館為由,也出兵到了朝鮮。七月二十五日,日軍不宣而戰,突然向駐紮在牙山的清軍發起攻擊。中日甲午之戰正式爆發。

在此前的七月二十一日,李鴻章僱用高升、愛仁、飛鯨三艘英國籍商船幫助運兵增援駐牙山清軍,由北洋水師濟遠、廣乙、威遠三艘軍艦護航。日軍細作得到情報後,迅速報告給軍方,日本海軍十五艘戰艦在豐島附近突襲清國艦隊。濟遠號管帶(艦長)方伯謙貪生畏死,唬得渾身篩糠,躲在鐵甲最厚的船艙內不敢露頭,還無恥的下令掛起白旗,全速逃跑。濟遠艦炮手王國成等人憤怒地接連開炮,日艦吉野號被擊中。另一艘北洋軍艦高升號被日艦包圍,在船上的清軍步兵奮勇還擊,高升號觸水雷不幸被炸沉。船上的千餘清軍將士除三百人獲救外,其餘七百多人殉難。

七月二十八日,日軍猛攻牙山清軍兵營。守將聶士成率部英勇抵抗,但主將葉志超膽小如鼠,居然棄城而逃。葉志超狂奔至平壤,還大膽虛報戰功。李鴻章不辨真偽,竟提升這位淮軍舊部為駐平壤清軍總指揮,賞銀二萬兩。八月一日,清廷被迫對日宣戰。同日,日本也正式向清國宣戰。

九月初,日軍向平壤挺進 。十四日,日軍圍攻平壤,無謀無勇的“逃跑將軍”葉志超再次想腳底抹油——開溜,被將軍左寶貴察覺,派親兵將他監視起來。十五日,日軍猛攻平壤玄武門,左寶貴率軍拼死抵抗,不幸中炮犧牲。葉志超下令在城頭遍插白旗,天黑後再次棄城狂逃,平壤被日軍攻克。

八月十三日,就在平壤保衛戰進行到白熱化時,清廷派招商局用商船五艘運兵十二營,前往朝鮮增援平壤清軍,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親率定遠號等十六搜軍艦保駕護航。

八月十八日下午完成護送任務返航時,被日本海軍中將伊東祐亨率領的“松島號” 等12艘戰艦襲擊。事發突然,曾是太平軍降將的丁汝昌倒也臨危不亂,他果斷下令北洋艦隊立即迎戰。

激戰中,日艦利用航速快、炮位多、火力猛的優勢,在彼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裝甲巡洋艦“吉野號” 的帶領下,避開北洋艦隊噸位大、鐵甲厚、裝備優的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繞到編隊後側攻擊其側翼兩邊的小艦,將北洋艦隊“後翼梯陣” 的隊形攪亂,使其難以發揮艦船數量多、相互策應、配合作戰的優勢,整體陷於被動。

由於定遠艦是旗艦,很快就成為日艦攻擊的首要目標。交戰不久,在旗艦定遠號上指揮作戰的丁汝昌就受了重傷,桅杆上的帥旗也被炮彈擊落。丁汝昌負傷後,仍然堅持指揮定遠號發炮攻擊日艦。北洋艦隊逐漸被日軍艦隊分割包圍,失去了統一指揮調度。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挺身而出,自告奮勇擔負起指揮作戰的重任。此時,黃海上空炮子橫飛,硝煙瀰漫。致遠艦勇敢前驅,用重炮擊中日方旗艦松島號的炮臺,與敵重創。日本文獻記載:“炮臺指揮官海軍大尉志摩清直以下,死傷一百餘人,屍積如山,血流滿艦,而且燃起大火,更加困難”。

日軍艦隊的前列艦見旗艦不利,急忙回航,五艘巡洋艦發起瘋狂反撲,戰鬥進行的異常激烈。在鏖戰中,致遠號被炮彈擊傷,船身傾斜,彈藥也將耗盡。鄧世昌見軍艦遭重創,已經失去了戰鬥力,下令舵手開足馬力對準吉野號撞去,準備與之同歸於盡。見致遠號不要命地撞過來,日艦驚恐萬狀,水兵們紛紛跳海逃生。不幸的是,致遠號被日艦魚雷擊沉,全艦二百五十多名官兵全部罹難。

鄧世昌

經遠號管帶林永升指揮戰艦堅持作戰,在追擊受傷日艦時又不幸被魚雷擊中。軍艦緩緩下沉,水兵們仍在開炮轟擊敵艦,直到戰艦完全沉沒。致遠號上共有二百七十名官兵,除十六人僥倖獲救外,其餘全部殉難。濟遠號管帶方伯謙見狀驚恐異常,他無心戀戰,掉頭逃跑。濟遠號臨陣脫逃時慌不擇路,還把遭重創的友艦揚威號撞沉。

黃海海戰持續了約五、六個小時,到傍晚時分雙方才分頭撤離。這場前所未有的海戰,清國北洋艦隊損失四艘(也有文獻記載損失五艘)戰艦,傷亡官兵一千餘人, 但船堅炮利的主力艦鎮遠、定遠仍然完好如初,其餘各艦雖各有損傷,經過修整仍可出戰。日方指揮艦松野號和另四艘戰艦遭重創,傷亡六百餘人。

之後,李鴻章為保存實力,竟命令北洋艦隊剩餘所有艦船躲藏在威海衛軍港內,不許出海作戰。結果,北洋海軍被日本軍隊全部毀滅。一八九四年是舊曆甲午年,所以這場戰爭史稱“中日甲午戰爭”。是役,廣大清軍基層官兵奮起抵抗,英勇作戰,並非不堪一擊,無奈國家綜合實力遠遜日本,加上總指揮官在戰略、戰術觀念上嚴重落伍 ,個別將官貪生怕死,導致清廷花費重金打造的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強大艦隊——北洋海軍灰飛煙滅。

據記載,當初清國成立海軍衙門時,消息傳到日本後,舉國震動,各方積極籌措擴軍經費,政府也增加了軍事撥款。一八八六年,日方公佈《海軍公債證書條例》,國民踴躍購買海軍公債,籌款一千七百萬元 ;一八八七年,為訂購英國製造的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鐵甲巡洋艦,天皇從自己的私產中撥出三十萬元充作軍費,皇后更是將僅有的幾件首飾都捐了出來。

幾乎與此同時,西太后慈禧每年都要從清國海軍軍費裡提出一大部分款項用來重修頤和園,以至於李鴻章剛訂購了幾艘艦船,腰包就癟了,無奈只得倉猝宣佈海軍“建成” 。甲午海戰最吃緊時,慈禧太后竟在北京大擺筵席,大肆為自己奢侈慶生。似此,大清焉得不敗?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歷史教科書上那句“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似乎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大眾的認知裡,清軍在甲午海戰中的戰鬥力低下,簡直是不堪一擊,不值一提。但在這背後,有誰真的深入瞭解過甲午海戰的具體過程?難道真的像歷史中記載的那樣嗎?



其實,甲午海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剛開始小規模作戰的豐島海戰,到中期戰況激烈的黃海海戰,最後就是清軍處於劣勢的威海衛保衛戰了。結果我們都知道,清軍戰敗,被迫簽下了《中日馬關條約》。但清軍的實力究竟如何呢?

在豐島戰役中,清軍將“濟遠”和“廣乙”兩艘中國軍艦派上戰場,其中“廣乙”艦是當時中國在福州船政局自行生產的鋼脅鋼殼巡洋艦,配有魚雷和改造的哈乞開斯速射炮。雖然戰鬥力無法與日本軍艦相比,但“廣乙號”卻擊中了日軍的“浪速號”一彈,炮彈穿透其左舷,從內部穿過後部鋼甲板並炸燬了其備用的錨和錨機。“濟遠”雖沒有積極進攻,但在其發射的四次炮彈中也有三次擊中了日軍軍艦。



而在黃海海戰中,清軍派出12艘軍艦。由此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在戰爭前期,雙方都有損傷難分,但北洋艦隊仍能保持好陣形,勻速前行。然而日艦本隊的縱陣早已被打亂,如果真的是不堪一擊的話,此時就應該全軍覆沒不是嗎?雖然在中後期海戰的過程中,清軍的海艦有一半都受到了炮轟失去了戰鬥力,但這次黃海海戰卻足足堅持了五個多小時,對於日軍來說,這也是一次艱難的戰役吧。由此也可以看出,清軍的戰鬥力比不了日軍,但也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



最後就是威海衛保衛戰了。1895年2月3日,日本聯合艦隊向北洋海軍和各炮臺發動了猛烈攻擊。但在守軍奮勇抵抗下,日方敵艦“筑紫”、“葛城”兩艘軍艦先後被擊傷,這才迫使日軍退卻。在正面進攻失敗後,日軍更是加大了規模進攻。在開戰的前一天丁汝昌曾佈置好魚雷艇出擊日艦,但不料在雙方激戰時,領隊人卻率10艘魚雷艇和2艘汽船逃跑,也正因此艦隊都被擊沉或被俘獲,這一下子就打亂了北洋艦隊的作戰計劃,從而由此走向了失敗。


甲午海戰的失敗其實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清軍不堪一擊”。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北洋艦隊其實是有實力的,但僅憑這一點是完全不夠的,在封建勢力的阻礙下,戰敗的結果似乎也註定了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他們付出的全部努力。


小姐姐講史


甲午戰爭,日本叫日清戰爭。在甲午海戰中,清軍並非不堪一擊,最後戰敗,非參戰清軍戰之過,而是滿清政府的腐敗和滿清家天下的統治造成的。



戰鬥開始於1894年9月15日上午,參戰的北洋艦隊的主力,計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丁汝昌率領下剛護送了4000名入朝授軍後返航到達大連灣這個地方遭遇了日軍,戰鬥隨即爆發。丁汝昌沉著應戰,命整個水師艦隊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橫陣,定遠號擔當旗艦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併發布命令:"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首先從清軍軍人的戰鬥來說,海戰中的軍人的戰鬥



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定遠艦炮塔起火,指揮官被燒傷卻拒絕躲入船艙在甲板上繼續指揮;超勇號被擊中沉沒,管帶黃建勳拒絕救援,從容赴死與艦上大部官兵一起壯烈犧牲;致遠艦將沉時衝向敵艦,除7名船員被救外,其餘將士全為國捐軀;整個海戰歷經5小時,除極少人臨陣脫逃外,600多名清軍將士血灑黃海。從這些可以看出,清軍將士們並非貪生怕死,不堪一擊之軍人。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為國家所拋灑的鮮血。可是,戰鬥終是敗了,而且敗給了一個小小島國日本。



甲午戰爭的慘敗失利對清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此後北洋水師逐漸衰敗,中日之間的海軍實力對面出現了逆轉,日本在東亞開始逐漸後來居上。日本方面對黃河大捷更是大肆渲染,舉國同歡。明治天皇頒佈敕令嘉獎有功官兵,還親自譜寫軍歌《黃海的大捷》,還在歌中唱道:“忠勇義烈之戰,大破敵之氣勢,使我國旗高照黃海之波濤。”甲午戰爭爆發17年後,腐朽的沒落的家天下的統治清朝也走向了滅亡。


歷史的循環


甲午戰爭清軍沒有想象中那麼不堪一擊,但是清朝確實在此戰遭到了慘敗,舉全國之財力而組建的北洋水師也幾乎在此戰損失殆盡,不過清軍的頑強抵抗依然打出了血性。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便效仿西方,走向了軍事強國之路。中日之間幾乎都在同一時間大力發展海軍,清朝發起洋務運動後,也效仿西方,從德國、英國等採購軍艦,至甲午戰爭爆發前,清朝的北洋水師已發展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王牌艦隊,不僅裝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日本從1891年開始,陸續從法國、英國訂購了軍艦,至開戰前,日本軍艦已經擴大到30多艘,成為亞洲唯一可以與北洋水師一決雌雄的艦隊。




為了與清朝海軍決一死戰,日本可謂是處心積慮早有準備,1894年朝鮮爆發聲勢浩大的東學黨起義,傾向於清朝的明成王后請求清朝出兵朝鮮,清軍入朝屯兵平壤,而日本方面,反應也是迅速,出兵8000,以“保護僑民”的藉口開赴朝鮮與清軍對峙。同時,圍繞著朝鮮問題,日本知道不可避免要與清朝迎來一場血戰,在此後的時間裡,日本持續不斷向朝鮮增兵。於大同江外海,日本海軍集結了12艘軍艦,包括“吉野號”、“高穗橋號”、“秋津洲號”、“浪速”、“松田”、“嚴島”、“橋立”等8艘5000馬力以上的主力艦和巡洋艦,為了與清朝這一戰,日本可謂是傾巢而出,派上了其全部精銳主力。




1894年9月15日,在經過漫長的戰和討論後,北洋艦隊的主力,計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等候運兵船裝載陸軍及輜重。16日凌晨1時,銘軍的10個營共4000人分乘5艘運兵船,由北洋艦隊護送,向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進發。16日中午,艦隊抵達大東溝,到次日早晨,軍隊全都登陸。至此兩軍都完成了最後的戰略部署,大戰即將來臨。




戰鬥剛開始沒多久,已經服役了12年的“定遠”艦就被炮轟受傷,定遠艦是旗艦,旗艦受傷,北洋水師瞬間失去了指揮,不久,“超勇”、“揚威”兩艦也相續被擊中起火,13時30分,“超勇”號沉沒。從戰鬥一開始,北洋水師便劣態盡顯,但依然給予了堅決的反擊。“定遠”、“來遠”、“經遠”重創“比睿”、“赤城”。“赤城”艦長坂元八郎太當場斃命,“西京丸”也受重傷。而面對日艦的猛攻,早已遭受重傷的“致遠艦”,艦長鄧世昌決意與敵同歸於盡,駕駛致遠艦猛衝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最終被日之魚雷集中,“致遠號”爆炸沉沒,全艦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餘自鄧世昌以下全部壯烈殉國。之後,“經遠號”日艦“浪速”、“吉野”、“秋津洲”、“高千穗”的包圍猛攻,全艦官兵在官帶林永升的帶領下奮勇抵抗,最終力竭沉沒,全艦官兵二百餘人,除十六人遇救外,其餘全部陣亡。




黃海海戰共歷時5個小時,戰鬥打的無比慘烈。北洋水師五艘主力艦被擊沉,而日本海軍一艦未失,僅有幾艘受傷。這是一場實力均衡的海上對抗,但北洋水師並沒有打出該有的氣勢,相反的從一開始就出現了重大戰略失誤,如旗艦“定遠艦”中炮彈後,水師提督丁汝昌從艦橋上跌落受傷,而他並沒有指定誰來當代理指揮官,至使各艦陷入各自為戰,散漫無序的境地。同時,不少將領貪生怕死,臨陣脫逃。在激戰中,致遠、經遠二艦不幸被敵軍擊沉,濟遠、廣甲、揚威三艦驚恐萬狀,倉皇逃竄,濟遠還可恥地掛起白旗。不但削弱了戰鬥力,還嚴重地擾亂了軍心。4艘魚雷快艇有3艘懾於敵威,一直躲在遠處不敢參戰,沒有發揮任何作用。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如此規模的大海戰,北洋水師竟然出現了炮彈不足的情況,定遠和鎮遠都打到了無炮可用,被動挨打。




甲午戰爭的慘敗失利對清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此後北洋水師逐漸衰敗,中日之間的海軍實力對面出現了逆轉,日本在東亞開始逐漸後來居上。日本方面對黃河大捷更是大肆渲染,舉國同歡。明治天皇頒佈敕令嘉獎有功官兵,還親自譜寫軍歌《黃海的大捷》,歌中唱道:“忠勇義烈之戰,大破敵之氣勢,使我國旗高照黃海之波濤。”甲午戰爭爆發17年後,腐朽的清朝也走向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