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腰斩极为残忍,它究竟有多痛?受刑者死前留下7个字说明一切

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地位,命人发明了很多酷刑,从而震慑天下的臣民。某些刑罚,相当残忍,比如今天的主角——腰斩。这种刑法,是指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腰斩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直到雍正年间,因为一位学者才废除。

古代腰斩极为残忍,它究竟有多痛?受刑者死前留下7个字说明一切

殷商时期的死刑,保留了很多原始部落的享受人肉大餐的习惯,烧、烤、蒸、煮,都围绕着口腹之欲。例如当时的“醢”,就是是把人剁成肉酱;“脯”是把人做成肉干;炮”则是把犯人绑在大火炉的金属外壳上烤成熟肉;“镬烹”是直接把人扔到饭锅里,煮成肉羹。

到了周代,“砍斫”逐渐取代了“烹饪”,成为死刑的主流。这时的死刑有车裂、斩和杀三种,斩指的就是腰斩。也就是说,在周代,腰斩就出现了。《史记·商君列传》一书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腰斩的执行,也经历了演变。

古代腰斩极为残忍,它究竟有多痛?受刑者死前留下7个字说明一切

最初的腰斩,行刑时刽子手用斧或钺斩杀犯人。为什么不用青铜呢?因为青铜质地要软一些,不够锋利,而腰斩要求武器必须锋利且质地硬,砍下去才有力度。后来,铁兵器出现后,刀成了腰斩的执行工具。

虽然刀锋利,但它容易磨损,对使用者的要求也高。它要求刽子手得像庖丁解牛一样,非常了解人体的构造,能谙熟腰椎骨空隙。不然,一刀砍下去没能把犯人砍成两段,场面就非常尴尬了,有损刽子手的名气。随着社会的发展,腰斩开始使用更方便的铡刀,原因是铡刀对刽子手的技术要求较低,而且它刃利背厚,不容易磨损。所以,铡刀并非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用来砍头。

执行腰斩时,犯人需裸露着身体,从而让腰部露出来。然后伏在铡床或木、铁的砧板上,正如那句“我为鱼肉”一样。

古代腰斩极为残忍,它究竟有多痛?受刑者死前留下7个字说明一切

由于人类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所以犯人被执行腰斩后,意识清醒,好长一段时间才会没了气息。期间,犯人所遭受的痛苦,难以想象。于是,为了让犯人少受点苦,其家属都会贿赂刽子手,让他行刑时从上面一点的部位动刀,好让犯人死快点儿。反之,若是想犯人受尽折磨后而死,就从下面一点的部位动刀,甚至把犯人的上半截移到一块桐油板上,让其血液流不出来,最久可以让犯人多受折磨两三个时辰。

历史上,被腰斩的人很多,秦朝的李斯,汉朝的晁错等等。最后一位被腰斩的人,是清朝河南学政俞鸿图,他用7个字告诉了人们腰斩有多残酷。

古代腰斩极为残忍,它究竟有多痛?受刑者死前留下7个字说明一切

雍正年间,科考防范非常严,操守亦称严谨。俞鸿图督学闽中,也就是科考的考官。没想到他的小妾与仆人串通,收取贿赂,故把考试材料贴在了他官服背后布褂上。俞鸿图穿出去后,仆人悄悄揭去材料,交给了应试者。这一切,他丝毫没有发觉。

后来,此事败露,雍正非常生气,下令处以俞鸿图腰斩。因他仓促受刑,来不及收买刽子手,所以他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腰斩后,他在地上连写了七个“惨”字才断气。雍正听说后,也觉得腰斩非常残酷,便下令封刀。至此,在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腰斩,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