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魏忠賢獨攬朝政時後金打不進來,勵精圖治的崇禎就不行了呢?

棍哥觀史


這個問題彷彿是在引導,閹黨當政可以抵擋後金,崇禎當政彷彿就是禍害,否定崇禎的政治水平這一點來說,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要全盤肯定魏忠賢的功勞,我看大可不必。

我們還是應該先分開來講各自面對的環境,然後再來對比進行分析。

魏忠賢獨攬朝政時的後金為什麼打不進來

魏忠賢大權獨攬時期基本是在天啟在位時期,天啟皇帝在位七年,這個時期對於明朝來說,國力雖然出現頹勢,還沒有到了十分危難的局面。

從明朝國內環境來說,十分穩定,而萬曆年間還有三大徵,連豐臣秀吉的大軍都被擊敗,萬曆皇帝晚年昏庸無道,整體而言想要擊敗後金還是輕而易舉的。萬曆四十七年,11萬明軍精銳在薩爾許大敗而歸,並不代表明軍綜合實力不如後金,而是戰略方法上出現了嚴重的錯誤。

薩爾許之戰萬曆皇帝依然希望整軍備戰,再次與後金進行戰略決戰。

從後金方面的情況來說,事物的發展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後金的崛起就是這樣,在萬曆初年的時候,女真還處於明軍的欺壓之下,明軍對待女真就是強大的震懾。

努爾哈赤家族世代都是為明朝戍守邊疆,直到其父死於明軍刀下,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甲冑起兵,開始了對建州女真各部的統一戰爭,主要是建州女真,然後是海西女真。

這個時候努爾哈赤與明朝是分分合合的關係,還遠沒有到起兵反明的境地,萬曆二十九年的時候,努爾哈赤還向明朝朝貢,明朝對努爾哈赤也沒有過多的防範,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前一年,也就是1615年的時候,薊遼總督還向明廷報告努爾哈赤“惟命是從”對朝廷忠心耿耿。

努爾哈赤在攻城略地,閹黨和東林黨在進行黨爭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後,於1618年發佈七大恨,要討伐明廷,這個時期在遼東的戰爭主動權還是掌握在明朝手中,以楊鎬率領的精銳想要打敗努爾哈赤的六萬多人還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主要是楊鎬書生誤國,在戰略上採取“分進合擊”結果被擁有騎兵優勢的後金各個擊破。

明軍在薩爾滸之戰的慘敗,標誌著明軍在遼東戰場主動權的喪失。

天啟皇帝登基後,魏忠賢大權獨攬,這個時候恰恰是努爾哈赤發展壯大的時候,天啟元年,努爾哈赤攻陷瀋陽、遼陽等大城市,給明軍造成重大的損失。緊接著後金連陷義州、錦州、大淩河等遼西四十餘城堡。熊廷弼、王化貞率明軍殘部與數十萬流民往山海關而去。

在這段時間,閹黨和東林黨的黨爭已經到達了白熱化的地步,甚至已經影響到了遼東戰場的局勢。

在這裡,我不展開篇幅就講閹黨和東林黨誰好誰壞,一句話兩句話是說不清楚的,但是黨爭的危害是極大的,如果說明朝亡於農民起義或者亡於滿洲都不恰當,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明朝實際上亡於黨爭。

天啟五年,努爾哈赤攻取撫順,遷都瀋陽。

隨後在天啟末年,因為明軍裝備了較為先進的紅夷大炮,依靠有利地形成功的抵擋住了後金兩次大規模的進攻,一次是寧遠大戰,一次是寧錦大戰。

崇禎“勵精圖治”為何讓明朝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等到崇禎登基的時候,跟天啟皇帝時期又不相同,天啟皇帝主要面對的是努爾哈赤主導下的後金政權,與崇禎幾乎同時繼位後金領袖皇太極相對於努爾哈赤來說,更有一番作為。

努爾哈赤南征北戰為女真的統一立下了悍馬功勞,但是卻並不擅長治理,努爾哈赤執政後期,後金內部矛盾重重,隨時有可能分崩離析,在皇太極的改革下,後金政權改變了過去漁獵民族部落的鬆散統治,改變為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

19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標誌著新的專制政權的建立,此時的大清在兩次出兵朝鮮,統一蒙古和黑龍江後,已經有了與明朝叫板的實力,皇太極在位期間,清軍先後五次繞過山海關,侵擾明軍。

明天當時的處境並不好,經歷了閹黨和東林黨的反覆鬥爭後,反而使得明朝的統治更加黑暗、腐敗。

當然要說崇禎“勵精圖治”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崇禎卻是一個志大才疏的皇帝,空有一腔中興的熱血,卻沒有半點挽救時局的能力。

關於崇禎在位期間乾的那些事,真是數都數不過來,有的時候瞎作為,還真的不如不作為。

很多人基於崇禎的勤政,給予崇禎很高的評價,實際上崇禎對大臣有著天然的不信任,做事情容易情緒化,好猜忌,優柔寡斷。


除此之外,崇禎登基之後,天災人禍不斷,一方面是持續多年的自然災害,給明廷帶來極大的災難;另一方面是不斷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一波接著一波。

時局本來已經很艱難了,又出來這樣一個坑爹的主子,明朝想要不完都怪了。

當然,還是那句話,以此來證明魏忠賢有治國之能,那更是無稽之談,明朝的腐朽也好,崛起也好,不是一個太監所能左右的,不必誇,也不必黑,事實就是如此。


史論縱橫


魏忠賢把持朝政時,國家稅收多,國家財政有錢,用於邊防的的投資多。魏忠賢被查抄,明的儒家空談談誤國的東林黨起了決定作用。魏倒臺,袁崇煥沒了財政支持,東林黨人借後金圍攻北京(袁拼命解圍)在崇禎皇帝面前造謠。袁崇煥被剮了三千多刀,家屬被充軍為奴,大明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沒了。東林黨官員們都是地主出身,為了自己的利益,向皇帝建議減免土地稅(明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土地都變成了東林黨官員手裡),減免稅後,國家財政沒錢了。農民失地還上稅,農民話不下去,全國各地農民造反,大明王朝內亂,北邊滿清不斷襲擾。大明王朝被反動的儒家東林黨官員們害的離亡國不遠了。李自成圍北京,全國各地的巡撫不發救兵,財政沒錢,崇禎讓東林大臣捐款救國,無一個反功的儒家東林大臣掏錢。只有皇后捐了自己的嫁妝,並動員孃家捐了錢。北京破城後,東林官員還想在李自成的大順王朝做官,不但拿出了全部貪汙的銀子,還貢獻了女兒給大順官兵享受。不但大順不領情,還殺了他們。儒家學說及孔孟誤國害民,除了當官貪汙腐化,就是當亡國奴,奴才。孔孟的儒家是誤國害良,是最反動的。


萬年青74541969萬年青


魏忠賢這個人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現在總的形象都是負面的。不過能在歷史上留名的,多多少少都是有點能力的,今天我們來簡單看看這個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如何能拒後金于山海關之外的,而勵精圖治的崇禎怎麼就落個自縊煤山的下場呢?



魏忠賢守住國門之因



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同時率步騎2萬嚮明朝發起進攻。後金軍勢如破竹,連戰連捷。這時魏忠賢時年50歲,從掌權之後開始培植自己的閹黨,排除異己,早就在朝廷上站穩腳跟,專斷國政,當時的局面已是“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可以說魏忠賢已是明朝的實際掌控人,朝廷大大小小的事都有他說了算。從後金開始進攻明朝至魏忠賢被賜死有9年時間,而這段時間後金始終未能踏進山海關。

一、守衛權勢



明熹宗朱由校,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是一個藝術家。他沉迷於木匠活,手藝確實還相當的高超。加上魏忠賢擅長溜鬚拍馬把天啟皇帝忽悠的團團轉,誇他做的木匠巧奪天工,天啟皇帝十分開心,於是將權力交給了魏忠賢。後來木匠皇帝朱由校在臨終前囑咐弟弟朱由檢,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見明熹宗對寵愛。魏忠賢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明朝朱家給的,後金打進來,滅亡明朝,自己不可能有好下場的,因此不遺餘力舉全國之財力物力人力支援抵抗後金戰爭。 也不排除感恩於明熹宗的信任,“恪謹忠貞”的守衛著朱明王朝。

二、保障軍需



當時的明朝早已走下坡路多年了,國庫和正常收稅是沒辦法保障戰爭經費的。對於魏忠賢這個沒有什麼道德觀念的人來說,只要能撈到錢,管你什麼仁義道德了,於是向江南富庶地區的士紳徵重稅,不給錢就給命,於是他專權的時候就有了充足的軍費。


此外重用名將袁崇煥、吳三桂等。在他的概念裡面只有能不能守住國門,沒有下面的人造反的概念。也許他也害怕,不過在那個時候顧一頭是一頭,他們要造反也是造朱家的反,天塌了有皇帝頂著,皇帝如此寵愛他,結果應該也會比後金進來的要好。後金要是進來了,皇帝尚且自身難保,何況於他。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舉全國之力加之名將正確的軍事策略抵禦一個無論財力人力均不及己的後金還是沒問題的。

崇禎失敗的原因

一、積重難返



走了上百年下坡路的明朝已是千瘡百孔,內地農民起義接二連三,國家不堪重負,難以在經濟上繼續支持戰爭。崇禎上位之後除掉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重用東林黨,東林黨盡是一些海內士大夫,與魏忠賢的思想就不一樣,他們恪守君臣之道,恪守儒士之道。十分清廉的東林黨則將魏忠賢制定的政策全盤推倒,節省軍費、不向士紳徵重稅,後來就導致遼東的軍費難以維持了。不過魏忠賢之前已搜刮了那麼多年,估計也差不多了。

二、疑心過重、自毀長城

“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明史》

崇禎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實是一個好皇帝。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後又猜忌袁崇煥謀反,將其凌遲處死。可謂是將自己的後方搞的烏煙瘴氣,大明朝的最後的屏障也被自己親手撕毀了,大明焉能不亡。


棍哥觀史


從朱棣一朝起,開始重用宦官,主要考慮的原因有二:一、宦官絕不會背叛國家聯絡外族。二、宦官絕不會篡權當皇帝。

幹這兩個事,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

宦官的最優決策,就是狂熱的忠誠於皇帝,讓自己和皇帝同氣連枝,成為皇帝的代表,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魏忠賢這個人,40多歲時賭博欠了一屁股債,天天被人追殺,實在沒辦法,拿個小刀把自己閹了,跑進宮裡躲債。這個人夠狠。

進宮之後,自己多年積累了江湖經驗發揮了重大作用。他通過賄賂、勾結各路太監,和皇帝的奶媽“戀愛”,一路做到秉筆太監,大權在握。這個人不笨。

他在國防管理上,倒是個明白人。他放手讓孫承宗修復寧錦防線,重用袁崇煥,吳三桂等人把守邊關。並放手讓毛文龍在努爾哈赤後方建立根據地,開闢東線戰場。因此努爾哈赤一直未能攻破山海關。

崇禎皇帝就倒黴了。上臺之後,連續10年遭遇旱災、水災、蝗災、瘟疫。其中旱災是500年難得一遇的超級大旱。直接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國庫虧空嚴重。

崇禎皇帝個人的問題是疑心病太重,政務上事必躬親,十幾年來更換了50位內閣首輔,直接導致朝廷大臣離心離德。

崇禎皇帝,對軍事將領的態度陰晴不定,誤殺了袁崇煥、逮捕了孫傳庭、逼死了盧象生、嚇跑了洪承疇。這幾個人幾乎都是進士出身,才華橫溢,軍事能力超群,可謂是“黃金團隊”。結果被他一手葬送。

這樣的領導,豈能不敗。

其實明朝手裡並不是一副差到極致的爛牌。

站在對手的角度想想,努爾哈赤勵精圖治,忙活了一輩子,也沒有踏入山海關半步,最後竟然被一炮乾死。

皇太極唯一一次進攻北京,是偷偷摸摸的繞道科爾沁,翻山越嶺,辛辛苦苦越過古北口,花了幾個月時間才來到北京城下。到了北京直接被袁崇煥打殘,最後不得不搶點雞鴨牛羊回家了事。直到最後,皇太極也未能攻破山海關,是吳三桂打開了城門,他才興高采烈的進了北京。

再看看李自成。在楊嗣昌“四正六隅十年面埋伏”戰略指導下,李自成屢戰屢敗,打的他懷疑人生,最後僅剩十幾個人逃到商洛山撿回一條命。

所以崇禎手裡的牌不算太爛,但最後他還是輸了。


美之星暖通


不可否認,魏忠賢對於當時的局勢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這並不代表魏忠賢這個人不可或缺。

崇禎即位之後為了攬權,對魏忠賢下手也是無可厚非的事,魏忠賢畢竟是天啟的人,不是崇禎的親信。

不可或缺的只是魏忠賢所處的那個位置而已,也不是一定要讓魏忠賢坐,只要能夠發揮作用,由李忠賢坐也好,讓王忠賢坐也罷,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分別。

問題的根源在於崇禎解決了魏忠賢之後,竟然讓魏忠賢坐過的那個位置空了出來,不讓人坐了,如此一來便沒人發揮魏忠賢曾經所發揮的作用了,這便等於是砍斷了一隻三腳櫈的一條腿,這隻三腳櫈還能讓人安安穩穩地坐在上面嗎?

顯然不能。

如果崇禎解決了魏忠賢之後,能夠另外扶植一個李忠賢或者王忠賢,重新給三腳櫈安上一條腿的話,那麼明朝將是另外一番模樣。

魏忠賢獨攬朝政之時,為什麼後金打不進來,換了勵精圖治的崇禎之後反倒不行了呢?

實際上,從努爾哈赤以12副爛盔甲起兵到建立後金,這本便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個或快或慢地積蓄實力的過程。

努爾哈赤是在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後金,他從無到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到了萬曆四十六年才以七恨之名發佈討明檄文,嚮明朝宣戰,可以他當時的實力真的能夠打敗明朝?無異於痴人說夢。

只不過,經歷了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之戰後,明朝之勢愈發頹廢,後金之勢則愈發高漲,雙方處於此消彼長的狀態。

此消彼長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呀!後金真正積蓄夠攻入山海關的實力絕不是一天兩天便能夠完成的事。

這也是魏忠賢掌權之時,後金沒能攻打進來的一個原因,即便崇禎上吊之後,清軍不也還一樣被吳三桂擋在山海關外,只能在遼東肆虐?

除了後金需要積蓄實力之外,魏忠賢掌權時期之所以能夠擋住後金鐵蹄,或多或少也和魏忠賢能夠用人和能夠撈錢有關。

魏忠賢作為一個專橫跋扈的“閹黨”,他當然也會打壓異己,但是他也做過為了瞻顧全局而資助對手的事。

天啟即位之後,薊遼之地陷入烽火之中,孫承宗自請督師薊遼,可是打仗燒錢,孫承宗有這麼多錢養這麼多兵,修建那麼多防禦工事嗎?並沒有。

這時候,魏忠賢讓人帶著武器和錢送到了薊遼,送到了孫承宗的手上,雖說孫承宗不領魏忠賢的情,還告了魏忠賢一狀,可是魏忠賢送來的武器和錢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解了孫督師的燃眉之急。

孫承宗能夠守好薊遼,無形之中也算是有魏忠賢的一份功勞。

說到用人、眼光和格局這幾塊,崇禎是不如魏忠賢的,魏忠賢要動孫承宗,他也知道要在孫承宗穩定了薊遼局勢之後再動,可是崇禎呢?崇禎殺魏忠賢而不擇時,以至於東林黨左右朝局;他殺王洽這樣的兵部尚書和袁崇煥這樣的大將也一樣不擇時,以至於軍中幾無人可用。

殺了魏忠賢,他沒扶植起一個李忠賢或者王忠賢。

殺了王洽和袁崇煥等人,他也同樣沒有找到能夠替代他們的人,或者說即便有能力替代他們的人,也在替代之後又被他給殺了或者撤掉了。

崇禎的多疑,註定了他成不了氣候,當皇帝更加不合格。

崇禎不會用人,又拿什麼去和後金打呢?哪怕有個孫傳庭,也被崇禎給氣走了,有個洪承疇,也被崇禎給嚇得投敵了。

拿洪承疇來說,他在投了清朝之後,可沒少給清朝出主意,出什麼主意呢?出打明軍的主意,因為他出身於明軍,級別又這麼高,他太清楚明軍的弱點了!

洪承疇在明朝這邊的時候為什麼打得這麼窩囊?原因便在於他不論打得好還是不好,都不會有好下場,打得好,崇禎猜忌他,朝裡的文官忌憚他,所以要打壓他;打得不好,崇禎更要治他的罪,可謂是吃力不討好。

所以,他一咬牙乾脆投降了算了,效忠崇禎那個無能小兒?還不如保命求富貴呢!

他到了清朝那邊之後為什麼這麼賣命?因為他得讓清朝信任他呀!

雖說洪承疇這樣的人或許早有異心,可說到底他的降清也是被崇禎給逼的,倘若崇禎能夠善待武將又何至於此?

魏忠賢掌權期間能夠撈錢,也是明軍在那段時期內基本能夠攔住後金的一個原因,畢竟打仗打的不僅是人力,也是財力。

魏忠賢撈起錢來可是很狠的,東林黨那群官老爺便被他整得不輕,好不容易攢下來的錢被魏忠賢颳走了不少。

可是崇禎呢?他不僅撈不到錢,即便是拉下臉來去向朝堂上整日嚷嚷著為國為民、救國救民的袞袞諸公們借錢以濟國難,他都借不到半個銅錢。

沒錢了,還怎麼打仗?不譁變已經算對崇禎不錯的了。

對於明朝的滅亡,最讓人痛恨的實際上還是明朝高層的爭權奪利,朝廷即將傾覆,可是袞袞諸公在幹嘛?忙著打壓異己,忙著撈錢裝滿自己的口袋,這一點即便到了南明小朝廷之後仍然如此。

東林黨領袖錢謙益在南京城破之際的行為更是讓人恨不得抽他幾個耳光,哎呀,我頭皮癢,我去剪個金錢鼠尾的髮型止止癢!哎呀,如是呀,這水太涼了,我怕冷,我還是不跳了,要跳你跳吧!

可恰恰是錢謙益這樣的人,卻是崇禎最為倚重的“股肱之臣”,崇禎視此等人為救國之良藥,焉能不敗?

所以呀,不是魏忠賢能力好,實在是崇禎太無能。


史不知味


為什麼魏忠賢獨攬朝政時後金打不進來,勵精圖治的崇禎就不行了呢?

說到明朝的大宦官,大家首先能夠想到的就是魏忠賢,雖然魏忠賢在歷史上做過很多讓人生氣的事情,但是我們依舊不能磨滅這個人在歷史上存留的的理由。那就是他也是一個非常有才幹的人。雖然是一個宦官,但是他在位期間整個明朝是相當穩定的。但是我們反觀他被處死之後,整個明朝卻飛速地走向了下坡路,最終明朝也走向滅亡。那麼為什麼魏忠賢一個小小的宦官能夠保證國家的穩定,而在歷史上獲得了很多民心的崇禎皇帝卻不能夠保證國家的安危呢?


魏忠賢之所以能夠讓國家安定,主要還是因為他有著三點優勢。

第一,有權。魏忠賢為了能夠讓自己成功的上位,期間所做的努力絕不比任何人少。他為了能夠讓喜歡花草樹木、喜歡做木匠活的皇帝對自己有好感,也是成天溜鬚拍馬跟在他身邊鞍前馬後的付出。皇帝也因此對他有所欣賞,從而願意將權力移交到他手上。當他努力的掌握權力之後,就開始培植出了大批自己的勢力,在朝廷當中也就成了真正的掌權者。假如魏忠賢不是一個宦官,那麼整個國家被他顛覆也是非常有可能的。這樣一個有權之人自然能夠為自己的未來考慮。如果後金打進來,那麼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會白費,所以他必須要在自己有權的基礎之上保證國家的安定。


第二,有錢。人們常說權力伴隨而來的就是金錢,而魏忠賢之所以有權,除了他在權力上所帶來的便利之外,更多的是因為他在國家政策的調整方面有著較為獨到的經驗。他慫恿皇帝對於沿海地區徵收一些較重的賦稅,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擴大自己收斂財富的範圍,同時也能夠保證整個國家的財政收入。除此之外對於他所重視的軍隊開支問題也能夠得到一定的解決。想要支持自己的人更加的死心塌地跟著自己賣命,給錢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他通過讓自己有錢的這一個方式,從而讓整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也是他能夠抵禦後金的主要原因。


第三,有人。為什麼要說魏忠賢有人呢?主要是因為他在自己抵禦後軍的過程之中,所使用的人是非常具有軍事才幹的。他所任用的袁崇煥這個人在打仗方面有著自己非常厲害的方法。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個強悍的人在邊關努力的守候著國家的安定,所以才能夠讓後金沒有辦法在短時間之內攻破明朝,可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人才戰略。除了這些方面之外,當然也離不開魏忠賢對於整個國家運作方面的理解,他通過自己的智慧將合適的人引進合適的崗位,因此整個明朝他帶領著走向了一個較為安定和發展的狀態,可是反觀崇禎呢?


我們並不能說崇禎不是一個好皇帝,他是一個好皇帝,可在遇到自己的皇位問題時就犯了糊塗。他將魏忠賢處死以後相當於失去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同時也讓所有的人對他產生了深深的忌憚之心。雖然魏忠賢非常的讓人討厭,但是他的存在就是一個很好的威懾作用。當他被取而代之之後,整個國家就成了另一個黨派的天下,而這些文人是缺乏對於國家運作方面的能力的一群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國家怎麼可能不走向滅亡呢?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黨派之爭已經讓國家受到了重創,同時又加上一定的天災人禍更是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我們觀看各種各樣的歷史影片,總能夠發現魏忠賢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很貪的大宦官,大壞人。可是壞人在有些時候也能夠給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若不是這個大壞人,明朝也許連9年都堅持不下來。而在崇禎接手的短短時間之內,整個國家開始走了巨大的下坡路,崇禎雖然有著想要改變明朝現狀的心思,可是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御史館


毛筍答題:

熹宗朱由校(即位僅一年死)光宗長子,母王氏(原侍女,被光宗幸之,生由校)。泰昌一年(1620年)九月,光宗死。朱由校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天啟。在位其間,黨爭劇烈,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太監)和東林黨鬥得死去活來。然閹黨勢大,東林鬥不過閹黨。

魏忠賢,肅寧(今河北省)人。少無賴,目不識丁,萬曆年間改姓名李進忠入宮當太監。由校即位,任司禮太監,因與朱由校奶媽相勾結,宦官都對魏忠賢俯首聽命;又善導熹宗遊玩,而得寵,命掌東廠。繼而結大學士沈澹為外援,而被東林黨排斥者亦多投其門下,遂結成死黨,史稱"。閹黨"。閹黨任意編造《東林點將錄》、《東林同志錄》等,因此大肆殺戮東林黨人;對正直之臣,亦借東林黨之名殺之。

此時外患主要是後金(清)。(公元1621年)遼瀋失陷,熹宗起用兵部右侍郎熊迋弼經略遼東。閹黨嫉之,奪其奴而用巡撫王化貞。其素不知兵,而又剛愎自用,廣寧一戰,明軍大敗。

袁崇煥,明朝末年大將,雖不待見魏忠賢,也不和他翻瞼。因此在袁抗金時,魏也不為難制肘他。魏忠賢很會弄錢,明軍屢敗缺錢也是原因之一,因此,魏忠賢源源不斷地給袁崇煥撥餉,這可是救大明的續命錢。

袁崇煥在寧遠堅守,後金兵圍攻寧遠,崇煥奮起抗擊,炮傷努爾哈赤,金兵潰敗,史稱"寧遠大捷",八月,努爾哈赤死。九月,皇太極即位。次年袁崇煥又獲"寧錦大捷。後金懼怕袁崇煥,雖仍覬覦大明,卻不敢動兵。

這就是魏忠賢獨攬朝政,任用袁崇煥、盧象升抗金,使後金忌袁崇煥而不敢動兵之由。暫保大明江山。

朱由儉乃朱由校之弟,封信王。熹宗遺命,由朱由儉即位。即位後,賜魏忠賢自盡,並剷除閹黨。

朱由儉接受的大明江山是一付爛攤子。明皇朝積習已深,病入膏盲,危機四起,內憂外患。內李自成率眾造反,外後金虎視眈眈。朱由儉性多疑,並剛愎自用,殺了魏忠賢鉅奸無可非議,但不能中了後金的反間計,誅殺袁崇煥。又讓盧象升在鉅鹿蒿水橋之戰中孤軍奮戰,孤立無援,最後炮盡彈竭,殉國。

崇禎皇帝可以說在明朝諸皇帝中最勤政的,但他的性格,治國才具,絕不是做皇帝的料。如果他重用袁崇煥、盧象升、祖大壽等一批良將,李自成絕不能成就大事。

圖片自左至右: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儉、袁崇煥、魏忠賢、洪承疇、吳三桂、楊嗣昌、盧象升、李自成。











毛筍56561098


原因:

以魏忠賢為首的內廷系統壓制了官僚系統,擺脫了黨爭;

擺脫黨爭後魏忠賢重啟工商稅收,財政收入得到加強;

財政收入加強後部隊軍費得到有效保障。

天啟年間的政治鬥爭形勢

天啟年間,黨爭主要在太監繫統和東林黨之間,太監是皇帝的附庸,權力依附於皇權之上,對皇帝最為忠誠,執行皇帝的命令最為堅決高效,可以說是皇權的代言人,但因為監督官僚系統,因此被掌握話語權的官僚醜化為所謂的閹黨;東林黨是江南資本家的利益代言人,對於損害資本家利益的徵收工商業稅最為反對,甚至不惜煽動工商業主暴力抗稅,打死稅監。但因為你掌握話語權,就把自己美化為所謂的清流,就是現在的公知。

以魏忠賢為首的內廷系統壓制了官僚系統,擺脫了黨爭;

天啟年間,東林黨由於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運出現了轉機,當時的首輔劉一景、葉向高,吏部尚書趙南星、禮部尚書孫慎行,兵部尚書熊廷弼,都是東林黨人或東林的支持者,可以說明朝的軍事、政治、文化、監察和人事大權全都被東林掌握,他們從在野的清流成為了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記述此時:“東林勢盛,眾正盈朝。”然而此時的明帝國軍隊先被努爾哈赤打得退到了遼河以西;後來又被努爾哈赤打回了山海關。而東林黨卻只會在高談闊論、互相推責,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面對東林黨及其背後的官僚資本,天啟使用魏忠賢為代表的太監繫統站在臺前對東林黨進行了堅決打擊。肅清東林黨之後,朝廷從黨爭之中擺脫出來,有效提高朝廷的動員能力和執行能力,是的朝廷的稅收政策、經濟政策得到有效執行,保障了戰爭經費和朝廷運轉。

擺脫黨爭後魏忠賢重啟工商稅收,財政收入得到加強;

打仗打的是什麼?歸根到底打的是後勤,打的是錢,白花花的銀子啊。

從萬曆開始,傳統的農業稅收因為土地兼併、地主官僚聯合起來偷稅避稅而越收越少,為了開闢新的稅源解決財政緊張問題,萬曆使用太監對江南資本家徵收工商業稅、礦稅等,使得(皇權)太監繫統和東林黨矛盾激化。萬曆死後,東林黨迅速廢除了工商業稅,以保護後頭江南資本家利益。天啟上臺後,任用魏忠賢,重新向江南地區徵收工商稅,還嚴厲打擊偷稅漏稅,讓大明朝的國庫重新充盈起來,與前期東林黨執政後的財政緊張,稅收虧空大相徑庭——東林黨收的稅從來就沒有收齊過。僅以茶稅這一項收入為例,魏忠賢執政時期,浙江一年光茶稅就入賬20萬兩白銀,大大填補了國家虧空;而東林黨執政時期,出現的最誇張的紀錄是浙江一年茶稅只收到可憐的12兩。總之,東林黨對北方農民收稅時很兇狠,對南方工商階層收稅時則很溫柔,而魏忠賢則是反過來的,對南方工商階層收稅極其兇狠,但對北方,至少受災省份他們不單不收稅還進行賑濟。

財政收入加強後部隊軍費得到有效保障。

魏忠賢當政後,依託皇權的支持廣闢稅源、增加朝廷收入、打擊東林黨、擺脫黨爭,有效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防止軍隊軍閥化。軍隊軍閥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朝廷無法保證軍隊的軍餉供給,需要軍隊自籌,那麼軍隊就會變成將領的私兵,變成只聽從將領的號令,不聽朝廷的號令。

在財政收入提高的保證軍餉情況下,帝國調集部隊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如在寧錦之戰中,魏忠賢調集15萬兵力供袁崇煥指揮,這個已經是當時帝國能夠調集的最多力量。寧遠大捷,努爾哈赤身死,後金忙於內部權力爭奪,給明朝一個緩衝的時間整頓軍備。收復寧錦,等於明帝國把邊防線向前推了400裡;這樣一來,它就可以強有力的制約滿清戰略擴張,滿清就無法安心經營遼西了;滿清也無法放手征服朝鮮、蒙古、毛文龍了。


而崇禎的路線政策完全相反,一上任就聽信東林黨忽悠,將魏忠賢忠於皇權的太監繫統全面清洗撤換,讓東林黨重新上臺,導致稅收減少財政緊張,又導致部隊沒有軍餉失去控制變成軍閥,形成一環扣一環的連鎖反應。

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崇禎自殺那一年,李自成控制著北方地區;張獻忠控制著西南;左良玉控制著長江上游;鄭芝龍控制著東南地區;高傑、劉澤清、劉良佐控制著江淮地區;吳三桂控制著關寧地區;他們各擁雄兵佔據一方!這些部隊,沒有一個是崇禎能夠指揮的動的,因為他們都已經變成軍閥,這些擁兵的實權派,把自己軍事集團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什麼民族大義,什麼忠君愛國,都已成了一塊塊可有可無的遮羞布。


天啟的經濟政策還是政治政策,其實都是圍繞著戰爭在打轉的。無論是恢復工商稅還是打壓清洗東林黨,都和天啟集中全力打贏戰爭的決心有關。而魏忠賢堅決有效執行了皇帝的政策。事實上,後金的戰略活動空間也確實在天啟朝被壓縮,蠶食得越來越小。天啟五年東江軍即開始小範圍收復失土,遼東戰局從防守轉成反攻之勢,如果天啟多活幾年,說不定就真能消滅後金集團,最起碼也能用糧食封鎖餓他們個半死不活。


公子天行健


世界上有四種人,聰明的懶人、聰明的勤快人、愚蠢的懶人和愚蠢的勤快人。就崇禎和他的前任天啟而言,天啟屬於聰明的懶人,實際上我認為天啟應該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只是不喜歡政務,成天忙於自己的愛好(木匠活)去了,便把政務交給了魏忠賢。崇禎屬於愚蠢的勤快人的類型。

就危害程度來說,聰明的懶人危害最小,一般來說懂得放權,大事情自己抓,小事都交給屬下去做;而愚蠢的勤快人危害最大,啥事都自己一手抓,一件事情都抓不好。

聰明的懶人模式下的魏忠賢

雖然天啟皇帝什麼政務都不管,但是有明一代從來沒有出現過宦官專權、外戚專權以及權臣專權的情況,我說的專權是指能夠廢立皇帝的哪種專權,說白了有明一代就是下屬再怎麼鬧騰,在皇帝面前都是浮雲。在這個前提下,天啟放心地讓魏忠賢去做事了。

天啟時期最大的危機是什麼?就是關外的滿清勢力。那麼怎麼對付滿清呢?要用兵,用兵的話需要什麼呢?自然是錢糧了。

▲魏忠賢的優點在於解決了軍費問題又沒有後遺症

那麼錢糧從哪裡來呢?以當時明朝的財政收入是無法支持的,畢竟一年只有320萬兩左右的財政收入,而東北地區一年的軍費在400萬兩白銀以上。要弄錢,要麼加徵賦稅,找廣大老百姓要,要麼找有錢人或者官宦人家。

魏忠賢聰明的地方就在於,他沒有找老百姓加徵稅收,因為他知道窮人已經活在了生死邊緣,一旦加徵稅收會造反。所以他把手伸向了有錢人和官宦人家,這些人有錢,數量不大,也不敢造反。所以在魏忠賢時期,他做到了能保障東北地區軍費的同時,老百姓也沒有造反。

▲木匠皇帝雖然啥事不管,但也人畜無害

畢竟明朝家大業大,只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總是能夠組建起足夠的軍隊去抵禦關外的滿清,雖然失誤很多,但好歹明朝在量能上遠遠大於當時的滿清,滿清也就自然打不進來了。

愚蠢的勤快人模式下的崇禎

崇禎犯下的錯誤太多,原因在於他確實能力太差,不適合當皇帝,卻偏偏當了皇帝。

失誤之一:過於尖酸刻薄

崇禎對於大臣最喜歡問話,一問話就問這個問題多久能解決?這種問話首先就坑了袁崇煥。袁崇煥當初也是意氣用事說五年能平定東北的滿清。結果崇禎當真了,只給了袁崇煥五年時間。我認為後來袁崇煥的種種失誤就跟這個有關。袁崇煥後來知道崇禎是當真了,心態也就發生了變化。他為什麼要殺毛文龍呢?其實是沒必要殺的,但是當時一是他和皇太極有約定,皇太極說只要他能殺了毛文龍,那麼皇太極就會和明朝議和。當然這基本是在忽悠,可是當時急了的袁崇煥有些信了;其次是袁崇煥需要統一調配,既然要五年解決滿清,那麼東北的一切都要集中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偏偏毛文龍不聽袁崇煥的調遣,袁崇煥也怕毛文龍的這種風氣一旦助長起來,自己調配其他地方的將領就麻煩了,於是也動了殺毛文龍之心。結果毛文龍就被殺了。

▲沒有用好袁崇煥,說明崇禎當皇帝的素質不行

這就造成了後來袁崇煥被殺的因素之一吧。毛文龍死了以後,皇太極就可以放心大膽地進攻明朝,結果就繞過了山海關打到了北京,袁崇煥與皇太極經過大戰,終於打退了皇太極,也造成了崇禎對袁崇煥的徹底失去信任,從而殺了袁崇煥。其實袁崇煥後來反常的表現,很可能是五年之約造成的。

除了袁崇煥外,其他的官員也是如此,非要問多久能解決,如果大臣說一年,崇禎就真的只給一年,如果要時間長,崇禎其實也不允許。往往到了一年之後,問題沒解決,崇禎一天也不多給直接就把這個官員給辦了,但只要再多給一些日子,其實問題也就真的解決了。

失誤之二:急功近利,胡亂指揮。

這點體現最典型的就是洪承疇,當年洪承疇剿滅李自成,本來打的李自成只剩下了十多人,躲在了深山老林中,眼看就要抓到李自成了,結果崇禎就在這個時候調走了洪承疇,要他去東北對付滿清。

▲另一員大將洪承疇也是被崇禎作死掉的

到了東北,洪承疇組織了松山會戰,一開始很順利,如果按部就班步步推進,此戰是可以獲勝的,但是崇禎急功近利,要洪承疇在後勤補給沒有跟上的情況下與皇太極決戰,洪承疇無奈之下發動了一場試探性的進攻,結果就被皇太極斷了後路,最終全軍覆沒。

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如後來的孫傳庭也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唄崇禎催促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結果戰敗。

失誤之三:尖酸刻薄

其實打仗需要的是錢,崇禎很有錢,內府裡藏了3700萬兩白銀和價值150萬兩白銀的黃金,但是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崇禎一毛不拔。而當時北方的老百姓由於連年天災,早已食不果腹,許多人家已經到了易子而食的悲慘境地,在崇禎死前的兩個多月,他還下旨要各地催徵糧餉,完全不顧天下百姓的死活。當時他只要拿出自己私產的一個零頭,都可以解決全國兩年的加徵。可見崇禎尖酸到了什麼程度。

▲崇禎把當時的北方地區變成了人間地獄

因為加徵,所以才會造成農民起義的此起彼伏,人民活不下去了,就只能跟崇禎造反了。

失誤之四:死要面子

其實關外的皇太極誠心想和崇禎談判,這種信號發了十次以上。對於皇太極來說,議和也確實是他所需要的,因為東北地區缺生活必需品,需要通過與明朝的貿易來實現,而議和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貿易來解決他所轄地區的生活問題。遺憾的是崇禎出於面子一直沒有和皇太極議和,怕別人說他認慫。

到了松山大戰之後,崇禎才決心議和,派了陳新甲全權辦理此事。陳新甲也是跟皇太極談好了,結果這個消息洩露,崇禎直接甩鍋陳新甲,自己撇的一乾二淨,殺了陳新甲,這件事情最終不了了之。

▲崇禎上煤山其實是死有餘辜

到了最後,李自成包圍了北京,眼看要打進紫禁城了,李自成向崇禎提了一個非常優厚的條件,繼續承認崇禎是皇帝,崇禎封他為西北王,給他一百萬兩白銀,今後他為崇禎剿滅其他農民起義軍。就是這種情況下的這種條件,崇禎出於面子竟然沒接受。

所以崇禎最後上吊自殺確實怪不了別人,只能怪他自己了。


老威觀史


討論魏忠賢歷史功過這個話題一直具有比較大的爭議性,站在不同的視角看待歷史問題,就會存在不同的解讀,如果從政治視角客觀看待歷史人物,首先就要對其在當時的歷史時期角色定位有所剖析。明王朝和歷朝歷代封建王朝一樣,由皇族、門閥、百姓的社會架構組成,基本歸納為皇權、官權和民權,三權各取所需,本質上皇權要的是萬年一統;官權要的是階級特權;民權要的是生存保障。皇權來平衡三權之間的利益關係,三權一旦失衡到一定程度就有亡國的危機,歷來如此。皇權執政的目的就是得到萬民擁戴長治久安,才能確保皇權利益的永存,在此同時亦少不了官僚集團對皇權施政的執行和管理,簡單言之是統治者、統治工具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其中皇權利益和民權利益在統治意義上而言是兩位一體,存在民生民利和社稷利益的共同點,而作為皇權統治工具的官僚階層則追求階級特權,雖然皇權加官權可以統稱為統治集團共同掌控各種社會資源,但是皇權和官權在施政的過程中會客觀出現利益衝突點,簡單說就是公與私、民利與特權利益出發點上的矛盾。歷朝歷代的政局,用一部部皇權與官權的鬥爭史來形容並不誇張,所以歷代君主為了控制住官僚集團,往往會在官僚集團中扶植皇權勢力,使官僚集團形成不同派別間相互掣肘的局面,從而皇權在不同的政治勢力間掌控平衡遊刃有餘。明朝也是一樣,因為主體官僚集團是文官掌權,所以不同時期的明朝君主扶植的掣肘勢力時而勳貴時而武將時而宦官而已,具體到了天啟朝,是宦官魏忠賢充當了這派政治勢力的角色,閹黨背後的政治立場實際是皇權派,是皇權掌控朝局出現在官權中的權利延伸,這和魏忠賢本人善惡是非沒有關聯,是魏忠賢這個人物的政治角色定位,能夠擔當替皇權監控官權的角色,魏忠賢對於君主而言一定是有很高的個人能力和信任度的,由於有閹黨和官僚集團之間的相互鬥爭掣肘,皇權施政的執行力得到了客觀提高,吏治和行政效率都會有較高水平的改善,國家的戰略實施、稅收保障、社會的財富分配,以及官員腐敗等等現象都會在這種政治環境中向良性發展。當然,魏忠賢在掌權過程中也會有個人膨脹結黨營私中飽私囊的行為,但這和他的政治作用所帶來的皇權利益(這裡也可以稱之為國家利益)相比,是完全的兩碼事,他的存在是利大於弊的政治需要,所以天啟在彌留之際囑咐崇禎要繼續用好魏忠賢,可惜崇禎沒有真正解讀好閹黨廠衛存在的政治價值,武斷地和官僚集團聯手鏟除了這股實際是皇權保障的勢力,自廢武功,從此官僚集團失去監控掣肘,集體腐敗隨之而來,皇權架空,皇權和民權利益被官權逐步侵吞,形成民不聊生國將不國的局面,雖然崇禎很勤政,但是施政管理的方向要領不對,努力也是白費心思,吏治無方,無法有效控制住龐大的明帝國,再好的政策也得不到落實,後來遇到天災人禍的外部誘因,明王朝的大廈隨之傾塌無可救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