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之后,「便利蜂」承包了我的一日三餐

复工之后,「便利蜂」承包了我的一日三餐

文|小文静

“你今天叫外卖/带饭了吗?”复工之后,午餐怎么吃、吃什么,成了我和同事们的苦恼。

以往,没有食堂的企业,员工主要依靠外出就餐或者点外卖解决午饭问题。但如今,受疫情影响,大家更倾向于选择健康且安全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筷来箸往更为病菌扩散、疾病传播打开方便之门。与此同时,企业全面开复工之后,疫情进入下半场,出于对员工健康的重视角度,也更推荐员工单独就餐。

在这种情况下,便利店作为距离社区、写字楼和商圈最近最便捷的商业零售业态,具有快速消费、分散消费、餐食质量高且价格优惠等特点,成为很多人一日三餐的首选。

特殊时期,便利店主打“一人食”概念的热餐、便当、饭团、三明治等,受到很多消费者追捧,也很好契合了政府提出的禁止一切聚集性用餐,积极鼓励推广团餐的政策。

现在,便利店餐食不仅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还成了很多企业的选择。据悉,为满足企业多人就餐需求,便利蜂于近日在app和小程序上开通了企业团餐预定入口,既可以公司统一订购、结账,也可以员工自行下单,最早可提前两天预定。

双渠道并重,零售业态从容“过冬”

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商超、餐厅都被迫停业,而作为科技创新零售企业代表的便利蜂仍坚持24小时不打烊,在保障员工安全、利益的同时,稳扎稳打地维持着消费者的便利生活。比如在第一时间协调资源,加大口罩投放、生活物资的储备;启动应急机制,推出消毒等一系列细则;对外宣布不断货、不停业、不涨价,并率先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等。

日前,便利蜂APP和小程序上推出了茄汁猪肉饭、奥尔良鸡排饭等8种鲜食餐品,满足了大家一周七天不重样的需求,餐品单价在9.8-15.8元之间,还时常有折扣。相比其他传统餐饮店动辄几十元的外卖和五六元的配送费,便利蜂鲜食可以说十分划算。

复工之后,「便利蜂」承包了我的一日三餐

据了解,便利蜂每在一片区域开店,都会建设属于自己的鲜食工厂,目前除了在建的天津鲜食工厂,便利蜂在华北、华东地区还拥有多家供应基地。前店后厂,缩短运输时间,既能保障鲜食安全同时又能节约成本,将价格打下来。

更重要的是,便利店盒饭、鲜食标准化流程高,更安全放心。

现阶段,在疫情冲击的重压之下,不少实体经济体选择转型线上渠道,但笔者更愿意选择便利店的盒饭。毕竟非常时期,安全第一位。最近,某外卖平台上的一家韩餐店以前不提供线上服务,自从疫情发生,这家店于慌乱中紧急上线,包装、配送等等很多安全措施都不到位。

以往,由于餐饮零售行业长期重线下场景消费,线上渠道开拓一直不受重视。这导致疫情来临后,很多传统餐饮门店遭受严重冲击,闭店、裁员……行业寒冬,一片哀嚎。

作为便利店行业的排头兵,便利蜂则在创立之初,就确定了线下线上渠道并重的策略。在线下,从电子价签、自助收银机的运用,到区域密集型开店,再到门店阅读空间、城堡店的打造,全面布局;在线上,除在微信小程序、有赞商城店开店外,还有自主研发APP。

长期双渠道并重策略,帮助便利蜂在疫情发生后实现渠道的自如切换,同理还有盒马。这让新零售类门店有比传统餐厅更强的“抗寒”能力,能更自如的应对未知变量。

据了解,便利蜂不但没有像传统餐厅一样挣扎求生,还在企业开复工之后,加大了热餐等食品投入,并配备了自配送团队,保障鲜食安全送达。

笔者在便利蜂外卖单上的小票上看到,店员和配送员体温均在37.3度以下。通过进一步询问得知,便利蜂自有团队配送员每日在上班前都会被检查口罩佩戴情况、测量当天体温是否正常、手部是否按照规定清洁,这些情况会被记录在便利蜂内部系统中。

这还引来了《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著名美食家沈宏非的点赞,他在微博上感叹说:“便利蜂的食品卫生标准达到甚至超过餐厅,比如公示热餐用油。住家、公司附近有这种神奇便利店的话,一日三餐几乎都能在此搞定。”

与之相对比的是,不久前,有网友爆料某外卖平台配送员在为其配送蔬菜时没有佩戴口罩,导致他不敢接这份蔬菜。诚然这不是商家的过错,但因为这次经历,他不会在疫情期间再光顾这个平台上任何商家。

全链无死角把控,保障餐食安全

其实不仅仅是自配送服务,鲜食安全涉及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复工后,笔者在便利蜂门店购物时观察到,恒温水柜里的热菜温度保持在65度以上,店内张贴了每日消毒次数、员工体温等等信息,并提醒消费者佩戴口罩进店,这一系列措施无疑都给了消费者一颗定心丸。

据了解,便利蜂的每一件食品都可以溯源,公司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也会在上游品控、冷链运输、门店销售的“三道防线”上,从源头开始为消费者层层把关。

在疫情爆发之前,知名媒体人秦朔在参观便利蜂鲜食工厂时就感受到了“外科医生般的礼遇”:“量体温,合格后换鞋,换工作服,戴口罩头套,人几乎完全被封闭;用粘毛器去除工作服表面的毛发、纤维;洗手,洗完再在消毒液槽中泡30秒,由计时器控制;将手烘干,酒精消毒,再通过风淋室将身上可能残存的灰尘毛发吹净。如此之后才到了车间里。”足见工厂管理标准的严格程度。

复工之后,「便利蜂」承包了我的一日三餐

而据媒体报道,疫情防控初期,便利蜂就再次升级,迅速在全公司启动了最高防护标准,全部员工均需建立每日健康档案,无任何异常才可上岗。并且用一整套数量化评估体系来检验进厂的每种食材,确保送到用户手中的每一份盒饭都是新鲜健康。

便利蜂遵循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的原则,由品控团队对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把控。因此无论原食材商家还是生产工厂,一旦发现供应商有食品安全问题或者隐患,立即停止问题产品销售或直接取消其供应资格。

鲜食工厂流水线究竟有多严格?便利蜂标准化甚至规定放进每个饭盒的食材都要经过称重,以保证每一盒饭菜都是同样的口味、重量,每一块食材都是同样大小、熟度。相比而言,传统餐厅出餐要求或许就没这么高了,无论食材、口味还是流程的量化上都欠缺不少。

复工之后,「便利蜂」承包了我的一日三餐

另一方面,鲜食安全的最大风险在于温控。不夸张地说,只有在运输途中冷链到位,才能吃得放心。相比传统餐厅人工操作的未知变量,车间生产温控更好把握。比如便利蜂自主开发了运输监控系统,发现异常后立刻处置,门店有权拒收。

而且冷链运输有利于食物保鲜。据悉,2月18日起,便利蜂每天在上海鲜食工厂生产2200份盒饭,通过全程冷链物流花费12个小时送至武汉,盒饭品质受到医护人员一致好评。

此外,一名便利蜂工作人员透露,盒饭每周都会开发新品,新品开发出来后,还要经过专业组、非专业组两道试吃会,评选合格后再把确定口味量化,最后进入生产流程。据悉,在为援鄂医疗队无偿提供的10万份盒饭中,便利蜂鲜食工厂每日都会根据医护人员的口味灵活调整盒饭品类,比如增加老上海口味的荠菜蟹黄蛋粉盒饭,而这些盒饭便是出自便利蜂位于华东的工厂。

门店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笔者询问得知,便利蜂门店会一日多次消毒,店员上班还要测体温、“全副武装”,最大限度避免人工二次污染。而且每一份盒饭都有二维码,店员称,二维码失效就代表食品过期了,没办法结账。这是传统餐厅不能提供的“码上安全”服务。

以上种种因素,都让更多消费者和企业愿意把一日三餐交给便利店,而非传统餐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