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德國人在輕武器方面一直造詣頗深,很多著名槍支都是來源於德國人,HK-416、HK-G36、MG-42等。而在突擊步槍方面,對於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STG-44突擊步槍了,這把槍不光改變了後來武器發展的潮流,甚至改變了後來步兵班的戰術思路。今天,咱們來簡單扯一扯,STG-44到底是怎麼來的。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1935年,德國人覺得栓動步槍射程太遠,衝鋒槍射程過近,在中間有兩三百米的火力不足的區域,為了彌補此空檔的火力不足,德國人先是在7.92*57mm步槍彈的基礎上,改進出了7.92*30mm子彈,而在1941年,德國人又在該彈的基礎上,又進行加長,改成了7.92*33mmKurz彈。這個思路,其實是設計一個重型衝鋒槍,為了適應比衝鋒槍更遠距離的射擊。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而開發槍支的任務,瓦爾特和黑內爾兩家公司手裡,對於槍支命名,就是Mkb-42,Mkb在德語中是Maschinenkarabiner的縮寫,意思是自動卡賓槍。這兩個公司,分別拿出了兩款不同的槍,瓦爾特的命名為了Mkb-42(W),黑內爾的命名為Mkb-42(H)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上圖就是這兩把槍的原型,其實這兩把槍是各有優缺。兩把步槍都是氣動方式,Mkb-42(W)的閉鎖方式是槍機旋轉式閉鎖,而Mkb-42(H)用的是偏移式閉鎖。這裡面淘汰掉的是Mkb-42(W),其設計過於複雜,德國軍方並沒有看中。而對於黑內爾的Mkb-42(H),德軍覺得,你這個也得改改才能用,之後把瓦爾特的扳機組和閉膛待擊挪了過來,於是乎,MP43就誕生了。

Mkb-42(W)淘汰的還是比較早,其總共生產了也才不到200支,而Mkb-42(H)生產數量有幾千把,大部分都拿到了前線進行測試。Mkb-42(H)這把槍使用的是7.92*33mm短彈,後坐力非常柔和,全自動射擊的時候控制起來非常容易,在前線德軍裡,這把槍非常受歡迎。德軍也是向黑內爾下了大筆訂單,希望一個月生產10000把,給前線全都換裝了(有點想多了)。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使用Mkb-42(H)的德軍

Mkb-42(H)用的也是開膛待擊,其保險方式和很多開膛待擊的衝鋒槍也是比較類似,都是在機匣上方開個口,將拉機柄卡在那個卡槽中,實現保險。而這種方式其實也並不是很穩妥,畢竟那拉機柄也很容易就被碰下來。於是乎,這把槍還有第二個保險,可以將拉機柄推入機匣深處,裡面有個卡扣,也可以鎖住,實現保險。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Mkb-42(H)的保險

Mkb-42(H)有兩點讓德軍也是比較惱火

第一個就是它的膛口焰,其槍口是沒有任何措施,膛口焰非常明顯,你夜裡打,甚至白天打,都特別容易拉仇恨,畢竟那個年代裡,東線蘇軍絕大多數還是在拉大栓,你這麼一個射程比衝鋒槍遠,還能全自動射擊的,蘇軍肯定是恨死了。

第二點是,其下置的彈匣特別長,7.92*33mm短彈又短又粗,彈匣也是比較長,臥姿射擊不是特別舒服。那個年代裡,衝鋒槍為了臥姿射擊方便,橫插彈匣的也是比較多,機槍上置供彈的也挺多。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而德軍選擇了Mkb-42(H)以後,開始改進這把槍,換了扳機組,又換成了閉膛待擊的模式,於是乎,MP43就誕生了。當時元首大人對於突擊步槍是非常鄙夷的,畢竟他還是個一戰老兵,腦子裡對於塹壕戰印象深刻,雖然他對於二戰的作戰方式比較感興趣,但是還是轉不過彎來。明令禁止,不許研發、不許生產、不許使用突擊步槍。沒辦法,德軍一尋思,瞞天過海吧,就給它起名叫衝鋒槍吧,MP在德語裡是Maschinenpistole的縮寫,意思是衝鋒槍。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這把MP-43其實也有幾個型號,但是改進並不大,從MP-43到STG-44,其原理結構基本都沒怎麼變化。除了待擊模式之外,MP-43和Mkb-42(H)相比,最大的一個不同就是換了槍管。Mkb-42的槍管直徑稍微比98K的槍管略大,而這把槍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裝榴彈發射器,而榴彈發射器要和98K的通用才行,故此,更換了一個新的槍管去滿足這一點(當然,我是沒看見他什麼時候用過榴彈發射器,誰看見了告訴我一下)。下圖這兩把槍分別是STG-44和MP-43/1,這個MP-43/1是Mkb-42(H)和MP-43中間的一個過渡型號,使用的槍管還是原來Mkb-42(H)的槍管,可以對比一下區別。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MP43/MP44和Mkb-42(H)相比,其保險位置也不再是位於拉機柄了,而是在握把前方,觸手可及的位置上,需要的時候,握著握把的手,伸出大拇指就可以直接推動保險進行射擊。而其快慢機,也在保險上方,通過按動的方式切換半自動和全自動模式,用起來都是非常方便。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MP-44的拋殼口是有一個防塵蓋的,目的是避免外面的髒東西進入槍機,這種設計在當時也是比較常見。這把槍的機匣等很多部件都是直接使用衝壓金屬製作的,這點上,德國人在一開始就是要求這麼做的。值得一提的是,黑內爾公司當時的衝壓技術是非常一般的,為了做Mkb-42,槍是他們設計的,圖紙都是他們畫的,最後槍的很多部件都是外包出去做的。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MP-44的復進簧,是直接塞到槍托裡的。這種做法,可以在擊發的時候,直接將槍的後坐力傳遞到槍托,極大程度的可以減少槍口上跳,後坐非常柔和,這種在後來叫做恆定後座。這種設計,在後來的AR-15上也有非常相似的設計,有可能是MP-44給了AR-15靈感。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而MP-43和MP-44相比呢,其實並沒有區別,只不過是德國人自己出於自己的心態,給MP-43改成了MP-44。而等小鬍子真正意識到了MP-44的重要意義的時候,這會兒已經是1944年10月份了,這把槍也就順理成章的改了真正應該有的名字STG-44,STG在德語裡是Sturmgewehr的縮寫,意為突擊步槍。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這把槍誕生以後,德國人希望通過其全面替換掉德軍步兵班裡的所有槍支,包括98K、G43、MP-40,甚至是MG-34和MG-42。德國人的這個思維,是步兵班全都裝備STG-44,加強步兵班火力,讓STG-44突擊步槍的攻擊能力去代替輕機槍的進攻能力,每個人都是一個偽機槍手這樣一個角色。只可惜,這種設想沒能實現,那會兒,第三帝國已經是日薄西山了。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這種思路,在當時的戰場上應該是非常實用的,畢竟,其他國家步兵班裡通常裝備的都是栓動步槍和衝鋒槍,外加一挺輕機槍。而德軍如果全班裝備STG-44的話,那麼火力上是並不吃虧的,還會有很大的優勢,而且機動性上,要比那個拖著彈鏈的MG-42要好。

而關於STG-44還有一項黑科技,它是可以帶著夜視儀去作戰的。德國人將ZG-1229吸血鬼夜視儀搬到了STG-44的身上,上面包括一個紅外探射燈、一個瞄準鏡,外加一大一小兩塊電池。這個在1945年2月才開始投入使用,總共數量也就幾百個。這東西不是用熱量成像的,而是用紅外光去成像的。二戰中,美軍也有類似的裝備,用於M1卡賓槍上。這類夜視儀,在當時也算是一個黑科技了。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ZG-1229吸血鬼夜視儀

最後提一句,總有人說AK-47是抄的STG-44,實際上並不是,這兩把槍完全就是兩個獨立的設計。

雖然兩把突擊步槍都是長行程活塞導氣,但是AK-47和STG-44的氣室原理完全不一樣。而且,閉鎖也不一樣,一個是槍機旋轉式閉鎖,一個是槍機偏移式閉鎖。機匣結構也不一樣,AK的那些槍管什麼的都是放在下機匣的,STG44是放在上機匣的。其保險、快慢機更不一樣,AK的保險和快慢機都在那一個標誌性的大撥片上,而STG-44的保險和快慢機是分開的.......而且,關於中間威力彈的這個起步問題,蘇聯人也就比德國人晚了一點而已。

STG44的發展歷程,從元首的漠視到一代名槍的養成之路。

最關鍵的一件事是,德國人拿著Mkb-42測試的時候,卡拉什尼科夫在鐵道機車修理間幹活呢,1943年,德國人拿著MP-43到處打的時候,卡拉什尼科夫在步兵槍械學校學習。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設計了一個卡賓槍,這把槍的閉鎖機構是後來的AK-47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