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槍:在中國大放異彩的駁殼槍

記得,兒時看電影時,八路軍手中的盒子炮,真令人羨慕!特別是平原游擊隊中的“雙槍李向陽”,一手一支盒子炮,用現在的話說,酷斃了!那時總在幻想,自己什麼時候能夠有一支這樣的盒子炮該多牛!

名槍:在中國大放異彩的駁殼槍

名槍:在中國大放異彩的駁殼槍

兒時我們叫的盒子炮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是德國槍械師費德勒兄弟於1893年設計的,於1897年初正式定型生產,稱為M1896式手槍,又稱C96式。在中國得名駁殼槍是因為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子,“駁殼”正是英文中的“盒子”(BOX)的音譯名。另外在中國它還有好幾個別名,有稱其為匣子槍的,在民間更多的叫其盒子炮、二十響,有全自動連發功能的又稱快慢機。

名槍:在中國大放異彩的駁殼槍

該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425米/每秒,射擊方式分兩種,可單發也可連發,理論射擊速度每分鐘達900發,有效射程在50-150米。該手槍具有火力大、機件可靠、使用便捷等優點。

名槍:在中國大放異彩的駁殼槍

但該槍設計定型後,在歐洲銷售使用的並不多,德國先後生產了150萬支駁殼槍,卻有近1/4賣到了中國。

因為駁殼槍有一個最大的缺點,由於火力強大,槍口較短,在射擊時槍口跳動比較明顯,特別是連發射擊時槍口上跳更嚴重,一般連開二槍,第三槍的子彈基本上就打不著人了。在德國、比利時有不少槍械設計師和專家們,想出了各種方法來改進這點,但效果總不盡人意。所以,駁殼槍在歐洲等地方使用並不廣泛。

但是此槍到了聰明的中國人手中,只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將此問題大大改善,而且不用做任何物理改動,秘訣是採用橫手持槍射擊即可。這樣的話無論槍口怎樣跳動,都是在水平方向,命中率自然提高。據說後來,中國人的這個使用方法輾轉反饋回歐洲後,讓那些絞盡腦汁試圖改良的槍械設計師們,目瞪口呆、唏噓不已!

名槍:在中國大放異彩的駁殼槍

當時,一般步槍的裝彈量為5發,且還得打一槍拉一栓。而駁殼槍相對裝彈量大,彈容量20發,還可以連發,如果雙槍,可以連開40槍,火力強大,這對於當時自動武器稀少的中國軍隊來說,絕對是個好東東!於是,當時中國的各路軍閥對這種手槍十二分的歡迎和喜愛,特別是它適合做為衛隊和突擊隊的裝備使用,駁殼槍在中國迅速得到廣泛的裝備,以至於創造出了只有在中國才獨有的“手槍旅”、“手槍團”這樣成建制配備手槍的部隊編制,最著名的就是西北軍馮玉祥的手槍旅,幾千人的部隊,全部裝備一色的駁殼槍,這在世界軍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紅軍中也有類似的編制,其中以紅25軍手槍團最為著名。該團雖然只有百餘人,但清一色裝備駁殼槍,彈藥充足、戰鬥力強,尤其擅長奇襲等特種作戰,使敵人聞風喪膽。

名槍:在中國大放異彩的駁殼槍

由於駁殼槍在中國深受歡迎,原裝駁殼槍又十分昂貴,且外購一時不能滿足各路軍閥的需要,於是國內一些軍工廠如漢陽兵工廠、大沽造船所、衡陽軍械局等紛紛大量仿製。

名槍:在中國大放異彩的駁殼槍

在20-30年代的中國國內戰場上,駁殼槍曾發揮了較大作用。但那時是因為交戰雙方的火力都不足,又缺乏自動火器,雙方近戰較多,駁殼槍優勢明顯。而到了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的抗日戰爭時期,面對裝備精良、火力強悍的日軍,駁殼槍的作用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弊端逐漸顯現:射程太近,零件太多(是常規手槍的差不多一倍)維護麻煩,而有自動連發功能的速射型駁殼槍只有部分後續型號具備(1931年5月開始量生),速射時20發的彈容量又顯得不足,加之大量仿製品的品質可靠性更是堪憂,很快跟不上戰爭形勢的需要了。

名槍:在中國大放異彩的駁殼槍

1943年美國開始軍事援助後,國內國民黨部隊就開始大量換用輕巧、簡單的美製手槍。

直到建國初期,隨著衝鋒槍的大量裝備,駁殼槍才逐漸退出了中國軍隊的舞臺。

駁殼槍傳入中國後,在聰明的中國人手中大放光彩,先後參與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國內戰爭,在南昌起義時也是起義軍的主力武器之一。作為一種歷史的見證,它見證了中國革命的發展,值得紀念。

名槍:在中國大放異彩的駁殼槍

照片均源自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