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閩商!漳州人躋身“世界首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奇蹟

硬核閩商!漳州人躋身“世界首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奇蹟

潘振承

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開始“一口通商”後,廣州十三行壟斷對外貿易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的舊外貿制度的重要標誌。而根據行商們的經濟實力和威望選拔出的“十三行”領袖,稱之為“商總”。“商總”對當時的對外貿易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一位“商總”叫潘振承。

由於潘振承誠信經商、經營有方、敢為人先,積累了雄厚資本,是清代洋行界第一位具有才力和手腕的領袖人物。他的商業實力在18世紀80年代達到了巔峰,被《法國雜誌》評為18世紀“世界首富”。

而且,縱觀史料,真正貫穿清代行商曆史的是以潘振承為第一位行商的潘氏家族,是十三行歷史上惟一經營長達百年的商家。


硬核閩商!漳州人躋身“世界首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奇蹟

從古至今,閩商踏遍了海內外的各個國家,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商,現在的閩商足跡已經踏遍了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華僑人數達1500多萬。在福建,流傳著這樣一首歌《愛拼才會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首歌正是閩商人創業路上愛拼敢贏的真實寫照。他們在歷史的動盪與塵埃中,始終淡定自若地耕耘著腳下的土地,開創著頭頂的一片天,譜寫了波瀾壯闊的奮鬥篇章!

福建人在東南亞各國“混”的都不錯,有的不僅成為該國的元首,比如菲律賓,很多總統大都是華裔後代。通過《東南亞亂不亂,這四個福建人說了算!》、《東南亞國家遍佈福建人,有3人把控東南亞經濟,大到讓人無法想象》,《在菲當總統,佔領富豪榜,福建人到底有多“強” 》、《菲律賓富豪榜被福建人佔領!最富有的是施家子女》,《印尼的這三家福建人,財富多過本國一億老百姓》,《了不起的大馬“福建人”!改變馬來西亞首富一生的不滅心燈》這些文章就可以感受到福建人在東南亞的實力和地位。

福建人不僅在政界叱吒風雲,而且福建人最擅長的是做生意賺錢,也在東南亞發揮的遊刃有餘,其資產規模在東南亞國家經濟中佔有決定性作用。


說起閩籍華人,上世紀響徹東南亞的名字——

鬍子春:馬來西亞“錫礦大王”

黃奕住與黃仲涵:印尼“糖王”

陳嘉庚:新加坡“橡膠大王”

胡文虎:緬甸“萬金油大王”、“報業大王”

李光前:新加坡“橡膠大王”、“黃梨大王”、“金融大王”

李清泉:菲律賓“木材大王”

林紹良:印尼前首富,“世界第六鉅富”

黃廷方:新加坡前首富,“亞洲建樓大王”

林文鏡:東南亞“麵粉大王”、“水泥大王”、“地產大王”

黃奕聰:“椰幹大王”、“食用油大王”、“紙業大王”

施至成:菲律賓首富、“零售大王”

李深靜:馬來西亞“棕油大王”

……

郭鶴年:“亞洲糖王”、“酒店大王”、“香格里拉之父”

陳永栽:“銀行大王”、“菸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

林國泰:“世界第三大博彩大王”、“遊輪之王”

如今,更多福建籍驕子縱橫全球,書寫著一章章閩人傳奇


硬核閩商!漳州人躋身“世界首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奇蹟

潘振承(1714~l788年,“承”一作成),字遜賢,號文巖,又名啟,福建龍溪人(今福建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潘厝人)外國人因稱之為潘啟官(閩南語發音:Puankhequa)。潘振承早年家貧,習商賈。青年自閩入粵,從事海外貿易。曾往呂宋三次,販賣絲茶。後在粵為十三行陳姓行商司事,深受信任,被委以全權。陳姓行商獲利歸裡,潘振承遂開設同文行,承充行商。由於誠信經營、眼界開闊、經營有方、敢為人先,積累了雄厚的財富足可敵國,被《法國雜誌》評為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潘振承父親潘鄉是一個地道的農民,潘振承是潘鄉五個兒子中的老大。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海禁後,潘振承輟學到海邊給人當船工。乾隆三年(1738),潘振承由福建來到廣州。先在一位福建籍陳姓的洋行裡做管理事務(當年廣州洋行十有六七是福建商人,而且當時陳氏在廣州洋行勢力很大)。由於誠實經營、精明果斷,陳姓老闆委任他全權經營洋行一切商務,潘振承由此積累了與外國商貿集團打交道的經驗。幾年後,陳姓老闆獲利回鄉。積攢足夠資金的潘振承適時抓住這一機遇,於乾隆七年(1742年)左右向清政府請旨開設同文行(“同文行”有各國語言相同之意),開始獨立成為行商老闆,把原來陳姓老闆的客戶吸引過來。


硬核閩商!漳州人躋身“世界首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奇蹟

反映廣州十三行的小說《大清商埠》,潘振承是主角

閩南有句俗語:“行船走馬三分命。”潘振承曾冒著風高浪大和被海盜搶劫的危險,三次駕船南下呂宋(菲律賓),販賣茶葉、絲綢、瓷器等物品給西班牙、英國、葡萄牙等國商人,積攢了他人生奮鬥歷程的第一桶金。

1753年,潘振承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做成一筆大生意:生絲1192擔,價值20.86萬兩白銀,另有絲織品1900匹,南京布1500匹。1757年,清政府關閉閩、浙、滬海關,廣州一口通商的地位確立。當年6月,一艘西班牙商船運來20萬銀元,全部從同文行購買了南京布、絲織品和生絲等。

1760年,潘振承曾為謀取壟斷西洋貿易聯合8家行商,向清政府呈請設立公行,這是十三行歷史的一大轉折。然而,公行後來成為統治者壓榨行商的工具。1770年,潘振承交納10萬兩銀討好粵海關,使公行制度的暫時擱置。再後來,潘振承又將這筆花費設法讓英國東印度公司支付,十三行得以繼續壟斷清朝海外貿易。

1768年,英東印度公司向同文行訂購生絲2000擔,此後,雙方每年都有1000~2000擔生絲的貿易。1782年,粵海關監督重申生絲出口限令:每艘船最多外運生絲100擔。潘振承以4000兩白銀行賄監督,使他取消生絲貿易限制。次年,又將生絲價格每擔提高5兩,用以向海關監督送禮,使生絲貿易得以正常進行。


硬核閩商!漳州人躋身“世界首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奇蹟

當時,潘家幾乎壟斷了生絲出口,英商要想買到足夠的生絲只能找同文行,而潘承振一直堅持現金交易,不許賒欠,這給英商的資金週轉造成很大壓力。1783,英國東印度公司再次提出賒銷一批生絲,潘振承經過考量,答應提供200包以顯示誠信與寬容,促成貿易雙方長期合作。為此,東印度公司也經常把每個貿易季度完結時用剩的銀元留在廣州,交給潘家代為保管。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對潘家精明的商業手腕“耿耿於懷”的同時,也不忘稱讚潘振承的才幹,是“公行的大人物,行商的巨頭”。在潘振承的苦心經營下,到十八世紀60年代初,潘家已經是廣州洋商首富,被清政府定為十三行的首領。


硬核閩商!漳州人躋身“世界首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奇蹟

據一位當時在華經商的法國商人發回巴黎《法國雜誌》的報道:潘家每年消費值3百萬法郎,一家的財產比起西歐一個國王的地產還要多。而自潘家第三代潘正煒當家之後,財產總數增至1萬萬法郎,而其廣及華北各地財產尚未計在其中。

乾隆時期是清代最鼎盛的王朝,以乾隆三十一年為例,國家年財政收入4854萬兩,年支出3451萬兩,年餘1403萬兩。乾隆二十五年,潘振承被清政府選為廣州十三行商總,是連續出任商總時間最長的洋商,後來他被《法國雜誌》評為“世界首富”。潘振承創辦的同文行延續四代,後代繼承遺產超過2000萬元(墨西哥銀元,約折1400萬兩中國白銀)。拿十三行總商的財產與清王朝相比,可算得上富可敵國。


硬核閩商!漳州人躋身“世界首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奇蹟

當時的十三行周邊聚集了幾萬家作坊、幾十萬工人

富裕起來的潘啟自始至終遵守清王朝的禁律,拒售鴉片,照章納稅,每年向清政府繳納5.5萬兩稅銀,還經常捐銀助軍,最多一次捐獻了30萬兩白銀充當軍餉。在處理商務的同時,潘啟也經常捐資助學,鼓勵子弟認真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次子潘有為就是子弟中最有成就的讀書人。潘有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考中進士,官至內閣中書加鹽運使司,參與編校《四庫全書》,且工書善畫、喜詩好藏,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書畫家、詩人、收藏家。自此,潘家官商結合,生意更加興隆。潘氏後裔也由此人才輩出,其家族有24人被《廣東歷史人物辭典》錄入,被史學界譽為廣東省自清朝以來最顯赫的家族。

在倡導儒學的同時,潘啟也注重培養商業人才。其第四子潘有度就是商業能手。1788年潘啟死後,潘有度馬上接手同文行的一切商務,後任廣州十三行商總10多年。

《大清商埠》 祝春亭、辛磊著;花城出版社

《廣東十三行考》梁嘉彬 著;廣東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