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是对还是错?

润杨的红楼笔记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的烽火席卷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廷大势已去,当时的中国有两股势力,一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军,二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袁世凯的北洋军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部队,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希望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但前提是必须让清帝退位。

袁世凯为使清帝退位,给予清皇室一定的优待:

1、继续保留尊号。

2、皇宫、太监、宫女都可留用,但太监不得再招。

3、每年北洋政府拨款400万两白银,以维持皇室奢侈的生活。

于是在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

换言之,溥仪住在故宫,是袁世凯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冯玉祥将清帝赶出故宫,课代表认为是对的,封建王朝在中国大地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民国时期,已不能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新思想已在百姓心中冉冉升起。

只要溥仪在故宫一天,满清的遗老遗少总会觉得清朝没有灭亡,想着有一日溥仪会带着他们重新恢复大清的荣光,期间也产生了张勋复辟的闹剧,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想彻底根除满清旧臣复辟帝制的祸根。我认为这是历史的进步,对于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冯玉祥大力凛然,颇具民族骨气!我赞同。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之久,其中的利弊在历朝历代中都有体现,整个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如果遇到明君,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比如康乾盛世。如果遇到昏君,暴政、腐败现象便会出现,各地官员压榨百姓,民不聊生,百姓食不果腹,各地起义爆发,百姓又流离失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古人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朝历代都是由兴盛转为衰败,其根本原因是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哪个朝代能保证每一代都是明君呢?把国家的命运赌在皇帝一人身上,这个玩笑是不是开的有点大?所以说封建王朝的推翻,是历史的进步。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断了满清旧臣的复辟梦,这是明智的选择,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历史课课代表


如果从结果来看,绝对是错误的,至少当时不是做驱逐溥仪这件事的时候。

冯玉祥的举动,也许在表面上赢得了“共和”的面子,却最终输掉了国家利益的里子,是为得不偿失。

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

同年11月5日,冯玉祥率军包围紫禁城,带着《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文件,宣称要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如果溥仪拒绝,那么冯玉祥就要炮轰紫禁城。这件事最终以溥仪的屈服为结果。


1925年,溥仪在郑孝胥、陈宝琛的协助下,逃到日本大使馆,然后前往天津的日租界。

1928年,孙殿英盗取清东陵,溥仪要求国民政府追究,但毫无结果。

………………

这些事件,最终把溥仪推向了日本人的身边,成为后来满洲国的一大助力。

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曾试图联络溥仪,并提出条件:

  • 愿意恢复《清室优待条件》,恢复溥仪帝号,每年照付优待费等条件,以求阻止溥仪去东北。


这就说明,蒋介石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溥仪,虽然已经没有皇帝的权力了。但他是一个重要的砝码,如果落入日本人手里就糟糕了。

可惜的是,为时已晚!

冯玉祥的行为,或许彻底革除了早已灰飞烟灭的帝制,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HuiNanHistory


答:首先,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初衷,并没有现在许多人称颂的那样高伟光的。

让我们把事情简单地捋一捋。

话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

直系首领曹琨手下最能打的大将吴佩孚和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打得难解难分,同是曹琨手下大将的冯玉祥却突然反戈一击,在吴佩孚背后捅刀子,并打开古北口关隘,放奉军入关。

冯玉祥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原因是曹琨为竞选总统一度与吴佩孚闹掰,原本存在感很低的冯玉祥趁机为曹琨鞍前马后奔走,得到了曹锟的重用。

于是,吴佩孚就恨上了冯玉祥。

那么,奉系首领张作霖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暗中收买了冯玉祥。

所以,冯玉祥就铤而走险,向吴佩孚拍板砖,并赶在奉军之前杀回了北京城,囚禁了自己的老上级曹锟,准备据有河北和平津三地。

吴佩孚后方有失,很快崩溃。

获胜后的张作霖本来是想和冯玉祥坐地分赃的,但得知冯玉祥抢在自己前面霸占地盘,就长驱直入,要与冯玉祥干个你死我活。

不过,冯玉祥已经知错了,他占领了北京后,觉察到北京的实力派都拥护张作霖,没有自己的市场,就兴味索然。

为了挽回自己的个人形象,他就以革命者自居,用“革命手段”驱逐溥仪出紫禁城。

另外,他这么做,还有一个见不得阳光的目的,即进宫收刮财宝,补充自己的军费。

冯玉祥这么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有一种说法,说当年袁世凯与清廷签订有《清室优待条件》,即清帝宣布退位,清王室可以暂居皇宫,并且可每年可领四百万优待金。冯玉祥这么做,是破坏了契约精神。

但是,最先破坏契约精神的反倒是清室。因为在1917年,在张勋辫子军的捣鼓下,清王朝搞了一次复辞活动。

另外,《清室优待条件》里也讲得非常清楚,清帝退位可以暂居皇宫——“暂居”,是暂时居住的意思,而不是无限期地住下去。

所以,冯玉祥以国民军的名义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并没有什么不对。

事实上,由于溥仪一直在紫禁城里称孤道寡,也使得满清遗老遗少总是念念不忘地做着复辟大清的清秋大梦。

冯玉祥这一驱逐,虽说是私心作崇,却也上应天意,下应民心之举,利国利民。


覃仕勇说史


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自此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大清王朝灭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大致上宣告结束了。

但是虽然大清灭亡了,当时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导致清宗室还是存在的,溥仪退位之后也是一直住在紫禁城,而且当时国民政府还承诺给清皇室每年400万元的扶持。而且当时溥仪还是继续保有帝号,大清很多的机构还是存在的。比如内务府等等,当时宫里还有很多的宫女太监,可以说大清的政府机构在紫禁城里面还一直存在。

一直到北京政变,也就是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出宫。

后来溥仪到天津等地,最后被日本人利用,到伪满洲国当了傀儡皇帝。很多人都觉得这一切都怪冯玉祥,如果不是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的话,也不会让日本人有机可趁。

其实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不能说对或者说错,溥仪投靠日本人本来就是他自己的选择,溥仪即使在皇宫也有可能投靠日本人。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去历史意义还是很大的,彻底把溥仪想复辟的想法搞没了,其溥仪退位的时候虽然很小,但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也是一直想恢复帝制的。而且当时清王朝的一些大臣也是一直妄想恢复帝制,比如说张勋复辟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溥仪被赶下了台,但是溥仪之后一直和妄想复辟的一些人有联系,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去也是为中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所


冯玉祥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两个雅号“倒戈将军“、“盗宝将军“。冯氏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入驻陕西,民间有很多传说,小时候听大人们讲,陕西军阀郭坚秀才出身,曾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楹联在陕流传,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人物。冯氏入驻陕西后邀郭坚面谈收编事宜,郭坚欣然前往。冯氏站厅前迎候,当郭坚一行入内面见之际,冯氏突然变脸,大喝一声“拿下“!郭坚侍卫欲拔枪却被早已埋伏杀郭之兵士乱枪击毙在当埸。

言归正题。冯玉祥将未代清帝驱逐出宫是对是错?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泾渭难得分明。笔者不愿陷入一时一事之争,只在宏观上谈点一斑之见。本人在8月30日应答“大清亡国一百多年了,还有怀念大清的人吗“一文中表明了“最厌恶的是大清 “的态度。但一码归一码,冯氏此举却令人不齿。

辛亥革命后,清庭顺应历史潮流,以逊位方式和平解决内战之忧,化干戈为玉帛,避免生灵涂炭,在国际上成为历史亮点,难能可贵。至于逊清皇室有违约之嫌,但民国政府不能及的应约供养却也违约在先,谈不上原则上的谁对谁错。而冯氏贪图以故宫之宝填充其军费以私利驱逐未代清帝,又不以约妥善安置,以致清室流离失所转投外邦。冯氏错在那里?孔子云,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错在破坏、打碎了契约精神。联糸冯氏人品倒也见怪不怪,这个反复无常的三姓家奴被烧死在黑海,尸骨无存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双樵\n



冯玉祥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此做法欠妥,可能会导致中国的分裂。但冯玉祥做法虽然过分。毕竟不是愣头青。他并未完全废除《清室优待条例》。而是做了修改。并且对于皇室的私有财产为给予保护。下面详尽解析。

孙中山提出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推翻满清。效忠于满清的西藏、新疆、蒙古都将脱离中国。国民政府的领土就会与秦朝大体相当。

孙中山对袁世凯承诺,若能说服隆裕太后,让满清皇帝主动退位。就同意袁世凯做民国的大总统。

袁世凯回到北京。劝说隆裕太后主动退位。可以得享太平。并以法国皇帝不退位,而被推上断头台的实例,警告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吓破了胆,就与袁世凯商议退位的条件。


最终,袁世凯代表北洋势力和革命党,与满清签订《皇室优待条例》规定:

一、溥仪暂居住紫禁城,后可移居颐和园。

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

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

三、服侍太后、溥仪的近侍留用。

五、溥仪的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六、保留溥仪卫队武装。 以保证个人安全。

在以上条件之下,末代皇帝溥仪代表满清王朝颁布退位诏书。把天下和平禅让给国民政府。

若依据孙中山原先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用武力把满清推翻。从法理上讲,效忠于满清的新疆、西藏、蒙古都自动脱离中国。

数百年来,中国历史上功绩最大的历史人物无疑是袁世凯。

袁世凯说服隆裕太后,通过禅让方式由国民政府接受中国。从法理上,国民政府就继承了满清的全部领土。

在以上几条中,国民政府给予溥仪的待遇基本上都兑现。但由于国民政府穷的叮当响,无力每年支付四百万银子。

隆裕太后和溥仪知道国民政府一穷二白。事实上免除了此款规定。

数年后,溥仪结婚时。北洋政府以皇帝礼仪为其操办。北洋的几位领袖送厚礼祝贺。

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包围总统府,并监禁了大总统曹锟。并重新制定了《皇室有待条例》:

一、永远废除皇帝尊号。这意味着溥仪婚姻、丧葬、饮食都不再享受皇室待遇。

二、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五十万元。

三、清室搬出紫禁城。

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派卫兵保护。

五、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并把传国玉玺收回。遣散所有宫女、太监。溥仪暂居某王府。

单看冯玉祥修改《皇室优待条例》和驱逐溥仪出紫禁城。从法理上说,冯玉祥等于违背了国民政府与满清皇室的契约。但在冯玉祥发动政变前,先有12天的张勋复辟。等于满清皇室先违背契约。可是张勋复辟时,溥仪并不知情。并没有参与谋划。正因如此,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才拒绝了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建议。

若无张勋复辟,冯玉祥之举算是违背法理,违背契约。有张勋复辟在先,冯玉祥之举从法理上,才能说的通。


杨朱学派


中国的老赖都是被冯玉祥带坏的,冯玉祥公然撕毁国家契约,不讲诚信,让全世界震惊,是一个十足的流氓无赖,带坏了整个国家和民族!让诚信比生命还重要的地球人至今看不起。

清帝完全可以不退位,因为北京城还控制在由满蒙组成的禁卫军手里,北京外围还控制在由八旗军整编的新军第一镇手里,北京方圆几百里还有无数的駐屯京八旗,除了南方摇摇晃晃的几个独立省份,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都通电效忠清廷,清帝退位后这些省份的军政要员都无奈的表示皇帝自己都不干了,我等还为谁打仗?

实际上清帝是主动自愿的用自己的疆土和权力换来国家对自己的优礼契约(因为表面上看这和清朝新政主张的君主立宪制的形式差不多),




我爱祖国的碧水蓝天


首先,我觉得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是正确的,我们分三点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历史背景,为什么要把他赶出宫,赶出宫的目的是什么?

冯玉祥1882年生,1948年去世,享年66岁,安徽人,影响着他一生的最重要的两次次事件就是替“孙中山赶出溥仪”,“举兵反蒋”,在后人对他的评价当中,此件事情对于他的历史荣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冯玉祥

先看当时的历史背景:他把溥仪赶出宫的时间是1924年10月23日,到后来再没有回去过,1924年,当时溥仪已经已经宣告退位已经长达12年之久,并且当时我们新成立的中华民国,还要花一大部分开销养活这些祖宗们,大家看看这个时间,1912年2月9日递交修正案,12日隆裕太后同意,2月13日孙中山提交辞呈,2月15日袁世凯宣布就任第二人民国大总统,这说明一个问题,这其实就是袁世凯的意思,和溥仪签订的《清室有待条约》,有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我养着你,你只是个傀儡,让你干嘛你干嘛,但是在1924年,袁世凯已经死了8年,而且那时候直系大总统曹锟,也是光杆司令,属于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主,在那个时候,您说,一个还要花钱供奉着,一个还是大家都不认的主,让他还呆在那干嘛?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北京政变”。

溥仪赶出宫的车队

为什么要把他赶出宫?因为在北洋军阀中,冯玉祥是唯一一个非常认同孙中山先生的观念的,并愿意为孙中山鞍前马后,当时的中国,都是以孙中山为主国民党政府,冯玉祥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给孙中山送一个大礼!我觉得,这也是孙中山的意思,因为大家都知道,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方针,但是作为国民政府领导人,鉴于之前签订的有一纸契约,没办法直接下令,但是冯玉祥猜透了孙老先生的意思,就同张作霖一起推翻了曹锟军阀,赶出了溥仪,也就是说,这其实也是孙老先生的意思。

溥仪被赶出宫的行李

赶出宫的目的:很明显,在孙忠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方针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废除帝王制,废除不平等条约,如果不这样,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和清政府的帝王制的保留是相悖的,废除这个条约之后,溥仪才真正的成为一名普通老百姓,不管是谁,也不存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你都不是天子了,谁还挟你干嘛,对不?民国政府提出的维护国家统一、民主的号召力才能更加强大!

孙中山在天津张园与欢迎人士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等人的合影

因此,我觉得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实现国家统一、民主共和必须做出的一件事!

对此,您再怎么看呢?


波仔谈历史


历史教科书把冯玉祥称为民族英雄,但是事实上冯玉祥就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军阀而已,蒋冯阎中原大战,中原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人们常常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冯玉祥人称倒戈将军,8次易帜,被称为野心家,伪君子,阴谋家。基本上跟了谁,就会为私利反叛谁,真真的有奶便是娘。

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清。

第二次:护国运动倒袁世凯

第三次:武穴停兵倒段祺瑞。

第四次:北京政变倒曹锟

第五次:拉郭松龄倒张作霖。

第六次:五原誓师北伐

第七次:国共分裂倒共产党。

第八次:中原大战倒蒋介石

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抢地盘,搞得生灵涂炭。但是这个人是个机会主义者,是革命中的变色龙。把溥仪撵出北京撵出故宫,不是为了革命,只是看上了故宫的宝贝,为自己筹措军饷,扩充自己的实力罢了。他和东陵大盗石友三一样,应该被人唾弃遗臭万年。溥仪被撵出北京后,被日本人利用,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一方面也是被逼无奈,假设溥仪在故宫当他的万岁爷,还会去伪满洲国当皇帝吗?


如流水兮逝如风


文史频道第36期之北京政变


1924年冯玉祥控制了北京政权,逼迫内阁通过了《修正优待条件》,清室被赶出紫禁城,溥仪出宫后到天津避难。

笔者认为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是对的,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有利于革命形势



冯玉祥赶走了溥仪,象征着清朝的满清贵族,没有了特权,这在间接中支持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

北京政变以后,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宣传了革命运动,促进了南北方的革命运动。

第二,民族运动兴起


当时的北方,特别是北京在北洋军阀的控制下,民主运动遭到了镇压,主要是封建帝制在北京存在了数百年。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让民众看到封建帝制一去不复返,民主革命运动将会达到高潮。

第三,根除了封建制度

当时溥仪虽然退位了,但他仍然享受着皇帝的待遇。

袁世凯为了让溥仪退位,签订了《优待清室条件》。

北洋政府每年向紫禁城里的溥仪拨款,供他挥霍。

退位前的太监和宫女都被保留了下来,奢侈程度和做皇帝没有区别。

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彻底崩塌。

所以说,冯玉祥的北京政变,赶走溥仪是一件功垂千古的好事儿。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