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與樑冬對話:艾灸的力量

本文編選自徐文兵、梁冬對話《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

01


黃帝內經上說了,“臟寒生滿病。其治宜艾焫”,就是說得“滿”病的人,應該用艾灸進行治療。現代人飲食上不注意、不科學,把自己弄得透心涼,得“滿”病的人特別多。

做艾灸用的艾草曾是燧人氏鑽木取火用的材料,它的特點是能搗成特別細的絨,引燃的效果特別好。鑽木鑽得溫度特別高的時候,最先燃燒的就是艾草做成的絨,別的草都不如它;另外,艾草本身有一種香味,五月端午節家家戶戶掛艾蒿,就是用它那種鮮香之氣來避開邪氣、溼毒。

最重要的是,把艾草特別是陳年艾草最精細的部分——艾絨點燃了,那種熱的感覺,就像感受到了母愛。母愛和情人的愛不一樣,和父愛也不一樣。情人有可能跟你耍性子,父親有可能抽你一嘴巴。但艾草點燃了以後,它散發的熱溫暖又有穿透力,且不傷人,這就是母愛。

現在天涼了,許多人開始用電暖氣了。但是一開電暖氣,我眼睛就幹,覺得不舒服。再比如說,用木炭烤出來的肉,和用煤炭、煤氣、桃木烤出來的肉,味道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同樣是熱,熱的感覺不一樣。古代一些有神通的大巫們千挑萬選,神農氏嘗百草,才挑出來一個艾草。

艾草點燃了以後,它的氣能跟人的氣和諧共振,它的波長也與人體最接近,從而人體才容易接受它,讓艾灸之氣滲透得更深。

徐文兵與梁冬對話:艾灸的力量


艾草的熱力跟太陽光非常接近,它有一種冬日暖陽的感覺,和夏天毒熱的太陽不一樣,它能夠溫通人體很多陽性的經絡。既然臟寒,我們就先把六腑加熱了,然後五臟裡的寒也就慢慢地融化了。

臟寒不是壞事,其實,它是一種蓄積起來的能量,只是你沒有煉精化氣的能力,化不開它。就像談戀愛似的,別怨人家姑娘對你態度冷,其實是你不夠熱,或者說你的能量不夠強,無法打動她的心。

我們可以藉助艾草的力量,把陽氣鼓舞起來,將身體積聚的那些所謂陰寒的東西都化開,變成精氣,再轉化成神,這樣我們的精氣神就會很足。


在特定穴位施灸見效最快

02


做艾灸應該灸哪裡呢?如果把臟腑比作一個大冰塊的話,我們要考慮怎麼以最快的速度把它化掉。

莎朗·斯通在電影《本能》裡敲冰塊,她先用大冰錐將冰塊敲開一道縫,然後“咵咵”幾下,冰塊就四分五裂了。艾條其實就相當於這個冰錐。艾灸的“灸”字上邊是個“久”,意思說“灸”的時間短了可不行。所以,治臟寒的病時,要根據邪氣結塊或者臟寒程度的大小,先把大塊區域分成小塊兒,然後分而治之。

臟寒的人往往會長出一層厚厚的脂肪保護自己。如果在這層厚厚的脂肪上去灸,就像隔著個棉被去烤冰棍兒,反而容易把皮給烤焦了。好多人做艾灸都把皮膚燎起了大水泡,結果呢,裡面還是冰涼的。

其實人體也是有竅道的。在身體特定穴位施灸見效最快。這些竅道就像身體上開的小窗戶,灸力很容易透進去。

艾灸什麼時間做比較好?有人說上午做好,有人說晚上做比較好。這要根據灸的部位來判斷。有些人做艾灸以後常感到嗓子疼、眼睛幹,興奮得睡不著,像這種人就要白天做,而且上午做效果最好。艾灸是為了鼓舞陽氣,上午是陽氣升的時候,上午做艾灸是陽中之陽。

如果太忙只能晚上做的話,那就灸肚臍以下。晚上在肚臍或肚臍以上施灸,艾灸的熱力很容易沿著任脈往上,人就容易興奮,睡不著覺。

徐文兵與梁冬對話:艾灸的力量

肚臍以下的部分重點灸哪兒呢?臍下三寸有個穴位叫關元,也就是丹田,在肚臍眼和恥骨中間取箇中點再往下一點就是。丹田是個保健大穴,能夠補益或喚醒人體的先天元氣。

還有一個地方就是臍下一寸半,在肚臍和關元之間,這個穴位叫氣海,補的是後天之氣。不管你是後天之氣不足還是先天之氣不足,灸肚臍下面都可以補。


七年之疾,必求三年之艾

03


古人有句話叫“七年之疾,必求三年之艾”,是說要用存放三年的艾蒿來做。現在的社會造假太厲害,關於艾草大家要慢慢用心挑一下。老艾草就是三年之艾,它沒有對皮膚潦草的熱,留下的是那種敦厚溫潤、滲透力極強的熱。

另外,用艾草上面初生的那個小絨毛做的艾卷,我試過以後,感覺金黃色的是最好的。弄一盒老艾去孝敬父母再好不過了,每次在父母泡腳之前抓一把放進去,治療凍瘡也好,治療老寒腿也好,效果比藥水要強得多。

還可以用細艾絨做成肚兜,肚兜裡可以做幾個夾層區。如果你胃寒、老心口疼,那就把艾絨放在上面;如果你整個身體都需要保健,那就在肚臍那兒放一些。如果你覺得下焦陽氣不足,老漏,尿裡面有白泡、白沫,或者女子有崩漏、帶下,就在關元那兒放一些。

穿上放了艾草的肚兜,不用加溫就能發揮效用。以前不是流行過元氣袋嗎?那個元氣袋裡面起作用的就是艾草,這就是服氣。別以為只有口鼻能聞到氣,身體也能聞到氣,甚至眼睛都能聞到氣。


隔鹽灸、隔姜灸

04


說說大家用的艾灸盒。用灸盒是一個懶漢的辦法,執艾者——給你做艾灸的那個人應該能感覺到艾條頭上有氣在跳,他其實相當於一個介質。如果你把灸盒放那兒烤,達不到效果,所以不用也罷。

徐文兵與梁冬對話:艾灸的力量


灸分好多種。古代人把艾絨捏成小窩頭、米粒大小,然後放在穴位上,拿一炷香點著。那個小窩頭從開始熱到極熱、燙,然後滅掉,這“初生——極熱——燒掉”的過程叫一壯。古代人灸都要灸幾十壯、上百壯,灸完以後,確實叫你壯。

前面講到的用艾草、用肚兜灸、泡腳、點艾絨……我個人認為“壯”是最有效果的。如果大家怕在身上留疤痕,有幾個比較好的辦法。

一個是隔鹽灸,往肚臍眼上撒細鹽。我一直認為,人是從海里來的,鹽水跟人體的頻率接近。如果肚子疼,炒點大粒鹽往肚子上一敷,很見效。一些做足底按摩的店,客人往那兒一躺,按摩師就會拿微波爐把鹽包打熱,放客人脖子下面,非常好!有些人胖,肚臍眼就深,想往裡頭艾灸,又怕燙了他的肚臍,怎麼辦?就得加個導體,最好的導體就是鹽。

不胖的人如果也怕自己被艾灸燙傷,那就切幾片姜,稍微厚一點兒,平鋪到肚臍上,然後在那兒做艾灸。或者直接把艾卷掐一段,頭朝上,把艾卷放到姜上,慢慢地覺得燙了以後,再拿一片姜墊上,等它涼了再撤一片姜。用三片姜做一個溫度調節閥就足夠了。

上面說的“壯”是補法,火頭衝上。如果你覺得自己陰寒內盛,一肚子冰塊,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火頭衝下,用洩法。


艾灸要全心全意

05


艾灸的時候一定要全神貫注。古代人做艾灸就跟做儀式一樣,很專注、很虔誠。要是你一邊看電視,一邊嚼著口香糖,一邊給自己做艾灸,那就趁早別弄了。真正的艾灸是把你的氣、意、心神聚到一塊兒,然後才能對臟腑逐個“展開工作”。

有的人做艾灸,心意都散著呢,甚至灸的地方都烤焦了也不覺得疼,那不是瞎灸嘛!所以說,心意很重要,你要把它當成一個正經事兒,有儀式感、神聖感地去做。

徐文兵與梁冬對話:艾灸的力量


灸的時候,身體就會感覺到熱力的滲透,覺得很舒服,甚至有的人灸著灸著就睡著了。所以一定要倆人一塊兒做,避免灸的時候把床和被子點著。相互施灸還有一個好處,以前的灸法是直接將火柴頭大小的艾絨點著了,往皮上一捻,“刺拉”一下,這叫天然灸。現在的灸法改成了隔空烤。如果施灸的人全神貫注的話,能感覺到艾灸的地方有氣脈在跳,被灸的人也會有這種感覺。這叫得氣了,跳動感說明你自己的氣過去了,灸的同時也在耗自己的氣。

施灸的人還要全神貫注地觀察,一個是被灸烤的地方會變紅、變熱,甚至出汗;另一個,不同的病灸出來的艾灰顏色不一樣。正常人灸的艾灰是白灰色的,患病者灸出來的艾灰會發紅,這是他身體裡的病氣和艾煙混在一起了。

艾火是很難熄滅的,煙雖熄,灰中有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